分享

问天居诗词写作讲义第07讲:楚昭南 1521001148

 冷鳳 2014-11-13
问天居诗词写作讲义第07讲: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
  (6)义对
  上节课我们讲工对和宽对,可是实际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一般也称之为义对。
  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古人也有“诗有九对”之说。唐李峤就说过:“平生披黼帐,窈窕步花庭”,其句中的“平生=窈窕”为“叠韵侧对”,这里显然平生和窈窕的词性是不同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
  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挥手==万壑松……。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描述弹琴的状态和效果。
  一为别==万里征……。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构成一旦分开,将隔万里的壮别。
  它们在意思上构成匹配,而没有拘泥词性。
  当然义对绝不是任意而对。虽不拘词性,却是有章法而依。具体有这样几种表现:
  1.义对中必有工对的部分。比如“一挥手==万壑松”之中的“一、万”。如果是“常挥手==万壑松”就不行了。
  2.句子的一部分采用了义对,另一部分最好就要讲究词类,尽量追求工整。
  3.义对多应用在偶句的最后三个字。
  4.对于近体律诗,两个对偶句,其中一个有义对(多出现在颌联),另一个最好就要工对(多出现在颈联)。
  不信的话,大家就试着找例子看看。绝大多数如此。
  (7)对偶、对仗、偶句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往往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两句的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它是一种相对要求更为严格的对偶。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与对仗之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一般认为,对偶的概念要大过对仗,包括对仗。对仗只是对偶的一种特殊形式。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只能说是对偶。
  再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至于偶句指的是对偶的句子。指的是句子。使用了对偶和对仗写作手法的句子都可以叫偶句。
  (8)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室”对“房”、“别”对“离”、“住”对“宿”等,两句同一意思,即诗家所谓合掌之病。是作诗的大忌。同义相对,一联之中上句与下句的意思重合,这一般俗称为大合掌;个别词语意思相同,为小合掌。
  出现合掌的诗或者对联从格式角度看是水平不算高的,因为它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费了句子。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这个评论在我看来是相当公允的。
  那么,是不是凡是在诗中相对的地方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就一定是合掌呢?那也不一定。
  比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这一句出自毛泽东的《冬云》联。现在很多地方的讲座把这一联作为合掌的例子经常采用,我本人是不同意的。从语法角度看这是一句递进复句,这类复句的语法特点是,使用了关联词“更”;语义特点是,后面的分句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前后两分句有着不同的功用,绝对不是相同的含义。如果只取用其中的一句,无疑是极大的损伤了文中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上面的例子有些不好理解,我用另外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方我们写一封情书。第一句是我爱你,第二句还是我爱你!然后第三,第四句都是用一句话,我爱你!估计所有看到这样情书的女子都会以为你是有毛病。这就是因为你犯了合掌的毛病!然而如果第一句写我爱你,第二句是我更爱你了!第三句是我愈加爱你!这样一种感情的层增递进,无疑会加强你想表达的含义。虽然表面看来也算合掌,可是因为表达的意思不同,显然不能说是合掌!
  现在关于合掌的问题还有很大的争议,我个人看来是否合掌要看所取用的句子在文中是否有相同的含义。如果意思相近,就是合掌,如果意思不同,或者有着递进,转折,那无疑是不能算为合掌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内容比较重要,大家下去用心体会!

作业:
一、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流”字不同韵部的诗句:
A.风沙万古愁
B.不作汉时秋
C.浴凫飞燕满汀洲
D.万里翠微寒
E.不识台前柳
二、选出属于九佳韵的诗句:
A.况有龙涎泛海槎
B.从今也不属中华
C.吹残日月是胡笳
D.独倚银轮哭桂花
E.西湖跨蹇且衔杯
三、为下面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使它们成为完整的诗。
A.野竹通溪冷,()。乱来人不到,寒草上阶生。
B.瘴海寄双鱼,中宵达我居。两行灯下泪,()。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馀。殷劝报贾傅,莫共酒杯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