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式太极拳的内部策略

 聰哥的寶藏 2014-11-17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式太极拳的内部策略

(2011-02-17 10:12:33)
 

对于太极拳的"架式",陈氏族人容易达成共识的说法是:陈王廷创拳后的很长时间里,陈氏太极拳只有一种架式。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但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当年杀"大头王"的陈仲甡、陈季甡是陈有本的侄子,陈鑫是陈仲甡的三子,他们都是小架传人,所以推测《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可能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值得注意的是"小架"传人大多也会"大架",并坚持认为陈氏太极拳只有一套,并无"小架"和"大架" 之分,只是练法不同。而"大架"传人则宣扬"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这一观点写在了在陈氏家庙内的太极拳起源说明中,因此流传很广。然而有趣的是,在修建家庙过程中产生的宗族事务理事会中倾向小架的力量占大多数,虽然对此心中十分不认同,却无可奈何,显示了当代"大架"传人在陈家沟的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和较为强势的话语权。

不过"小架" 传人的隐忍的态度是值得推敲的,据说刚开始办武术学校时,官方的体育管理部门也了解到陈家沟太极拳存在两种架式,曾征求意见,究竟教哪一种。对于这个问题家族内部也有争论,当时陈伯先(大、小架均练)提出 "大架在朝,小架在野"的建议,于是太极拳学校对外只教授"大架"。在一次家族内论拳的小聚会上,陈伯先意外发现陈鑫的徒弟陈克忠"手高"(在此之前陈克忠从来没有在众人面前展示过自己的功夫),他喜出望外,为了使陈家沟小架后继有人,他就极力动员陈克忠出来教拳,并推荐了陈伯祥等年轻人随他练拳,他当时白天在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教务工作,晚上到陈克忠家里张罗,自己也积极学习小架,那时在村中形成了"小架"和"大架"共同发展的局面,可是好景不长,陈克忠因为富农的成份屡遭批斗,这一次教拳更是罪加一等,1966年刚刚58岁陈克忠因为教授太极拳死于这场政治运动中。同时期教练大架的陈照丕也被批斗,以至于差点儿投井自杀。

由此可以看出当太极拳成为一种可以市场化的文化资本时,宗族精英内部的博弈便脱离了原先技术互动的范畴,尽管他们曾经共同经历过灾难。但"大架""小架"双方都存在戒心,有时候甚至发展成敌意,尤其是处于相对强势的"大架"一方不仅故意回避"小架"的存在,还通过官方的途径,强化所谓"掌门人"概念,由于最后出现多个"掌门人"的局面,因此各自前面又加了"正宗"两字,据说还有官方颁发的确认证书。以"小架"居多的家族理事会对此虽不满又无奈,他们认为陈氏宗族历史上只有依据辈分推举的族长,从来没有掌门人之说,所谓"正宗掌门人更是无稽之谈。虽然多数"小架"的习练者坚持"不卖拳"的传统观念,可是站在陈氏族人的立场上他们又对开拓"市场"表示了某种程度的理解,这或许也可以看作太极拳市场化中对传统关系和信念的一种消解。 陈式大架太极拳在过去非常发达兴旺,但是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差点断了烟火,如果不是当时方法得当,恐怕陈式大架太极拳只能成为历史。”今年已经70岁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主任张蔚珍提及这段历史,总让人感到一种欣慰。

1966年,“文革”开始,“扫四旧”很快来到了陈家沟,太极拳成为四旧之列,曾经在国民党黄委会中教过太极拳的陈照丕也成为了牛鬼蛇神之首。在清理阶级队伍,陈照丕成为了被批斗的对象,给他列举了四大罪证:一是出身为地主成份,二是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呆过,三是集体参加特务组织,四是他曾经在国民党黄委会教过太极拳,被扣以“伪国术教官”的帽子。这四条罪证加上多次批斗使得他精疲力竭,最终跳井自杀。庆幸的是,由于井水较浅,他被救了出来。抢救之后,他仍旧对太极拳矢志不渝,由于不能再教太极拳,他将陈氏太极拳的精华进行总结,将其交给当时的温县武装部长,但这些整理好的手稿却因武装部长不识货而流失。

后来陈照丕得到了平反。他找到了时任陈家沟村主任的张蔚珍,问他还能否继续教太极拳,长期生活在陈家沟的张蔚珍此时意识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太极拳应该流传下来:“在那个时候,我首先意识到的是太极拳并没有阶级立场,所以我认为它应该被允许传授。” 尽管痴心不改但吃过太多苦头的陈照丕这个时候担心:万一出问题了怎么办啊?张蔚珍了解到这个后,非常肯定地对他说:“你放心去教吧,出了问题我来担保。”

就这样,陈式大架太极拳在短暂的停顿之后,又有陈照丕来传授。然而,此时的陈照丕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为此,张蔚珍建议他重点培养一些弟子,今日名震中外的陈式大架太极拳“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就是从这时开始通过重点培养逐渐成长起来的。在教授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陈照丕显得非常小心,非常谨慎。看到这些,张蔚珍建议其将毛主席诗词和陈氏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结合起来,这样以来,太极拳的传授就显得容易得多,也没有谁来找事了。1970年,时任温县县委书记的李书林非常喜欢太极拳,于是他便把陈照丕请到县里,每天早上向机关干部教授太极拳,同时他还在温县一中向学生教授太极拳。不幸的是,1972年,陈照丕逝世。

陈照丕去世之后,张蔚珍很快发现,由陈照丕传授的陈式大架太极拳四大金刚虽然继承了他的套路,但并没有真功夫。令人欣慰的是,陈照丕去世之后,张蔚珍通过时任焦作矿务局物质供应处处长的吴秀宝找到了在北京定居的陈式大架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奎。

提及这件事,张蔚珍依旧记忆犹新。他说,吴秀宝和陈照奎是在北京一公园中认识的,当时陈照奎正在练习太极拳,恰好被经过的同样喜欢太极拳的吴秀宝看到,二人经过攀谈,发现他竟然是陈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这件事传到了张蔚珍的耳中,他委托吴秀宝请陈照奎从北京回来教授陈式太极拳。陈照奎提出要求,必须给他一定的工资,提供路费并保障吃住。张蔚珍全部答应了,于是从北京回来的陈照奎开始在陈家沟延续陈照丕未竟的事业。

得知陈照奎从北京回到陈家沟教授太极拳,很多人前来学习,但是张蔚珍考虑到太极拳的发展和延续,提出陈照奎白天可以教所有前来学习的人,晚上只传授“四大金刚”,目的是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能够延续下去。

后来,为了进一步推广陈式大架太极拳,张蔚珍要求陈家沟小学教太极拳,特别是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必须是太极拳。为此,他从其他的地方找来了两个比较专业的武术教师教太极拳。这些加上四大金刚在外面的影响和传播,对陈氏太极拳的推广特别是发扬广大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件事中,正是张蔚珍在关键的时候及时挽救了陈氏太极拳,才使得这种拳种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并继续保持它在太极拳种中的重要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