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病的治法—经验、分析与勘误

 昵称535749 2014-11-16

2014-11-14 08:51:58

 

外感病的治法—经验、分析与勘误

 

早在前年,就想写一篇关于外感病治法的文章,但是一直苦于无从下手。因为伤寒论通篇都是论述外感病的,内容涉及那么庞杂,以至于后世研究文献汗牛充栋,仍不能穷其理,可见外感病绝非三言五语能都说清楚的。

 

不过,为了让更多人清楚外感病的防治,尤其是让那些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还是有必要写一写,至少是写一下常见的外感病的治法,尤其是外感病初期的一些知识。

 

感冒是外感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很多严重的疾病也是外感引起的,比如肺炎、肾炎等等,但其最初的症状表现和感冒基本一致。外感病就是外界致病因素,比如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人体之后而罹患的疾病。因为邪气是自外而入,最先侵犯体表,所以,外感病的病位一般位于体表,所以叫做表证。感冒是所有表证中最常见的一种。因此,为了便于讲述,就以感冒为例。

 

文中一般只列方剂,不列其他治法。其实这些病都可以用其他治法来治疗的。方剂主要从伤寒论,必要时也从其他经典。

 

感冒的一般知识

 

风寒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感冒。就是外感风寒所致。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热、头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等等。就大的类别来说,风寒感冒分为太阳病和少阴病两种。但不同体质的人外感风寒会有不同的表现,适用不同的治法。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变化。

 

风热感冒,主要是受热邪侵袭而发病,属于温病范畴,其实也就是伤寒论中阳明病的范畴。主要症状是发热,口渴,干燥之象明显。

 

还有一些不典型的外感病,也简要介绍一下。

 

风寒感冒——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症状:

 

怕冷、发热、头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出汗,脉浮缓。

 

分析:怕冷是外感病的典型症状,发热是太阳病的典型症状。出汗是中风的典型症状。判断此证,重点要抓这三条。

 

治法:桂枝汤——桂枝3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20克  生姜30克  大枣10

 

服法:煎汤温服,覆被发汗。

 

发汗方法: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余汤皆仿此。 

 

风寒感冒——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症状:怕冷、发热、头痛、身疼、鼻流清涕、咳嗽、吐痰,不出汗,脉浮紧。

 

分析: 怕冷是外感病的典型症状,发热是太阳病的典型症状。不出汗是中风的典型症状。

 

方剂:麻黄汤——麻黄30克  桂枝20克  炙甘草10克  杏仁20

 

服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风寒感冒——太阳病化热入里——俗称“寒包火”感冒——大青龙汤证:

 

症状:怕冷、发热甚、不汗出而烦躁、头痛身疼,脉浮紧。

 

分析:太阳伤寒失治,化热入里,故烦,表证未去,故怕冷,不汗出,故脉浮紧。

 

方剂:大青龙汤——麻黄(60克)  桂枝(20克)  甘草(20克,炙)杏仁(20克)  生姜(30克)  大枣(10枚)  生石膏(30克)  

 

服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风寒感冒——太阳病外寒里饮——小青龙汤证:

 

症状:怕冷,咳吐白色稀薄痰,干呕,气喘。

 

分析:外寒引动内饮。

 

方剂:小青龙汤——麻黄  白芍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30克) 细辛(5-10克)    五味子(20克)  半夏(30克) 

 

服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风寒感冒——少阴中风——桂枝加附子汤证:

 

症状: 怕冷、头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出汗,脉浮细弱。

 

分析:阳虚体质而患风寒外感,正气不足以驱邪,因而不发热。出汗,故从桂枝法,阳虚,故加附子。

 

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30克)  芍药(30克)  甘草(20克,炙)  生姜(30克)  大枣(10枚,擘)  附子(20克,炮) 

 

服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将息如前法。 

 

风寒感冒——少阴伤寒——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症状: 怕冷、头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不出汗,脉浮细弱。 

 

分析:阳虚而患风寒外感,正气不足以驱邪,故不发热,不出汗,故从麻黄法,阳虚,故加附子。

 

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20克)  甘草(20克 ,炙)  附子(20克 ,炮)

 

服法: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前法。

 

风寒感冒——少阴伤寒兼里饮——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症状: 怕冷、发热,头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不出汗,脉沉。

 

分析:阳虚而有内饮,复感外寒,故怕冷而发热,内寒里饮,阳气不能发越,故脉沉,不出汗,故从麻黄法。

 

方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20克 )  细辛(5-10克 )  附子(20克 ,炮)

 

服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前法。 

 

风寒感冒——少阳中风——小柴胡汤证:

 

症状:怕冷、发热,口渴,口苦,口干,胸闷,嗓子疼,耳朵痛,偏头痛,胸胁痛,眼睛红肿。

 

分析:风寒外感失治、误治,邪入少阳;或少阳外感。肝胆经郁结不通者易患此证。

 

方剂:小柴胡汤——柴胡(80克)  黄芩(30克)  人参(30克)  半夏(30克)  甘草(30克,炙)  生姜(30克)  大枣(10枚)

 

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其实,伤寒论中此方剂量较大,对于较为严重的少阳中风,的确效如桴鼓,笔者屡用屡验。但是平时普通感冒而现此证者,可以酌情减少剂量,效果亦佳。很多患者感冒,初期多为太阳病、少阴病,后期则往往出现本证,此时用本方奇效。亦可用中成药——小柴胡冲剂(颗粒),效果也非常好。

 

风寒感冒——太阳少阳同病——柴胡桂枝汤证: 

 

症状:怕冷、发热、咳嗽、咽痛、偏头痛、牙疼、耳朵疼或耳鸣耳聋、中耳炎、三叉神经疼、胁痛、胸闷等等。

 

分析:太阳病未解,传入少阳,或太阳少阳同感,因而发为此病。

 

方剂:柴胡桂枝汤——桂枝(20克)  黄芩(20克)  人参(20克)  甘草(10克,炙)  半夏(20克)  芍药(20克)  大枣(6枚)  生姜(20克)  柴胡(40克)   

 

服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风寒感冒——厥阴中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症状:怕冷、发热,咳嗽,咽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疼、胸痛、胸闷、眼睛肿痛、大便溏泄等等。

 

分析:太阳病未解,传入厥阴,或太阳厥阴同感,因而发为此病。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80克)桂枝(30克)干姜(20克)栝蒌根(40克) 黄芩(30克)牡蛎(20克)甘草(20克)

 

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风寒感冒——胃肠感冒——太阴中风——桂枝人参汤证:

 

症状:怕冷,流鼻涕,咳嗽,腹痛,拉肚子,腹胀,胃口差等。

 

分析:脾胃阳虚,而外感风寒,正气趋表抗邪,内部空虚,因而脾阳虚症状凸显。

 

方剂:桂枝人参汤——桂枝(40)  甘草(40,炙)  白术(30)  人参(30)  干姜(30) 

 

服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风寒感冒——胃肠感冒——小儿食积外感——平胃散证:

 

症状:腹胀纳差,口臭苔厚腻,大便黏腻,怕冷,咳嗽,鼻流清涕。

 

分析:胃肠素弱,饮食不节,正气内敛,卫外失司,因而感冒;胃肠素弱,外感之后,复进肥甘厚腻,以致食积。治法以消食化积为主,使内无隐患,则正气得以外出驱邪,外邪得散。

 

方剂:平胃散——苍术30克  厚朴20克  陈皮20克  炙甘草10

 

服法:煎汤温服,日三服。  

 

风寒感冒——湿热郁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

 

分析:湿热之毒郁于肌表,不得外出,故宜顺其势而解表。

 

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去节)(6克)连翘二两(连翘根是)(6克)杏仁四十个(去皮尖)(6克)赤小豆一升(15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生梓白皮一升(切)(桑白皮15克)生姜二两(6克)甘草二两(炙)(6克)

 

服法: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风热感冒,也是感冒的一种。即所谓温病。其实是阳明病的初期阶段。

 

风热感冒——风热犯肺——银翘散证:

 

症状: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分析:温病条辩说,风热袭表,首先犯肺。所以上呼吸道率先出现症状。风热为温病,温病与伤寒的最大区别,在于病因一为寒、一为热;症状区别,伤寒必然怕冷,温病则不怕冷。

 

方剂:银翘散——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或购买中成药,按照说明书服用。

 

风热感冒——风热犯肺——桑菊饮证:

 

症状: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分析:风温袭肺,肺失清肃,所以气逆而咳。受邪轻浅,所以身热不甚,口微渴。因此,治当辛以散风,凉以清肺为法。此证相较于银翘散证,略显轻微,故用药亦略轻。

 

方剂:桑菊饮——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 芦根(6克)

 

服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风热感冒——风热重症——麻杏石甘汤证:

 

症状:肺热喘咳,甚则气急,鼻翼启扇,有汗或无汗,身热不解,口渴,脉滑数,苔薄黄。现用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窦炎等属邪热闭肺者。

 

分析:风热袭表,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内外,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煽。若表邪未尽,可在卫气被郁,毛窍闭塞而无汗;苔薄白,脉浮亦是表证未尽之征。 

 

方剂: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湿热感冒,湿邪热邪合而为病。

 

风湿

 

皮肤病

 

鼻炎

 

过敏性紫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