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县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前景的思考

 3gzylon 2014-11-13
(2010-06-13 17:09:34)

(2009-10-17)

原载艾草博客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既不同于宏观经济又有别于微观经济。县域内农、工、商、建、运、服各业综合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是一个便于直接管理的经济区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基层的经济区域单元。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和主导,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冠县作为鲁西北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县正在突破自身弱点、发挥自身优势,在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中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业经济体系正初步构建起来。

在美国金融危机促成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即将过去的今天,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如何调整思路、发挥优势,抢抓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机遇是当务之急。不同县域应从各自实际出发,超前把握发展趋势,抢抓机遇,促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基本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了冠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冠县总体概况

冠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辖有 17个乡镇,754个行政村,总人口72.6万。冠县是一传统的农业大县,拥有耕地113万亩,其中农业人口68万,占总人口的95%,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粮棉油生产基地县、著名的“鸭梨之乡”和毛白杨繁育基地;冠县县城坐落于冠城镇,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 。

冠县是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9%。

冠县交通便利,联接京九、京广、京沪等铁路主干线的邯济铁路穿越县境,境内交通线路建设较快,初步具有了发展工业经济的交通优势。此外,这里背靠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又面向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内陆省份,处在东西部经济、技术、信息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具有经济发展上的区位优势。现有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为冠县工业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冠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自身问题分析

(一)冠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重点培植的纺织服装、冶金板材、农机配件、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行业发展的带动下,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21:55.3:23.7。截至2008年年底,冠县规模以上企业166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户、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7亿元、利税22.4亿元、利润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1%、40%和40.8%;实交税金4.26亿元,增长38.6% [2]。

冠县已经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加工、金属板材加工、机械机电产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四大产业。截至2008年年底,纺织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61.2亿元,利税5.68亿元,利润2.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8%、42.5%和32.6%;金属板材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7.3亿元,利税6.1亿元,利润4.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20.6%和26.4%;机械机电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利税5.78亿元,利润3.2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2%、46.6%和59.5%;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8.56亿元,利税1.7亿元,利润1.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6%、53%和58.4% [3]。

冠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尽管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冠县GDP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全县GDP总量呈上升趋势。

(二)冠县工业发展中的一般性问题分析

冠县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发展,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初步培植起了“四大支柱型”行业,它正在作为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龙头发挥着带动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县级经济财力不足,工业基础较差,第二、第三产业还不发达,冠县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上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讲主要是:基础差、底子薄、得不到大中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在生产要素上生产力水平、人口素质较低;经济结构档次较低、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低而不稳。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冠县工业企业发展表现出的特征:(1)企业数量多,单个规模偏小;(2)行业分散,缺乏核心;(3)生产停留在一般加工业项目,科技含量低;(4)劳动密集型项目多,技术集约型项目少;(5)产业链较短,高附加值产品项目少;(6)企业项目发挥县域优势不明显。

(三)“四大支柱型”产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分析

1、纺织服装加工

纺织业是冠县的支柱性和优势行业之一,几年来以冠星纺织集团为中心,扩张规模,带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了集棉纺、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使优势更加凸显,但在当前经营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冠星为例:

(1)员工流动性过大。一个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过大就会产生过大的员工流失成本,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类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员工流失率大约在5%左右不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而作为冠县纺织业的龙头老大,冠星的员工流动率却在30%左右。

冠星作为纺织业的龙头老大,其内部员工多达6000人,从上图可以看出冠星的员工流动率是相当高的,这必然会对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是冠星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2)纺织行业自身。纺织业的主要原料就是棉花,冠星棉花原料的主要来源是本地棉、新疆棉和进口棉,其比重各占大约1/3,本地棉占比重较小,加上棉纺织产业链比较短,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棉纺织企业以纺纱为主,规模较小,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差。

(3)市场问题。产品销售严重受阻。尽管冠县纺织产品主要是棉纱、坯布等上游产品而且质量过关,但因下游产品为外向型又加上产品的出口没有自己的品牌,形不成品牌效应,因此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范围内消费需求量严重下滑,连锁反应造成我县企业产品订单急剧减少,出现产能过剩,直接造成产品积压,影响收入。

(4)企业资金紧张。纺织企业对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市场萎缩,造成棉纺企业产品积压,企业在欠款销售中使外欠帐款增加,影响了企业的资金链,加剧了流资紧张。另外纱价偏低,企业惜售,也造成企业流资被占用。虽然当前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退税率提高到16%,但冠县棉纺企业主要是内贸,该政策使冠县棉纺织企业受惠不大。

2、金属板材加工

金属板材加工业是冠县的又一支柱产业,在县财政收入中占有重大的比重。冠洲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冠县金属板材加工业中的龙头,产值总量遥遥领先,对县级财政贡献突出,冠洲可以说是是冠县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带动了冠县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金属板材加工企业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层的管理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其次,员工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企业文化建设落后,导致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和核心凝聚力低;第三,人才匮乏,缺少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高、精、尖人才。

(2)市场问题。金属加工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对采购成本愈加敏感,产品销售价格下跌。所有这些对生产加工企业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3)资金问题。企业资金尤其是现金流紧缺,融资渠道不畅通,油、电、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制约金属加工业发展。

3、机械机电产品制造:

冠县的机械机电产品制造业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显著的发展问题:

(1)经营过程中:融资压力大,严重缺乏资金,由于劳动力、资金、土地、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经营成本快速上升。

(2)经营方式中:经营形式是松、散、小的家庭作坊,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旧的经营模式正在过时,面临管理转型压力。这在冠县的轴承制造业中最为明显,在整个冠县轴承制造的厂家多达3800余家,但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34家,其中大多数的轴承制造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家,导致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如何形成一个有力产业群,实现规模效应是冠县轴承制造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3)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问题: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生产效率低下。

4、农副产品加工

受长期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制约,这里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也缺乏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思维。通过对冠县农产品加工业的调查,发现这里更多的是以农业初级产品和鲜活产品直接销售为主,除梨、花生、小麦、饲料少数几个品种生产加工外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目前形成的一些初具规模的水果、蔬菜基地主要是直接出售新鲜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没有在冠县经济中占到应有的分量和地位。因此,冠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全局带动型的骨干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大多数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或向银行少量贷款的形式建立的,企业的法人代表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农业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人才理念和营销观念,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企业少。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都以粗加工为主,产品档次偏低,没有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导致企业效益低下,难以有效带动农户增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许多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技术创新能力低,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差低下,发展后劲不足。

(4)没有专业化原料基地,专用加工的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冠县优质高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除少数的品种初具规模外大部分是分散生产,产业化水平较低,缺少产地贮藏、保鲜和加工环节。

(5)农副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企业融资困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外商投资也偏少。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基地建设、科研开发、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开展,而且也制约了企业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阻碍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

三、冠县工业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从发展阶段看,冠县人均GDP已经突破1700美元,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之间,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将逐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快速提高,冠县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必须进行战略性定位和思考,借助对经济环境的分析,提出发展的新思路。在这里我们根据考察过程中积累的信息资料和特定方法对冠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工业发展环境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企业现实情况。其含义是: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机会O(Opportunity)、威胁T(Threat)。SWOT由两部分组成:S、W和O、T,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简洁、清晰地看出冠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状况和影响因素,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把握优势、规避风险、利于竞争。继而总结并提出可行性战略,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和规划。我们根据调查情况利用SWOT分析法对冠县在今后发展中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S、W)

优势(S):

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了1700美元,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 土地、水、电、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比沿海地区低,企业运作成本低;3.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大,有融资潜力;4.具备了一定的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支柱产业基本形成;5.现有项目地方适应性强;6.硬环境优越,工业园区完善,入驻门槛低。同时软环境优越,对客商实行优惠政策。7.处于沿海发达区与中西部地区结合部,既可承接东部产业、资金、技术等的转移,又可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的能源与市场;8.农业资源优越,产品丰富易集聚。

劣势(W):

1.企业整体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运作成本高,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差;2.管理体系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3. 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综合实力弱,科技水平低,未形成核心竞争力;4.受中心城市辐射弱,信息资源匮乏;5.产业结构层次低、县域经济结构单一6.现有传统产业在发展中竞争优势将逐渐弱化;7.观念陈旧,创新意识落后;8.农民纯收入水平偏低,限制县域内部投资。

(O、T)

机会(O):

1.有利的国际环境,宽松的国内环境;2.市场逐渐开放、形成新市场区域扩张;3.国家对一些新兴产业的鼓励和财政支持;4.可供借鉴的国外成功经验;5.消费升级带来新需求;6.金融市场的完善使融资途径趋于多元化;7.我国经济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度转移”明显; 8.新兴行业的兴起。

威胁(T):

1.消费习惯的改变、替代产品增多;2.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信用体系不完善;3.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4.外贸项目受冲击;5.行业内强势者不断进入,参与竞争;6.贸易摩擦、贸易壁垒现象仍会发生;7.能源和原材料短缺,竞争压力增大,耗能高、污染重的行业将受到多方面的约束。

    (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下的战略发展思考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加速,合作交流进一步发展,使县域经济可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更有效的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国内看,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金融危机过后的我国经济正迈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回起阶段,消费结构也面临新一轮升级。

    从省内看,山东正面临发展水平、发展地位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将逐步加快。建设全国制造业强省、构建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城市群经济圈、“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促强扶弱带中间”的战略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加快推进全省工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以上一系列宏观环境因素对将来县域工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冠县微观因素看,冠县处于沿海发达地区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结合部,即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的转移,又可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的能源与市场,同时它还是省政府实施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一体”的外围,这将为冠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带来较大机遇;从资源条件看,冠县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较好,且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广阔空间;除此之外,冠县的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投资环境已得到改善。综合以上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冠县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从冠县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思维难以在短期内抹掉。从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1%:55.3%:23.7%来看,第一产业仍较重,第二产业不够强,第三产业还较滞后。在具体调查中发现传统性生产项目多,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少。县域工业未能有效的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冠县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总体看,冠县必须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冠县跨越发展、摆脱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出路,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要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着力构建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骨干企业开拓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聚集发展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在具体行业和部门发展上按照纵抓产业链条延伸、横抓产业组群集聚的战略构想,最终走出适应地方经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对冠县工业发展中的对策分析。

    从发展的长远观点看,冠县必须加大自身创业力度,强化工业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四大”主导产业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聚集发展的工业经济新格局。特别是结合劳动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轻工类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加大扶持民营企业力度。把握住南方企业北移的新趋势,在把握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争取到“十二五”末在本县内打造出2个产值过10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10个产值过5亿元以上的发展型企业,4个产值过50亿的特色产业集群,若干个过亿元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强劲发展,带动全县众多小型企业和家庭经营作坊的发展。不断增强工业的对外竞争力,走具有自身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梯度转移”,表现为随着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升级,一些劳动密集、消耗大、生产传统产品的产业(如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一)把握宏观环境影响因素,采取积极对策

    1.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坚持对外开放战略

    冠县除具备发达的交通网络外,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优势,可借助现有条件把冠县推向更得市场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与其规避竞争,不如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外源性经济与内源性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县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在打开冠县大门的过程中,关键是利用自己构建起来的优越环境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借助外力助推工业化。冠县可以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对招商引资的有利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本县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冠洲和冠星这两冠企业的品牌优势来吸引投资者;其次冠县县政府要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实行“一对一”的招商项目,并选择重点的区域进行招商,争取引进更多的项目;再次就是加大包装和跟踪落实力度。县政府要注重对项目的挖掘、收集和储备,建立统一的项目库、信息库和招商网络;最后县政府还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每一位领导都要承担招商引资的具体任务,负责项目洽谈、引进、落地和服务的全过程。让投资商对自己所投资的项目放心。

    2.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不只是县域内部产业“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求平衡,而要找准自己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社会优势,把握特色、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追求“专”、“精”、“特”、“优”,形成以主导型产业为核心的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群整体。具体来说,农业调整,要按照“特色化、商品化、优质化、高效化、规模化”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县“四大”主导产业,抓强扶弱带中间。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根据冠县自身的资源优势,着重发展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和红色旅游。

    促生和培育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冠县处于鲁西北的西部,具有比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县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相对比较丰富的资源,发展太阳能。鼓励村民多用太阳能热水器,鼓励企业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用以节省能源,进行生产。如:冠县农业局在农村实行的沼气池建设推广项目也可以说是新能源产业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池技术,利用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动物的粪便来进行产生沼气,用于日常的生活。这样及解决了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也解决了农民日常生活的能源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项目,值得大力推广。

    3.实施人才战略,提升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口总体素质低下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深层次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摆脱落后面貌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社会进步;既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关系到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社会全民进步的重大问题。

    在企业内普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着力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为进一步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搭建平台,滚动式的提高公司人才质量。企业也可让其内部的管理层、技术层人员外出学习,学习更加先进的管理知识,然后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将其应用,推进企业更快发展。在全面竞争的环境下,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无疑是关系企业发展最重要因素。现实来看,当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实现冠县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比,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没有人才作用的发挥,完成经济任务、实现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就不可能实现。

    因此,在冠县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必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采取优惠措施留住本地人才,引进外地人才,使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动作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产业层次。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市场自主成长力量的不断增强,促使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在实现冠县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导演加后勤的角色,更多的在政策导向、舆论支持、财政帮助的软环境建设下功夫,为工业企业发展铺平道路。

    特别是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上,有关部门更要引导企业加强财务资金管理,认真调度好有限的资金,加快资金周转,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建立新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小额贷款公司。

    对促进冠县工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的力度;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好,改善资金缺口的状况。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政策范围帮助企业办理土地使用证,使企业利用房产、地产抵押进行贷款。

    5.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在将来的企业竞争中更重要的会体现在管理上的竞争,引导企业强化经营管理,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当前经济发展困难时期也正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最好时机,通过管理提升工业化中的软实力。不同企业要结合实际,在自身经营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强化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技能,充分认识到管理也是生产力。在经营过程中全方位地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加强物资供应管理,及时调整价格,努力降低采购费用。在开拓市场上要积极寻找缝隙市场,加快反应能力,抓住时机,迅速组织生产。要创新营销方法和思路,增加销售手段,如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确保企业销路畅通。

    在企业的具体管理过程中,关键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绩效考核、动态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在留住核心员工的前提下保证员工的合理流动。

    (二)县域内工业发展的路径

    从宏观看,目前,中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对经济欠发达县蕴含着绝佳机遇;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国内产业梯度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内陆县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已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能源、原材料和设备价格大幅下降,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扩大投资。

    经济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冠县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开源节流,统筹规划,既注重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

    1.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效应

    从县域经济的区域内涵看,立足县情,变比较优势为经济增长优势始终是重中之重。随着龙头企业集团的带动,四大支柱产业会更好地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县域经济中工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龙头企业是发展的火车头。建立健针对龙头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根据县域企业实际需求的调查,结合有关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在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的同时,应当强化对龙头企业及其所带动企业的服务:①搜集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生产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材信息等,经过必要的加工后,通过各种传播工具提供给企业;②为企业提供经营战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会技术、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辅导;③聘请专家和组织志愿服务人员,为企业进行"诊断",帮助它们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④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经济协作以及企业的产品出口等进行牵线搭桥;⑤通过组织贸易洽淡会、交流展示会、学习考察团等形式,为企业创造开拓市场和开阔眼界的机会。

    2. 搞好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打造“产业集群”

    冠县的产业集群已经具备了雏形,当前主要体现在轴承加工业棉纺业。目前在冠县清水、柳林、店子、北陶等乡镇轴承加工业已连片并初具规模,多达3800家。在冠县的贾镇、定寨、范寨棉纺织业发达,具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具有较大生产能力的棉纺企业有十几家。在棉纺业可以冠兴集团为龙头带动棉纺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进一步鼓励引导棉纺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旦条件具备就可联合组建集团公司,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冠县棉纺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如何让这些众多的小作坊、小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产生规模效应,打造产业集群是基本的发展方向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尝试以产权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兼并联合,规范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大企业的管理和品牌带动效应有效促进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要按照“整合资源,突破瓶颈,拉长链条,提升水平,打响品牌”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发挥市场引导、政策推动“两只手”的作用,加快推进冠县工业发展。

    3.立足县域经济特色,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在农业大县发展工业应两条腿走路,既要绕农产品做文章,解决的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又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新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超越围绕“农”字做文章的思维惯性,树立以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从原来的就农论农、以农支工加速转变到以工促农、以工兴农,走工业化道路。

    因此,在加速冠县工业化的过程中,做好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是冠县工业化中重要的一环。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工业化调整产业结构,培植发展主导产业。二是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化生产,使产业链尽量延伸。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农业的高速发展,能够带来很多的附加效益。政府要对农副产品加工给予一定的支持。建立自己的农产品深加工厂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水果、蔬菜、油料、药材、畜产品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实施品牌立业战略

    品牌是企业长寿的通行证,而冠县工业企业还严重缺乏打得出、叫的响的工业品牌。显然,加大技术进步力度,推进品牌战略是今后冠县工业发展中的关键。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没有自己大的想的品牌就没有竞争力。要引导企业瞄准市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调整步伐,在产品的高、精、尖上下功夫,开发适销对路产品,走以质取胜的良性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产品竞争力,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将带来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有利于企业吸收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对于目前优势企业来说,还是发展品牌、扩展产业链、继续发展壮大的有利时机。纺织行业是民生行业,有自主知识产权、性价比高、有创新能力、有品牌、有品位的产品仍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

    冠县企业要抓住机遇,以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主题,加快企业新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广和应用,鼓励其也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努力应用先进科技成果,积极争创名牌,壮大一批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示范作用的名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冠县工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扩展,利用名牌的扩张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大名牌产品培育力度,制订培育计划,做好名牌的组织、培训、申报工作,邀请省市专家培训指导,组织企业学习,提高企业对名牌的认识,调动企业争创名牌的热情。政府加强对名牌企业的服务,从标准、计量、质量等基础工作入手,服务企业、发展名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和技术管理方法,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做好名牌基础工作

    五、实现新型工业化后县域经济基本模式的展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由东南沿海向北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正加速转移,这为冠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来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道路,要在三个方面实现创新:第一,跨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时空,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时空上合二为一,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而加速工业化进程,缩短工业化的时间,同时提高工业化的内在质量,紧跟信息化的进程,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两个发展阶段的并轨。第二,跨越大多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保护、治理的同步。第三,跨越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大批失业为代价的阶段,更强调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处理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等三方面的关系摆在很突出的位置。显然,在现代文明大背景下实现县域经济工业化,应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和水准。

    (一)县域产业结构立体化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等原因,当前冠县的产业结构是以大农业为主导的一种平面垦植业、低层次的产业结构。这不仅限制了冠县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县域内劳动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冠县的县域产业结构必然要向立体化、多层次方向发展。首先是县域内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种植业要从粮食主导型向高效经济作物主导型方向转变,农村工、商、建、运、服各业也正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其次是县域经济中的非农产业项目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布局也将越来越缜密。这是由于农业内部结构的变革,农、林、牧、副、渔各业中许多产品的生产逐渐由从属部门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在新独立的部门中,又派生出了更多的专业,形成了新的非农产业网络。县域经济中的工业在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发展更快,商品经济又冲击封闭的经济格局,引发出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新兴的第二产业和门类众多的第三产业应运而壮大,最终形成立体式、多层次的县域产业结构。

    (二)县域经济布局结构城镇化

    立体化、多层次的县域产业结构,丰富了县域经济的活动内容,拓展了县域经济活动的范围和空间。商品经济中频繁的竞争和联系,自然形成了很强的内聚力,在不断扩张县城中心经济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着农村集市向小城镇的过渡。虽然目前乡村工业尚受原料产地、销售市场的制约,然而强烈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以及外部经济环境效益,会使乡及乡村工业有着集聚于中心城镇的内在趋势。城镇为乡村工业提供了交通、通讯、信息、供电、供水、排水的公共设施环境,提供了厂房、技术协作和对外联系的便利,同时也为乡村工业的深层开发,为向城市这一更大规模、更具弹性的市场扩张和渗透构建了坚实的台阶。

    城镇在县域经济区域平面内构成网状布局同时,也充当了城乡连接的纽带。县城它起着调节城乡之间的物流、人流、信息和资金流的作用,县城的繁荣是县域经济成长的重要条件。县域的城镇是城乡连接的基本环节,城镇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县域经济内局部区域的突破性发展。在这种连结中县域内工业、商业、服务业为农村合作经济、家庭经济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另一方面城镇又以其积聚的资金、技术、人才直接为农业服务。

    (三)县域城乡关系一体化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作坊、乡村工业、城镇小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转化,以乡村工业、城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逐步成为以城市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在农村推进,“城市化”也必将逐步渗入农村。工业化必然会深刻的改变农村的生产结构、人口结构、改变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并将使农村更大程度的脱离农业,成为兼有工农、城乡特点的新兴城镇和乡村。在这一过程中县域经济工业化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用新的产业改造农村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人才的扩散,把城市和农村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另一方面,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兴起的城镇,不断吸纳大批的农民进入城镇从业和居住,并以相对发达的文化和进步的工业文明来启蒙和塑造现代农民。

    (四)县域经济结构多元化

    家庭是最小的经济单位,它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县域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家庭专业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要受到来自固定资产、原料来源等因素的约束,必然会产生一种联合的要求,以更有效的利用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这样,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随着农村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必然会出现多种形式的联合,并逐渐成为县域农村经济的主体形式,这在冠县农村已经出现了一批经济合作组织。它充分体现了自由联合、独立自主经营的特点,改变了集体经济单一的模式,丰富了合作经济的内容。从未来县域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股份制合作经济和城乡联营经济是今后县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当前,不仅各种新的经济联合体采取了股份式的合作的方式,而且一些地区性的合作组织和乡村办企业,也开始向股份合作经济方向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地域的各种限制将逐渐被冲破,城乡经济配合将日益发展,这是合作经济组织合乎规律的发展趋势。

    显然,未来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县域经济将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在这个共同体中,各种经济形势将同时存在,并各自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生存空间。

    (五)县域经济环境生态化

    冠县在将来县域经济发展的较长时期内,基础产业部门仍是是农业,而农业生产对象的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生态系统就是农业生产对象的载体,是生物体和自然环境因素的统一体。县域经济这一生态环境系统中,良好的状态应实现这样几个平衡:物质能量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生态结构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有关因素在系统中运转速度的平衡。

    结束语

    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总统领,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冠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开源节流,统筹规划,既注重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