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祥斌 黄秀莲 赵 平 一、前言 敬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敬老从生物学上讲,人生在世,源于父母,父母之于儿女有无与伦比的慈爱,把毕生的精力和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儿女之于父母有知恩、感恩的情感,用自己的行动把父母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变成个人发展的轨迹;正是这种“反哺”和人类文化的传承基因,形成了善心、爱心和良心的基础,就有了淳朴的敬老文化。 二、传统敬老文化的内涵要义 敬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孝”共同被认为是齐家之道,是规范家庭成员行为,协调代际关系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此为主体,形成的儒家文化,与农耕经济、政治制度一起,成为封建社会稳定的基石。传统敬老文化明确“以老为尊”的思想文化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明确物质赡养与精神慰藉并重的敬老原则。 三、传统敬老文化在现实中的弱化与缺失 以滕州市为例,它位于山东省南部,总人口170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目前,共有60岁以上的老人25.67万,占总人口的15.1%。其中,农村老人12.1万,占老年人总数的47.1%。 调研组以城区4个街道和张汪镇大宗村、界河镇房岭村等为样本,每个样本各发放问卷40份,就敬老文化及代际关系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滕州敬老观念相对弱化,亲情距离不断拉大;代际分居意识明显,孝行一定程度缺失;在“老人摔倒扶与不扶”上,折射出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问题,令传承和弘扬敬老文化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主客观“啃老”并存,两者界线并不清晰。 四、重构新型敬老文化,推动代际关系和谐 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紧紧围绕推动代际关系和谐这一目标,以传统敬老文化为主体,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着力构建互尊、互爱、互助、共融、共建、共享的新型敬老文化。为此,必须树立积极的老年观;创造亲子“灵活”共居的良好条件;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多种形式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切实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强化宣传教育工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让我们大力弘扬传统敬老文化,秉持代际和谐的理念,为老年人创造有保障、有尊严,充满亲情与关爱的良好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