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标准中国成本”模式将成本土企业升级关键

 安然如狮 2014-11-13

GE以“世界标准,中国成本”的模式贡献纯中国制造的产品。

关于创新的动力与回报、环境与未来的讨论,在全球的企业高管中正掀起新一轮的审视和再认识热潮。这一次创新脱离了坐而论道式的空泛,被赋予可度量的实质特性,其中最常被讨论的话题是“有效创新需要怎样的广泛参与度”。今天“跨界”已经成为创新主流形式,人们不再认为创新只是学术研发式的单节点活动,但是把创新定义成全球性协作的观点也并未形成共识。然而,后者却正是当前创新的最新趋势和亟待被认识的真正特性。

对于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来说,这意味着需要重新认知“创新”,同时在全新的竞合大局中寻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定位:从“来做生意”到“一起想办法”,进而将客户当作合作伙伴,帮助客户融入全球市场。就技术层面而言,跨国企业已经实现从产品输入到技术输入的转变,进而推动本土企业协同创新,最终携手将本土技术和标准向全球输出。在“技术独尊”的航空和能源领域,中国创新的“全球范”尤为明显:备受瞩目的C919大飞机,在发动机和航电系统上都采用了国际先进飞机配件制造商的设备;中国的很多风电企业们则在一开始就同海外技术提供商在装机,选址以及提高能效等各个环节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全球协作解决本地问题

全球性协作为担任“中国创新”主力的本土企业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政府也正在着意营造积极的国际合作平台,以国家间合作推动企业之间的联手:2014年7月10日,六对新的合作伙伴正式加入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使得这项始于2009年的国家间合作计划向前更进一步。

美中两大经济体的合作反映出全球协作不断升温,根据《GE 2014年全球创新趋势报告》显示,亚洲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以中国,新加坡为代表,政府支持效率领先于其他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对于协作创新也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仍有82%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认同:与外部资源合作会带来积极效果,这一数字高于全球77%的平均水平。另外,有60%的中国高管表示,去年以来协同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有所增长。

作为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参与者之一,跨国公司在新兴经济体的协作创新中展示出更多的热情,中国本土创新中也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始于1999年的LOGIQ BOOK项目正是协作创新的范例。当时中国医疗机构还处于普遍使用黑白超声的时代,GE无锡研发团队将国际先进技术引进中国,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打造了全球第一款笔记本彩超,并凭借这一次的创新奠定了中国研发中心的全球声誉。LOGIQC和F系列是GE旗下最受欢迎的超声波诊断产品,两者皆是GE无锡超声设备生产基地以“世界标准,中国成本”的模式贡献的纯中国制造产品,满足世界上最严苛标准的同时,通过本土化控制成本。其中LOGIQ C作为针对中国基层研发的产品,不但在中国市场居于领先地位,更是在国外市场赢得了大量订单,可谓是从协作创新到反向创新的经典案例。此外,这项中国制造的产品还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新”:操作操作系统是在挪威开发,探头在中国设计制造,每台设备都会针对客户所在地做本土化优化。实际上,以无锡为中心的超声设备全球制造链,正是未来全球化背景下商业的一个缩影:全球产业链模糊了企业的地域性,同时加强了融入性,这也是一些跨国公司愿意将自己在中国定义为一家本土企业的原因。

本土化的跨国企业在从引入技术到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但重视研发与市场化的紧密衔接,更与与客户共同思考遇到的问题,甚至先一步提出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更是帮助中国企业打破普遍重视短期效应,忽略长远和有价值创新行为的手段。与客户一起思考,发展伙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协同创新的概念。

创新的模式和环境

集合全球资源为本土化创新服务,再将本土化创新成果运用到全球市场,这种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突破。因为在全球智慧崛起的时代,创新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十几年前,创新可能意味着研发一种新产品,或是找到一个更有效率的管理方式。而今天,这意味着发掘价值和新的盈利模式,由此带来全新高度的产业生产力、效率和人力资本业绩将带来数万亿美元的回报。

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不仅要求强大的研发力量,更对创新模式提出高要求。在创新模式中,如何平衡长远目标与现实利益是一门艺术。关于这一点,即使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中,也往往很难把握:一些跨国公司的研究院推出研究成果,往往能在科学领域引起巨大反响,甚至获得诺贝尔奖。但停留在理论的成果没有迅速转化为产品,为公司创造财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彻底性和有效性。

GE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独特的的创新模式始终遵循1:9原则,即10%的研发经费和人员负责未来,而其余90%则着眼公司的当前利益。负责研发的研究院与负责经营的事业部相对独立,研究院在满足事业部研发需求的同时,还将目光放在具有超前量的一些项目上,为产品输送新的想法,活力和创新。核磁共振即是一例,这个如今广泛应用的技术早在八十年代就已出现,类似的还有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高温合金材料和高温陶瓷复合材料,同样是提前几十年研发,再加以应用。

合理的创新模式和开放的创新环境不但对产品研发有所裨益,也有助于快速培养并留住人才。而优秀的人才会使创新更加高效和开放。当今全球经济中,对人才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从跨国企业在全球设立研发中心吸引人才可见端倪。而如何发挥已有人才的创造力,则有赖于企业的创新环境。如不同的产品设计路线图会交给不同能力特点的国家团队去做,不但能发挥所长,还避免了重复研发造成的浪费。

企业的创新模式和人才资源构成了企业创新的框架,但创新的边界并不止于研发中心或者企业内部,全球智慧成果也可以被最大限度运用于创新。通过企业间合作及外部合作,产生智慧的全球性大脑广泛连接,快速拓展了知识的获得速度,并使无数想法和创意通过智慧的网络得以分享,由技术民主化孕育的新一代创业家对规模化的需求使得大公司和政府能在他们中找到伙伴,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将新想法市场化。

协作与颠覆

新的想法是创新之源,其来源超越地域与教育背景的限制无处不在。海量数据将创新的边际大大扩展,跨国公司可能会发现,所需的相当一部分专家都来自于公司之外,尤其是通过网络吸纳多达数十亿在线者的智慧。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并可能产生一些负面行为。但创新带来的回报使得承担风险变得物有所值,这一观点正在成为深刻影响未来商业模式的全球趋势。

当然,创新也可能带来高科技公司的角色反转,让传统硬件和材料制造商面对软件公司跨界的影响。但说到底一切都是相互的,制造商可以通过软件延续其卓越机器的影响,而软件公司将从立身之本的数字技术扩大到工业和民用设备领域。

创新是否永无止境?人类智慧的极限何在?科学界一直对此存疑,但换个角度看,全球性智慧的崛起让知识,互联性和技术史无前例的膨胀并唾手可得,将人类和机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结合到一起,这在从前是无法想象的。新趋势下,通过对工厂和供应链以及智慧的数字化将创新制造方式。全新的组合:焊枪和代码,一个新时代的座右铭正在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