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单一封闭群体竞争下的人格缺陷及成因

 联合参谋学院 2014-11-15

        我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这样的人,总的说来,他们目标明确,努力上进,明明成绩骄人却好似饱受威胁,不得不未雨绸缪;他们广结人脉,却与身边的人摩擦不断,怨声载道;他们是主流价值的忠实拥护者,有一样的目标,一样的策略,一样的行为模式,以下将详细叙述其间的因果奥妙,重点部分加粗标出,方便阅读。

       从小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教育我们学习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事,其余都不用我们管,甚至在大考之前,会有吃饭上厕所都是为了考试这样的想法,老师不断教育我们心想事成,勤能补拙,如果你没有做到,只是因为你欲望不够强,付出的努力还不够,即使现在,你的对手也在不停地翻动书页。而家长总是对你怀有成龙成凤,光耀门楣的幻想,他们会不断用邻居同事的小孩来激励你,内容来回是考上了某个好大学,出国深造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长里短扯起来,有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仿佛自己委屈了这么多年的人生终于有了光辉。他们唯恐你输在起跑线上,即使是发展兴趣特长,所关心的也是对于升学有没有帮助,或者在学习之外让亲戚们有可以夸你的地方,即使是要多休息,也是为了待会学习起来可以有更高的效率。于是我们从小心目中便或多或少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只有学习才是正事,在其他方面即使取得成功也不能获得鼓励,反而会被训斥浪费时间,并被将来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靠什么生活之类的语句威胁。小孩子尚且年幼,于自己心中的信念不能全然坚持,是非曲直全来自父母社会,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自然是说什么信什么,教导之外再加上家人殷切的期望,于是真的把考上好大学唯一正确的目标,过于明确的目标导致了价值观与行为的单一——我们会根据目标把行为简单地分为“有用”和“没用”,没用的行为自然是不值得花费力气去做的。上了好大学之后,这个目标便扩充为找到好工作,赚更多钱,这样便与惟利是图的社会价值观完全接轨。

       从正经教育体制一路升学到大学的人,多年的成长轨迹是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一个竞争体系到另一个竞争体系,以后再步入职场,升职加薪。他们一方面随时都能感受到更优秀人的压力,被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承诺所吸引,并且坚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得到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被不好好学习(工作)就露宿街头,被从小培养的“要有出息”的价值观所看不起的信念所威胁,所以他们做事的动机和小时候比起来并没有丝毫的差别,完全来自于外部的刺激和奖赏,他们与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保持协调,而不是与自己保持协调,所以他们的行为就表现出完全受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与诱因所控制。

       说到与自己保持协调,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与工作,探寻自己内心,从而获得自我认同与价值感是一项艰苦的工程,此先按下不表,后文再作具体陈述。先来看看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就是很多人误以为与自己保持协调了——我的意思是,在这种以有出息为最终目标的价值观下,所有人都误以为自己要过同一种的——人人艳羡,锦衣玉食的体面生活,而不对自己的实际才能与兴趣作具体考量。你问高考填志愿的考生,他们一生想要致力于什么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后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将要干什么,换句话说你今后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否开心与效率产出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答案,于是大学专业就变成了按照所考分数的一种随机分配,于是大多数念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在就读前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的专业,结果导致了很多人大学四年的荒废,他们既不喜欢当前的专业,为应付考试的学习学起来只感觉到机械与痛苦,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对于课外时间的分配完全茫然无措,外部的管教一旦放松,又缺乏依照自我内心做事的真正动机,便难免于懈怠,沉迷于通宵达旦的游戏与电视剧,而这些东西说到底不过是商人为了赚钱用以取悦大众的产品,它们对于学生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没有丝毫帮助。

       而探寻自己的内心,无论在何种时代,何种情境下都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获得答案的问题这期间要克服种种困难来获得成长,这就是说这需要时间和自我努力来作为成本。而我们平时的行为已经被单一的目标划为“有用”和“没用”两种,于是自我建设的努力便简单地沦落到无用的境地,而大多数人在辛苦经营课业之后并不想让自己在业余都如此辛苦,这是人之常情,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精力被主业所消耗完之后自然便沦为商业娱乐的消费者。如果你将主业的时间拨出来——也就是说你终于勇敢地肯部分放弃主流价值为你虚设的目标——来从事你觉得对自我建设十分有用的事的时候,那你将必然经受周围正在做有用的事的人对你的嘲笑与不屑,嘲笑的理由自然是说了千百遍的“没有出息”,而实际上他们会有如此举动的心理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他们如此坚信这套“有用没用”的价值观甚至奉为圭臬来指导自己的所有行为,另一方则是由于自己正在做有用的事并不一定是他们内心真正享受的——这使他们疲劳而痛苦,而你对于他们牺牲了如此之多来奉行的价值的提出挑战,甚至因此可以享受到快乐时光,便生出一种隐秘的怨恨与嫉妒,这一点明确表现在“你现在开心以后没有饭吃就开心不起来了”这种想法上面,这种想法的无理取闹在于,一个人就算选择饿死也是天赋人权,就算施以同情都未必有义务接受,何况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指手画脚,一句话就是——我开心我的,到底干卿底事?

           另外关于自己正在忍受痛苦作着有用的事——忍受痛苦作为勤奋努力的副产品也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一部分,我并不否认成功是需要磨练的,但是这种情况下的忍受痛苦是因为有更高的,可以取得成功的这个终极目标在,但是很多人受苦只是为了去争取并不适合自己的生活——假如一个人小富即安,喜欢安逸舒适的生活,那为什么又要耗费精力进入更激烈的上层竞争中,把自己置于更加强敌环伺,不进则退的境地呢? 对于根本目标的欲望缺乏,使得有些人在努力的时候心不在焉,只求为努力而努力,好像只要努力了便剥夺了别人批评自己的最佳武器,甚至努力给别人看,把生活活成一出毫无目的的励志与苦情剧,这种做法我是完全不能苟同的

         而事实上的确是,人之所以有负面情绪不是没有理由的情绪是大脑边缘系统(百度百科边缘系统http://baike.baidu.com/view/142286.htm?fr=aladdin)对你所处环境的一种基本判断,这种判断来自于储存在基因中的本能和人后天的记忆(黑暗,危险的情景会使人感到害怕,这是本能不需要学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害怕则是来自于后天的记忆),正性情绪是对你某个潜在正确行为的奖励,或者传达了你适合某种环境的信息,负性反之。但是问题在于不是所有情况下,我们的大脑皮层(百度百科大脑皮层http://baike.baidu.com/view/14511.htm?fr=aladdin)都能清楚地知觉边缘系统作出情绪判断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只能感受到情绪而并不能了解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要知道为什么,就必须对当前的环境和自己的行为进行一系列的原因分析——这是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了解。但我们的大脑皮层却经常出错,因为受到价值观的制约我们经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我们的价值观已经告诉我们在遇到何种问题的时候应该作出何种思考,好比写作文最后一定要得出一个励志向上的结论。具体说来有可能你在学习过程中遭遇过一些挫折而痛苦不堪,那么你脑中的标准的答案可能是——出于多年来勤能补拙的价值观——你不够努力,而事实上除去各种人本身才能上的差异,人在智力上也的确有高低之分,你应该客观评价这个信息,因为它将在你以后选择专业与工作的时候作出重大贡献。

         除了我们本身对自己的误解,更多情况则是我们根本忽略或者说压抑了自身的感受因为当小时候我们还记得表露出自己的喜好的时候,就被“有用的值得鼓励,没有用的得到训斥”这种单纯的价值观彻底打压了,在整个周围环境都急功近利的氛围下,如果是人文艺术类的爱好会直接被教育为不切实际,即使是对科学表现出兴趣,到头来也是问这么多干什么,考试又不考。况且一个人需要接触更多更大的世界方才能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这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多元的教育环境,而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教育环境所具备的。这样我们根本没有发现自己兴趣的机会,发现了也会遭受挫折,被打压。于是我们长时间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被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断洗脑,直到我们有一天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什么的样子。但是对问题视而不见并不代表问题已经解决了,日复一日重复着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与工作,忍受着乏味甚至痛苦的情绪,情绪不断累积而原因变得越来越模糊,于是我们变得对生活和未来缺乏基本动力,懒惰,焦躁,怪罪他人和周围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自己的妥协,我们自己也逐渐成为家长和社会的帮凶——一旦我们用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压抑自我为代价来换取主流价值中的地位,直到失去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会死守着这用失去自我换取的成就而患得患失——因为我的确除了这些,什么都不剩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我们从小接受的价值观里,我们坚信着这些是“有用”的。怕失去已经得到的主流价值中的地位而害怕追寻自己真正的想法,甚至产生焦虑与厌恶的情绪的时候,我们放弃探寻原因而不停的说服自己真的喜欢和需要这些,这种错误的解决方法使你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背道而驰,越走越远,这是一个死循环。

         内心需求从未被满足而产生焦虑,与单一价值体系中不断出现的目标对个体造成的极大的威胁一起,我们生活得极其没有安全感单一价值观中不断出现的目标,会成为个体唯一的,强烈的需要因而我们总是被上大学,找工作,房子,车子,发论文,升职加薪这一系列目标威胁,甚至被不能适龄结婚威胁,不努力就会失去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被干掉,当自身能力,资源无法完成目标,又缺乏其他价值评定将威胁减小,或其他价值评定带来的积极体验,人就会被冲垮——当“我不好好努力考上好大学(考研,找到好工作),我今后就不能好好生活甚至生存”成为一种信念甚至唯一的信念,甚至把前面的条件泛化成了“我如果考不好这一次考试”“我如果写不好这一篇论文”上面,那么因为考试和论文自杀便可以理解——这是比较极端的现象,但是你没有失去生存的希望并不代表你具有其他的价值体系来平衡你的生活,可能仅仅是因为当我们从事着我们并不喜的学业与工作的时候,这种熬时间的痛苦经历又被生活中其他事件,比如玩游戏和看电视剧所带来的积极体验所平衡掉,所以大多数人安于这样得过且过的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生活事件与他人关系的时候存在一些错误的思考方法,它们具体包括:

1,     非理性的态度——只有读书(赚钱)才是唯一正确合理的事,与之无关的都是不合理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

2,     错误的推理——如果不好好读书(赚钱)我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所有人都会看不起我,甚至——我根本无法生存;如果我做到别人都要求我做的事,我就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3,     以僵化的规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即使这些规则是无用的,但是仍然在重复之前的错误——我不开心一定是因为我现在还不够努力(赚足够多的钱);我必须听从权威。

大概可以总结为这样的模式:偏狭的信念导致单调的行动,单调的行动导致贫乏的经历,而贫乏的经历又会加剧偏狭的信念

 

         人应该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想法固然正确,但是如果我没有被长期以来积蓄的焦虑和抑郁冲垮,那像上述那种生活方式到底有什么问题的确,在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里面,有用一套与之匹配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看起来更加容易取得成功。但是现实往往不像这么简单,你所取得的成功,恐怕只是被别人拿着当枪使,这一点在番外补充中加以陈述。单单说“没有被焦虑与抑郁冲垮”这一点,人的确常常分不清知足常乐与安于现状,只要还没有杀到床上来,都可以视而不见,古时候的农民也的确只有等到“反正都是一死”才会造反,因为这个时候当造反的风险与当良民一样,但是造反有可能会产生收益,当良民却没有,而平时生活中的当良民的风险并没有高到这个程度,而收益部分大家觉得可有可无,反正老婆孩子热炕头平平安安就算了,那么请让我为大家分析如此生活方式的具体坏处。

        第一点就要从这个老婆孩子热炕头说起。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生活在金字塔的顶端才会开心,一些人追求更广阔的的人生体验,另一些人追求自身修养的尽善尽美,另外一些只希望能够照顾自己所爱的家人,当你发现并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时候,不需要耗费那么大的精力就可以消除焦虑,过上令自己满意的生活,但如果仍然在这个单一的,封闭的价值体系里面出不来,那这个单一价值体系中的目标就成为了你唯一的,强烈的需要,即使不断努力也仍然充满不安全感,所获得的是主流价值允诺给你的物质与成就感,你在达到目的那一刹那的喜悦是一种成就感,并不是你真正喜欢这样东西证据,真正的喜欢来自于对过程的享受,但是你如果就是喜欢成就感,那我只能说你分外适合这个社会的竞争环境。而丰富的物质,我想说的是,只是你自以为需要那些东西而已,一日不过三餐,夜眠不过七尺——这是你真正需要的,可是,更高的名望,周围人的承认与艳羡的目光,有一栋别墅与两条狗,甚至珠宝绫罗与飞机游艇,你是否真的需要呢?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服吗?《圣经》说:“一个人得到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赔上了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没有。”

          第二是,现实中这种偏狭的信念给人带来最明显的坏处实际上是人际关系,这不再是唯心的讨论,而将直接成为阻碍想继续在竞争体系内不断向上爬的人的最大的绊脚石。一是因为从小教育的缺失,学校不教与自己埋头苦读而疏于培养社交技能,大多数人并不明白在不同的社交情景中如何进行言语反应,表现出适宜情感,并且如何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得到回应(在特定的情景里,如何自己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以便能引出一个自己希望的反应和结果,如何去说,如何去做,以及什么时间去说或去做某个事件),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于他人的痛苦,愤怒,指责表现出冷漠,恐惧与无所适从,我在念高中和大学期间都分别经历了一起自杀事件,周围人的反应除了冷漠与惊惧以外,甚至表现出了对自杀者表现出了,一种强者对于弱者(适应生存对不适应生存者)的指责与践踏。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从小专心学习,只要成绩好了之后便会获得周围人的表扬和奖励,被捧为“小皇帝”“小公主”所带来的自以为是的观念,被头脑中想象出的自我成就感与对成功的向往所占据,难以认识和体验到他人的感情与需求,觉得没有必要履行人与人之间相处应尽的义务,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意地剥削他人,侵占他人的资源与空间。三来则是因为上面所提到的,在无尽目标的威胁下,正在做的事并不能真正使自己快乐,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不被干掉的抑郁与焦虑中,大多数人的内心处于慢性应激的状态,这种状态除了威胁身体健康意外,在人际交往中具体表现出十分有时间紧迫感,对一切与自己不合的意见与做法怀有敌意,极端的好胜,缺乏耐心,与充满攻击性。争强好胜使得他们在一般人际关系中习惯对抗和疏远他人,另一方面又被“应该法则”所控制,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完美,慷慨有吸引力而且勇敢”,他们僵化运作的尊严(骄傲)系统让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与关注,他们公然对抗别人的观点,又希望别人能够承认他们的厉害——通过比较,伤害他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并且表现出更多的怪罪他人的行为,如果他们没能按时完成目标,出于焦虑与第二点提到的自以为是的心理,他们会将情绪发泄到他人影响到他们的,极为平常与细微的生活小事上面,认为是他人阻碍了自己达到目标,如果对方恰好是竞争体系里不如他的弱者,那么这种怪罪的倾向会更加明显。

           他们对于弱者的不屑与轻视,和面对强权与权威的过度顺从与自我抹杀,表现出很强的弱肉强食的等级观念,然而这种观念只不过来自于前述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有能力伤害到自己的人无条件服从,而对于没有用的人的鄙夷与疏远,其实在他们心里未必真正尊敬,甚至看不起那些他要无条件服从的人,但是唯利是图的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理直气壮,即使有时候他们自以为正义,利用道德原则谴责别人,那也是因为他人伤害到他的利益,如果有一天有必要,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背叛当初他们用来谴责他人的道德准则,并且不觉得有丝毫的愧疚。

        这种人给人的印象自然是反复无常,缺乏基本的常识与道德观念;谄媚强权,践踏弱者,而把人按利用价值分类,在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谎以维持自己的形象或者达到目的;批评他人,对抗别人所有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聪明与众不同;无法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体验并作出正确回应;因为自己追捧的事物而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不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人际关系的失败,使到这些人在成功的路途上寸步难行。

        以上,或可总结为在单一,封闭的群体竞争中,由于单一价值观所造成的自我建立与人际关系的失败,造成的认知与生活严重失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