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相】孩子发烧,要不要去医院打退烧针?

 依然彩虹 2014-11-16


中医艾灸养生关注zyys899关注,个人微信号ys1090加为好友互动!

近日,一篇「打退烧针,你是在残害你的宝贝!」的谣言文又席卷了微信圈,从原理到危害,说得有鼻子有眼,为人父母者一看到这种与儿女健康相关的文章,常常会乱了方寸而轻信这种漏洞百出的观点。这篇谣言利用父母爱子之心,实在可恶。


图:微信朋友圈谣言截图


以下引用部分全部来自谣言原文。


谣言 1:

如果小孩烧在 39 度以下,别管他,让他发。


发烧,正确的医学术语叫发热。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人体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部。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体温能够维持在一个波动不大的范围内。致病物质进入身体后,使得体温调节中枢做出反应,体温升高,使身体新陈代谢率提高,为对抗病原体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所以,发热既是身体在对抗疾病时的防御反应,也是身体释放的一种警告信号:你生病了。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许多病都能引起发热,因此小儿发热,哪怕在 39 度以下,家长也不能随便掉以轻心。


谣言 2:

要知道发烧就是我们能否康复的关键,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支持身体完成发烧排毒的过程,然后自动退烧,而不是强行地通过打针吃药来退烧。


这句谣言谬误之处在于,既错误地理解了发烧这一过程,也没有指出什么是支持身体完成发烧的有效措施。


能否康复的关键并不是发烧,而是机体的免疫力以及病情的凶险程度。


小孩子抵抗力不如成人,更容易生病,也更容易高热。所以不顾病情而指望自动退烧,并不明智。而病情越是来势汹汹,热度越是可能居高不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能够帮助机体退烧的有效措施,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谣言 3:

小孩子一发烧,马上就去打针退烧(以为是在帮他),这个其实就害了他。除非可能有生命危险,不要贸然地去打退烧针。


这句话真是害人不浅,一味夸耀说发烧是机体抵抗疾病的方式,却只字不提发热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的严重后果。家长又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怎么能够判断烧到什么情况会造成生命危险? 更何况,有些疾病的凶险程度并不与发烧的热度直接相关。


很多情况下,小儿发热,疾病本身并不凶险,但由于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孩子身体的各种调节功能受累,加重心肺负担,甚至引起热性惊厥。从而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所以给发热的小儿降温,是为了避免发热可能对他的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在降温的同时针对病情本身给予治疗,才能真正治愈疾病,缓解发烧。


那么,怎样正确地处理小儿高热呢?


1. 及时确诊最重要


其实,治疗小孩子发烧,并不是直接打一针退烧针这么简单。


普通的着凉感冒能引起发热,严重的比如肺炎也能引起发热。普通的感冒好得很快,如果是肺炎,家长当做普通感冒没有引起重视,耽误病情,可能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2. 退热处理很安全,具体方式医生说了算


很多人觉得,是药三分毒,所以尽可能地避免吃药。实际上,医生开的每一种药,每个年龄段对应的药物剂量,都经过了严格科学的试验,确保了安全性。


是否退热、何时退热、怎样退热,都需医生根据病情,科学选择。家长不应该轻信谣言,打针吃药并不可怕,对疾病情况不了解还放任不管才可怕。


另外,降温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退烧针是只是药物降温法的一种,现在临床上小儿发热如果要用药,也已经是大多采取口服退烧药这种更安全的方式降温了。


3. 避免冷风直吹,解开衣服散热


如果孩子发烧了,应该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这样有利于散热。


家长肯定不理解,孩子都发抖了,应该裹更多衣服才是,为什么反而要松衣服。其实孩子发抖不是因为冷,而是体温升高造成的寒颤。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发育未全,体温调节,特别是散热的能力不如成年人。


我们在门诊有时候会碰到,一些非常小的孩子发热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裹上被子捂的特别热,试图把汗发出来,坐在车里也不通风。有些孩子本来热度不高,就是因为家长捂得太厚实,热度散不出来,反而体温愈来愈高,最后引起热性惊厥。


所以,孩子发烧了,不要惊慌,也别裹得太厚,及时送医,以免延误病情。

关注后,回复蓝字即有相关文章(全网独家智能搜索)

小儿发烧、腰痛、男科、补肾、腿痛、颈椎病、胃病、肝病、便秘、妇科、乳腺增生、美容、感冒、失眠、肥胖、高血压、癌症.....查更多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