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镇之旅(五)

 文学之梦6725 2014-11-14
    今天这篇文字应当属于这次乌镇之旅我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昭明书院。我现在的职业是教书,在学校里混饭吃。因了这个职业,我也就认为自己算个读书人或者“枉为读书人”。但不管“认为”也好,“枉为”也罢,每每经过书院、书馆乃至书室之类的地方,总会产生那么点“如归”的感觉。我在之前对乌镇缺少了解,这次又是一个人的旅行,没有随团。我到乌镇的行程完全是随性的,走到哪看到哪。昭明书院就在我这漫无目的的彳亍中猛然出现在我的眼帘,我与它不期而遇了。
    书院是南朝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随老师沈约到乌镇读书的地方。它坐落在乌镇河西岸。正门入口镶嵌在古老的街道中间,并不显眼。进得里面才感觉是一座宽敞、静谧的院落。我欣欣然蹩进去,却在书院左侧发现了“矛盾文学奖纪念馆”。这对我来说,实在是意外的惊喜。原来这里就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地。乌镇是文坛巨星矛盾的故乡,把颁奖会场设在这里,由萧统、沈约而至茅盾,千年文脉一线牵,显得十分有创意。
    纪念馆分一楼一底两层。里面围廊曲折。围廊墙上挂满了从第一届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名单,作者和作品的简介以及各类照片,资料十分完备。我在里面颇费了些时间去阅读那些资料。可惜灯光有些昏暗,看得很吃力。眼看时间不早,我最后只好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墙上所有的内容都摄入随身的手机之中,以待回来之后细细品读。
    茅盾及其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有些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的,有些则是我现在正在读或准备读的。我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阅读各类文学作品。静静的夜晚,一灯如豆,抛却各类世事杂务,坐拥书城,走进艺术的殿堂,品享作者笔下一段段精妙的人生故事,那是何等快意的事情啊!
    我的阅读始于连环画。学龄前,我只看图不认字。从一幅幅图画中猜测画面中的内容,然后连缀成故事。读书后认的字渐渐多起来,便不再满足于画图而开始阅读文字。我有着比同龄人相对优越的阅读条件。小学二三年级,妈妈就常常打开学校的图书室,任我在里面畅游,浏览。学校的图书室很小,书也不多。正值文革后期,很多书被禁封了,图书室里是没有的。这间小小的图书室对年幼的我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我在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长篇小说 。现在依稀记得最早接触的有《红岩》、《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红旗渠》还有杨佩瑾的《剑》之类的。因为年幼,读书囫囵吞枣,只看情节,并不理解思想内容。茅盾的《子夜》、姚雪垠的《李自成》则是在四五年级的暑假里,爸爸从他的中学里借来自己读的。爸爸每读完一本,我便迫不及待地跟读。《子夜》是完全不懂,《李自成》则读得津津有味,连烧火的功夫都捧着偷偷读几行。另外还有印象的是,一整套《基督山伯爵》,也是紧随爸爸的阅读节奏,在小学
就读完了的。初中的时候,究竟读了些什么书,现在反而不甚记得。但初中是读小说最疯狂的时候。现在记忆最深的是熄灯之后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把被窝掖得严严实实,然后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小说的情景。高中相对紧张,但已经恋上台湾作家三毛,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是我那时的最爱。到高中,读书已经颇入境界,情绪随着情节起伏,一会哭一会笑。记得那时,不知从何处借到一本《高山下的花环》,读得我涕泗交流。时隔多年,现在回忆起儿时读书的经历还是倍觉温馨而有趣。
    从纪念馆出来,我到书院的各个角落转了转。西厢房一间古色古香的书店吸引了我。我到书店坐了坐,浏览了一下书架上的藏书,也算呼吸了一下这里的人文气息。临出门却豁然发现这里有连环画出售。连环画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一下就有了亲切感。连环画的品种并不多,我找来找去并没有发现我小时候看过的图书。最后毅然挑了一套《红楼梦》买下,权作此次乌镇游的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