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APEC蓝”常驻

 海潮轩 2014-11-16

    京平

    有一种蓝,叫“APEC蓝”。APEC会议期间,湛湛蓝天抢到不少头条,这承载的是太多人对驱散雾霾、清新空气的期待。

    碧空如洗向我们证明:治霾是可能的。办好这件难事,固然需要“天帮忙”,但主要还在“人努力”。连日来的好天气,与大力度环保防控措施息息相关,这是中央统筹、省市协作、地方和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无数普通民众支持参与的结果。大家都明白,这一切不是凭运气、等风吹,而是主动而为、来之不易。

    “APEC蓝”仿若样本,激发着整个社会对改善空气质量乃至整个环境质量的希望和信心,也延伸着我们对未来工作的思考。治理环境不能靠突击,“最严”环保措施中有些是临时性的处置,而有些则是理应如此、早该如此。APEC会议虽已结束,但铁腕治污的决心、雷厉风行的劲头、敢于担当的精神不能就此画上句号,相关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还要继续从严、从细、从实。大范围区域协作对形成“APEC蓝”功不可没,如何将宝贵的共治思维和联动机制发扬起来、坚持下去,盛会后同样亟待认真总结。

    雾霾来袭,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从根子上讲是要补上过去粗放发展、体量扩张累积的生态环境欠账,提升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治霾不只是环保任务,更牵涉到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治理升级等诸多深层次内容。这种“成长的烦恼”绕不过、躲不开,也不可能轻轻松松就过关,只有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对付雾霾侵袭也好,治疗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其他“城市病”也好,惟有直面矛盾、持续打拼,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积跬步以至千里。

    向“城市病”宣战非朝夕之功,更需要群策群力,这个“群”包括所有社会成员。对“APEC蓝”的期许,不能一说了之、一笑了之,或者只要求别人、不改变自己。所有人都反求诸己,审视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尽己之力给城市环境减减负,我们距离美好生活就能更近。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方是中国梦最明亮的底色。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人心齐、干劲大,相信“APEC蓝”终会走向常态,真正变成永久的“北京蓝”、“中国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