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陵新考 ——破衣老叟考证公主陵新发现 ![]() ![]() 公主陵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火车站北偏东六点三公里。位置在公主岭市新桥村潘家屯东一公里左右的凸岭南坡脚下。坐标为北纬43度33分左右,东经124度48分左右。 近百年来关于公主陵墓主的说法有若干种。其中响铃公主陵墓的传说流传最为广泛,几乎名遍全国,蜚声海外。当地的史志人员和爱好者都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和探索。然而种种说法各有参差,莫衷一是。几年前,破衣老叟曾经两次实地探查过公主陵,为了进一步揭开公主陵神秘朦胧的面纱,破衣老叟决定再一次对公主陵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各方面资料,对若干种说法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希望能把一个最为接近历史史实的、真实的公主陵展现给大家,由于资料有限,学识浅薄,文章中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多多谅解。 2014年10月17日,天气晴,无风。 破衣老叟和荣再次踏查公主陵,由市区乘车到公主岭师范学校门前下车。沿校门前柏油路西行。远山枫叶流丹,薄雾纱笼。果然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 老乡的玉米大多数已经收完,在地边遇到两个人在捆玉米秸秆,老叟和荣忙上前打招呼,问他们贵姓和名字,男的介绍说,他们是山前村村民叫李春江,女的是他的老伴。李春江说他今年63岁,1952年生人。他是这里老户,几代以前就在这里住。我向他问起公主陵的情况。他说:“公主陵现在已经没有了,碎砖碎瓦也只有铜钱大小。去年夏天有香港人来这里寻找公主陵,还是我带着去的,不然,他们想在齐腰深的玉米地里找到公主陵那就难了。我们家的地一直在公主陵附近。以前听我爷爷说过,他们年轻时铲地时如果遇到下雨,就到公主陵的破房子里避雨。我爷爷还说,公主陵原来有个大院套,里面有一栋青砖瓦房子,房后面有两个圆坟,院子的四周都是大榆树,院墙门外南面二三十米左右也有好几棵大树,据说附近有一口水井。我小的时候有一棵大树还在,水井已经不见了。据我爷爷说大院套的西面有一个小庙,小庙西面还有一栋破房子,那是看陵墓人住的地方和碾坊、牲口棚。我爷爷还说,看陵墓的人是公主陵西面潘家屯的人,外号叫孙花先生。他种着公主陵的三垧地,收成归孙花先生自己。”我又问:“听说过公主陵里有没有死人吗?”李春江说:“听老辈人说,公主陵里有死人的骨头,其中有特别长的腿骨和特别长的胳膊骨,比我们现在高个子人的骨头要长许多。骨头架子被拽出前,放在坟里台案上,没有棺材。我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些。对了,还有,去年夏天大雨过后我在玉米地里看到一个塌陷的大坑,后来被平上了。” 告别了李春江大哥。老叟和荣继续沿地头前行。前面没有路,都是玉米秸秆和玉米茬子。好不容易来到公主陵所在的地方的东面,只见后山东坡衰草枯黄,灌木稀疏,景色萧条。这时,从山的北侧飞过来两只鹞鹰,盘旋着向南面兴隆河方向飞去,这对鹞鹰给这萧条的景色增添了些许活力。 破衣老叟和荣沿山脚西行,发现从西侧潘家屯方向开来一辆蓝色大货车,上面拉着黄色钩机。钩机下来后,向公主陵后山开过来。这时老叟才注意到,公主陵后山从西面已经挖掉很大一个缺口。看来又是取土的。前些年后山就被取土,但没有这么严重。这个黄色的钩机和那远去的雄鹰构成了公主陵极不和谐的景色。 在公主陵后山脚下的陵园遗址东北侧,看见了公主岭市文物局立的公主陵遗址碑,后山上没有看见几年前志愿者立的那块石碑。文物局立的石碑上写着这位公主是固伦雍穆长公主。和以前我们大家一直认为的固伦和敬公主的说法不一样。 老叟拍了照片后,开始仔细寻找查看碎砖瓦,果然只有铜钱大小的。较之老叟几年前第一次探访公主陵时发现的砖块瓦片小了很多。在坟墓的大概位置,没有找到墓穴塌陷的坑洞。又拍了些照片后,和荣沿原路返回。 那么,究竟这个公主陵是哪位公主的陵墓呢?好奇心驱使破衣老叟开始查阅资料。下面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就公主陵若干种说法谈谈破衣老叟的见解。 <!--[if !supportLists]-->1、 <!--[endif]-->最美丽的说法:公主陵里埋葬的是科尔沁(科尔趁、火儿沁)达尔罕王(答剌罕王,达喇罕)的独生女儿,叫响铃公主。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响铃公主以身殉情,埋在这里。这个传说广泛流传于祖国大地。多个版本故事的梗概大体一致。有个叫小久保博司的日本人,他是公主岭满铁小学的三十六届学生。在他的回忆录里记载,当时的小酒保商行有个叫樊来祥的老人,他讲过响铃公主的故事。樊来祥老人关于响铃公主传说的讲述,是从一个叫夏云氏那里听来的。故事情节和现在流行的差不多。这个夏云氏是男是女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了。尽管如此,这个传说应该是响铃公主传说较早的版本了。解放初期有个叫胡昭的老前辈的写了说唱形式的《响铃公主》。上世纪五十年代怀德县文化馆的王世俊老前辈编写《响铃公主的传说》一篇文章,响铃公主故事开始流传。后来有拍了电影《玉碎宫倾》,响铃公主的故事流传更广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响铃公主》各个版本的连环画(小人书)相继出版,使得响铃公主传说家喻户晓、蜚声海外。今天,响铃公园里的响铃公主汉白玉雕像,所反映的正是传说中响铃公主的形象。网络时代的今天,响铃公主已经被注册成饰品专卖的品牌,当店主收获着这个品牌带来的丰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是否还能偶尔想到那个英姿飒爽的蒙古少女和她那凄婉美丽爱情故事呢?关于响铃公主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根据日本人的回忆录记载,公主陵里安葬的是嘉庆皇帝的侄女,叫响铃公主。陵墓是道光年间营造的。这一说法的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现在的公主岭是当年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一部分,也是汉人流民最早流入科尔沁草原的地方之一,乾隆年间就有流民流入,为此大清朝廷还特意颁发了禁止流民进入科尔沁草原的文书。嘉庆以后清廷的控制已经不起作用,大量的流民涌入科尔沁草原东部,科尔沁东部的伊通边门、公主岭二龙湖附近的赫尔苏(克尔苏、黑尔苏、科尔苏、赫尔素等)边门、四平的半拉山边门,是流民入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三个主要通道。于是清朝转而同意科尔沁放垦,大片的草原变成了耕地。科尔沁左翼中旗的牧场越来越小,嘉庆末年八家子(现在公主岭市范围内)的大片草原都被开垦,也就是说,原属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公主岭。在嘉庆时期,就即将要脱离蒙古族草原的游牧方式而转向汉民族平原的农耕方式了。这也标志着科尔沁左翼中旗将要失去这块肥美的牧场。鸟儿也不想把巢建在即将折掉的树枝上。哪一个王爷能够舍得把自己的心爱的女儿安葬在即将失去(或已经失去)的土地上呢?因此日本人所说的公主陵是道光年间营造的说法非常不靠谱。皇太极晋位车臣汗(彻辰汗)以后,科尔沁各部已经隶属于大清帝国,原来的联盟关系变成了从属关系。这个时候能够称公主的只有大清皇的的女儿或者养女,其余亲王、郡王、贝勒等的女儿都不能称公主。第一代达尔罕王叫满珠习礼(满珠习日、曼珠习礼、满硃习礼),他正赶上了皇太极晋位车臣汗,因此在满珠习礼以后的各代达尔罕王的女儿也都不能称为公主。所以,说公主陵是达尔罕王女儿响铃公主的陵墓可能性小之又小。 传说虽然缺乏史实根据,但是给人们带来的却是凄婉美丽爱情故事,公主岭正是借助于这个传说而闻名与祖国大江南北的。同时,这个传说也会给将来的公主岭市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在享受美丽的同时必须忘掉遗憾,因此不管公主陵中埋葬的是不是响铃公主,我们希望传说中的美丽纯洁的响铃公主永远活在公主岭人民的心中。 <!--[if !supportLists]-->2、 <!--[endif]-->这次探访公主陵遗址发现的公主陵遗址碑上的说法:碑文上说 公主陵埋葬的是固伦雍穆长公主。下面我们看一下固伦雍穆长公主的情况。固伦雍穆长公主名字叫雅图,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四个女儿。她的母亲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孝庄皇后(布木布泰、庄妃),孝庄皇后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寨桑)的女儿,宰桑是第一代达尔罕王满珠习礼的父亲。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是顺治帝的同母姐姐(先说这一圈弯弯绕也是为了突出满蒙联姻的重大主题)。雅图13岁时就以固伦公主的身份嫁给了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的儿子弼尔塔噶尔(毕尔塔噶尔、弼尓塔哈尔)。吴克善是孝庄皇后的哥哥,也是满珠习礼的大哥。因此雅图公主实际上是嫁给了自己亲舅舅家的大表哥。大清帝国正是靠和蒙古各部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关系维系了几百年。康熙五年(1666)弼尔塔噶尔接替了他父亲的爵位受封为卓礼克图亲王,封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雅图公主在弼尔塔噶尔封为卓里克图亲王之前就回到了北京居住。于康熙十七年(1678)闰二月去世,时年50岁。这个老公主是在她的丈夫去世11年后才去世。清朝下嫁的公主死后一般都要葬在自己丈夫的领地,当然这些丈夫都不是普通平民百姓,大的有像札萨克达尔罕王满珠习礼这样的札萨克王,差点的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最不济的也得嫁一个台吉什么的。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领地。因此要知道这个公主死后葬在哪里,首先要知道这个公主的丈夫的领地在哪里。第一代卓里克图亲王弼尔塔噶尔的领地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南面是扎鲁特旗。今天的扎鲁特旗北部的大片地区,当时都是科尔沁卓里克图亲王的领地。王府在今天开鲁县的吉日嘎朗图镇(吉尔嘎郎图镇)。卓王的家庙在今天的通辽市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境内。因此我们想找到雅图公主的陵墓只要在现在通辽、开鲁、科尔沁左翼中旗周边就可以了。1977年6月中旬,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前德门苏木(彼时归科尔沁左翼中旗管辖)发现一座墓葬。清理文物工作者对墓葬进行清理时。发现了清朝康熙皇帝给这个墓葬撰写的墓志(称圹志),墓志为满汉两种文字。确定了这个墓葬正是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的陵墓。 墓志文的意思是:“科尔沁部亲王弼尔塔噶尔,所娶的固伦雍穆长公主墓志文。(皇帝)撰文说:固伦雍穆长公主,是清太宗文皇帝(即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清世祖章皇帝(即顺治帝福临)的姐姐,我(即清圣祖康熙帝玄烨)的姑母。她出生于天聪三年(1629年)正月初八日午时,逝世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享年五十虚岁。选定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五日安葬在东边滕额里克界绰和儿之地。唉!我继承天下大业之后,本曾想,她与我祖父有父女之情,与我父亲是姐弟之亲,正期望着大家一起福寿永享。怎料到,她突然逝世让我深受震惊,心中的悲悼之情无边无际。现为她选好墓域,并建起陵园庙宇,坟墓的规格式样皆依照祖先定制,今后的追悼祭祀仪式都按典章制度来进行。今在美玉般的碑石上刻写记载她的生逝之时,我祝愿她的灵魂永远在这里安息。”因此,无论从地域上来说,还是出土的圹志来看,这个陵墓应该是固伦雍穆长公主的陵墓无疑。所以,现在公主岭的公主陵里埋葬的是雍穆长公主的说法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 <!--[if !supportLists]-->3、 <!--[endif]-->清朝公主下嫁科尔沁达尔罕王途中病死埋在这里:这一说法来 自日本人的回忆录。这里又提到日本人,对这个曾经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灾难的大和民族的子孙们,我没有好感。但是,我们还得用他们的东西,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记载。才使得我们的历史不得不参考这个让我们蒙羞的民族的后裔门的那些,看来还算比较准确的记录。山浦薰这个在公主岭生活过的日本人,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公主陵是清朝皇帝的女儿下嫁蒙古王公,途中病死,埋葬在这里。”另一个日本人一藤盛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破衣老叟仔细研究清朝嫁给蒙古科尔沁部的十二位公主资料,没有发现一个公主是死在下嫁途中的。在这十二位公主中,有八位和硕公主,其中四位陵墓已被确定(庄敬、端柔、纯禧、端敏)。四位固伦公主中三位的陵墓已经被确定(和敬、雍穆、靖端)。另外一位固伦公主和另外两位和硕公主他们的丈夫的领地不在公主岭附近范围之内,并且与公主岭方向相左而且非常遥远{永安、和硕(奥巴妻)、淑慎(嫁吴克善族观音保)}。从京城送来的公主不可能路过本地。不从这里路过当然也不能病死在这里的途中。这样还剩下两位和硕公主的陵墓没有确定(我将在下面对这两位和硕公主进行分析)。虽然这两位公主的陵墓没有确定,但是,史料里记载这两位公主都不是死在下嫁途中的。因此,看似精密严谨的两个日本人的这一说法,仍然是十分不靠谱的。破衣老叟将毫不犹豫的将这一源起日本人的这一说法,像丢垃圾一样摒弃在历史糟粕的沟壑中。 <!--[if !supportLists]-->4、 <!--[endif]-->达尔罕王家族的两个儿子同时娶了清朝的两位公主的合葬墓: 这种说法也起源于一藤盛撰写的回忆录。这种说法的实物证据就是公主陵里有两个坟墓。以前的研究公主陵的人,大多忽略了这个问题,因此有了陪塚的说法。从一些公主陵的老照片看,公主陵的陵园内,的确有两个规格尺寸基本一样坟墓,如果是陪葬陵,那么就得确定陪葬的是什么人,如果陪葬地位比陵墓主人的地位低的话,他的陪葬坟墓就必须比主陵的规格小许多。日本人还是比较鬼的,陪葬墓的说法解释不通,因此就有了这个类似今天“双胞胎嫁双胞胎”的说法。这样陵墓里两个坟墓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十二个公主,在他们当中,并没有发现姐妹两个嫁给兄弟两个的情况。为什么总提这十二位公主呢?难道没有别的清代王室宗女类似公主等级或者略低于公主等级的宗女,发生过 “类似双胞胎嫁双胞胎”现象吗?这个我们先不全盘否定,假设真的有清朝的某两位郡主、县主、郡君、县君嫁给了科尔沁的两个兄弟,那么按这些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的地位,是不能修建这样规模的陵墓的,在前面固伦雍穆长公主的圹志里我们看到,公主的陵墓规格以及享受祭祀的等级都是有详细规定的。还有一个可能的现象我们不能遗漏,能不能是这两个皇室宗女的丈夫对清朝的贡献大呢,因此才修了陵墓。从历史资料看科尔沁对清朝王室贡献大的几个都是札萨克王、亲王、郡王、贝勒,最次的也是镇国公,即使嫁给了台吉,也只有等到这个台吉升到了郡王以上,才有可能修建这样规格的陵墓。而当这些较低等的蒙古贵族一旦晋位成郡王、亲王、札萨克王以后,所娶的都是正了八经的公主了。因此,日本人这种类似“双胞胎嫁双胞胎”的说法仍然不靠谱。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从日本人的这一说法里学到了东西,那就是在分析事物时要先深入细致搜集材料,尽量减少遗漏,因为一个坟墓和两个坟墓,对于研究公主陵是否是衣冠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下面会再次提到。虽然如此,但我还是鄙视日本人耍鬼心眼,妄图用 “类似双胞胎嫁双胞胎”理论蒙混过关的做法。 <!--[if !supportLists]-->5、 <!--[endif]-->上世纪九十年的最流行的说法:公主陵中埋葬的是固伦和敬公 主的衣冠。是固伦和敬公主的衣冠冢。这种说法影响了公主岭广大人民近三十年。这一说法的原始根据,来源于原公主岭市史志办的吕振兴前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吕振兴前辈撰写了《公主陵考证》一文。在吕前辈的文章中,首先否定了公主陵是达尔罕(答喇罕)王独生女响铃公主的陵墓,这一点破衣老叟没有异议。但吕前辈在文章中由始至终没有提到公主陵园内有两座同等规模的坟墓这一事实,因此感觉有些遗憾,因为两座同等制式的坟墓在考证陵墓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吕前辈的考察的结论是:公主陵是固伦和敬公主衣冠冢。并且列举了三条依据。下面我们逐条分析一下吕前辈的三条依据。 吕前辈的《公主陵考证》列出的第一条依据:原文“据查,清朝皇帝女儿下嫁给科尔沁王公的公主一共有五位。”接着吕前辈用排除法排除了其余四位。最后确定公主陵就是和敬固伦公主的陵墓。这一说法值得商榷,首先据史料记载清朝下嫁科尔沁王公的公主一共有12位(这还不包括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等其他等级的皇室女儿们)。吕前辈用排除法这本身没有毛病,破衣老叟本文中也是借鉴了吕前辈的排除法。但是,排除法所列的被选择的个体,必须是符合条件的所有个体的集合,不能有一个符合条件的个体被遗漏。显然吕前辈的排除法遗漏了7个符合条件的个体(就是那七位没有被吕前辈提到的公主)。因此,我们可以对吕前辈的第一条依据提出质疑。 吕前辈《公主陵考证》列出的第二条依据:第二条依据中,吕前辈原文“该地的地租归哪家王公收纳,无疑,该公主陵即为哪家王公的祖陵。”对于吕前辈的这个说法,我们先不急于否定。我们先看看吕前辈在第二条里用以确定公主岭的公主陵归属哪家王公的依据。吕前辈作为证据的是两份函件。两份函件中,一份是固伦和敬公主和丈夫,达尔罕王色布腾巴勒珠尔(色布腾巴尔珠尔)的第七代孙子,固山达赉(达赖)贝子在中华民国十三年九月二十日给奉天省长公署的函件。函件的大概意思是公主陵附近的地租问题发生了纠纷,希望国民政府裁决。第二份函件是奉天省长公署给的回复和裁决。在这份奉天省长公署的裁决函件里,我们不难看出固山达赉贝子函件里所提到的公主陵,并不是我们公主岭的公主陵,而是今天法库西北八虎山附近的和硕端敏公主陵。这个地方在当时属于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和硕博多勒噶台亲王管辖。和硕端敏公主的丈夫叫班第,是第三代达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达尔罕王。固伦和敬公主的丈夫色布腾巴勒珠尔是这位班第的孙子。让我们困惑的是,和硕端敏公主陵用地本来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博多勒噶台亲王的领地,身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达尔罕王班第的坟墓怎么能埋在科尔沁左翼后旗这里呢?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得知,科尔沁蒙古六旗的祖先是同一个人。各旗的首任旗主都是兄弟。科尔沁没分旗之前,也就是满珠习礼的爷爷莽古斯诺彦时代,法库(发库)西北的八虎山(八户山)就是科尔沁蒙古的较早墓地,莽古斯的遗嘱中有一条就是要经营好这块墓地,让子孙后代记住祖先的功绩。因此很多科尔沁蒙古王公死后都藏在那里。包括第一代科尔沁达尔罕王满珠习礼的三哥索纳穆。顺治帝的孝章皇后的父亲納穆济等。科尔沁左翼后旗建旗最晚,顺治七年才开始正式建制。在此以前大部分地区由科尔沁左翼中旗管理(这个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介绍)。后皇太极前顺治时期,科尔沁达尔罕王满珠习礼举起大旗向大清帝国宣战,同意让出的部分也是这个地方。但由于大部分科尔沁左翼中旗的祖先坟墓都在这个地方,才有了乾隆四十六年,科尔沁左翼中旗向科尔沁左翼后旗借用法库们北七十四屯的事件(原来满珠习礼让出来的地方归了科尔沁左翼后旗了)。上面吕前辈提供的民国政府奉天省长公署的裁决函里,提到的纠纷地域中,也提到七十四屯,并且纠葛焦点正是法库门北的这块地方。其实,从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法库门北七十四屯的纠纷在借用时就埋下了隐患。当时那里都是没有被开垦的草原,借用的条例上规定只允许居住、游牧、埋坟。不允许出卖、开垦。然而,乾隆末年,山海关以南的大部分流民的涌入,不开垦这条规定眼看就不能维系下去了。嘉庆初年,科尔沁左翼后旗自己就放垦的大面积的草原。七十四屯实际也在其中。到了115年后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科尔沁左翼后旗和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关于法库门北七十四屯的争执终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于是不得不请求当时的盛京将军曾祺出面调解。然而,由于爆发了甲午战争,调节被搁置。被搁置就是问题还没有解决。 因此,固山达赉贝子所提出关于公主陵附近地租纠纷,实质是法库边门以北,固伦端敏公主陵附近的七十四屯纷争案的延续。由于这两个函件中所提到的公主陵,不是我们公主岭的公主陵,所以吕前辈这第二条依据,的前提条件是错误的。由此得出的这里公主陵是和敬固伦公主的公主陵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吕前辈《公主陵考证》中提到的第三条依据是:固伦和敬公主的第八代传人包多尔吉(也叫道尔吉、多尔济。由于孛儿只斤氏即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姓氏译成汉姓一般取原姓氏的第一个字发音相近的汉字,因此博尔济吉特译成汉姓的包或者鲍)的口述。我们从包多尔吉老爷子的这段口述中可以看出,只有一句话和判定公主岭的公主陵,是否是固伦和敬公主陵有关。吕前辈提供的原文:“公主陵就是和敬公主,是我们家的媳妇。”除此之外再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根据。我们从包多尔吉老爷子的口气中不难看出。这个达尔罕王的后裔、日渐没落的蒙古贵族说话是多么的武断和霸道。然而霸道归霸道,没有史实根据的结论历史不会承认很久。 吕前辈在去北京考察之前,已经知道和敬固伦公主的陵墓在北京的东坝。并且知道尸体和她的丈夫色布腾巴勒珠尔合葬。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接下来吕前辈却写道,原文“公主岭的公主陵是蒙古老家为和敬公主修建的衣冠冢(公主岭历史上是蒙古游牧区,属达尔罕王领地。)”吕前辈这个说法的这个依据是什么,文中没有提到。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衣冠冢的可能性。先从简单易懂的说起,公主陵里有两座规格相似的坟墓,这是我们爱好者都应该知道的事实,从公主陵的一些老照片中我们可以得到证实。这一点还要大多归功于,那个给我们民族带来羞耻的大和民族的子孙们。如果是衣冠冢,一个当然是和敬固伦公主的衣冠。那么另一个呢?是谁的衣冠?如果是她的丈夫色布腾巴勒珠尔的衣冠,两个衣冠还有必要修建两个坟墓吗?如果是固伦和敬公主下人的衣冠,又怎么可能修建和主陵一样规格的坟墓呢?从两个陵墓的制式上看是不相上下的。据查相关资料大清帝国下嫁蒙古各部的公主共有一百多位,其中科尔沁蒙古12位。史料中没有记载哪一位公主有过衣冠冢。并且,修建公主陵不像我们埋个普通坟墓。那是要经过大清帝国指导的,不仅是陵墓的规模建筑制式,连祭祀的等级也有明确的规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文中固伦雍穆长公主的圹志中看出来。色布腾巴勒珠尔的蒙古老家私自为其修建衣冠冢在当时是违法的。还有,色布腾巴勒珠尔死后,札萨克达尔罕王的王位由他的弟弟继承。而色布腾巴勒珠尔和固伦和敬公主的子孙们,已经不再回到科尔沁左翼中旗居住。后人都不在那里了,还冒着犯罪的风险在老家建立衣冠冢,这是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子孙们不能做的。 综上所述,吕前辈的《公主陵考证》一文,还是有相当值得商榷的地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件历史资料里记载过公主岭的公主陵是和敬固伦公主的衣冠冢或者肉身冢。但是这个说法影响公主岭人民三十年而少有人提出质疑,实在令人感叹啊! 尽管如此,我们对吕振兴前辈的努力还是要给于充分肯定的,毕竟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我们公主岭人自己的公主陵。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公主陵,破衣老叟的心中也有一个公主陵。下面就说一说破衣老叟是怎样寻找自己心中公主陵的。 在此之前,破衣老叟必须先给寻找自己心中的公主陵设置几个框框: 1、根据公主陵陵园里有两个规格相仿的坟墓。认定所葬的两个人首推是夫妻。其中一个是公主,另个一是公主的丈夫额驸。两个公主、一公主一陪陵的说法以及衣冠冢的说法根据两个陵墓及其规格看都不合适,因此破衣老叟不会在采纳。 2、地域限制,此地属于科尔沁蒙古的科尔沁左翼中旗,是达尔罕王的领地。因此首先要从这个地域娶过公主的王公中排查。重点是札萨克亲王、郡王、贝勒等。同时不放过科尔沁蒙古的其他部落,特别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右翼中旗这两个与科尔沁左翼中旗临近的蒙古部落。 3、依据公主陵陵墓、陵园的等级、规模、制式等,参考相同等级、规模、制式来分析确定公主陵里公主地位。额驸对大清帝国的功绩和待遇。二者身份要和其他等级规模的公主陵墓主人的地位、功绩大致相符。 4、确定公主陵修建的大致年代(这个比较困难)。一、陵园地理位置变迁规律来初步确定陵墓修建年代。清皇陵早期是由东到西,(永陵-东陵-乾陵)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古公主陵墓是先由北向南的变迁规律,就是说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公主陵越往北修建的年代相对越早,越往南修建的年代相对越晚。可初步判断公主岭的公主陵修建时间。二、根据公主陵老照片陵墓、享殿、围墙、庙宇、门楼以及树木等相关信息来进一步判断其修建年代。 5、从历史记录的瀚海中过滤每一粒沙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化验每一滴水(这个更困难)。 首先,我们先从科尔沁蒙古的祖先谈起吧。科尔沁翻译成汉语后大概意思是“勇猛精锐的卫队”成吉思汗的弟弟阿布图哈萨尔(哈布图哈撒尔)就是这支卫队的首领。后来阿布图哈萨尔被封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这块草肥水美的宝地。经过时代的繁衍生息。地域逐渐扩大的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哈萨尔的部落被称为“科尔沁”。关于哈萨尔的事迹历史记载的不少,这里我们不作详细介绍。但有一件有趣的事不能不说。1204年成吉思汗与乃蛮部决战。战斗中乃蛮部首领塔阳汗(太阳汗),看见一个人带着部队决堤卷地一样的冲过来。塔阳汗忙问身边的札木合来人是谁,札木合回答道:“是斡克伦(诃额仑、月伦)用人肉喂养的儿子哈萨尔。身高九尺,能吃一头三岁小牛。披三层铁甲,射箭的时候能将人射穿。大曳弓射九百步,小曳弓射五百步。生得与常人不一样,如大蟒一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尔沁部的祖先是一个高个子的勇士。明代末期科尔沁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仅次于察哈尔部(成吉思汗的嫡传子孙)的蒙古部落。清代开国早期对待科尔沁蒙古一直是采取和亲联盟的方式相处。这个时候,大清帝国的公主才开始嫁给蒙古各部,当然最早和大清帝国联姻的就是最近的科尔沁左翼各部。努尔哈赤(清太祖)称帝后,特别是皇太极(清太宗)晋位车臣汗(彻臣汗)后,科尔沁才形成了与大清帝国的附属国关系。但是清帝国与蒙古各部联姻的制度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努尔哈赤时代,科尔沁蒙古的首领之一博尔济吉特宰桑(博尔济吉特氏就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姓氏孛儿只斤氏的另一个称呼)。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撒尔是宰桑(寨桑)的祖先。他是最早和大清帝国联姻的蒙古部落之一。如果说宰桑我们很陌生,但要提到孝庄皇后(布木布泰、庄妃),我想都家喻户晓。孝庄皇后就是宰桑的女儿。科尔沁部和大清帝国的联姻是一种乱麻一样的纠缠联姻。宰桑有四个儿子。大的吴克善,二的察罕,三的索纳穆(索诺穆),老嘎哒叫满珠习礼(曼珠习礼、满珠习日、满硃习礼)。满珠习礼就是科尔沁蒙古的第一位札萨克达尔罕王。早期札萨克达尔罕王的领地就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南部柳条边以外一直到法库边门附近的广大地区(法库门当时称发库门)。满珠习礼的时代科尔沁左翼后旗还没有建制。大清帝国还没有征服所有的蒙古部落,所以早期的联姻关系大多维系在较近的科尔沁部。尤其是距离大清帝国最近的科尔沁左翼中旗。据史料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有六个公主下嫁到科尔沁部。而从皇太极以后的到清末十多代皇帝总共才有六位公主下嫁到科尔沁蒙古。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大清帝国和科尔沁蒙古联姻,在努尔哈赤时代和皇太极时代是最为鼎盛。特别是皇太极时代。这无疑给我们为公主陵断代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历史是个枯燥无味的东西,以上说的这个那个大家可能不太容易记住,理清其中的关系更费神。我们要了解的主要是大清帝国早期和蒙古的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相当密切就行了。 历史的记载往往是枯燥的。因此破衣老叟认为能把枯燥的历史记录用轻松活泼的故事语言来表示,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破衣老叟希望下面的故事能给大家带来一份轻松。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苦命的皇家姐妹。 康熙皇帝(玄烨)的妃子章佳氏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的名字叫允祥,在康熙废太子案中,允祥受到牵连,被康熙帝圈禁。整个康熙王朝再也没有允祥的政治舞台。直到雍正年间允祥才重出江湖。成了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允祥就是《雍正王朝》里的老十三。允祥得势的时候,他的两个妹妹已经都死了十二三年了。因此允祥的两个妹妹没有能沾到哥哥一点光。不仅如此,这两个妹妹还因为哥哥获罪而蒙羞。允祥的两个妹妹分别被封为: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两姐妹的名字倒是很好听。然而,两个公主的母亲只是康熙皇帝的一个地位不高的贵妃。更为倒霉的是,这个本来地位就不太高的母亲在两姐妹非常小的时候就死了。因此姐妹二人值得萎缩于宜妃的屋檐下。宜妃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里的宜主子。逐渐长大后两姐妹身体都不好。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哥哥允祥又被皇阿玛圈禁。二姐妹成了贾府中的林黛玉,其中的冷暖辛酸可想而知。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二姐妹都非常懂事。因此宜妃并不十分讨厌姐妹俩。看看老大和硕温恪公主长到19岁了。大清帝王用女儿换政治、换和平的潜规则在大姐和硕温恪公主的身上体现出来了。他被嫁给了翁牛特旗的郡王班第(这个班第不是第三代达尔汗王班第,蒙古叫班第的太多了。)这个班第还有一个名字叫仓津,破衣老叟实在不知道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关系。反正大姐和硕温恪公主没有逃脱下嫁蒙古部落的厄运,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温恪公主嫁过去三年就死了。并且死于难产,这是清朝帝国有记载的唯一一位死于难产的公主。死的时候才23岁。 两年以后,18岁的妹妹和硕敦恪公主以同样的命运下嫁给科尔沁台吉多尔济。而且仅仅一年,19岁的妹妹敦恪公主就去见他的姐姐去了。或许是这个妹妹在世上实在没有依靠了。才到地下去,依附于地下那位并不比他命运强多少的姐姐去了。 和硕敦恪公主公主的丈夫是所有下嫁科尔沁蒙古公主额驸中最差的一个。并且多尔济于康熙五十八年(17l9)因罪革去额驸称号,只给保留个台吉品级。并且在和硕敦恪公主死后十九年的康熙五十九年(1720)去世。 可以看出这个命运不济的和硕敦恪公主,嫁给的这个终身台吉多尔济也是命途多舛,劫难重生。人们会问还有这么落魄的蒙古贵族吗?答案是有的。台吉只是说明你出身贵族,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王满珠习礼尚和硕公主的时候也是个台吉。但出生在部落首领宰桑家里的台吉,和出生在一般贵族家庭的台吉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台吉分四个等级。下面用些形象的比方来剖析一下上、中、下三个等级台吉的区别程度。头等台吉有个百十墒草原,千把头牛羊,十来间瓦房(蒙古人多住蒙古包,这里只是形象比方),没有啥武艺的在旗内札萨克协理台当个书记员,有两把刷子的在旗内札萨克做个军务梅林,说不上哪天天上掉下个馅儿饼,被皇上相中了选到京城当个大内侍卫班长。这都是不错的了。能混到贝勒,郡王的屈指可数,至于像满珠习礼这样由台吉一步步晋升到札萨克亲王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等的台吉是什么样呢?有个十几垧草地,几百头牛羊,五六间草房。没什么官职,但没人剥削他。如果自己再会来点事,隔三差五的到王公家请个安、问个好,还时常可以从王公那里领到些赏赐,也混个老婆孩子热炕头。晋位封王的事睡觉前想一想就行了,第二天醒来该做什么做什么。 最下等的台吉我们看看,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靠给别人放羊混口饭吃,这样的台吉叫毫克台吉,俗称“穷台吉”。“穷台吉”每天给主人放羊,主人也只是给口饭吃,在牲口棚里隔出个小屋给“穷台吉”住。太阳从东面出来“穷台吉”就出去放羊,直道太阳从西面落下才返回主人家里,凉饭剩菜吃一口,望着牲口棚的檩条睡去。第二天醒来后还重复昨天的一切。说不上“穷台吉”的祖上哪位祖先积了德报应在他的头上,他被主人的女儿相中了,于是“穷台吉”入赘到主人家做个上门女婿。还生了孩子。以后就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过起了小日子。那么,是谁有闲心记载“穷台吉”这些事的呢?因为“穷台吉”和主人女儿生的孩子长大后出息了,当上了札萨克王,这位札萨克王就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也是所有科尔沁蒙古亲王以上出身地位最低的一个。僧格林沁真是大海里捞针捞出来的一棵细如发丝、长不足寸的小银针啊。 前面讲过的和硕敦恪公主的丈夫多尔济,固然不是穷台吉,但也没有晋封为亲王、郡王、贝勒、国公那样的台吉地位高贵,多尔济是个终身台吉,不但没有晋升,而且还因犯罪,连个皇上女婿的称号都给革去了,实在是只得悲伤啊。 我们再接着正题吧。前面说过,大清帝国下嫁科尔沁蒙古的公主一共有十二位。其中十位公主陵墓的情况已经搞定,还有两位和硕公主的陵墓位置没有确定,这两位公主是谁呢,其中一个就是刚才两个苦命姐妹故事中的妹妹和硕敦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和他丈夫多尔济的情况我们在前面了解了,以终身台吉多尔济地位和功绩(也包括罪行)为这位苦命公主修建这样规格的陵墓是不可能的。 到这个时候,大家似乎会想到,十二位公主排除了十一位,剩下的那位清太宗皇太极的养女,克勤郡王岳託的大女儿和硕公主一定就是我们公主陵的墓主了,根据排除法在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的,但是我们还是先不要急于下结论,一切还要再进一步分析,看看其他个条件是否也符合这个理论上的说法,水落石出后我们在最后下结论也不迟。 我们先从陵园及陵墓的规格分析一下。从现有资料看公主岭的公主陵和前面提到扎鲁特旗前德门苏木的固伦雍穆长公主的陵,科尔沁左翼中旗呼和格勒艾勒(东马拉沁苏木附近今瓦房屯)的固伦靖端公主陵的规格等级差不多。这两个公主都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一个是孝端皇后生的,一个是孝庄皇后生的,两位母后地位都是一流的,他们的丈夫一个是卓里克图郡王弼尔塔噶尔(弼尔塔哈尔),一个是科尔沁亲王奇塔特(黑塔特、祁他特)。这两个额驸对大清帝国的功绩也都是非常大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公主岭的公主陵里的公主,是应当和这两个公主不相上下的。两个丈夫最低级别也得和这两个额驸的地位功绩差不多,爵位也应该是亲王、郡王相当的。 我们再看看公主岭的公主陵修建的大致年代,根据公主陵老照片中房屋、院墙、坟顶的损坏程度,可以看出陵园的年代经历的风雨不只是一多百年。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现在公主岭火车、农科院,以及铁北的某些俄国、日本的建筑。那些都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雨的建筑了,但有些还依然以暂新的面貌挺拔在那里。皇家修建的公主陵园自然不是豆腐渣工程,再加上有专人守陵看护维修。挺个二百五六十年应该没问题。然而人们还会有疑问,公主陵遭到破坏的原因不仅仅是风雨剥蚀,还有盗墓造成的呢,盗墓对陵墓的破坏是灾难性的,然而人们不要忘了,盗墓贼感兴趣的是,攫取坟墓中的陪葬财宝,对坟墓里的尸体、房子、砖瓦等都是不感兴趣的。因此盗墓贼的破坏只是对坟墓的破坏,对陵园的建筑损害不大,更为重要的是,在1898年沙俄进入东三省以前,还没有谁敢盗公主陵。日本人关于公主陵的老照片大多拍摄于一九零几年到一九四几年之间。以此可以推断公主岭的公主陵修建时间应该和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靖端公主的陵墓修建时间差不多少。我们暂时先记下公主陵的陵墓主人的地位和公主陵大致的修建时间。 现在我们还得轻松一下,再讲一个破衣老叟内心崇拜的蒙古人物吧。 破衣老叟内心崇拜的蒙古人物有两个,但他们即不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不是“思大有为于天下”的忽必烈。他们是草原上的两只雄鹰。其中的一个是造反英雄嘎达梅林,另一个就是破衣老叟下面要讲到的这位。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破衣老叟浏览《清史稿》的时候,就对一位赫赫有名的科尔沁蒙古雄鹰有着深刻的印象。他的名字也时时萦绕在破衣老叟的脑海。他就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达尔罕王满珠习礼。这个名字前面多次提到。满珠习礼是科尔沁部落首领、贝勒宰桑的第四个儿子,姓孛儿只斤氏(清史料称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科尔沁部降后金(努尔哈赤时代)以后,满珠习礼多次率科尔沁左翼中旗骑兵随清军南征北战,为大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天聪年间,满珠习礼率科尔沁左翼骑兵同后金兵出征,征讨察哈尔蒙古,攻破明朝边界山西大同的宣府;从征朝鲜,进征瓦尔喀。因战功卓著,后金任命其为吏部蒙古承政,被封为巴图鲁郡王,世袭罔替,授科左中旗首任札萨克。以上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满珠习礼的战功和奖赏。 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和大清帝国的联姻也很缠绕,满珠习礼的姑姑先嫁给了皇太极,被封为孝端皇后,后来满珠习礼的妹妹又嫁给了皇太极封为庄妃(孝庄皇后),再后来满珠习礼的姐姐又嫁给了皇太极封为宸妃(海兰珠)。皇太极和孝端皇后的女儿固伦靖端公主有嫁给了满珠习礼三哥索纳穆的大儿子,科尔沁多罗郡王奇塔特,皇太极和庄妃生的女儿固伦雍穆公主嫁给了满珠习礼大哥吴克善的儿子卓里克图亲王弼尔塔噶尔(弼尔塔哈尔)。这又是一段弯弯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理一理其中的关系。这里,我们只要记住满珠习礼家族和大清帝国的姻亲关系是非常紧密牢固的。 还有,满珠习礼三哥索纳穆的故事我们也要提一提.为什么总要讲故事呢?如果不穿插点故事不会有几个人耐心的看完这篇文章,故事可以缓解阅读疲劳。 满珠习礼的三哥叫索纳穆,年轻的时候就随着父亲宰桑,大哥吴克善。四弟满珠习礼一起帮助后金(努尔哈赤建立以及皇太极早期)征战各部。立下汗马功劳。大清帝国建立后,索纳穆又参加了大清帝国扩张兼并的战争,劳苦功高。在皇太极攻打北京时,索纳穆战死,当骆驼把索纳穆的尸体驮到皇太极面前时,皇太极看到索纳穆的身体虽然搭在骆驼上,手和脚却都在地面生拖着,皇太极感叹的说:真是'温都尔贝泰诺彦’。意思就是:真是个高个子啊。因此他的儿子奇塔特被封为科尔沁多罗郡王后,人们就直接称呼为“温都尔王”,这一称号一直传承到清末。看来满珠习礼家族真的是那个斡克伦用人肉喂养的儿子,哈布图哈撒尔的嫡传子孙啊。基因如此的了然。 以上叙述体现出来的似乎都是满珠习礼的沉稳勇猛,然而这个老王爷性情中却时时闪耀着刚毅和机智,科尔沁分旗后,满珠习礼因为有九个儿子分得了旗东南的九份地,因此,当时的科尔沁左翼中旗有四十八个苏木(蒙古乡镇的称呼)包括现在科左中旗、怀德、范家屯、梨树、四平、昌图向西南一直延续到法库的广大地区(包括前面提到的法库门北祖陵及周边七十四屯)。后来,大清帝国提出“借地安民”借谁的地,当然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地,安谁的民,新归降来的和征服来的敌人。如果这一政策顺利实施,科左中旗将首先失去大部分山清水秀、草盛花香的大片肥美的草原。没有这么欺负人的吧?真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这个性情刚毅的老王爷毅然举起大旗,和大清帝国宣战。不是大清帝国打不过这位为自己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老王爷,但俗语说得好’硬的怕冲的,冲的怕不要命的’大清帝国被老王爷满珠习礼英气所折服,并且也觉得自己的做法实在有点过分,再加上还有这么多层纠缠不断的姻亲关系,最终同意和满珠习礼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满珠习礼老王爷保住了科尔沁左翼中旗大片丰美的草原。当然老王爷也不敢损害大清国的居于统治地位的尊颜,同意将法库周围大部分原属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地方让给大清帝国。这些地方就包括前面提到的的科尔沁祖陵周围七十四屯等地的广大地区。顺治年间,科尔沁左翼后旗建立,这里就划给了科尔沁左翼后旗。(满珠习礼反清这多资料取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特木尔巴根教授,老叟还没来得及考证,好在和我们要证明的东西无关,暂存疑。按:借地安民的政策似乎应该是康熙以后的事情。) 故事讲完了,不知大家轻松些了没有。下面,我们再回来看一看下嫁科尔沁十二位公主中,剩下的那一位没有排除和硕公主的情况吧。 这位和硕公主的名字没有从史料中找到。只知道他是克勤郡王岳託最大的女儿。岳託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哥哥代善的儿子。岳託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死了,后妈对他非常不好,皇太极的妈妈就把他接到宫里和皇太极一同抚养,并且对岳託疼爱有加,那个时候皇太极也只有八九岁来岁,因此皇太极说岳托是“妈妈收养的弟弟”实际上岳託是皇太极的侄子。这叔侄俩的关系是父子加兄弟的关系。皇太极一直把岳託的这个大女儿养在宫里,当成养女对待。后金时代,岳託就和皇太极这位贝勒“哥哥”跟随者爷爷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努尔哈赤死后按顺序接班的应该是岳託的爸爸代善。但是岳託认为皇太极才能本领都在自己的父亲代善和其他叔叔之上,于是岳託劝父亲代善拥立皇太极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代善自己也知道不如皇太极,因此也同意了。别的贝勒看当事人父子都推让了,那个还能逆水行船。于是,皇太极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后金皇帝。还不只这样,皇太极即位后,岳託还帮助皇太极南征北讨,东挡西杀,忠心耿耿,特别是岳託非常有军事头脑和战略头脑,在战斗中屡立奇功。当然,清太宗皇太极也给予岳託很高的荣誉和褒奖。岳託屡次受到牵连获罪,皇太极都赦免了他,只是降了他的封爵,因此才有了岳託爵位几上几下的现象。无论是升是降,岳託对皇太极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还一如既往的为皇太极征战。并且死在攻打济南的战役里,皇太极获悉岳託死讯,悲痛万分。 由于岳託是被太后收养到宫里的,就有了和皇太极一样的贝勒身份,所以岳託的大女儿才能顺利成章的被皇太极收为养女(实际是侄孙女)。出嫁后被封为和硕公主。其地位比皇太极的其他几个女儿,包括前面奇塔特的夫人固伦靖端长公主,弼尔塔噶尔的夫人固伦雍穆长公主,也差不多少。那么,我们看看这位和硕公主嫁给了哪位科尔沁蒙古王公。 史料记载,和硕公主,克勤郡王岳託的长女,生于1615年,于1628年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宰桑第四子科尔沁台吉满珠习礼,那时候达尔罕王满珠习礼还是宰桑家族的一个台吉。1637年这位和硕公主就去世,和满珠习礼结婚才短短的9年。享年23岁。满珠习礼是在夫人和硕公主死后28年的1665年才去世。但是夫妻二人的年龄相差也不会很大,因为结婚的前两年,满珠习礼才能单独代表科尔沁家族吊唁去世的努尔哈赤。可见当时也就二十左右岁。 这回我们心里就有谱了,和硕公主这样的出身和地位,达尔罕王满珠习礼这样的出身和对大清帝国的功绩,都和前面提到的奇塔特与固伦靖端公主,弼尔塔哈尔与固伦雍穆长公主夫妇的情况极为相似。并且满珠习礼的夫人和硕公主和固伦靖端公主、固伦雍穆长公主,的去世年代也相差不多少。因此,和硕公主和满珠习礼死后享有公主岭的公主陵这样规格的待遇的陵园是合情、合理、合规、合法的。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的下结论说公主岭的公主陵是和硕公主和满珠习礼夫妻二人共葬陵园。 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和客观环境上都可以确定公主岭的公主陵,是和硕公主和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的陵墓。但是为了使我们的结论更加符合历史真相,我们还得再寻求史料方面的证明。根据和硕公主和满珠习礼的去世时间,可以肯定陵园里先埋葬的一定是公主。这个能也是当地人叫公主陵的原因。因此我们只要能在史料中找到公主岭的公主陵的两个陵墓中,有一个是和硕公主或者是满珠习礼二人中其中一人就可以了,因为满珠习礼只娶了和硕公主这一位公主。 为了得到史料方面的支持,破衣老叟开始了公主陵寻踪的最艰苦的一项工程。“瀚海滤沙,长河验水。”一本书,两本书。。。。。。,一天,两天。。。。。。。,家里的,书店的。。。。。。。时间在流逝,我的工程没有一丝进展。怎么办?要不算了吧,反正这个公主陵是谁的都不影响我今晚睡觉,明天吃饭,我即不是专业考古的,也不是专职文物工作者,劳神费力废寝忘食我图个什么呢?况且前面的资料已经能够证明公主岭的公主陵安葬的就是和硕公主和达尔汗王满珠习礼了。然而,这些想法都只是在破衣老叟的大脑中白驹过隙的一刹那就消失了。业余考证也需要严谨的想法又占领了我思想的高地。接下来还是勤勤恳恳的苦读。总算苍天不负有心人啊,在赵尔巽主撰的《清史稿》圣祖本纪三十七年有:“九月壬申,上次克尔苏,临科尔沁故亲王满珠习礼墓前酹酒,孝庄皇后之父也。”这就足够了。这短短的一句话,顿时解开了破衣老叟的困惑。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下吧:“(三十七年)九月壬申日,皇上(指康熙皇帝)在克尔苏住下,到科尔沁已经去世的亲王满珠习礼的坟墓前,把酒倒在(满珠习礼坟墓前的)地下,祭奠他(满珠习礼)。(满珠习礼)是孝庄皇后的父亲。”句中所说的克尔苏,就是指今天公主岭市南面二龙湖附近的赫尔苏。当时是柳条边的边门。克尔苏是译音,同一个地名不同资料的记载不一样,赫尔苏现在已知的名字就有:赫尔苏、克尔苏、科尔苏、黑尔苏、赫尔素等多个。康熙帝这次出巡是康熙三十七年,满珠习礼死于康熙四年,因此康熙祭祀满珠习礼的时候,满珠习礼已经死了三十三年了。 由于康熙帝这次是带着太后(孝惠章皇后、顺治废后的侄女,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此时已经是皇太后,康熙皇帝由孝惠章皇后抚养长大,康熙待之如母)到东北巡视的因此行程是事先规划好了。有出行线路和行止记录。 我们先看一下大概的巡行线路图(都用现代的地名):这次巡行从西线出发,依次是北京——承德——赤峰(喀喇沁旗王府镇)——奈曼旗——开鲁(吉日嘎朗图苏木)————通辽(浩日彦艾勒嘎查)——双辽(呼和格勒嘎查)——四平半拉山门(边门)——公主岭赫尔苏(边门)——伊通(边门)——双阳——永吉(金家满族乡)——北折岔路河——法特(边门)——黄鱼圈——逆江而上吉林(由南线返回)——辉南——梅河——新宾——抚顺——沈阳——锦州——北京。 从线路图中我们看出克尔苏是线路上的一个点。由于皇帝这次是带着皇太后一起巡行。如果满珠习礼的陵墓离克尔苏(赫尔苏)太远的话,康熙皇帝就不可能在克尔苏(赫尔苏)住下后,再到很远的其他地方去祭奠满珠习礼。就近祭奠满珠习礼才合情、合理。还有此次出行首先经过了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其他大部分地区,到公主岭的赫尔苏已接近科尔沁东部边门地带,这一带距赫尔苏最近的公主陵只有公主岭的公主陵。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七年的这次巡行,所祭奠的满珠习礼陵墓,就是公主岭的公主陵无疑。 到现在,我们知道了,公主岭的公主陵不仅是满珠习礼和和硕公主的陵墓,而且还是他们的肉身陵墓。和硕公主死于1637年,满珠习礼死于1665年,康熙皇帝这次祭奠的时间是1698年。如果公主陵的老照片是1900年拍摄的话。那么这个公主陵的享殿已屹立了260余年。到现在已经有至少370年的历史了,难怪想解开公主陵的面纱这么难。时间是在太久远了。 现在,我们知道公主岭的公主陵是和硕公主和第一代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的陵墓。 有一个与本文主旨无关的问题,破衣老叟也要顺便说清楚。那就是上面引用的《清史稿》中的“九月壬申,上次克尔苏,临科尔沁故亲王满珠习礼墓前酹酒,孝庄皇后之父也。”中有“孝庄皇后之父也”这个问题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也会提出疑问,前面的文章里不是说满珠习礼是孝庄皇后的哥哥吗?怎么《清史稿》记载的却是孝庄皇后的父亲呢? 这个问题我发现了,于是又往前查了查清史稿,因为前面的相关部分资料也有依据《清史稿》的。果然,《清史稿》本纪——太祖本纪,有这样一条记载,“二月,科尔沁贝勒宰桑(寨桑)以女来归四贝勒皇太极为妃,大宴成礼”满珠习礼的父亲一共有两个姑娘嫁给皇太极。除了这个之外,另一个嫁过来的是二十六岁的宸妃(海兰珠),那是皇太极天聪八年的事情,比这个要晚整整九年。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后,才封孝庄皇后(布木布泰)为“庄妃”。因此,从孝庄皇后嫁给皇太极到皇太极称帝的十一年里,她都只是个普通贵妃。这就充分说明,努尔哈赤天命十年嫁给皇太极为妃子的那个闺女,实际就是孝庄皇后。既然是宰桑之女,满珠习礼又是宰桑的儿子,相信大家能过算出来满珠习礼和孝庄皇后是么关系。这样《清史稿》的两处记录本身就出现了矛盾,破衣老叟想,这恐怕就是《清史稿》为什么称为《清史稿》而不称为“清史”的原因吧!好在这个矛盾的记录和我们要证明的内容无关。 添个小插曲:破衣老叟和荣那天去考察公主陵时,李春江大哥不经意的一句话,被破衣老叟捕捉到了:“其中有特别长的腿骨和特别长的胳膊骨”然后,我就联想起那个骆驼驮着的尸体,手脚都拖在地面的索纳穆,又想到了那个身高九尺,斡克伦(诃额仑)用人肉喂养的哈布图哈撒尔。难道这位草原雄鹰满珠习礼也是个超出常人身高的大个子吗。他也和自己的亲三哥一样,都继承了他们远祖哈布图哈撒尔的遗传基因吗?于是老叟又查了查现代蒙古人中有没有这样的高个子。还真有一个,他的名字叫鲍喜顺,1951年生人,蒙古族,生于中国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是成吉思汗的后代。鲍喜顺身高(7尺9寸)236.1厘米,体重165公斤。姓孛儿只斤氏(博尔济吉特氏),汉族姓氏为鲍氏。看来成吉思汗的个子也和他的胞兄哈布图哈撒尔一样,也是个高个子啊。 在为我辛勤阅读取得一点收获而感到高兴的同时,更应该庆幸公主岭的公主陵曾经被举世闻名的康熙大帝祭奠过,这一历史史实。和硕公主和第一代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陵墓的发现,将会大大的提高公主岭的公主陵的知名度。同时也将会给公主岭的公主陵增加更加鲜活的色彩。 您要能从头至尾读完这篇文章,破衣老叟就该感谢你,因为这样考证性的文章实在太难写了。既要照顾史实,不能随便演绎,又要避免枯燥,写出灵活气息。又有很多人名地名,年代的跨越又很大。最主要是资料的严重匮乏。然而,这样的文章更难读,耗时费力还总是理不清错综复杂的关系。总之,写不好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破衣老叟学识有限,见识浅短,组织材料的能力不行,缺乏文采的修饰,本文当中的错误和缺点也一定不少。希望广大读者给予十五分的谅解。同时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指正。破衣老叟将深深地感谢大家。最后请大家不要忘记: 公主岭的公主陵是和硕公主和第一代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的陵墓。 2014年10月30日星期三 破衣老叟于桃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