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智度论 白话译(78)

 办公用品专卖店 2014-11-13
   大智度论 白话译(78)
              卷第十七 释初品中 禅波罗蜜 

    问道人

摘自中国佛教印经网

大智度论 白话译(78)卷第十七 释初品中 禅波罗蜜 - 云中老歌 - 云中老歌的博客
 

问曰:如经中说,先有觉观思惟,然后说法。入禅定中,无语、觉观,不应得说法;汝今云何言常在禅定中,不生觉观而为众生说法?  

(问:如经中说,先有觉观思惟,然后说法。入禅定中,没有语言、觉观,不应能说法;你今为什么说常在禅定中,不生觉观而为众生说法?)

答曰:生死人法,入禅定,先以语、觉观,然后说法。法身菩萨离生死身,知一切诸法常住,如禅定相,不见有乱;法身菩萨变化无量身为众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阿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

(答:生死人法,入禅定,先用语、觉观,然后说法。法身菩萨离生死身,知道一切法常住,如禅定相,不见有乱;法身菩萨变化无量身为众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阿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没有弹琴的人。)

此亦无散心,亦无摄心,是福德报生故,随人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故,是法身菩萨,种种法音随应而出。

(此也没有散心,也没有摄心,是福德报生的,随人意出声;法身菩萨也是这样,无所分别,也没有散心,也没有说法相。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使此法身菩萨,种种法音随应而出。

悭贪心多,闻说布施之声;破戒、瞋恚、懈怠、乱心、愚痴之人,各各闻说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之声。闻是法已,各各思惟,渐以三乘而得度脱。  

(悭贪心多,听说布施的声音;破戒、瞋恚、懈怠、乱心、愚痴的人,各各听说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的声音。听这些法后,各各思惟,渐用三乘而得度脱。)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若乱、若定,皆是不二相。余人于乱求定。何以故?以乱法中起瞋想,于定法中生著想。

(又,菩萨观一切法,或乱、或定,都是不二相。其他的人在乱中而求定。为什么?因乱法中起瞋想,在定法中生著想。)

如郁陀罗迦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王宫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国法,接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入林树间,更求五通,一心专至;垂当得时,有鸟在树上急鸣,以乱其意。

(如郁陀罗迦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王宫中食。王大夫人如她的国法,接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国王要车,乘驾而出,回到他修道的地方。入林树间,再求五通,一心专至;将要当得时,有鸟在树上急鸣,以乱其意。)

舍树至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动水之声。此人求禅不得,即生瞋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彼寿尽,下生作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是为禅定中著心因缘。

(离开树到水边求定,又听到鱼斗动水的声因。此人求禅不得,即生瞋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在那里寿尽,下生作飞狸,杀众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这是禅定中著心因缘。)

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时,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得阿罗汉。恃是而止,不复求进。

(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也有。一位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认为是得四道,得初禅时,认为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认为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认为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认为得阿罗汉。恃得四禅而停止,不再求进。)

命欲尽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恶邪生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

(命欲尽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认为没有涅槃,佛是欺骗我。因恶邪生,失去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

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阿兰若,命终生何处?

(众比丘问佛:某甲比丘阿兰若,命终生那里?”)

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

(佛说:此人生阿鼻泥犁中!”)

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所由尔耶?

众比丘都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堕地狱的理由是什么呢?”)

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为虚诳。是时即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中。是时佛说偈言:  

(佛说: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认为是得四道。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认为没有涅槃;我是阿罗汉,今天还再投生,佛是虚诳。这时即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中。这时佛说偈言:)

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

虽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是比丘受是恶道苦,是故知取乱相,能生瞋等烦恼;取定相,能生著。菩萨不取乱相,亦不取禅定相,乱、定相一故,是名禅波罗蜜。如初禅相,离欲除盖,摄心一处。是菩萨利根智慧观故,于五盖无所舍,于禅定相无所取,诸法相空故。

(此比丘受这些恶道苦,所以知道取乱相,能生瞋等烦恼;取定相,能生著。菩萨不取乱相,也不取禅定相,因为乱、定相是一相,这叫禅波罗蜜。如初禅相,离欲除盖,摄心一处。因此菩萨利根智慧观,于五盖无所舍,于禅定相无所取,因为一切法相空。)

云何于五盖无所舍?贪欲盖非内非外,亦不两中间。何以故?若内法有,不应待外生。若外法有,于我亦无患。若两中间有,两间则无处所,亦不从先世来。何以故?一切法无来故。

(为什么于五盖无所舍?贪欲盖非内非外,也不两中间。为什么?如果内法自有,不应该等待外缘而生。如果外法有,对于我也没有损害。如果两中间有,两间就没有地方,也不从前世来。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无来。)

如童子无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应有。以是故知先世不来,亦不至后世;不从诸方来,亦不常自有;非一分中,非遍身中;亦不从五尘来,亦不从五情出。无所从生,无所从灭。是贪欲若先生,若后生,若一时生,是事不然。

(如童子没有欲,如果前世有的话,小时候也应该有。所以知道前世不来,也不到后世;不从众方来,也不常自有;不是一分中,不是遍身中;也不从五尘来,也不从五根出。没有生的地方,灭也没有地方。此贪欲如果先生,如果后生,如果一时生,此事不然。)

何以故?若先有生,后有贪欲,是中不应贪欲生,未有贪欲故;若后有生,先有贪欲,则生无所生;若一时生,则无生者,无生处,生者、生处无分别故。  

(为什么?如果先有生,后有贪欲,不应该因为贪欲而出生,因为没有贪欲;如果后有生,先有贪欲,则生无所生;如果一时生,就没有生的人,没有生的地方,因为生的人、生的地方没有分别。)

复次,是贪欲、贪欲者,不一不异。何以故?离贪欲,贪欲者不可得;离贪欲者,贪欲不可得,是但从和合因缘生。和合因缘生法,即是自性空。如是贪欲、贪欲者,异不可得。若一,贪欲、贪欲者,则无分别。如是等种种因缘,贪欲生不可得。

(又,此贪欲、贪欲的人,不一不异。为什么?离贪欲,贪欲的人不可得;离贪欲的人,贪欲不可得,此但从和合因缘生。和合因缘生法,即是自性空。像这样的贪欲、贪欲的人,分开不可得。如果一样,贪欲、贪欲的人,就没有分别。象这样种种因缘,贪欲生不可得。)

若法无生,是法亦无灭,不生不灭故,则无定、无乱。如是观贪欲盖,则与禅为一。余盖亦如是。若得诸法实相,观五盖则无所有,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禅实相即是五盖。菩萨如是能知五欲及五盖,禅定及枝相,无所依入禅定,是为禅波罗蜜。  

(如果法无生,此法也没有灭,因为不生不灭,就没有定、没有乱。这样观察贪欲盖,就与禅是一。其他的盖也是这样。如果一切法实相,观五盖就无所有,这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禅实相即是五盖实相。菩萨能这样知道五欲及五盖,禅定及枝相,无所依入禅定,这是禅波罗蜜。)

复次,若菩萨行禅波罗蜜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是名禅波罗蜜。  

(又,如果菩萨行禅波罗蜜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这叫禅波罗蜜。)

次,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顷,不起于定,能供养十方诸佛,华香、珍宝种种供养。  

(又,菩萨用禅波罗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顷,不起于定,能供养十方众佛,华香、珍宝种种供养。)

复次,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变身无数,遍入五道,以三乘法教化众生。  

(又,菩萨用禅波罗蜜力,变身无数,遍入五道,用三乘法教化众生。)

复次,菩萨入禅波罗蜜中,除诸恶不善法,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其心调柔,一一禅中行大慈悲,以慈悲因缘,拔无量劫中罪;得诸法实相智故,为十方诸佛及大菩萨所念。  

(又,菩萨入禅波罗蜜中,除众恶不善法,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其心调柔,一一禅中行大慈悲,因慈悲因缘,拔无量劫中罪;因得一切法实相智,为十方一切佛及大菩萨所念。)

复次,菩萨入禅波罗蜜中,以天眼观十方五道中众生:见生色界中者,受禅定乐味,还堕禽兽中受种种苦。复见欲界诸天,七宝池中华香自娱,后堕咸沸屎地狱中。又见人中多闻,世智辩聪,不得道故,还堕猪羊畜兽中,无所别知。

又,菩萨入禅波罗蜜中,用天眼观察十方五道中众生:见生色界中的众生,受禅定乐味,还堕禽兽中受种种苦。又见欲界众天,七宝池中华香自娱,后堕咸沸屎地狱中。又见人中多闻,世智辩聪,因不得道故,还堕猪羊畜兽中,无所别知。

如是等身,种种失大乐、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贵、得卑贱。于此众生生悲心,渐渐增广,得成大悲;不惜身命,为众生故,勤行精进,以求佛道。  

(象这一类种种身,失大乐、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贵、得卑贱。对于这些众生生悲心,渐渐增广,得成大悲;不惜身命,为了众生,勤行精进,以求佛道。)

复次,不乱不味故,名禅波罗蜜。如佛告舍利弗:菩萨般若波罗蜜中住,具足禅波罗蜜,不乱不味故。

又,因不乱不味,叫禅波罗蜜。如佛告舍利弗: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具足禅波罗蜜,因不乱不味。)

问曰:云何名乱?  

(问:怎样叫乱?)

答:乱有二种:一者、微,二者、粗。微者有三种:一、爱多,二、慢多,三、见多。云何爱多?得禅定乐,其心乐著爱多。云何慢多?得禅时,自谓难事已得,而以自高。

(答:乱有二种:一、微,二、粗。微有三种:一、爱多,二、慢多,三、见多。什么是爱多?得禅定乐,他的心乐著这是爱多。什么是慢多?得禅定时,自即认为难事已得,而以自高。)

云何见多?以我见等入禅定,分别取相,是实余妄语。是三,名为微细乱。从是因缘,于禅定退,起三毒,是为粗乱。味者,初得禅定,一心爱乐,是为味。  

(什么是见多?以我见等入禅定,分别取相,这样是真实其他的是妄语。这三种,叫作微细乱。从此因缘,于禅定退,起三毒,这是粗乱。味指初得禅定,一心爱乐,这是味。)

问曰:一切烦恼皆能染著,何以但名爱为味?  

(问:一切烦恼都能染著,我为什么只叫爱为味?)

答曰:爱与禅相似。何以故?禅则摄心坚住,爱亦专著难舍。又初求禅时,心专欲得,爱之为性,欲乐专求,欲与禅定不相违故。既得禅定,染著不舍,则坏禅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现报,则无福德。于禅爱身,爱著于禅,亦复如是。是故但以爱名味,不以余结为味。  

(答:爱与禅相似。为什么?禅则摄心坚住,爱也专著难舍。又初求禅时,心专欲得,爱的本性,是欲乐专求,因欲与禅定不相违。既得禅定,染著不舍,就坏禅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现报,就没有福德。于禅爱身,爱著于禅,也是这样。所以只以爱名味,不以其他的结为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