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事件可信度胜过时间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礼富作为钟山廷海支系的钟山董氏家园网的成员,作为代表,其实也就是某位宗亲的代言人,以研究如何从群中与我交锋,特意提醒全国宗亲“观战”,火候也基本达到。却早已脱离“贵在研究,贵在坦诚,贵在探讨”。几次以讨论为名,行发难为实。不过,只是心浮气躁,内容紊乱,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论点不定。时而是证明廷海支系的详细八字逆推,时而转为怎么俊庸的什么时候推断成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出生? 今天我刚从贺州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回来,再一次看到礼富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可谓有点一气呵成,急不可耐。本来我就说过,随你怎么研究了,可为了最后一次点拨一下,给予最后一次回复。 我读了之后,回复你的也会是你和第一次一样,会让你大所失望。 一、俊庸支系的最老宗谱 2014年11月13日董礼富论及“昨天和全吉谈到:俊庸最老的宗谱记载第三代仁茂公,宗谱一直记载是次子,而实际真实的是长子,由此可知先辈们写宗谱时,对先祖的准确信息难免存在错误和不真实的一面”。 11日晚我就告诉你,老的宗谱是竖立的,现在的人不知道中间的为大,以为从左到右排列,并不是你说的最老宗谱,我说过最老的宗谱我都没有机会看,你如何说成最早的宗谱了呢? 任何宗谱多少有缺陷与纰漏,因此,研究作为参考,但是,你拿出的宗谱照片都不是桥背参与的,拿出的桥背民国照片也是万安的,你能够举出那一次桥背与你们廷海支系的一同修谱?所以,提供的宗谱照片辩论时候早就告知,却依然说桥背宗谱,我觉得你的思路要变化一下。 二、质疑之后修改论是臆断 董礼富论及:“从发表第一篇文章《对钟山全吉宗亲推测廷海公和俊庸公到钟山时间的质疑》后,全吉宗亲做了解释,并及时的对推算先祖的时间做了修改。其他问题的解释让各位宗亲去推敲,现在只是在时间上给予再次质疑”。以及我告诉他怎么不看“早就修改过了”。 似乎董礼富这么一说,我当时急急忙忙修改了,可是你错了,从你在群夜晚2014年11月10日的第二天也就是11日中午看到你的昨晚“对钟山全吉宗亲推测钟山两始祖廷海公和俊庸公到钟山时间的质疑,欢迎全国各地董氏宗亲热情参与指正”,我并及时着手回复你《探讨钟山俊庸公与廷海公》,并于2014年11月11日16:03:11发在群上回复你(当时我还记错时间说你在11月11日发的),从你四个方面逆推廷海的出生时间,结果都得出你的自相矛盾。 也告诉你,你拿来的我的以前推断,早就修改了,你怎么不看?结果,你真的还是没有看,第二天,又是在此出现同样的错误。 我本来以为你是推断董廷海的出生的,结果这只是一个幌子,你真是的是看看能否为难到我。这一次,你把我修改,说成是你的质疑的功绩,你又一次失望了。 从中午看了之后,到下午整理你的不足之处,进行仔细论证,花费将近4个小时,在人忙绿的时候,这其实就是不是探讨的探讨了。紧接着 17:33:16你与我及时辩论,我告诉你只能到19点30分,之后,我深夜回家,12日 1:38:18告诉你“礼富,你依然还是采用以前我的推论,不是告诉你早就修改了吗?”,你8:48:58你依然“全吉兄,没看完你前面说的话,昨天你还是俊庸生于1395年,我说按你推的是错了,今天俊庸又到了1382年出生,变化这么快,都没有个基本固定的,让人费解。”?11:47:04说你“你太粗心大意了,昨天明明告知你还利用我原来的推断,你怎么看不进呢”。 我没有时间在你质疑之后修改的时间,只是早在你质疑之前就修改了,难道需要你的质疑的效果吗? 我与有田宗亲以前2012年讨论过,发布在网上的时间是有时间的,而《槐公广西后裔的生辰推断(调整)》一文之前,早就修正了一些推断的时间,而前面修正的时间在博客有显示那一天时间么时候的?你不看到回复你的时间,是整段复制的吗? 由此以你所谓的质疑才修改之说,全属荒谬的。得出的推论:“就会产生更多的与“问题一”一样不可思议的情况,即与宗谱记载谋取功名的时间差距就会显出巨大的离谱”。然后就是“我从前两天全吉最后修改文章没看到全吉重新推算时间的内容,之前和全吉面谈我指出时间有错误后也没有发现修改过的时间推算。就从昨天我在群里发布质疑后全吉才把最后更改时间的推算结果发到群文件里,时间上已做调整。可以证明我质疑后,全吉才发现问题的不妥马上做相应的调整,这就是质疑的成果”。 研究需要细致的,你没有养成细致,几次提醒你还自以为是,该细细思量了。也因为你今天犯以往的重复错误,得出的结论也就失去论据的支撑。 礼富依然没有看早就研究的文章,包括俊庸的父亲与爷爷的任职时间,就是第一次回复你,也列出:“然其没有看《槐公广西后裔的生辰推断(调整)》一文:“2014年再次仔细查证,反复查对,元瑀公的墓碑:“生于成化乙酉年(1465年)十月二十七辰时,其殁嘉靖癸巳(嘉靖十二年1533年)二月二十九巳时”。出生是成化乙酉年,不是原先看错的己酉年演变推算弘治二年。因此,需要重新进行推断。文坤公之前的推断一样。之后的出生推断发生细微变化。同时,俊庸公与廷海公在四方坪与厚主坊相邻而居的时间推断一致。推定的出生时间先后对比分别为:董槐(1186、1186年)→世祥(1246、1246年)→士选(1274、1275年)→芝蓝(1302、1304)→文坤(1330、1330年)→董斌(1400、1346)→董馀(1373、1364)→俊庸(1395、1382)→董维(1414、1400);→仁茂(1430、1416)→董显(1446、1432)→鼎崇(1462、1448)→元瑀(1489、1465)……董俊庸:馀公次子。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出生。26岁开始继承家业,在钟山厚主坊固定居住”。”其实,在复制的文章中,同样有:“6:董斌:文坤公三子。斌公元至正六年丙戌年(公元1346年)出生。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54岁任山西交城县丞。7:董馀:斌公次子。馀公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出生。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44岁任山西交城案牍。8:董俊庸:馀公次子。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出生。26岁时父亲任职后,开始继承家业,在钟山厚主坊承居。”。可是,这些在很多文中有的,礼富为什么看不进呢,看不进记不住也就算啦,就仔细研究之后再探讨。 然而,你还采用你自己的的推断,得出今天的“全吉推算:董斌为长子生于1346年,就是说在董斌91岁时(1437年-1346年=91年)任山西交城县丞,董馀为次子生于1364年就是说在董馀77岁时(1441年-1364年=77年)任山西交城县案牍,” ,这是我的推断还是你礼富的推断呢?我怎么自己会推算91岁人县丞呢?研究不能别人没有说的,说别人说的,这嫁祸于人的做法是极不好的先例。以致还豪言壮语:“我有一个问题,全吉在这个时间怎么这两年里都没个定性,全吉推测方法和掌握的原始资料基本上都很多了。为什么一直在更改,原因是全吉受宗谱的影响,跳不出宗谱的框框,也就有全吉宗亲明知是不正确的,也要死扛着。以导致推算祖先时间的文章改之又改,如果随便地把原本很错误的结果发表出去,让不是很懂宗谱的宗亲看到,势必造成误导。到现在我还不认为全吉推算的时间是算科学的”。 而最能看清的是你的的 “南京国子监官育成均纪后铨礼部春官,这算是什么级别的官职”你是在说官职不是什么官还是其他什么呢?凸显了什么呢?这样的语气是在难以恭维。 四、抛去廷海迁徙不研究不该取 礼富说的“至于我为什么先从时间开始研究钟山董氏先祖,只因为钟山董氏的始祖后人,都认为自己的始祖年纪最大,是最早来到钟山居住的”违背了钟山董氏的民意,所谓“都认为自己的始祖年纪最大”,也就那么几个人?至于钟山俊庸后裔、廷海后裔、镇安后裔大都说俊庸公比廷海年龄大,年纪大的宗亲大有人在,有几个会认可你说的这句话呢?你自己的宗谱都说明廷海第三次迁徙到高岭头四方坪,你自己的很多宗谱都记载,有的还否定呢?说民国的不算?那光绪的宗谱呢?算吗?那道光的宗谱呢,算吗?你廷海的墓碑与宗谱都记载廷海生殁时间无法考究,墓碑也注明无法考究,可是不是出了个“解往辽东的仔细八字”吗?按照这些看得懂宗谱的,这么有记载的不认可,再就是别人的宗谱,不可全信,以及不会宗谱的人的说法不算?事件不是你我可以否定的,不是你说的“全吉也必定效忠于这一条准则,再错也要把自己的先祖往最老的推。若如此结果就可想而知。这样的研究宗谱,就是违背了研究宗谱的内在含义。”这我看,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说法,代表不了整体。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包括廷海支系的后裔,镇安支系后裔几百年的流行说法。 至于,廷海迁徙的南京临江府珠玑巷,包括迁徙的时候的木耳贴战乱,你也需要研究,我只是查到临江府属于江西。然而,廷海支系的宗谱出了迁徙有个时间记载,其他就没有什么时间记载的事件了。
|
|
来自: 荷香月暖 > 《董氏等姓氏宗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