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重设宣传告示栏2013/12/13 作者:郭清辉
文昌鱼:一座城市和一个活化石玉子心正的日志 - 网易博客1923年,美国动物学家莱德在厦门海域发现文昌鱼,从此这奇妙生灵成为了厦门近百年来的生物学名片。 文/汪贝 林硕 摄影/高润生 编辑/林硕特别鸣谢:国家海洋三所 文昌鱼 文昌鱼,不是鱼 文昌鱼是厦门的传统名贵特产,俗名鳄鱼虫,又名蛞蝓鱼,以鲜美著称。文昌鱼体形小,只有三厘米至六厘米长,每千克有四、五千尾之多,全身半透明,头尾两头尖,外形上具有通透玲珑的美感,国外又称“双尖鱼”。事实上文昌鱼不是鱼,只是外形像小鱼,是比鱼类低等的动物,属于古老的脊索动物。 1923年,时任厦门大学教授的美国生物学家莱德在考察厦门郊县海区时,第一次在同安刘五店海域发现中国文昌鱼。当地渔民告诉莱德,这东西叫做鳄鱼虫,每年当文昌帝君(闽南一带传说中的神祗)诞辰前后,这种鱼才出现,数百年前渔民就开始捕捞,有何稀奇?莱德震惊于厦门文昌鱼数量之多,并形成一种规模渔业,遂以《厦门文昌鱼的生态分布和栖息环境》为标题在美国《科学》杂志发布,向世界宣布这一发现。为尊重传统,沿用了“文昌”之名。文章引起了国际生物学界的震动,从此文昌鱼成为了厦门近百年来的生物学名片。 活化石传奇 达尔文曾说过一句话:“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因为至今为止,古生物学家尚未找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化石。5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由无脊椎到脊椎的过渡——脊索动物在海洋里出现,这就是文昌鱼。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脊索动物演化为各种脊椎动物,其中包括类人猿,因此文昌鱼在物种起源方面具有世界意义。文昌鱼没有脊椎骨,不容易留下化石的遗迹,但神迹般没有灭绝,成为了历史见证者般的“活化石”。 显微镜下可以清晰看到文昌鱼的体内结构 18世纪以前,这种生物是以名贵食材的方式被人们所认知。地中海、马来西亚、日本、北美洲等全球12个海洋边岸都出产这种鱼,但产量稀少,且没有渔场,被贵族食客视为珍品。文昌鱼在生物学意义上被发现是在1774年,P.S.Pallas在英国南部Cornwall海滨采集到1尾标本,当时他命名为蛞蝓属,归类为软体动物,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文昌鱼。后来德国、美国亦有发现,但数量极其稀少。我国在尚未发现文昌鱼之前,为了教学需要,曾以极高昂的价格向国外购买。但1923年以后,世界上有关文昌鱼的研究,无不取材厦门文昌鱼。 生长与捕捞 独特的捕捞方式,用的不是网而是“锄头” 文昌鱼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域,水温低于12度就不能生存。它们栖息于水深5至10米,温暖浅海域的底砂中,仅露出前端滤食,以泥土中的硅藻为食物。寿命为5至6年,繁殖季节为每年6到8月。文昌鱼几乎没有自卫能力,却有惊人的钻土本领。厦门渔民捕捞文昌鱼的工具十分独特而原始,不是传统使用的渔网,而是用一种特制的、很宽的锄头。当特定海域的潮汐退到最低点时,渔民撑着小船,将锄头绑扎在两米多长的竹竿一端,像耕田般在海底沙中挥舞锄头,从海底掏挖起一块泥沙,再舀起一瓢海水,把泥沙冲到簸箕里。沙被水一冲,又随水流进海里,箕底里只留下一些又细又扁的小东西就是文昌鱼。 美味与价值 在莱德的生物学发现之前,厦门同安刘五店渔民捕捞文昌鱼已经有300余年历史了。从前华侨们回到厦门,最想带走的东西就是文昌鱼干。在他们眼里,这是最能代表家乡的东西。文昌鱼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却在厦门附近浅海大量分布,刘五店渔场是全球历史上惟一曾形成渔业生产的文昌鱼渔场,年产量最高时是在1933年,达到282吨,算得上是生物界的一大奇观。据厦门老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在夏季经常可见渔民挑担叫卖文昌鱼,每斤仅需几毛钱。然而由于产量骤减,现在1公斤鱼干的价格达到了5000元,且只能在黑市买卖。 文昌鱼肉质鲜嫩,味道清津甜美,制成干品可存放两年。文昌鱼是高级的食用蛋白,厦门人视为人间美味,常作儿童和老年人的补品。除了用干品当下酒菜,还可以熬汤,据地方志记载的最佳吃法是把文昌鱼放在锅里加生油焙干。科学家分析了文昌鱼的营养成分,发现它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达70%,还含有较高的碘、磷、多种无机盐和碘质,且脂肪含量几乎为零。与真正的鱼类,例如公认营养价值最高的挪威三文鱼进行对比,文昌鱼明显胜出。每100克的挪威三文鱼约含18.4克蛋白质和19.8克氨基酸,胆固醇70毫克。 历史上惟一的文昌渔场探秘 20世纪70年代末,琼头渔民正准备下海捕文昌鱼 距刘五店码头约三公里处有座无居民小岛,叫鳄鱼屿,其周边10海里曾是世界上惟一的文昌渔场,也是1923年莱德发现文昌鱼的地方。据厦门《同安县志》记载:“文昌鱼,似鳗而细如丝,产西溪近海处”。 厦门古文献中关于文昌鱼的传说很多,其中“朱熹笔诛鳄鱼精”的故事流传最广。相传南宋理学家朱熹被派来同安任主簿期间,有一条大鳄鱼在同安刘五店的海面作恶。一天夜里鳄鱼窜进县城,百姓纷纷躲避。朱熹见这鳄鱼来势汹汹,便顺手从案上提起朱笔,朝着鳄鱼狠力地掷了过去。鳄鱼穷凶极恶,就怕正气,朱熹这一掷终诛杀鳄鱼。鳄鱼死后在海底慢慢腐烂,全身长出许多许多的小虫来。骨头慢慢变成一块大石,当地人就把这块石称作鳄鱼屿。那些从鳄鱼身上长出来的小虫里沉入沙底,并很快繁殖,越来越多。这些小虫没骨没腮,起先渔民每次捞起,觉得它鱼不像鱼,虫不像虫,但味道十分鲜美。朱熹说:“这小虫每年出现一次,都在文昌君的生日前后,我们就叫它文昌鱼吧!” 传说虽不足信,但蕴含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文化内涵,也说明了这一带自古就是文昌鱼栖息地。鳄鱼屿远观如同一只鳄鱼,因此得名。沧海桑田,小岛虽不曾改变,但上世纪60年代后文昌鱼栖息地的资源蕴藏量日渐衰败。文昌鱼因为在这座城市被发现而声名远播,也因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而历经苦难。 一叶悲哀的鱼 保护区石碑贴着海鲜馆广告 20世纪50年代是厦门文昌鱼盛产期,刘五店最高年产量达45吨,每年捕捞文昌鱼总船数达200多条。当时,市政府将文昌鱼作为厦门的标志,批准为市鱼。集美海堤建成后,文昌鱼数量明显地下降,年产量在5到10吨。究其原因,是由于海堤建成后造成这个海区纳潮量显著减少,出现淤泥沉积,破坏文昌鱼栖息所必须的底质条件,致使文昌鱼迁移和死亡。另外,由于沿岸农药与工厂废水的污染,改变这一区域海水的水质,也是造成刘五店文昌鱼濒危的重要因素。 这个渔场就这样消失了。 1977年,在厦门同安琼头一带海区发现新的文昌鱼栖息地,产量出现回升。然而好景不长,1989年以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移山填海,直接破坏栖息地环境。20世纪90年代,由于已属珍稀的文昌鱼价格猛涨,琼头一带每天有几十条渔船进行过度捕捞,在海区及其周围电鱼,电死大量文昌鱼,文昌鱼资源第二次大衰减。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厦门大学本地学生,她说:“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我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文昌鱼。我只知道,在很早很早以前,厦门岛的海域有很多文昌鱼,厦门是它们的家。作为一种珍贵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鱼种,它们随着厦门城市的建设而沦为流离失所的逃难者。” 保护区的设立与任重道远 欧厝文昌鱼保护区 在这个关键时刻,厦门海洋生物学家们向厦门市政府反映保护文昌鱼资源的重要性,终于获得了政府的重视。1991年厦门市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文昌鱼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区总面积共65平方公里,包括4个海区:鳄鱼屿海区、欧厝以南十八线海区、小嶝海区、黄厝海区。1999年,厦门文昌鱼与中华白海豚、白鹭一起申报“厦门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获得国务院批准,地理位置为东经117°27′--117°52′,北纬24°22′--24°44′。 采砂是破坏文昌鱼资源主因 螃蟹亦是文昌鱼的天敌 虽然保护区上升为国家级,但文昌鱼资源近几年来一直在下降。一是因为直接的过度采捕,二是间接的生境破坏。国家是允许适量捕捞文昌鱼的,因为文昌鱼作为多年生动物,只有5至6年的生命周期,与其让它自然死亡,不如供人食用,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所谓过度捕捞,是指渔民在利益驱动下侵入保护区。另一方面,城市建设、房产开发需要大量建筑用砂,每年约有数十艘运砂船入侵文昌鱼渔场不停地采砂。采沙船利用低潮时用铁铲往沙船上装沙,挖沙破坏沙滩的同时也破坏了文昌鱼栖息地。 鳄鱼屿 尽管如此,保护区的设立意义仍十分重大。客观来说,对文昌鱼的保护要比白海豚、白鹭困难很多,因为文昌鱼个体小,生存环境独特。近来政府已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如加强执法力度,进行海堤的开口改造,支持文昌鱼的人工繁育研究。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厦门文昌鱼资源会逐渐得到恢复。 传奇食材重返餐桌? 经过国家海洋三所和厦门水产研究所科学家的多年研究,2008年底,文昌鱼全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专家预期再过3到5年,这项技术就能完全成熟。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珍贵的文昌鱼可能重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而且成为“最厦门”的特产。在科学家的设想中,未来渔民可向科研机构购买种苗,进行经济培育,将来就像扬子鳄、娃娃鱼一样,能成为特许经营餐馆的特色美食。 Q&A 国家海洋三所文昌鱼研究专家方永强教授 天下美食:虽然产量稀少,但地中海、日本、北美洲海洋边岸都发现了文昌鱼,为何似乎独有厦门文昌鱼被与美食联系在一起? 方永强:厦门文昌鱼确实比别处的鲜美。在解放前后,厦门文昌鱼被晒成鱼干,当做一种高级食材大量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当地人将文昌鱼干当做下酒料。1980年,香港大学校长罗伯特教授来厦门访问讲学,他是研究动物内分泌方面的专家。当时的海洋研究所所长设宴款待他,第一道下酒菜就是文昌鱼干。罗伯特教授叹道:“Unfortunately,太可惜了,一条文昌鱼要一美金呢!” 天下美食:文昌鱼的人工养殖似乎有点“风声大雨点小”,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吗? 方永强:如果小范围实验养殖,技术上已经实现;但要大规模的进行商业、渔业养殖就会有障碍。首先文昌鱼对水质要求很高,必须经常性换入新鲜海水。文昌鱼营养价值高,天敌较多,虾、海星、其他鱼类都是它的天敌。过去海洋研究所的养殖池中有许多文昌鱼,某次换水时不小心换进了2头虾苗,我们开始时并不知道。后来发现文昌鱼越来越少,两只虾倒是长得很大,原来虾钻进沙中将文昌鱼几乎吃光了。其次,文昌鱼的食物只能是硅藻,而且生长周期长,人工养殖的成本较高。 天下美食:在研究文昌鱼的过程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方永强:1985年,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在厦门海洋研究所历史性地拍摄到了文昌鱼的排卵、繁殖全过程。文昌鱼繁育一般在晚上5、6点钟,但当时观察箱中,处于产卵季节的文昌鱼躲在泥沙中一点动静也没有。我就说用一点激素吧,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我抱着不妨一试的态度给2、30尾文昌鱼打了激素。到了晚上8点钟,当所有人都几乎绝望的时候,泥沙中开始密集地冒泡。夜里10点时我用试管到泥沙中吸了一点水,到显微镜下一看,看见有2个细胞了。 天下美食:那么现在哪里文昌鱼较多? 方永强:欧厝南线保护区较多,文昌鱼数量分布的年平均密度在 90.8尾/m2,平均生物量3.49克/m2。 厦门翔安区欧厝渔村村民阿平 天下美食:您吃过文昌鱼吗? 阿平:当然吃过,以前文昌鱼就是村里最平常的食物,早上吃稀饭,也要配点酱油水文昌鱼当菜。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文昌鱼煮面线,现在想起来还要流口水。 天下美食:村里现在还有人在捕捞文昌鱼吗? 阿平:有啊,但是很少了。我曾进行过调查,去年村里鲜文昌鱼的产量在8吨左右,今年的产量只有不到4吨。捕上的文昌鱼我们很少自己吃了,因为价格实在高,新鲜的文昌鱼1公斤2000元,1公斤鱼干的价格要5000元,捕上来肯定是要卖的。 天下美食:文昌鱼是保护动物,还能捕捞? 阿平:我是退养渔民,年纪也大了,不能捕鱼了。但我们村捕捞文昌鱼历史悠久,不少村民家世代以捕捞文昌鱼为业,有些渔民有捕捞证,所以才能捕捞,否则就是非法的。 天下美食:关于文昌鱼,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阿平:我小时候,70年代末,许多渔民赤裸着身体下海作业、赤裸着身体上岸卖鱼;文昌鱼装在竹筒内,有意的买者将手指探入掂量,然后用手势与渔民比划讨价还价,整个过程都不开口说话。 天下美食:去年有报道说文昌鱼人工繁育取得历史性突破,你知道这个消息吗? 阿平:有听说,那天我高兴得睡不着,这可是我们村的希望,野生文昌鱼越来越少了。但是专家说还要几年时间才能实现经济养殖,“几年”是几年?不知道我还等不等得到? 转自http://style.sina.com.cn/tas/food/2010-08-13/115265986.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