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LS随机对照试验的反思与未来(柳叶刀综述)

 水共山华 2014-11-15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罕见的,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在过去半个世纪内,超过 50 项针对疾病修饰性药物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被展开,但均无法取得阳性结果。为促进 ALS 临床试验的早日成功,近日,柳叶刀杂志发表的最新综述,对这些失败的研究进行严格分析,旨在找出症结所在,继而明确提出注意事项与相关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快速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长期以来 ALS 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1995 年,利鲁唑被批准用于 ALS 患者的治疗,并且是目前唯一用于 ALS 治疗的疾病修饰性药物。然而,利鲁唑仅能轻微改善部分患者的功能与生存率,并且整体收益较差,限制了该药物的使用。

过去 20 年间,针对其它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失望,这更促使了我们对新型、有效治疗的需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以及欧洲药物管理局(EMA)在 2013 年,最先发起倡议,建议对 ALS 临床研究进行修改,解决现有研究的缺陷问题。

过去十年间,ALS 相关的出版物激增,提示 ALS 的治疗有望实现重大突破。在本综述中,我们评估与分析了过去 ALS 临床试验,旨在找到问题,提出分析,从而为未来研究的成功铺平道路。

现代化 ALS 临床试验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最初的研究是探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治疗是否有效,因为那时怀疑小儿麻痹症是 ALS 的主要原因。ALS 的诊断标准形成于 1994 年,并于 1998 年进行修订。而相关的临床试验准则,确立于 1999 年,由世界神经病学联合学会(WFN)运动神经元疾病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工作小组完成。

这些指南的实施,推动了 ALS 领域的进展。然而,尽管通过多学科诊疗以及呼吸机、营养治疗的广泛使用,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取得改善,但在 ALS 药物治疗发面却仍然没有成功案例。

疾病修饰疗法的开发与检测,主要通过特异靶向于病理机制;ALS 相关药物同样如此。之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检测了许多不同作用模式的药物。然而,可能归因于疾病的异质性,目前 ALS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而有效治疗散发性以及家族性 ALS 的治疗方法,尚未问世。疾病修饰疗法、干细胞治疗以及进一步对症治疗(药物或非药物),可能有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肌肉痉挛、流涎,假性延髓麻痹等。

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阴性试验?

一. 疾病修饰疗法的随机对照性研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近 50 项针对疾病修饰疗法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被展开。但利鲁唑,仍是唯一通过 FDA 和 EMA 批准的药物;这提示需要对 ALS 药物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方法,进行重新评估。

我们对导致 ALS 运动神经元变性的机制,知之甚少,这限制了疾病修饰性药物的发展(图一)。ALS 发病机制假说,主要来源于患者、离体组织、遗传学、人类疾病与动物模型结合或单独动物性研究。由于疾病的顽固本性以及快速致命性,ALS 研究领域鼓励新的想法与假设。在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前提下,一旦我们形成一些假设,并且药物也可用时,一般想法应该是快速进入试验。但我们希望,关注点能够放在通过有力研究阐述并明确疾病机制上面。

表一:过去 50 年间发病机制假说以及相关的疾病修饰治疗

 

药物测试

推测机制

一般评论

病毒感染

转移因子、双二乙氨乙基芴酮、茚地那韦

抗病毒

理由不充分;副作用

兴奋性毒性

链氨基酸、苏氨酸、
拉莫三嗪、利鲁唑、加巴喷丁、尼莫地平、美沙芬、托吡酯、美金刚、他仑帕奈、
头孢曲松

降低谷氨酸释放;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降低谷氨酸;NMDA受体阻滞剂;GABA类似物;谷氨酸AMPA受体阻滞剂拮抗剂;增加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活性

NMDA受体对运动神经元并非至关重要;AMPA受体拮抗剂可能有副作用

生长因子

胆碱酯酶抑制剂、神经节苷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促生成素

肌肉营养作用;全身营养因子;增强抵抗力

理由不充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浆半衰期较短

神经营养因子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FT)、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 扎立罗登、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多效性神经营养受体;从肌肉轴突末梢逆行运输;血清素致效剂

注射的神经营养因子无法穿过血脑屏障

神经性炎症

血浆置换、环孢霉素、全淋巴组织照射、醋酸格拉替雷、塞来昔布、米诺环素、NP001

 

体液因子;T细胞;小胶质细胞抑制剂;一般抗炎;疫苗治疗;T辅助细胞

 

氧化应激

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司来吉兰、维生素E、辅酶Q10、依达拉奉

增加抗氧化能力;清楚自由基

大多药物不确定能否进入神经系统

凋亡

己酮可可碱、TCH346、米诺环素

肿瘤坏死因子α相关凋亡;GAPDH相关凋亡

 

线粒体损伤

肌酸、乙酰左旋肉碱、奥利索西、dexpramipexole

稳定线粒体膜通透性

 

遗传缺陷

丁酸苯酯、反义寡核苷酸治疗、丙戊酸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阻止一些蛋白的产生

更多早期阶段(I、II期)试验正在开展

自噬小泡与过氧化物酶

碳酸锂、吡格列酮

促进蛋白聚合体降解

 

星形胶质细胞

Ono-2506

抑制胶质增生

阴性研究,但结果尚未发布

蛋白病

Arimoclomol

促进蛋白聚合体降解

在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1)突变的患者中被检测

过去 10 年间,共完成 23 项 RCTs(18 种不同药物),相比于之前的试验,如今的试验设计有些许进步,但是仍具有反复性或类似性问题。

其中,8 项不同发病机制假说的 RCTs,源自 SOD1 转基因小鼠或之前人类研究,以假设的治疗靶点为基础。伴随试验失败出现的意见与声音不尽相同。其实,不能通过单一原因,解释试验的失败,相反,存在许多可能的原因,并且它们之间可能通过相互作用而导致阴性结果。

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可以分为 3 类(归纳如表二)。首先,关于之前随机对照试验的合理性,2/3 的阴性研究可能被阳性 SOD1 小鼠试验所误导。18 项 RCTs 中的 14 项研究(78%),是以之前阳性 SOD1 临床前研究为基础;但 SOD1 转基因小鼠不能概括人类散发性疾病,而家族性病例中 SOD1 突变也很少。

另外,早期动物研究有严重方法学缺陷:大多研究的治疗始于症状前阶段,从而出现阳性神经保护性结果。但这些结果的临床可用性较低,因为 ALS 患者在开始治疗时,症状已经发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遵循早期、阳性人类研究试验开展的 RCTs 的失败,提示小规模 II 期研究,也具有误导性。

其二,大多研究中的研究者,只分析了药物剂量过低、U 型效益曲线、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穿透能力等问题,而缺少药代学及药效学分析。最常受到关注的是,研究药物与利鲁唑间的潜在相互作用。几乎所有欧洲新药物研究,都有这项附加调查因为患者均已服用利鲁唑;而北美研究中,一部分患者(20%-40%)由于成本及缺少保险等原因,没有服用利鲁唑。在许多 RCTs 中,药物的药理学注意事项,以及利鲁唑的影响均未被完全研究,这会导致了严重问题。

第三,试验的临床设计以及方法学上,可能存在潜在问题,从而导致 RCTs 的阴性结果。最简单的问题之一为,研究报道的预期疗效(50% 或 40% 区别于安慰剂),可能不太现实。在现实中,预算限制驱动研究者定下高疗效阈值。因此,一些阳性效果较小的试验会被遗漏掉。其它多元化、高度相关的问题,包括疾病的异质性、受试者多为疾病进展到晚期阶段的患者,以及研究持续时间过短。

大多研究的明显不足是,它们没有试图检测药物是否靶向影响 ALS 的发病机制;并且没有检测客观生物标志物。就目前对 ALS 临床研究水平,没有方法实现这些目标。所以,目前 ALS 的 RCTs 只能够确定药物是否有临床疗效。

但由于 ALS 的发病机制未知,研究药物是否有任何靶向生物学效果至关重要。一些 ALS 患者或动物模型的阳性报告,促使多项 RCTs 的开展。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够在施加瞬间改善肌力,一些 RCTs 随后出现。SOD1 模型显示肌酸、加巴喷丁具有疗效,进一步促使了这些药物的 RCTs。

在 2008 年一项研究报道在 SOD1 小鼠及 ALS 患者的临床前研究中,锂具有阳性效果;可以理解,这这条消息让许多患者看到希望。然而,临床前动物与人类数据中,不常见的阳性结果报道,另许多研究者不安。例如,针对锂的临床前动物研究,只检测了症状前阶段的雄性小鼠。这促使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因此,在原始报告 1 年后,开展针对雌性小鼠以及性别平衡的研究,但均无法重现早期阳性结果。

原始报告内为一项小规模、单盲、随机 II 期研究。在其后,5 个国家独立开展了 5 项临床研究。但没有研究能够确认最初阳性结果,经过长达 4 年的锂热,以失败告终。但这一插曲,只是一种令人遗憾却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尤其考虑到目前治疗措施的缺乏。

回头来看,国际权威组织,如世界神经病学联合学会(WFN)运动神经元疾病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工作小组,已经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主要通过确保临床试验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这段时期的发展,有望更好解决今后相似性问题。

表二:ALS 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取得阴性结果的潜在原因

合理性

药物

试验设计与方法学问题:

SOD1模型的相关性;

II期试验结果的解读;

整体合理性本身存在缺陷;

 

与利鲁唑相互作用;

剂量过低;

存在药理学问题;

药代动力学问题;

没有研究药效学;

CSF穿透性或生物可利用性差;

 

期待的疗效过高;

纳入研究的ALS患者已经晚期;

两个主要终点事件造成混淆;

研究持续时间过短;

疾病多元化与异质性;

纳入患者的不平衡性;

需要不同的II期研究;

患者群体与II期研究不同;

试验期间患者的诊断改变;

很容易获取关闭标签性药物(安慰剂);

二.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 ALS,备受期待,但具体批准仍需经过全面验证。ALS 干细胞治疗的基本原理依赖于临床前证据,包括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假说:神经保护作用或替代退行性病变的运动神经元。

一项纳入 10 名患者的神经保护性研究,显示注射自体骨胸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安全。一项非 RCT 的 I 期研究,以及正在开展的 II 期研究,研究标准较高,并且分别以神经保护或神经元恢复作用为目标。这些研究不是随机或对照性设计,目前无法获得结果。RCTs 的合理设计,应该全面评估干细胞治疗的真实收益与副作用;因为它们的临床疗效被高度预期,尤其被 ALS 患者。

图一:ALS 发病机制假说以及治疗干预手段

以现有的最佳证据为基础,假设药物作用于假定的发病位点上(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运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T 淋巴细胞)。黑色箭头处的药物靶点已经被随机对照试验所研究。红色闪电代表其他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但没有特异性治疗方式的因素。

AP-- 自噬; BBB-- 血脑屏障(与神经血管损伤相关); Ca+-- 钙离子; DS-- 死亡信号或凋亡; ER-- 内质网; GLT-- 谷氨酸; GLT-T-- 谷氨酸转运体; N-- 核; NTF-- 神经营养因子; OS-- 氧化压力; P-- 蛋白质

如何改善 ALS 试验?

一.研究设计与计划:

因为临床研究检测治疗后患者收益问题,大多 RCTs 没有试图研究 ALS 的潜在机制或验证报道于动物模型中的药物,是否对患者同样有效。实际上,RCTs 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去探究 ALS 疾病机制以及药物靶点。

一项计划使用辅酶 Q10 作为氧化压力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因为结果阴性而未被推崇。一项针对醋酸格拉替雷小规模的 RCT,研究了 T 辅助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显示,治疗后 T 辅助细胞因子浓度增加。另外一项正在开展的关于雷沙吉兰疗效的 RCT 研究,主要关注线粒体功能、氧化压力标志物的改变。另外,肌酐或许能够作为 ALS 临床试验中的生物标志物。因此,每项研究应该检测肌酐浓度,以此作为次要或探索性结果。

我们相信,将这些附加分析纳入研究之中,以便更多、更好的了解 ALS 疾病与生物标志物,正是我们这些身为临床研究人员的责任。我们倡导未来 RCTs 需要将这些附加组分纳入研究设计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坚持最新的指南规范是所有临床前研究的最低要求。因为临床前研究的阳性结果,对后续临床研究决策的制定,产生有力影响;最理想的情况是,这些研究能够使用人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学,包括计算评估疗效,随机、双盲性,结果检测分析,确认药物穿过神经系统,以及药理学评估等初步研究。这些特异性预防措施能够降低 1 类与 2 类错误的机会。

最近, arimoclomol 药物和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的研究,对于明确 SOD1 转基因小鼠能否预测有相同 SOD1 突变的人类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异常重要。另外,除 SOD1 啮齿动物模型外,亟需其它模型来鉴定其它遗传形式或散发性 ALS 病例。

另外,许多问题能够影响药理学研究,以及 RCT 评估结果。阴性结果可能来自研究设计缺陷与方法学问题,包括受试者表型变异,广泛电生理学疾病,以及疾病持续时间果断。同时,其它附加的混杂因素或原因,也可能导致阴性结果。

二.ALS 患者表型变异:

ALS 发作位点,疾病负担演化,地理与时间等特点均有不同。鉴定这些表型的大型 ALS 注册研究,可能具有不同进展率及死亡率。目前在这一领域存在许多争议,包括疾病不同表型究竟与一种病因相关,还是由多种潜在原因导致,另外是否存在影响特定 ALS 患者的疾病修饰性基因的存在。如果我们采取假设 -- 单独而又统一的致病机制导致了 ALS 不同表型的存在,那么相应的,涉及这些不同表型的临床研究需要被分级。

快速进展型 ALS 患者(如严重体重丧失),或那些符合 E1 Escorial 诊断标准的 ALS 患者表型,需要进行随机设计的治疗研究。之前 ALS 临床研究,排除了 ALS- 额颞叶退行性病变,但未来应该将其纳入分级框架内。

三:广泛的电生理学疾病

当临床检测到肌无力时,许多运动神经元已经丧失或损伤。而为了进一步确认 ALS 的诊断,需要在症状出现后花费至少 9 个月的时间。因此,当纳入一名受试者进入 RCT 时,已经流逝掉太长时间;这意味着,早期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已经广泛发展,尽管临床无力症状可能表现为局部化特征。使用 Awaji 电生理学诊断标准,作为 El Escorial 诊断标准的补充,能够在临床无力完全发展之前,鉴定出 ALS 相关的电生理学标志。

肌电扫描仪上,存在电生理学变异,尤其急性去神经分布,能够预测 ALS 疾病进展程度。另外,需要对 ALS 患者电生理学以及临床症状改变的自然史加以研究,从而确定电生理学质量与数量上的广泛改变,能否提示疾病不同负担,并确定未来研究中对不同治疗起反应的患者。

四.研究持续时长:

在 ALS 的 RCTs 中,鉴定疾病修饰性治疗对 ALS 功能疗效的时间点,主要设为 12 个月;但实际上,18 个月才是鉴定存活疗效的标准持续时间。在过去的 1/4 个世纪中,临床 ALS 患者的研究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尤其在过去 10 年间。

尽管患者从疾病发作到纳入临床研究的时间长度相似,但在针对利鲁唑及多学科诊疗的患者研究中,18 个月的治疗,能够将实质性改善从 40-50% 增至 70-80% 。鉴于这些原因,我们倡导今后的研究,应将研究持续时间延长,从而反应 ALS 自然病程的改变。因为研究时间过短,具有阳性疗效的药物,可能被遗漏,尤其伴随利鲁唑附加研究的药物。

在一些 RCTs 的回顾性分析中,Paillisse 及其同事发现,肌酸酐浓度以及白细胞计数的降低,与疾病进展相关。Dexpramipexole 药物随机对照研究的事后分析也显示,肌酐的丧失与疾病快速进展相关。在接受 dexpramipexole 治疗的 ALS 患者中,肌酐降低速度减慢。

事后分析 RCTs ,还能够提示可能具有疗效的群体。尽管这些发现,需要被验证;但事后分析能够提供独特的机会,来鉴定大型 RCTs 可能被忽略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与反应良好的群组,并且进行临床试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在未来设计 RCTs 时,我们应该采用预先设计的数据去鉴定潜在的反应群组,即便整体研究结果为阴性。这些能够正确执行的分析是合理的,并且能够激发 ALS 临床试验研究的新方向。

联合药物治疗 ALS,看似无法避免,因为大多复杂性疾病,均通过联合药物进行治疗。尽管有所谓的药物鸡尾酒疗法,但仍需要开展联合性试验。另外,自从利鲁唑被批准以来,许多药物联合利鲁唑的疗效被广泛研究。并且许多药物已经明确显示,联合治疗具有风险。

扎利罗登,己酮可可碱与米诺环素的联合,能够使患者功能恶化;但利鲁唑与新药 dexpramipexole 的联合,看似对一些患者有效。肿瘤治疗中,通过认真与精心计算药物成分后,得出的多种药物联合的标准治疗方案获得了成功。因此,对于 ALS 来说,认真进行临床前研究,并考虑临床安全注意事项,从而得出的新型联合治疗方案是可行的。

目前所有 ALS 的临床随机试验,仍需纳入更大规模的患者。在过去几年,出现了一些新型设计方法,包括:药物选择设计,允许更多、更好药物联合方案的得出。而为验证 dexpramipexole 的疗效,一项新的设计方案被展开,主要通过对功能与生存率的联合评估。美国与欧洲组织,有时对药物终点事件的选择不一,因此使用功能与生存率的联合评估,有助于解决这种差异。

其它创新性 ALS 试验,包括:通过连续性设计评估已检测药物的生存收益,使用历史对照的开放标签研究等。这些新型方法,有助于降低 II 期临床试验早期所需的患者数目,而后者可以降低试验的花费。节省下的成本,可以用于资助更多研究,从而开展针对新型药物或药物靶点与疾病机制的 II 期研究。

一些 ALS 随机对照性研究的结果显示,需要采用更多的 II 期试验来探究不同试验设计的潜在效果;伴或不伴利鲁唑药物的联合、在进展到 III 期研究开始之前。纵观 FDA 与 EMA 认可药物的过程,高度创新性设计允许用于罕见疾病的研究,如 ALS。我们希望 ALS 领域,能够出现更多的创新性设计。最后,一项计划召开的国际会议,有望探讨循证方法,进一步推动更为简易的 ALS 临床试验指南的问世。

五.其它围绕 ALS 治疗的问题:

锂治疗历史与尚未认可干细胞治疗的应用,提醒我们 ALS 治疗上存在的难题。一些患者穿越上千公里,花费高额金钱来获取未认可的希望性疗法,另外有些患者积极寻求互联网上推荐的治疗方法。这些患者降低了 RCTs 的参与率,主要因为研究包括安慰剂对照组。在 ALS 网站上,医生经常发布相关信息,而患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搜索,保护自已远离未经证实的治疗。 而我们需要继续向公众强调, ALS 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

六.ALS 对症治疗的 RCTs:

1999 以及 2009 年,美国神经病学会 ALS 治疗指南,强烈支持对症治疗。在缺少高度有效疾病修饰治疗的前提下,鉴定能够缓解特异症状或改善 ALS 的特定功能的药物,是一个现实的目标,同时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根本。临床对症治疗试验的设计与实施,更加容易,因为相比于 ALS 疾病修饰疗法,对症治疗性研究需要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持续时间较短,花费也更低。

但是,对照性,非随机性的临床试验规模较小,一般只能提供 II 级证据。例如,根据 AAN ALS 治疗指南,一项针对无创通气的非随机性的对照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为 II 级。当一种治疗已被广泛接受为标准护理方法时,RCTs 将难以实施。因此,当发现新的对症治疗方法后,应尽快开展 RCTs。

另外,为确保研究的有效执行,并且得到准确、可用的结果,对症治疗的 RCTs,需要在设计与方法学上进行额外的改善。两项检测右美沙芬与奎尼丁复合物能否改善 ALS 假性症状的 RCTs,得到 FDA 批准;并且证实,对症治疗性 RCTs 能够得到阳性结果、药物能够获得批准。

另一项针对 tirasemtiv 药物(通过增加对钙的敏感性而改善肌力)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药物在慢肺活量上具有收益,但与实质性副作用相关;因此该药物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

在出现有效延缓或逆转 ALS 的疾病修饰疗法之前,仍有漫长的等待时间。与此同时,我们倡导开展对症治疗性药物的 RCTs,尤其是能够缓解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非药物性对症治疗方法,例如,无创性通气、呼吸机预防治疗以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结论:

研发 ALS 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大多相关 RCTs 报道有阴性结果,并且除利鲁唑外,没有有效的疾病修饰性药物。对所有 RCTs 进行严格分析(尤其过去 10 年间),显示存在有导致这些阴性结果的潜在原因。以这些潜在原因为基础,我们提供了未来研究中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例如,需要 ALS 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合作:科学家、临床试验员、其他学科专家(如临床药理学)。另外,是时候建立一种服务于未来 ALS 临床研究的现代化循证指南。我们相信,这些信息有利于推动 ALS 治疗进展。所有研究者应该做好准备,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与试验设计,验证新型药物。

(最后附上未来随机对照试验(RCTs)应该注意的事项:)

1.探索 ALS 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大型研究:

a)调查人类临床前研究模型发现的药物靶点;

b)科学家需要鉴定药物靶点;

2. 临床前动物研究:

a)遵循 2010 年发布的指南;

b)理想情况下,结合人类 RCT 方法;

c)通过独立实验室,对研究进行确认与验证;

d)注意调查候选药物的单独作用,及与利鲁唑的联合作用;

e)真正从基础研究过度到临床研究,反之亦然;

f)通过循证分析以及科学家组成的监督团队,评估临床研究的合理性;

g)开发新 ALS 研究模型

3. 纳入其它学科的 RCTs:

a)临床药理学;

b)将临床药理学融入动物研究中;

c)结合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如肌酐)

4. 改善 RCTs 设计与方法学:

a)对受试者进行遗传筛查测试;

b)考虑持续时间更长的研究;

c)鼓励新型 II 期研究的发展与应用;

d)在重要研究开展前,认真分析 II 期研究;

e)考虑通过预先设计的事后分析,发现潜在反应群体,并探究失败原因;

f)开展针对疾病自然史与表型变异的研究;

5. 考虑更多关于药物与非药物对症治疗的临床随机试验:

6. 考虑开展相关会议,参会人员涵盖国际临床研究者、各学科专家、调节机构、资助机构、制药公司以及患者权益团体:

a)讨论未来 ALS 的随机对照性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