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菇菌袋的转色管理

 老刻刀 2014-11-14

香菇菌袋的转色管理

  

一、转色管理

香菇菌袋转色的特点:必须进行转色,温差、湿差、光照配合。

  1.温度调控。完全发满菌的菌袋,即可进行转色管理。自然温度最高在12℃以下时,按井字形排列,码高68层,每垛46排,上覆塑料膜但底边敞开,以利通风,晚间加覆盖物保温,可按间隔1天掀开覆盖物1天的办法,加强对菌袋的刺激,迫使其表面的气生菌丝倒伏,加速转色;最高气温在13℃~20℃时,如按井字形排列,则可码高6层,每垛34排;气温在21℃~25℃时,则应采取三角形排列法,码高46层,每垛24排;气温在26℃以上时,地面浇透水后,菌袋应斜立式、单层排列,上面架起一层覆盖物适当遮阴。

  2.湿度调控。自然气温在20℃以下时,基本不必管理,可任其自然生长,但当温度较高时,则应进行湿度调控,以防品温过高或菌袋失水过多。可向地面洒水,或者往覆盖物上喷水。湿度管理的标准以转色后的菌袋失水比例为判定依据:转色完成后,一般菌袋的失水比例为20%左右(其中亦包括发菌期间的失水),或者说,转色后的菌袋重量,只有接种时的80%左右为宜。

  3.通风管理。通风一是可以排除二氧化碳,使菌丝吸收新鲜氧气,增强其活力;二是不断的通风可调控垛内温度,使之均匀,并防止烧菌的发生;三是适当的通风可迫使菌袋表面的白色菌丝集体倒伏,向转色方向发展;四是通风可以调控垛内水分及湿度,尤其连续20℃以上高温时,通风更显出其必要性。一般通风的措施为:通过调整覆盖物来保持垛内的通风量;当转色进入一周左右时,进行12次倒垛和菌袋换位排放,这时最好采取大通风措施,配合较强光照刺激,效果很好。

  4.光照管理。对于转色过程而言,光照的作用同样重要,没有相应的光照进入,菌袋的转色无法正常进行。而光照的管理又很简单:揭开覆盖物进行倒垛,菌袋换位,大风天气时将菌袋直接裸露任其风吹日晒等,即使日常的观察也有光照进入,所以,该项管理相对比较简单。

  5.转色的检验。完成正常转色的菌袋,色泽为棕褐色,具有较强的弹性,但原料的颗粒仍较清晰,只是色泽的变化,手拍有类似空心木的响声,基质基本脱离塑料袋,割开塑料膜,菌柱表面手感粗糙、硬实、干燥,硬度明显增加,即为转色合格。但棕褐与白色相间或基本是白色,塑料袋与基料仍紧紧接触等表现的菌袋,为未转色或转色不成功,应根据情况予以继续转色处理,否则,尽量不使进入出菇阶段。

 

二、菌棒转色的失败原因及预防措施

香菇袋料栽培过程中,转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转色失败,则明显减产且品质下降,严重的会导致无收。

1、失败原因

如培养料配方中麸皮用量过多,造成菌丝营养过剩;脱袋时菌丝尚未达到生理成熟,脱袋后菌丝继续营养生长,造成菌丝徒长;脱袋后气温偏高(25℃以上)造成菌袋表面气生型菌丝徒长;脱袋后气温偏低(18℃以下),表面气生型菌丝生长缓慢或停滞;脱袋后菇床内湿度不足或遮阳不够,造成菌棒失水,抑制了表面气生型菌丝的正常生长;发生病虫害。前三种情况往往造成菌棒转色太慢,菌皮过厚,颜色发黑,出菇明显推迟,菇量少、个体大,潮次不明显,秋冬菇比例大大下降。后三种情况可导致不转色或转色很浅,菌皮太薄,保护作用差,生产上表现为出菇快,朵小,畸形菇多,产量品质大幅下降。

2、预防措施

①培养料的配方控制麸皮的比例在20%22%,用桑枝木屑的麸皮用量应小于20%

②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再脱袋,其标志是:袋内瘤状凸起由硬变软,接种穴附近变成咖啡色,有香菇原基形成,菌棒富弹性。成熟度适宜的菌棒,转色容易控制,出菇整齐、潮次明显。

③掌握好栽培季节,脱袋时气温在2025℃为宜。脱袋后遇高温天气,则要加厚遮阳物,加强通风,提高菇床及环境湿度,防止菌棒脱水;如遇低温,则盖严薄膜,增加迎风面篱笆的厚度,防冷空气直接吹入菇床,中午前后要增光增温。

④脱袋后菌棒失去了保护,易失水和遭病虫害侵入,因此在脱袋前,菇床要进行消毒,并保持湿润状态,做到边脱袋边覆盖,膜内湿度保持在60%95%。初次栽培香菇的农户,可采用破袋后先出一潮菇再逐步脱袋的办法,虽然费时但容易掌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