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港通将冲击A股的估值体系

 洞庭散人资料库 2014-11-16

10月17日将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沪港通在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后终于起航了。在开通沪港通之前,我国A股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尽管十年前就有QFII,但其金额占总流通市值的比重不大),股价的形成机制有不少“中国特色”的东西,有些现象堪称奇葩。沪港通之后,国外投资者参与A股的程度越来越深,A股市场相对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将深刻影响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

从总体上看,沪港通机制将有利于蓝筹股,而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高估值会面临挑战。

从市场反应看,沪港通政策宣布后股价出现明显异动,从体趋势是A股与H股的差价逐渐缩小。截至到4月份(沪港通政策宣布前),共有84家公司在香港和内陆同时挂牌交易,即同一个公司既有A股,也有H股,根据沪港通的规定,主要投资范围就是这些(A+H)类股票,上海的投资者投资可以投资这些公司的H股,而香港投资者可以投资这些公司的A股。在沪港通宣布之初,84家公司实现了A+H,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其A股价格比H股低,这些股票主要是大盘蓝筹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建材、煤炭等。其余的三分之二公司则是其A股价格比H股高,其中有近一半的公司的A股价格比H股价格高出一倍以上。如果投资者可以自由地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股价应该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沪港通无疑就是一种方便的套利交易工具,在此预期下,比H股低的A股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同样,在香港市场上,比A股价格低的H价格出现上涨。至11月13日,A股H股的差价明显缩小,以金融股为例,4月份初的中国平安的A股价格比H股价格低近30%,至11月13日该差价缩小到7%。沪港两地的银行股与券商股的价格已经完全接轨。

对于内陆投资者而言,一般喜欢投资新兴产业的股票,这些股票在香港市场的估值一般都十分便宜,PE大多在5至10倍左右,是A股估值的1/5甚至1/10。如果对投资香港股票的标的不设限制,则这些股票有望成为内陆投资者的首选。遗憾的是,这次沪港通没有将这些股票纳入到投资标的中,估计是为了防范对内陆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冲击。由此也可以看出深圳创业板和中小板由于估值太高而导致的尴尬处境,这次没有搞深港通与此有直接关系。

但沪港通的成功,必将导致深港通成为下一个议题,在国家互联互通的战略下,相信深港通只是时间的问题。在深港通的预期下,深圳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会受到较大压力,科技股的估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大势所趋,这是历史的潮流。记得在沪市6000点左右的时候,笔者认为银行股的5倍以上的市净率太高(有些银行股PB近10倍),必然要和国际市场接轨,7年后我国的银行股估值已经跌到1倍以下BP。这就是大趋势。

根据沪港通的规定,香港市场投资者投资沪市的总额度是3000亿元人民币,如果这3000亿元全部用完,则意味着A股市场在未来一个月时间里新增了3000亿元的资金补充。11月14日收市后税务部门出台了有关沪港通的税收政策规定:自2014年11月17日起,对香港市场投资者(包括企业和个人)投资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暂免征收所得税;对香港市场投资者(包括单位和个人)通过沪港通买卖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根据这些规定,香港投资者买卖A股比H股更有利可图,可以预见,在沪港通初期,3000亿的额度很快被用完,受益的主要是大盘蓝筹股股票。

在沪港通初期,由于资金主要集中在蓝筹股,这些蓝筹股指标股的上升不仅带动股指快速向上突破,而且会对小盘股形成挤出效应。由“大象”起舞导致的踩踏事故在2006年底出现过,今年11月11日又再次上演。估计大蓝筹上涨与小股票下跌共存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里股市的新常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