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PEC领导人配偶新中装面料为漳缎 漳州已无漳缎

 渊竹 2014-11-13
1
  面料为"漳缎"的APEC领导人女配偶身穿的"新中装"。  [保存到相册]

  APEC开幕后,“新中装”一亮相“水立方”,就引起了各方关注,瞬间走红。

  这些华服面料,采用的就是来自苏州的宋锦与漳缎,其中,漳缎源于漳州。

  虽然漳缎发祥于漳州,但是在漳州却早已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度辉煌的漳缎在漳州消失了呢?让许多漳州人引以为憾。

  昨日,在采访中,多位文史专家、政协委员一致呼吁,要加强漳州非遗保护与传承,不要让漳缎的憾事重现。也有一些人士建议,可否借鉴前几年克拉克瓷“复活”的成功经验,让漳缎“回归”漳州。

  探究:为何在漳州销声匿迹?

  曾经在漳州有过辉煌历史的漳缎为何突然之间在漳州消失了呢?

  关于这一问题,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江焕明馆长说,主要是市场问题。明清时期,月港没落、五口通商后,中国的心脏地带也逐渐移到了江淮,这里也成了经济贸易中心。

  虽然漳州是漳缎的发祥地,但是江浙一带有师傅将技术学会了,自然而然地,江浙有了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也就为其酝酿了很好的条件。

  漳州市文史学者许初鸣也认为,漳缎的消失主要跟月港没落有关系。“出口拉动了漳缎生产,而当繁华的月港航运商贸萧条后,没有市场的需要,漳州曾经充足的原材料,比如蚕丝等,也开始消失,那么漳缎,自然也就不再存在。”

  在漳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陈钟辉看来,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丝绸很是出名,又有原材料的来源,推陈出新,已经形成了产业链。这在当时,是漳州竞争不过的。“包括天鹅绒,它的前身就是漳绒。地方政府没有推动漳缎的发展,没有形成氛围。”

  呼吁:加强漳州非遗保护

  尽管如此,陈钟辉早就有一个心愿,将自己数十年收藏的珍贵资料,以及他所拥有的宝贝,建一个传承非遗文化的展览馆,将漳州失传已久的漳纱、漳缎,及传统漳绣技艺等,都收罗在这个展览馆内,并设传习所,让爱好漳缎的市民学习传统工艺,并传承下去。

  陈钟辉说,展览馆寄托了他多年的一个心愿,展示中原文化在漳州怎么开花结果,怎么从兴盛走向衰败。这也是弘扬中原文化的窗口。

  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说,当社会进入商业化进程时,1949年,漳州仅存的漳缎作坊屈指可数,再加上老艺人年岁已高,没有传承人,加上塑料工业逐渐发达,尼龙等布料销量大,冲击了手工业。

  漳州政协委员陈南漳表示,解放前,漳缎名声在外,后来没落了,“真的很可惜,漳州好东西很多,棉花画、漳缎、漳绣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加强引导重视”。

  漳州政协委员郭伯龄说,中国第一台洗衣机,就是漳州生产的,而漳州的织布机、漳缎机,现在收藏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其实,在早期,漳州手工业非常发达,而如今,漳缎的销声匿迹,也是十分可惜的。

  声音:让漳缎“回归”漳州

  漳缎的故事,让许多读者不由得联想到漳州另一项非遗项目——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一个带着洋味的名字。这是一种曾经风行国外的中国外销瓷,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初海禁期间(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克拉克瓷于平和县的大山深处悄然出世,坐船顺九龙江西溪支流花山溪向东直抵月港,漂洋过海,将东方大国的古老文明播撒至世界各地。

  虽说学界在多年前最终考证出克拉克瓷就是产自平和的“漳州窑”,但是制瓷技艺早已失传。近年来,漳州市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为了重现昔日“漳州窑”瓷器的风采,搜阅记载,实地考察,遍寻工艺传承人。终于,在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7月25日,漳州民间陶瓷研究所所长林俊先生自筹资金在克拉克瓷“娘家”投资兴建了漳州窑·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采用传统的工艺进行制坯、磨土、上釉、烧窑等工作,“复活”了克拉克瓷,成为漳州的又一张名片。“既然克拉克瓷能‘复活’,漳缎也可以回归啊。”市民肖先生说,以前,漳缎的师傅把技艺带到了苏州,现在漳州可以派人去把技艺学回来,或请回几个漳缎师傅,到漳州接续传承漳缎的辉煌历史。“这个建议不错。”漳州市政协委员陈南漳说,漳缎的名称里,就有一个“漳”字,所以就类似地理标志一样,离不开漳州,让漳缎回归漳州,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而且对于漳州的历史文化传承、非遗传承都有很大的益处,如在古城里,建一个包括漳缎的非遗馆,也可以为古城争辉。

搜狐福建站微信订阅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