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仙药”具有真实的科学意义》---论楮实

 胡言佛语 2014-11-13
作者:赵自强
(一)
    一般来说,古人认为的“道”,大体上可以分为思想方面的“道”和宗教方面的“道”。思想方面的道,称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称为道教。
    而道家和道教,既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是统一的。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为一个难于分割的整体。因为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的宗教派别。换言之,道家思想是道教的灵魂。
   过去我们认为,道家和道教是源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学派,这点好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深究起来,我们又会发现,其实,它还有更远的文化源头,这就是埃及的祭司文化。因为“道士”的前身,就是埃及的“祭司”。如果我们再追溯下去,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我们从《道藏》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也就是说,道家和道教具有光辉灿烂的漫长历史。它们是中国伟大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之集大成。所以鲁迅先生说:“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柢”。
    可惜的是,道家和道教,与一切文化一样,它既有兴盛之时,也有衰落之时。就象苹果熟透了就会烂掉,饭烧熟了就会糊掉,人老了就会死掉一样,它也会走向它的反面。
    我们看到清末民初的道教文化就很糟糕、很迷信、很腐朽!这就使得原北京大学钱玄同教授扬言要铲除道教。如他于1918年3月14日在《中国今后之文学问题》一文中说:
    则欲废孔子,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玄同之意,以为汉字虽发生于黃帝之世,然春秋战国以前,本无所谓学问,文字之用甚少……所谓史者,不是大民贼家谱,就是小民贼的杀人放火的帳簿……所以2000年来用汉字写的书籍,无论哪一部,打开一看,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欲废孔学,欲剿灭道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之一法。
   钱玄同先生的这段话,虽有一点道理,但他太矫枉过正了。因为他把那点道理无限的扩大化,几乎把孔子、道教、中国历史和汉字文化统统说得一钱不值,极坏有余。
    我们发现,事实上,钱玄同的观点是小对大错的应当批判的观点。因为道家和道教并非那么糟糕,那么可恨,那么一无是处。如果钱玄同先生当年能深入其中认真的研究一下道教问题,他可能就不会对道家和道教产生那么坏的印像。
    为什么说道家和道教没有那么坏,并且有高深莫测的科学性呢?关于这个问题,你不研究就不知道。而对于道家和道教所说的中心问题——长生不老,其实,这可以从中医中药中可见一斑。因为说到底,中医中药文化,就是伟大的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在这里就举道家和道教所说的“仙药”为例,来说明道家先圣,其实是一些很懂科学道理的智者。特别是秦汉魏晋四代,是中国中医中药理论最发达的时代,那时出了张仲景、华佗、皇甫谧、杨泉、何承天、葛洪等杰出的中医大师。因为那时古人为了长生不老,特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敢于“以身试法”,即用自己的身体试药。他们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既有受益的,也有受害的。这样一来,服食方药者就蔚然成风。勿须置疑,这就为中医中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二)
   为了说明问题,我举一个例子。例如,在我国大江南北都生长着一种很健壮,很高大,并且极容易成活的野生乔木,它的名字叫:“楮树”。它是雌雄异株的,雌树每年十月间枝头就会挂满鲜红的果子,非常美丽,人们就称它为:“楮实”。
    而就是这种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又极不启眼的“野果”,被今人当成废物或垃圾践踏,一文不值,不屑一顾。而人们恰恰不知道,它在古代曾经一直是一种很风光,很荣耀,很受古人赏识和爱戴的“贝宝”,被例为价值非常显赫的道家“仙药”,甚至超过人参、鹿茸和燕窝的名声。
   关于这一事实,晋朝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中云:   “'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又曰:'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黃、雌黄、云母、太乙禹余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又曰:'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碎。’。
   又《孝经援神契》曰:'椒、姜御湿,菖蒲益聪,巨胜延年,威喜避兵。’皆上圣之至言,方术之实录也。明文炳然,而世人终于六信,可叹息者也。
   仙药之上者:丹沙,次则黃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石硫黃,次则石饴,次则曾青,次则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黃莲、石韦、楮实。”
   而关于“楮实”的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中,据《西山经》云:“其上多丹木,黄华赤实,其味饴,食之不饥。”看到吧,4500年前的中国古人,就知道它是一种鲜甜的“食之不饥”的好东西。
   历史发展到了东周时代,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又云:“珠鹘源陨到杂凶涛叮持圆焕喜凰馈!这段话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列御寇说这种果子很有“滋味”,这一点不假,“食之皆不老”,这也很有道理。但要说食了这种野果能“不死”,这就大大夸张了事实,使其不真。
   《抱扑子》中还有一段关于楮实的文字。葛洪云:“服楮果,能使人耳聪目明,老人变少年。道士梁须高龄七十,服后身体强壮,活到了一百四十岁,仍能疾走如飞,胜于马奔。”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长期服用楮实,就能达到这样一种延年益寿的崇高境界。这里有个旁证,如晋朝的另一位著名的道士叫许逊,他是南昌西山人,他就非常懂医术和气功,他活了136岁“升天而去”。我相信他也吃过楮实之类的“仙药”。
   宋代元益在《百草本经》中云:“楮果甘、寒,入肝、脾、肾经,补肾,强筋骨,明目,利尿。还能治肾虚,腰膝痛,遗精、阳痿,头晕目花及水肿。”你看看,人有五脏,而楮果就能治三脏之病。能补气活血,强筋骨,上治头晕眼花,下治肾虚、腰痛、阳痿和利尿。你想想,有多少药物能有这么多的疗效,一药治数病呢?
   元代王岚祥《医案》云:“楮果甘、寒、无毒,治水肿,壮筋骨,补虚劳,益颜色,健腰膝,充饥明目,久服轻身。”这段资料表述楮实的药用功能与上述大同小异。但他补充说:楮实还能“补虚劳,益颜色,久服轻身。”这就是说,常食楮果不仅能治病,还有美容的功效。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楮实,甘、微寒,食之不肌,令人健行,止泄痢,破恶血,止渴。”这段资料的內容少些,但也有新意。他进一步发现了:楮实能“令人健行,止泄痢,破恶血,止渴。”
    清代郭澄《医案》又云:“楮果,甘、寒、无毒,治水肿、壮筋骨,补虚劳,益颜色,清肝明目,久服不饥,轻身不老,消水肿,治阳痿。”他把前人用药治病发现的经验都作了概括,其內容最为祥细。
    这样的资料在医书中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然而,这些关于楮实治病方面的史料,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呢?或者说,它有多少真实的科学价值呢?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面对这些古代医药方面的史料,我们都会抱着怀疑的口吻说,古人说了不算,只有等我们检验证实之后才能算数。我也赞成这种严肃的科学态度。因为药物入口是关人命的大问题,我们决不能马虎。根据这种严肃的认识问题的基本原则,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
    那我们就应当带着问题来请教一下现代植物学家和中医学家,看看他们的观点如何。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第481页云:“楮果及根皮入药,补肾利尿,强筋骨。叶及奶汁治疮癣”。这段资料很简短,只介绍了楮实能治三种疾病。
   又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南京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大辞典》云:“楮实,甘,寒。入肝、脾、肾经。补肾,强筋骨,明目,利尿。治肾虚腰膝酸痛,遗精,阳痿,头晕目花,水肿”。这段资料较祥细的介绍了楮实的药用功能,内容和宋元古人的说法大致相同。
   我们又根据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主编的《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云:“楮实味甘,壮筋明目,益气补虚,阳痿当服。”这意思是说:“楮实味甘,性平。有补肾、明目的作用,可治肾虚、筋骨软弱,腰膝无力,以及两目昏暗,视物模糊不清等症。由于本品有益气补虚的作用,肾虚阳痿,亦可服用”。这就再次证明古人的记载,不虚。
    我们知道,这三本书都是现在大学生必读之经典。这也就是说,今人通过临床实践,“验明”了楮实的“真身”,即它真实的药用疗效和价值与古人所述相同。这就有力的证明了古代道家把楮实当“仙药”看待和运用是很有道理,很科学,很真实的。
   因为现代中医学家已经证明了楮实的药用功能很多,如“入肝、脾、肾经。补肾,补虚劳,治肾虚腰膝酸痛,强筋骨,令人健行;还有清肝明目,轻身不老,久服不饥,益颜色,止泄痢,破恶血,治阳痿遗精,止渴,消水肿等功效”。这就是说,人身上的很多病都能被楮实医治。
   因它有这么多好的优良品质,故被道家视为“仙药”,这种说法当然是有它充分的道理的。但有一点,我们看到“仙药”的“仙”字就觉得不顺眼,不舒服,不真实。因为我们往往把“仙”当作虚无飘渺,虚假不实的神话看待。事实上,道家“仙药”的意思,就是好药良药的意思。不过用好药良药称楮实,道家觉得太俗气,缺少神韵,所以称它为“仙药”。
    我母亲说过,楮实确实是一种好东西,日本鬼子占领南昌时,她老家村子里的人几乎都采楮实当粮。而吃了它,特别易饱。这就是古人说的“久服不饥”的意思。如村里曾有一个拐子,由于丧失劳动力,他专捡楮实当粮,一年有大半年靠吃这种“野果”为生,尽管他是全村生活最艰苦的人,但他却成了全村的“寿星”,活了105岁。这就是古人说的“久服不老”的意思。
   由于村里人都知道楮实是一种“粮药兼备的宝贝”,所以我母亲小时候常吃它充肌。她还说,常吃这种“野果”,总感觉精神特别好,身体非常轻松,甚至可以排除身体里的陈年旧疾。这可能就是古人说的“久服轻身”的意思。
   因为旧社会山里人没有什么水果吃,楮实恰好是甜的,所以村里小孩常以楮实当水果。村里的生活尽管很艰苦,但他们常常吃楮实,所以他们的身体都比较健康,七八十岁的老人是常事。这恐怕和他们常服“仙药”有关。如我外婆活了87岁,舅舅活了85岁,母亲活了81岁。而这个年龄比大多数南昌人的寿命都长点。
   所以我们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不了解未研究的事情,有争执有疑问的事情,特別要谦虚谨慎,切莫凭感觉或好恶胡乱瞎猜,一猜往往出错。如中国最精华的东西,被北京大学教授钱玄同一猜,就成了最糟糕的东西,因此他扬言把道教当“毒草”铲除掉!而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可谓时间磨灭不了的真理啊!                         2009年1月2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