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墨史

 雪小石 2014-11-17

闲谈墨史

(2012-04-19 14:22:58)
标签:

墨的历史

文化

分类: 文房雅玩

    一、墨的雏形
    在我国仰韶文化墓葬中,曾经出土过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其中有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氧化铁矿石。使用时是用研石压住矿石在砚上兑水研磨,这块黑红色氧化铁矿石就是天然墨。在从殷墟发掘出的甲骨中,经过对甲骨上书写的红字和黑字化验证实朱砂和墨创始于殷商时期,人工墨的起源也就始于甲骨文殷商时期。
    二、汉代松烟墨的兴起
    汉代制墨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墨工和名墨产地。当时的名墨产地主要包括扶风(今陕西凤翔),榆麋(今陕西千阳)、延川(今延安)。汉代松烟墨以榆麋(今陕西千阳)所制松烟为贵,延川(今延安)产石油墨。
    三、魏晋南北朝至唐是松烟墨的辉煌时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松烟墨的生产已经全面走向成熟。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韦诞对松烟墨的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松烟墨的配方进行了革新,在原精选百年老松制松烟墨配方中加入了蛋清、麝香和珍珠,这样制出来的墨不仅香味独特,而且提升了墨品的价值,从此开创了中国制墨业添加珍贵辅料的先河,也开创了墨锭讲究墨色层次变化的新时代。此后百年,松烟墨经过不断改良,到了东晋时期已日臻成熟,为二王书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唐朝的墨业异常兴盛。据记载,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但其开创者却要追溯到唐代末期和五代十国的奚超、奚廷硅父子。奚氏一家原居河北易水,故当地逐步成了制墨中心,松烟墨的品质也达到了历史高点。除了讲究配料外,唐代开始在墨表面加印刻字,使墨变得更具艺术性。唐时期制墨名家李阳冰曾经制做过御用巨墨,品质甚佳,后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珍藏。唐代墨的品质通过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临摹颜真卿、怀素墨迹来看,虽然已过千年,但点画清晰,神采奕奕,其中的浓淡枯湿之处,毫无走失之痕,如同新写的一样,可见其墨的品质之好。
    四、宋元时期是油烟墨的兴起
    五代时期,因燕云十六州被割让,易州(今河北易县)墨工奚超、奚延圭父子被迫逃难到歙州(今黄山一带),发现这一带老松品质优良,油脂多,适合制墨,因此就留于此地开始了制墨,由此带动了歙州地区制墨业的蓬勃发展。其本人后来也被南唐后主李煜赐姓李,即李廷圭。歙州后来改名为徽州,由于奚氏父子的带动,徽州地区的制墨业在之后的千年里地位牢不可摧,故现在的墨锭基本上都称为“徽墨”。
    奚氏父子之后,徽州地区出现了数位著名的墨家。张遇是油烟墨的改良人,其试用桐油取烟制墨,并首次在制墨中使用了金箔等添加物,使油烟墨品质得以飞跃,他的墨专供御用。沈桂用古松加生漆制得极黑的松漆烟墨;吴滋用古松加清胶制得佳墨;潘谷制墨工艺精湛,被誉为“墨仙”,与潘谷相熟的苏东坡、黄庭坚等人也以能得潘墨为荣,视若珍宝。
    除了徽州地区外,在北宋汴京(开封),也有一位大墨家———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赵佶仿沈括之法,以苏合香油取烟,用鹿角胶配以中草约和其他香料,制成惊世墨笏。后金章宗欲购之,以一两墨价黄金一斤,欲倣为之不能得,谓之墨妖。此墨过于奢华,后人无人再制此墨了(近年来“郁文轩”正在仿制)。
    元代因统治阶级重武轻文,此时期的墨业平平,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制墨上将更多的目光开始关注到墨模上了。
    五、明代油烟墨的普及和三大墨家
    明代是制墨业成熟期,此时的“桐油烟”、“漆烟”制墨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并得以改良。这时期制墨业另一大进步就是——墨模及墨品包装修饰的讲究。明代制墨墨家很多,能有传世之作的墨家有三家——罗小华、程君房、方余鲁。董其昌喜用程君房墨,并称赞道“百年之后,无君房墨而有君房墨,千年之后,无君房墨而有君房之名”。400多年过去了,今天在中、日墨品收藏界,以能藏君房墨为荣,以能藏君房墨为藏墨最高境界。
    六、清代早中期是墨业的巅峰时期
    清代绘画艺术继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主流,山水画及水墨写意盛行。在文人画思想影响下,更多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也造就了清代墨业及文房雅玩的蓬勃发展。清早、中期,先后有曹素功(康熙鼎盛)、汪近圣(雍正至乾隆间鼎盛)、汪节庵(乾隆至嘉庆年间鼎盛)、胡开文(嘉庆至民国年间鼎盛)四大家墨庄崛起。
    七、晚清、民国墨业的凋零
    清代晚期同治初年,徽州成为太平天国与清军拉锯战地区,也是太平天国为数不多的能收赋税的地区。这里不但赋税高,而且制墨原材料加工地也被破坏,制墨辅料更运不进来,整个制墨行业遭到惨痛打击。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正当徽州墨业准备重新恢复的时候,西方洋烟(工业炭黑)进入中国。很多墨庄纷纷采用价格低廉的洋烟作为制墨原料,这就导致同治之后,全国整体制墨行业的墨品严重下降。到民国时期,因无佳墨可用,画家黄宾虹不得不让自己的父亲开墨坊,仿制李廷圭墨,自产自用。
    八、新中国墨业的起起落落
    1956年政府重新整合当时的墨业。在上海,整合曹素功与胡开文广户氏等,合并成立了上海墨厂。在休宁、屯溪(现黄山市)将胡开文老店整合为国营徽州墨厂。在歙县,整合各胡开文小墨庄为歙县徽墨厂。至此,就形成了制墨业的“三大厂”。通过整合,墨业得以重新恢复与发展。然而,没多久,历次的政治运动将徽墨作为“四旧”予以批判,整个墨业重新停滞,这时期均无佳墨产出。
    70年代,中国历经多年的政治运动,经济面临崩溃。日本经济则经过50—60年代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传统文化得以恢复传承,日本书画界呈现繁荣景象,各层次墨锭的需求量巨大。此时,中日关系得以改善,中国为了出口创汇,为改善国内经济困境,对上海墨厂、国营徽州墨厂(屯胡)、歙县徽墨厂(歙胡)三家墨厂进行大力扶持。专项调拨桐油、老松、麝香、熊胆、金箔及上好的皮胶,支持三大墨厂生产佳墨出口日本。因此70年代中后期以三大厂为中心出现了难得的制墨小高潮。
    进入80年代,中国对墨锭出口创汇需求减少,便逐步减少了对三大墨厂的扶持,三大厂在制墨原料上出现了一定压力。同时,机器点烟工艺的改进,使烟料的产量提高,但烟料变粗,品质下降。同时期,日本政府开始扶持本国的墨锭产业,并从中国高薪挖走三大厂的墨工,不断提升本国墨锭的品质,随之减少从中国的进口。因此,80年代初期,徽墨又一次面临着生存压力。这时期,仅有一小部分特制墨能够保持原有的品质。
    8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000年初,中国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赚钱的问题上。传统文化领域不受重视,传统文化更是如同弃儿。墨锭需求减少,墨质下降,墨厂挣扎在减产、停产的边缘。这期间,80年代中后期的用料尚可,90年代屯胡研制的超细也算是一次技术革新,其余的基本上都开始偷工减料,品质大幅下降。某些90年代末、2000年的墨几乎是劣质品的代名词。这一时期,苦了一些老画家,如晏济元、黄胄,他们无法接受当时的墨,不得不挖空心思寻找清墨使用。

    九、墨的新生
    大约在2005年前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领域也开始重新受到重视,涌现出不少新生力量,许多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追求墨色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墨品收藏者,因此墨业也得到新生。老三大厂中的屯胡目前还能发挥其优势,每年特制一批精选烟料的墨锭,此外还涌现出如制做大众墨的绩溪曹素功艺粟斋、专供中国美院定制墨的万杵堂、恢复手工点烟及传统松烟制作的郁文轩等。虽然目前制墨业的现状与历史高点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至少也让我们在书画墨业这个传统文化领域里重新看到了一线希望和一片曙光!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