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用铅笔对抗推土机的画家--孟醒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1-14

大部分人对况晗这个名字也许感到陌生,但是提起他的胡同铅笔画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即便不是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们也都能够欣赏他的作品,并被他的老胡同作品系列所打动。有阵子,很多人都在网上疯转况晗的胡同铅笔画。

况晗,并非老北京人,而是江西人。但他生活在北京,用铅笔画将一个个逐渐在现代化都市的进程中“牺牲”掉,在推土机下被高楼大厦取代的老北京胡同真实、细腻地重现了出来。老胡同是八百多年的北京建城史最好的见证,是北京历史、建筑的一个重要剪影。它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同于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也不同于江南建筑小桥流水的婉约、秀丽。它是老北京特有的建筑,作为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然而城市建设却盲目无情地将这些老胡同这些标志性地建筑从北京城里一点点抹去,而由此失落了胡同文化的北京城成为一座失去重要历史和记忆,横亘在过去与现代建筑、文化的断层中间的冷冰冰的城市。面对这样的现状,深感痛心疾首的不仅是老北京人,还有目睹了这个城市的发展进程,感受到老北京传统文化、老北京人生活的艺术家们,况晗就是其中感触颇深的一个。

有良知、有历史文化传承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曾为保护祖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做出过不懈努力。然而更多的艺术家,更多的画家,画着连自己都不懂的作品,一心盼望指着一幅作品就扬名立万。而况晗,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浮夸的、鱼目混杂的艺术圈,显然不那么合时宜。以铅笔画作品为工具,来承载起一代北京人的成长记忆,来留住源远流长的胡同文化。用铅笔对抗推土机显然是s有点力不从心,铅笔作画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推土机摧毁老胡同的速度。然而,这种长久不懈的努力虽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意义却是非凡而深远的。

况晗深明一个失却了城市符号,失落了历史文化印痕的城市将不再是北京人眼里的北京城。胡同早已不单单是作为人们栖息的建筑和生活的地方而存在,它是老北京人的根,是一代代北京人记忆和成长的魂之所在,它承载了亲情、友情、乡情,一条胡同凝聚着几代人成长的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喜怒哀乐,是充满烟火气息的老北京市井文化最真实的代表。没有了老胡同,老北京的味道就失却了一半。况晗虽不是北京人,却也为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所触动,对其产生深深的感情。胡同之于北京就像桥之于江南,牌坊之于安徽,祠堂之于闽南地区。那些充满了烟火气息和乡土人情的老胡同,即使是外国游客也会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况晗决定用画笔在画纸上留住北京胡同,而且是用一种画家们现在很少用的铅笔画来呈现。这些年中国本土画家们为了迎合国际艺术市场,也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大肆得搞油画创作。铅笔画和况晗的人一样,在今天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众所周知,铅笔画创作速度慢,成稿慢,且非常辛苦,简直是体力劳动。油画、水彩画都可大面积铺陈,铅笔画却不同,尤其还是画胡同,那每一片砖瓦,没一根草叶,每一棵树,都得细细勾勒,一笔一笔都粗糙不得。而铅笔画更不似油画那样容易呈现出强烈的张力和艺术感,它的表现力是深沉内敛的,其黑白灰的色彩不似油画浓烈、张扬,因此相对表现力就弱。然,况晗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只有铅笔画才最能表现出老胡同的气质和那种味道。况晗的人就和老北京的胡同一样,这也是外人对况晗平实却很贴切的一种形容和褒扬。他们一样的真实平和,从容淡然,不浮躁不张扬。正因有了这样的个性,况晗用心创作出来的胡同系列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勾起老北京人对往事和故土的回忆,勾起他们对老胡同深沉、挚诚的眷恋之感。且留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即便是没住过北京胡同的人看了他的作品,也能够想象在每一条胡同背后,曾经发生过的鲜活、真实的故事和情景。他的作品已经上升到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史料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品而单纯存在。

况晗说“我画北京胡同,并非胜在如何逼真,或胜在怎样巧妙的表现手法。我想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这些作品背后透出的淡定、宽容的情怀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很多北京人去看况晗的画展时都忍不住流下热泪。每一条大大小小的胡同,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和城市建设中的胡同,都有无数的故事可讲,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而如今,人们只能在况晗的画作中看到昔日的老胡同的风貌。些许欣慰和感动的背后更多的恐怕是深沉的悲哀和丢失了故乡的失落感。毕竟画作不能替代真实的胡同,真实的胡同已经永远消失在北京城里了。还有更多的胡同没等况晗下笔就变成了城市建设和规划的牺牲品。

(文字:孟 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