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河创新走廊门户网站全新上线 提供即时全面权威的一站式信息服务,网址:http://dshcxzl. 稿件来源:黄海华 ■核心提示 大沙河创新走廊规划面积101平方公里,覆盖南山西丽、桃源街道全部,粤海街道的滨海大道以北部分,沙河街道的深南大道以北部分,以及南头街道的马家龙片区。今年5月,国务院批复深圳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留仙洞—大学城产业园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马家龙工业区等5个园区,均位于南山区大沙河创新走廊规划范围内。 作为深圳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3年多来,大沙河创新走廊扎实推进规划研究、空间拓展、招商引资等工作,通过实施“五个三工程”,有效解决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统筹规划不足、空间资源匮乏、重大项目推进难度大、发展融合度不高等问题,为深圳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昨日,在第十六届“高交会”南山区新闻发布会暨科技创新服务系列平台发布会上,一个全面反映大沙河创新走廊基本情况、规划、现状发展和建设进程的官方门户网站——大沙河创新走廊门户网站 (http://dshcxzl.)于今日公开上线发布运行。该网站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了解大沙河创新走廊的一揽子信息。据悉,该网站由大沙河创新走廊建设办公室负责搭建运行和维护,旨在强化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各界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大沙河创新走廊建设发展情况,吸引服务支持海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投资汇聚大沙河创新走廊。 借助互联网招研引智,大沙河创新走廊建设初见成果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通过互联网汇集各方力量投入大沙河创新走廊建设,也为了让社会各界通过互联网更好地了解大沙河创新走廊,南山区大沙河办根据大沙河创新走廊建设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组织力量开发了大沙河创新走廊官方门户网站,以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全方位了解大沙河创新走廊的信息网络平台和一站式的信息超市。 大沙河创新走廊是纳入深圳市 “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是深圳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沙河创新走廊是南山区实现北部区域城市均衡发展,南山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和举措,是南山区未来的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研发基地、人才聚居区。大沙河创新走廊规划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项目建设于2011年正式启动。大沙河创新走廊的规划建设在南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各项工作平稳推进。 目前,大沙河创新走廊规划编制已初步完成,大沙河创新走廊新兴产业基地一期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56个新兴产业园,新增23个新兴产业园,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大沙河生态文化长廊建设已经启动,国际知识创新村建设初见成效。随着一批批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大沙河创新走廊吸引了更多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关注。 全面展示创新走廊建设情况,即时权威的一站式信息超市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沙河创新走廊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体现在对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和吸附力。招研引智既是大沙河创新走廊门户网站的重要内容,也是网站开发之意义所在。而自去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大沙河创新走廊重点项目推介也及时在网站发布。 大沙河创新走廊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网站除全方位提供大沙河创新走廊的基本情况、战略定位、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基本概况外,在网站架构上,突出结合大沙河创新走廊实施创新驱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方式,来详细展现大沙河创新走廊的建设发展进程。 在空间拓展方面,从空间拓展思路、建设目标、七大工程、园区展示和大沙河创新走廊产业空间动态管理系统来介绍大沙河创新走廊在创新产业空间拓展的工作进程。如环境建设,主要介绍大沙河生态文化长廊的建设和大沙河创新走廊商业、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资源的配套情况;在氛围营造方面,从科技服务、创新载体、国际知识创新村等方面介绍大沙河创新走廊在集聚创新氛围和创新人才方面的努力和优势。 “五个三工程”落实创新驱动,助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在4年多的建设中,为落实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实现优化发展和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大沙河创新走廊建设探索实施了 “五个三工程”。即实施“三规合一”,通过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规划,做好规划统筹;通过“三类项目”市区密切联动,对市府主导的项目,做好配套服务,对区属主导的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对企业主导的项目,市区联动服务。实施“三措并举”,政府主导推进产业用房建设,社区股份公司推动“一街道一园区”建设,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再造产业空间;通过创业服务、金融服务、开放合作服务,“三项服务”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居民社区“三区融合”营造创新氛围。 南山区大沙河创新走廊建设办公室“实施‘五个三工程’助力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受到市、区领导的肯定。市长许勤指出:在深圳市自主创新的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的现阶段,进一步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是优化发展及质量型增长的重点任务,南山区的有益探索值得肯定和借鉴。常务副市长吕锐锋认为:大沙河创新走廊发展势头确实不错,通过加强规划统筹、整合空间资源、发挥产业优势、在上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十八大”关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精神。南山区委书记李小甘指出:大沙河办的“五个三”概括得不错,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环境。 (一)“三规合一”加强统筹规划。 研究制定《大沙河创新走廊发展与行动规划》,实现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规划“三规合一”,统筹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诉求,在各领域的规划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增强城市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一是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大沙河创新走廊重点更新片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分8个重点城市更新片区针对性提出拆旧建新方案,作为中观层面的统筹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协调、指导微观层面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二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大沙河创新走廊综合发展规划》,强化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与项目落地之间的有效衔接,指导、服务片区建设项目产业定位,打造产城融合的创新城区。三是生态文明规划。通过对大沙河及其滨水空间的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贯通流域内产业、居住、文化休闲和自然生态空间,把大沙河改造成集城市景观、生态保护、水上文化、防洪安全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河,打造生态绿廊、文化长廊、创新走廊。 (二)“三类项目”市区密切联动。 重大项目建设往往涉及旧改、土地权属、配套建设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特别是遇到调解、处置难度大的问题时,注重市、区两级联动,有效推动三类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对市里主导的项目,如高新区、留仙洞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南山区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二是对区里主导的项目,如马家龙工业区和大学城片区项目,市里相关部门予以政策支持,市科技创新委、市教育局与南山区政府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在大学城片区共建共管国际知识创新村;三是对企业主导的项目,由企业自行负责,市、区各相关部门做好服务,如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区。涉及旧工业区改造等问题,由市区政府提供协调服务和整体政策配套。 (三)“三措并举”拓展创新空间。 为进一步拓展并优化空间资源,防止出现大量社会用地房地产化、物业租金上涨、企业创新成本推高等现象,南山区以建设大沙河创新走廊为载体,分类指导,三措并举,动员并协调各类产权主体、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共同推进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一是提供保障性产业用房。利用政府资源,向企业让利,提供约456万平方米“保障性产业用房”。二是推动“一街道一园区”建设。利用社区股份公司资源,一园一策推动“一街道一园区”建设,面积合计约42万平方米。三是再造产业空间。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再造产业空间约1150万平方米。随着三类项目的推进,片区未来将逐步释放约150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 (四)“三区融合”提升创新能力。 大沙河创新走廊范围内各类高端创新资源与落后工业区、村落比邻而居,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发展的融合性和协调性亟待提升。在大沙河创新走廊规划建设中,南山区特别注重发展的融合性和协调性。比如,留仙洞-大学城产业园区建设,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居民社区“三区融合”为思路,积极推进南山国际知识创新村建设。通过实施知识型社区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建设国际创新小镇和大沙河生态文化长廊,为“三区融合”搭建“有形平台”;通过开展多方融合创新活动,促使“三区融合”从物理空间的融合上升到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融合,为“三区融合”搭建“无形平台”。在南山智园建设过程中,南山区注重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大力引进境外机构,设立国际知识创新村服务中心、国际化科技服务基地,建设深港青年创业基地、深圳硅谷创新服务中心等国际创新载体,打造开放式、国际化的创新中心及新兴产业基地。 (五)“三项服务”营造创业氛围。 集合政府、科研院校及市场服务机构的力量,围绕创新所需的人才、项目、技术和资金等资源,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区为载体,提供系列服务。一是创业服务。举办创新南山“创业之星”大赛、设立创业导师(企业导师)工作室、搭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等,吸引并支持创新创业者。二是金融服务。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先后推出孵化贷、研发贷、成长贷和知识产权质押等系列科技金融产品,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三是开放合作服务。通过交流会展、共建平台、课题合作等方式,建立与香港、台湾及北美、芬兰、法国等地科技服务机构常态化的合作关系,促进开放合作,引领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