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引起的海绵窦瘘一例

 水共山华 2014-11-17

患者 女,55 岁。因左眼球结膜充血伴有水平运动障碍,左侧偏头痛和搏动性耳鸣入院。患者首诊于外院眼科,经 1 个月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未缓解,转来我院。查体:复视,左眼球外展不能,左侧眼部及头部听诊有搏动性杂音,考虑颅内高流量病变。DSA 示:左侧海绵窦瘘,高速血流通过同侧的眼上静脉和双侧岩下窦引流;同时,发现该患者存在左侧原始三叉动脉 (FFA),造影显示 PTA 的海绵窦内段有一动脉瘤 (图 1),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 PTA 自基底动脉中上段左前壁发出,海绵窦通过基底动脉一 PTA 迅速染色 (图 2)。确诊为 PTA- 海绵窦瘘。应用弹簧圈对海绵窦进行栓塞。全麻后,静脉给予 3000 单位肝素进行全身肝素化,通过 6F 股动脉鞘将 6-F 指引导管置于左侧颈内动脉,接高压水持续滴注。以 0.010 英寸 SilverSpeed 微导丝导引 Eehlon 一 10 微导管通过左侧颈内动脉进入 PTA,行微量造影证实微导管位于海绵窦内。然后通过微导管送数枚微弹簧圈至海绵窦内,并间断行造影检查,直至瘘口从左侧颈内动脉不再显影 (图 3)。但是,从左例颈内动脉栓塞后,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左侧海绵窦仍然通过基底动脉一 PTA 显影。于是通过左侧椎动脉入路对瘘口再次栓塞。DSA 示该海绵窦瘘完全栓塞 (图 4)。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左侧搏动性耳鸣即消失,左侧球结膜充血在术后次日消失,术后 1 个月随访左侧展神经麻痹逐浙恢复,术后 4 个月随访症状未复发。

                       

讨论 PTA 于 1884 年被发现,1950 年被 DSA 证实。PTA 约在人类胚眙 3 mm 开始出现,其作用是连接颈内动脉和神经动脉 (基底动脉的前体),为胚胎的后脑和中脑供血,在胚胎达到 14 mm 时逐渐退化形成后交通动脉。FFA 仅发现于 0.l%一 0.6%的 DSA 中,约 1/4 的 PTA 携带者伴有其他脑血管异常。PTA 分两种类型:胚胎型和成人型。前者指 PTA 承担了整个后循环系统的血供,后者则只表现为—侧劲内动脉租基底动脉的异常吻合。位于 FFA 的动脉瘤有两个起因:(1)PTA 动脉巾膜发育不良;(2) 由于 PFA 连接两个主要的动脉系统,其承受的血流动力学压力较高。该海绵窦瘘主要是由于 PTA 的动脉瘤在海绵窦内破裂引起。本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发育良好,其 PTA 表现为成人型,生理意义不大,所以决定牺牲该动脉。可脱性球囊是高流最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材料。但是由于 PTA 迂曲,可脱性球囊难以到位,即改为选择胜更好的可脱胜弹簧圈。通过弹簧圈填塞海绵窦和供血动脉,阳断前后循环的血供,患者症状消失。

编辑: 清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