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娄东文化:开放、开拓、开明的文化

 苏迷 2014-11-14
娄东文化:开放、开拓、开明的文化
 
  汪放,1962年生于太仓。198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地方文史研究,文艺工作。合作编著有 《太仓》《太仓胜迹》《太仓港史话》《太仓历史人物图典》《一代舞魂——吴晓邦》《月季诗词荟萃》《四王题画诗》等,发表文艺评论等论文50多篇。现为太仓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郑和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炎中,1942年生于苏州,长期供职于太仓文化部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0余件及论文数十篇,出版诗、词集多种。曾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一等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等百余个奖项。退休后专注于地方文史研究,已独立或与人合作编纂出版《太仓历史人物辞典》《太仓历史人物图典》《娄东诗韵》《月季诗词荟萃》《四王题画诗》。现为太仓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保护顾问、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组长。系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汪放说,研究娄东文化,是一种“错爱”。上世纪90年代,汪放是太仓市文化局副局长,张炎中是文化艺术科科长,虽然从事的是文化工作,但是娄东文化研究对他们来说纯属“业余爱好”。出于爱好,更出于责任感,近20年来,两人投入了许许多多的业余时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将爱好干成了一项事业。
  1997年,汪放刚调到文化局。他发现,关于太仓的文献资料非常匮乏,连做文化工作的人,也不太了解太仓的历史文化,博物馆里对藏品的介绍,往往是简单的一行字。大家都说太仓文化底蕴深厚,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却基本没人能讲清楚。他想把这些事情搞清楚,于是组织编写了一本介绍太仓的书,书名就叫《太仓》。张炎中也参与了前期的讨论和后期的校对。这本书后来长期使用在太仓的对外宣传中。
  上世纪70年代初,张炎中从苏州下放太仓,因为喜欢文学创作,被借调到文教局创作组,然后在文化馆工作了19年,写小戏、曲艺、诗歌、歌词,大小奖项拿了上百个。后来调到文化局,又干了19年。张炎中想,在太仓做文化工作怎么能对太仓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呢?但是找资料又找不到,于是就从做卡片、搞剪报开始,一点一滴地搜集积累。后来网络发达了,买书找资料有了便利,他就经常在网上浏览,凡是太仓人写的,写太仓的,统统收入囊中,地方文献资料越积越丰富。
  汪放和张炎中的合作,主要由汪放选择、决定课题,以及课题纲目、凡例的制定、材料的使用,张炎中负责资料的收集和初稿编写,然后再一起讨论修改,最后由汪放统稿、审定。张炎中编写了《太仓历史人物辞典》,他们又合作编写了《太仓历史人物图典》,还打算编纂《太仓历史事物辞典》《太仓历史典籍辞典》。通过合作编写这些书,他们希望让太仓人更加了解太仓,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太仓。

  太仓人有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苏周刊:你们二位是如何开始娄东文化研究的?
  张炎中:我们两个人呢,他一直是我的领导。在文化局的时候,他是我的分管领导。后来在文联,他是文联主席,我是文联的副秘书长。我比他大20岁,尽管他职务上比我高,年龄上我比他大,但是我们的关系非常好,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语言,所以常在一起探讨历史人文、交流学习心得。现在搞娄东文化研究也经常合作,合作也非常愉快。
  汪放:我跟张炎中亦师亦友亦同事。我们都比较关注太仓的历史文化。但要研究太仓的历史文化,就发现关于太仓的史料实在少得可怜,古籍几乎找不到,流行的一些说法也缺乏可靠的依据,比如关于太仓地名的由来就有多种观点。还有不少运用的是二手资料,以讹传讹的比较多。所以我就打算首先编一本普及性的读物,这样就有了第一个成果《太仓》,第一次把太仓历史文化的碎片串了起来,历史的太仓从模糊的背影勾勒出了一个正面的轮廓。
  张炎中:退休后,我还留在局里一段时间,但事务性的工作少了,就在局领导的支持下,汪放的鼓励下,花了整整六年时间,从大量历史文献中广采博取,编纂了收有3450多人的《太仓历史人物辞典》,于2010年正式出版。现在要查宋元明清及部分民国人物,基本上都能从这部辞典中找到。编纂的过程和这个成果也为我此后研究太仓历史文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苏周刊:你们这些年的成果有哪些?合作的有哪些?主要合作方式是怎么样的?
  汪放:有我们各自做的,也有合作的。合作的比较重要的有《太仓历史人物图典》《月季诗词荟萃》《四王题画诗》。接下来还计划编几本辞典,是个长远的计划。
  张炎中:现在已经有了《太仓历史人物辞典》《太仓历史人物图典》,还要编纂《太仓历史事物辞典》《太仓历史典籍辞典》,形成一个系列。目前,《太仓历史事物辞典》 已经有十万字了,主要还要深入把文人文集里和乡镇一块的资料挖出来,尽可能搞得全一点。《太仓历史典籍辞典》资料也积累得差不多了,主要是想先把文献学学一学,听听这方面专家的意见,充充电,做起来心中更有数,然后再动手。
  汪放:太仓的娄东文化研究有三件比较重要的事。第一件是前面说的编了第一本书《太仓》,对太仓的历史文化做了一个初步的梳理。第二件事,是从2003—2005年,以纪念郑和六百周年为契机,开展了关于郑和文化的研究,回顾了我们太仓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其实历史上就是这样,太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港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港口兴则城市兴。这使我们太仓人有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第三件事,从编纂《太仓历史人物辞典》开始,对于娄东文化的整理、研究全面展开了,不少部门许多人也都参与进来了。

  娄东文化是一种开放、开拓、开明的文化

  苏周刊:娄东文化有些什么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汪放:娄东文化就是太仓的地域文化,它是吴文化的一个子文化,自然有吴文化共有的特点,但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江海文化的特质。太仓位于江海交汇处,奔腾的长江和浩瀚的大海造就了娄东文化的个性,它是一种开放、开拓、开明的文化,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容性更大。太仓在元代就是号称“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的商贸大港,港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为太仓种下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基因,积淀了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亦耕亦渔、亦工亦商的经济格局和革新务实、义利兼顾的人文精神。
  苏周刊:为什么称之为娄东文化?
  张炎中:娄东是太仓的一个别称。现在地方志上都是说,娄江由此东流入海,故名娄东。
  汪放:娄东所指的地域,几乎等同于太仓市的行政区域,但是如果广义来说,应该包括昆山的一部分、嘉定的一部分和宝山的一部分,基本上也就是历史上直隶太仓州的区域。
  苏周刊:娄东文化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张炎中:2007年在太仓双凤维新村发现了古文化遗址,专家定性属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也就是说大约4500年前,就有先人在太仓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但是太仓是长江冲积而成的,陆域面积是逐渐扩大的,形成现在的太仓大约只有千余年,长期以来这里被称为“斥堠”之地,人口也不多,所以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期。到了宋代,郏出现了,他是本土第一位进士,从文化意义上说我认为标志着娄东文化进入了发展期。元代海运,促进了太仓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元末明初,娄东文化开始崭露头角,明中晚期、清初就达到了鼎盛。
  汪放: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建立太仓州,所以太仓的行政建制史只有500多年,城市史也只有一千年左右。我们所以把太仓的地域文化称之为娄东文化,是因为历史上文学艺术的流派,就以“娄东”来命名了。比如汪关为代表的娄东印派,晚明和吴门印派等并列为四大印派之一。清初有娄东诗派,跟云间诗派、虞山诗派并称。还有娄东画派,被誉为南宗正脉。这些是当时在全国都有重要位置的。一些文人雅士落款,也往往称“娄东某某”。因为这个历史传统,后人就把太仓的地域文化定名为娄东文化。
  苏周刊:关于太仓的来历,一般都认为它是皇帝的粮仓,是这样吗?
  张炎中:关于太仓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按照第一部太仓州志《弘治太仓州志》,它首先讲“相传春秋时吴王于此置仓,故名太仓,又曰东仓”。最后一部太仓州志上也是这么说的。这是前人采信的比较权威的说法。
  汪放:也有春申君在这置仓的说法。也有人认为“太仓”二字源于三国时期孙权在这里置仓,我认为这比较可信。据清代《百城烟水》考证,史记孙吴“将兵万人,赉金银珠宝,九锡备物,泛海济渊(辽东公孙渊)之军食”,就是从太仓出发的。按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搞展览或写文章,都要加上“据说”或者“相传”二字。
  张炎中:到底什么时候建的仓,明清时文人就有考证和争论,但年代相隔久远,已经无法找到确切的依据,所以很难作定论。至于为什么建仓,并不是因为太仓粮食多了在这建仓,而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兵防要地,屯兵于此就要吃粮,所以在这里建仓。
  汪放:一般都说太仓是皇家的粮仓,给人的感觉就是粮食的产区。其实不然,太仓的经济结构从明朝开始,70%左右就是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此外粮食20%,杂粮、蔬菜10%。元代黄道婆把植棉、纺织技术传到这里,太仓的土壤又适合种棉花,所以大宗的是种棉花,生产的棉花以及纺织的棉布通过港口卖到全国各地,特别是闽广地区,亦农、亦工、亦商,所以非常殷实富裕。
  港口的兴起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经济基础

  苏周刊:前面提到娄东文化的开放性,能否做一些具体阐述?
  张炎中:回顾太仓历史,有很多大事件都是和江海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从元初到明永乐十三年以前,百年元明海上漕运,源源不断地从我们刘家港(今浏河)出发,运往大都(今北京),保障皇家及北方粮食的供给。几年前的考古发现——太仓“海运仓”遗址,就是明初在元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粮仓。应该说这时太仓才真的名符其实了。
  汪放:太仓历史上最重大的两个事件,一个是元明时期的海上漕运,不仅把江南的粮食运到北方,使得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而且让太仓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渔村得到了快速发展,最多时,这里大约聚居有数万名水手。同时,它鼓励对外贸易,促进了太仓海上贸易,使太仓成为了“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成为了当时中国四大口岸(广州、泉州、宁波、太仓)之一。第二个重要事件是郑和下西洋,从太仓出发。这两个事件造就了太仓这个城市的形成,使人口迅速集中起来,五方杂处,带来的各地文明,使太仓文化在明清时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移民这种开疆拓土的勇气,为太仓人种下了“敢为天下先”的基因。我曾经多次说过,郑和是从太仓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从此,世界才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在太仓发生,不但影响了太仓的发展,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郑和在太仓起锚,深刻影响着太仓人的人文精神,上世纪初,吴健雄、吴晓邦等一批批太仓人留学海外,就是这种开放性人文精神的传承。
  张炎中:我最近收集到一本曾经留学法国的吴琢之,也就是吴健雄的叔叔写的《欧美旅途随笔》,详细记载了他民国廿六年考察欧美七国的情况。我想这也是他后来资助吴健雄赴美留学的重要原因。
  苏周刊:这是否证明太仓历史上比较重视人文教育?
  汪放:太仓人崇文重教。在明清时期,太仓著名的书院就有娄东书院、尊道书院、安道书院等。地方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经常聚集在一起讲学论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张炎中:太仓还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教育家,如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陆世仪,被称为“江南大儒”,曲阜孔庙里面都供奉着他。清末教育家陆宝忠设立学堂,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领路人。还有现代教育家唐文治,曾经当过南洋工学(上海交大前身)和无锡国专两所高校的校长。一般家庭也非常重视教育,以王锡爵家族来讲,当初是耕读世家,住在浏河那边种田,后来成为官宦世家,王锡爵兄弟通过科举做了官,再后来又成为文化世家。王锡爵的儿子王衡是文学家和戏剧家,孙子王时敏是著名的画家,王时敏的几个儿子都是诗文名家,孙子王原祁成了娄东画派的领袖。
  汪放: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太仓的港口和太仓的经济。太仓一般人家,除了耕读,还经商。前几年我总结太仓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义利兼顾,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开明务实。
  苏周刊:太仓明清时期文化非常繁荣,能否概括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炎中:第一个关键是港口,港口的兴起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经济基础。第二个原因是人才的集聚,太仓说到底还是个移民城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集聚。第三个原因是外来文化,国内各地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文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中得到了发展。
  汪放: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文化的发展繁荣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有的几十年一百年后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太仓文化真正的繁荣是到明中期以后才表现出来的,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影响。还有一点,太仓的市井文化比较发达。文人也是义利兼顾,据考证,王世贞给人写墓志铭,不少是为商人写的,都是要收钱的。因此还有王世贞写《金瓶梅》的传说。
  张炎中:明后期到清初是娄东文化的繁荣期。有三个特点,第一,各个门类普遍繁荣,雅文化与俗文化,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都欣欣向荣; 第二,出了一批全国的领军人物,包括王世贞、张溥、吴梅村、陆世仪、王原祁等等;第三,形成了流派,流派是艺术成熟的一种表现。这些特点体现了明清时期太仓文化的繁荣。

  王世贞弇山园有东南第一名园之称

  苏周刊:张老师的《王世贞弇山园诗文集》即将出版,太仓历史上是否还曾经有过比较发达的园林文化?
  张炎中:太仓历史上有不少园林,最有名的是弇山园,王世贞为明后七子领袖,《明史》称其“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罩海内”;弇山园是王世贞的私家园林,他为这个园子几乎倾其所有,有记载说,为了搬进山石,曾经拆了太仓城门。当时有东南第一名园之称,是江南文人园林的典范。王世贞所撰《弇山园记》,洋洋七千余言,为园林游记中绝无仅有,且内涵丰富、文采斐然。这次我与老友吴聿明合作,共辑注王世贞所作有关弇山园的文六篇,诗180首,另附录《王世贞撰弇山园交游诗录》《王世贞传记资料》等,它将引导读者身临其境般地领略、感受名人、名园、名文的独特风采和无穷魅力。我们希望由此登堂入室,进一步研究王世贞的造园理念和审美情趣。我觉得他的许多理念是很有价值的,如“天人合一,人造天作”“以人为本,以文为魂”“务为实用,四季皆宜”等。他还认为,园林终有一天会不在的,而文章会留下来,所以他写了《弇山园记》,详细记录了每一个景点。这种“园以文存”的观念也是王世贞所独有的,反映了他经过种种磨难后对世事的洞察。他还写过他伯父的园子的园记,还写了他父亲死后他首先建的离薋园的园记。他弟弟王世懋又建了澹圃,他儿子王士骐建了约圃,他都有记。他还写过许多他曾经游览过的园林的游记,应该说王世贞的造园理念与实践、王世贞的园林文学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弇山园到明末就衰落了。晚明陈子龙有一首诗《重游弇山园》,当时园还在,但是已经衰败。到王世贞的曾孙,四王之一的王鉴造染香庵,是在弇山园旧址上造的,说明弇山园已不复存在了。
  汪放:明清时期,太仓的园林还有很多,我见过的有记载的就有60多个。主要集中在城厢、双凤、沙溪、涂松、穿山、璜泾等地。

  看了先贤的著作,你对娄东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理解

  苏周刊:张老师收集了很多关于太仓的史料?大约有多少?
  张炎中:古籍有上千册,还有大量的电子版资料。我现在最热衷的并不是编书,我做得最多的,是收集太仓先贤、前辈流散在外的著作。包括全国各大图书馆、国外图书馆的,我通过购买、复印、下载、交换、索要等各种途径,千方百计想把所有太仓传世的地方志,传世的名人年谱,以及所有一线作家的著作全部拿回来。不仅收集古人的,现代人的研究著作我也全部收集。比如研究吴梅村的所有的著作,我这儿都有。一开始茫无头绪,慢慢找到了路子,从旧书网买一些复印本,首先把《四库全书》系列丛书里太仓人的著作全部搜集到了。后来又找到了网络这个平台,注册了很多国学论坛,赚虚拟货币,再下载书。国学论坛里面主要是文史爱好者,在校大学生和大学老师、中学老师,我经常参与讨论。有时候我要下载什么书,但是没虚拟货币,我就发个帖子,就会有人很热心地支持我,帮我下载。最长的时候为了一本书找了十年,最近从美国的网站下载到了。哈佛燕京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等等,都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分享资料。
  苏周刊:您做了这么多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今天看来有什么意义?
  张炎中:我的心愿就是找到流散在国内外的太仓先贤的著作,以及关于太仓的历史文献,让它们回归故乡,因为这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娄东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太仓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我在太仓的时间已经比在苏州长了,也算是我对太仓的一个贡献,一个回报。具体来讲,我更想比较真实地把这些东西呈现给读者。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掌握充分的史料,凭着二手资料,甚至道听途说就写了,写出来的很不到位。越深入了解越觉得我们的前辈真是不简单。比如说王世贞,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文艺评论家,还是造园艺术家、收藏家、鉴赏家。陆世仪是理学家,但是他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唐文治的父亲编了一部《陆子遗书》,20多种,内容除了理学专著外,还有关于种田的、治水的、天文的、练武的、布阵的、村民自治的,等等。看了他们的东西,你对娄东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理解。我有自知之明,我没有这个学术能力,但是我把史料收集并呈现出来,尽量做一些梳理工作,做些注释,为广大读者扫除些阅读障碍,能成为传承、弘扬娄东文化的一块铺路石,愿已足矣。高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