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肌炎伴发鼻咽癌的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

 水共山华 2014-11-17
 皮肌炎 (dermatomyotisis,DM) 伴恶性肿瘤的病例时有报道,在我国南方地区以鼻咽癌最常见。近年来,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 2 例皮肌炎伴鼻咽癌的患者,现结合文献报道讨论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 1  女,39 岁。因“头痛 3 个月,颈部包块 1 个月”于 2009 年 10 月入院。患者 2006 年底已出现面、颈及四肢皮肤散在片状红色斑疹 (图 1),在外院和我院皮肤科诊治,诊断为皮肌炎,激素治疗有效,但多次复发。入我院耳鼻咽喉科时体检:左、右上颈部各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小分别约 3cm×3cm 和 1cm×1cm,质硬,固定,无压痛,边界不清,表面皮肤不红。右鼓膜内陷,呈蜡黄色,标志不清,左鼓膜未见异常;鼻咽部 SCT 检查(图 2) 示:鼻咽顶部不规则软组织影,颅底骨质见片状破坏,双侧咽旁间隙显示欠清晰。鼻内镜检查 (图 3) 示:鼻咽部充满新生物,堵塞后鼻孔。蝶窦腔内见液性密度影充填。颈动脉鞘周围及上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行鼻咽部新生物活检 (图 4) 示:非角化性分化型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肿瘤细胞 CK、P63(+),CD56、Syn、LCA(-),Ki-67 约 30%。予放、化疗。治疗结束后鼻咽部肿物、颈部淋巴结消失,面颈部及四肢皮肤红色斑疹减淡。随访无复发。

例 2  女,42 岁。因“发现颈部包块 1 个月”于 2006 年 6 月入院。患者入院 6 个月前出现面颈部皮肤散在片状红色斑疹,在外院诊治,诊断为皮肌炎,激素治疗有效。入科时体检:左、右上颈部各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小分别约 6cm×5cm 和 4cm×3cm,质硬,固定,无压痛。鼻内镜检查:鼻咽部隆起。鼻咽部 CT 检查示:鼻咽部软组织影,颅底骨质未见破坏,双侧咽旁间隙显示欠清晰。鼻咽部新生物活检示:非角化性分化型癌。予放、化疗后,鼻咽部肿物、颈部淋巴结消失,面颈部皮肤红色斑疹减淡。随访肿瘤无复发,面颈部皮肤红色斑疹大部分消失,残留部分明显变淡。


2. 讨论

DM、多发性肌炎 (ploymyositis,PM) 是一组以肌肉和 (或) 皮肤的特征性改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916 年 Stertz 首次报道 DM/PM 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二者并存率为 5%~25%,大部分出现在 DM。目前多认为乳腺癌与鼻咽癌是 DM/PM 常伴随的肿瘤;Huang 等报道了 1059 例 DM 患者,其中 12.8%(136/1059)并发肿瘤,易发肿瘤依次为鼻咽癌、肺癌、乳腺癌;同时 7.0%(46/661)的 PM 病例伴肿瘤,易发乳腺癌、宫颈癌和肺癌。DM、PM 患者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分别是对照组的 10 倍和 6 倍。也有报道认为鼻咽癌仅在亚洲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关于 DM/PM 伴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各项研究结果不同。多数研究显示中老年 DM/PM 患者比年轻患者更易发生恶性肿瘤,以 40 岁以上 DM/PM 患者伴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最大。但亦有调查发现 20~39 岁之间的 DM/PM 患者伴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更大。

DM/PM 患者伴恶性肿瘤与性别的关系各研究结果不一,Huang 等和连莉等认为男性患者发生恶性肿瘤危险性高于女性,而 Mebazaa 等却报道女性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 3 倍于男性患者,也有研究显示 DM/PM 患者发生恶性肿瘤与性别无关。

关于 DM/PM 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先后顺序,多数研究显示以 DM/PM 先于肿瘤者为主,且肿瘤确诊时间以晚于 DM/PM 2 年以内最常见。DM/PM 合并恶性肿瘤的机制目前仍无定论,但有研究表明可能与基因、免疫学机制、病毒感染等多个方面相互作用有关。

有研究表明,在鼻咽癌高发区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案,并对高危人群随访可检出早期鼻咽癌。同时,在鼻咽癌高发区,非专科医师亦应熟悉鼻咽癌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遇可疑病例须请耳鼻咽喉专科医师会诊。医生的误诊和漏诊是造成患者贻误诊断最常见的原因。

因此,对于 DM/PM 患者必须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鼻内镜、胸部 X 线、胃肠镜、腹部 B 超、乳腺检查等,尤其年龄大于 30 岁的患者,以免造成漏诊,延误治疗;并且在确诊患 DM/PM 后 2 年内须密切随访。本文报道的 2 例伴鼻咽癌的 DM 患者在出现明显的肿瘤症状后才就诊我院耳鼻咽喉科并确诊,值得我们重视并吸取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