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法律适用(二)

 无垢无尘 2014-11-18
 三、与《解释》中非法转包、违法分包规定相关的其他几个法律问题

 

 

    1、在原承发包合同有效但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原承包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行为无效系指原承包人向转承包人转让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行为无效,或是承包人违法分包建设工程的行为无效,但是这并不影响原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原承、发包合同的效力。在原承、发包合同有效但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原承包人在按照《解释》第四条的规定承担行政责任的同时,还应当就其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的行为对发包人承担违约责任。依据《解释》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原承包人对于发包人的违约责任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解释》第八条之规定,发包人可以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二是依据《解释》第十条之规定,发包人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后,还可以要求实施非法转包、违法分包行为的原承包人赔偿因此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三是依据《建筑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对于因非法转包工程或违法分包的工程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给发包人造成的损失,发包人可要求原承包人及接受转包或者分包的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根据上述规定,在发包人发现承包人对于承包的工程有非法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时,可以有多种主张权利的选择,如:发包人在发现承包人对于承包的工程有非法转包行为时,可以解除原承、发包合同并要求原承包人承担违约责任,同时与转承包人订立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也可以宣布承包人与转承包人所订立的转包合同无效,并要求原承包人在承担违约责任的同时继续履行承、发包合同。发包人在发现承包人有违法分包行为时,可以在维持原承、发包合同的同时,宣布承包人与违法接受分包的实际施工人所订立的违法分包合同无效,并要求承包人在承担违约责任的同时继续履行合同;也可以在维持原承、发包合同,要求承包人在承担违约责任的同时,接受承包人与违法接受分包的实际施工人所订立的分包合同,要求承包人与实际施工人继续履行合同并对分包的工程履行合同义务,承担连带责任;发包人还可以在宣布承包人与违法接受分包的实际施工人所订立的违法分包合同无效的同时,选择解除原承、发包合同并要求原承包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

 

 

    2、关于冒用劳务分包作业资质及劳务分包作业转包或再分包的法律后果等问题。

 

 

    在建筑市场中,虽然劳务分包作业属于相对简单的工作形式,但仍然要求应当具备一定的资质。建设部在《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资质标准》的规定中,将劳务作业企业分为十三种,每一种分包企业的资质分为一级、二级,并对每种作业的承包人应当具有的资质等级标准及作业的具体范围做出了规定。既然每种劳务作业的承包人都须具有一定的资质等级标准及作业范围,那么在实际的建设工程实务中就会存在劳务分包作业资质等级低,甚至没有劳务分包作业资质而冒用他人的劳务分包作业资质情形的可能,或者出现将劳务分包合同转包或再分包等情形。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3年8月发布的《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示范文本》中,就有禁止劳务分包人将合同项下的劳务作业转包或再分包给他人的规定。而《解释》中没有关于冒用他人的劳务分包作业资质或劳务分包作业转包或再分包等行为的处理规定。笔者认为,当出现上述冒用他人的劳务分包作业资质或将劳务分包作业转包或再分包等情形时,可借鉴《解释》中关于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的处理原则进行。即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发包人或总包人、承包人可以要求解除劳务作业分包合同并要求冒用劳务分包作业资质的劳务分包人,或劳务分包作业转包人或再分包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但是,如果冒用劳务分包作业资质及劳务分包作业转包或再分包的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则冒用劳务分包作业资质的劳务作业分包人、劳务分包作业转承包人或接受劳务再分包的实际施工人要求参照劳务分包合同支付工程价款时,也应当予以支持。

 

 

    3、《解释》与《建筑法》、《招投标法》等相关规定之间的衔接与冲突。

 

 

    本文前述第二.(二).3项及第四.1项所提到的《建筑法》第67条之具体内容是:“承包单位将承包的工程转包的,或者违反本法规定进行分包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承包单位有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对因转包工程或者违法分包的工程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造成的损失,与接受转包或者分包的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上述条款针对非法转包、违法分包行为规定了行政和民事两个方面的法律责任。对于上述第一款所规定的行政责任,系将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行为取得的利益界定为非法所得,并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依照职权予以收缴即“没收非法所得”。而最高人民法院也正是根据此条款等相关规定,再结合《民法通则》中第134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收缴当事人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之规定,设定了《解释》第四条“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之规定。应当说,《解释》第四条的规定不但不与《建筑法》的规定相矛盾,且系源于《建筑法》的相关规定。[6]

 

 

    但是上述条款的第二款即民事责任部分,与《解释》相关规定的原意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有关非法转包建设工程行为的法律责任,《建筑法》的规定是,因转包的工程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造成的损失,与接受转包的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而依据《解释》规定的原意及理解与适用的相关说明,系认定转包在理论上为合同的转让,是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移。合同一经转让,转让人即退出原合同关系,受让人取得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因此转让人对于转让后受让人的履行行为不再承担民事责任。相比较而言,《解释》对该民事责任的规定内容更加合理,因为该处规定符合《合同法》关于合同概括转让后合同权利义务的处理原则,也能使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符合合同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在发包人认可合同转让这一事实、并与合同受让人形成事实上的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情况下,如果再责令转让人承担其转让后他人实际履行合同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法律责任,确实有违法律规定的原有意思与基本精神。当然,发包人虽不能要求非法转包人承担转让后的合同履行责任,但如前所述,发包人有权利要求非法转包人承担对于原承包合同的违约责任和由于其非法转包行为给发包人所造成的损失。对于《建筑法》上述涉及非法转包建设工程行为的民事责任,可作狭义理解,即可以理解为:如果工程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系由转包人非法转包前的合同履行行为所造成,或与其非法转包前的合同履行行为有关,则应由转包人与接受转包的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当然,此连带赔偿责任不影响发包人追究转包人因其非法转包行为而对于原承、发包合同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另外,还应防止利用非法转包方式规避招投标程序的行为。《招投标法》第3条规定了在我国境内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该法第49条并规定了违反该法规定,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而不进行招标的法律后果。由此可见,对于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如果不进行招标是为法律所绝对禁止的。如果当事人之间相互串通,在承包人通过招标方式取得某建设工程承包权后,又通过转让的方式将建设工程承包权转让给另一施工单位,发包人对此转让又给予了承认,则等于另一施工单位未经招投标程序即取得了承包人的权利,此种情形应是招投标等法律规定的立法本意所不允许的。[7]虽然说,合同的概括转让属于市场主体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但通过转让工程承包权来规避招投标法律则属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笔者认为,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对此种行为进行预防及打击。

 

 

    四、《解释》中有关非法转包、违法分包规定的缺陷及其修改建议

 

 

    1、关于第四条中收缴的范围是否应包括约定利益的问题。

 

 

    抛开《解释》第四条规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暂且不说,仅就该条规定本身也存在一定疏漏。《解释》第四条规定赋予法院“收缴非法所得”的权力,其收缴行为的被实施主体除了实施非法转包、违法分包行为的建设工程承包人及不具有法定资质而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实际施工人外,还包括《解释》条文中没有明确提到的出借法定资质的建设工程施工企业。收缴的非法所得限定于已经实际取得的财产范围内,对于约定取得而未实际取得的利益则未规定采取收缴措施。对于收缴范围如此规定的原意在于,合同无效的情况下,如果对约定取得的财产也采用收缴的制裁措施,等于强迫当事人履行合同,导致的是合同履行的后果,这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不相适应,且收缴未实际取得的利益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但笔者认为,此收缴范围的规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当事人双方相互串通以掩盖一方已经实际向另一方交付利益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如果法院不予采取收缴的制裁措施,则会出现同样的违法行为因为当事人处理方式不同而出现不同法律后果的局面。有时还出现相同情况的当事人在不同的时间起诉,会出现法律后果不同的情形,如在非法利益支付前与支付后起诉就会出现法院对于非法利益收缴制裁措施不同的情形。另外如果行政机关执法时按照有关规定对约定的非法利益亦予收缴,还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执法机关对相同情形的违法行为出现执法后果不同的情形。上述情形,有违执法的一致性原则。

 

 

    (2)若认定承包人将建设工程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义务系由实际施工人履行,发包人与转承包人之间已形成了事实权利义务关系,会出现发包人按何种价款支付的矛盾。如果以原合同价款减去承包人与转承包人所约定的非法利益支付,则发包人就取得了一块额外的利益。因为对于非法利益的约定支出方来说,既然此预期利益在实际发生的情况下属于收缴的范围,约定支出方也就不会再实际支出。而减少了其预期支出,即相当于增加了其预期所得。而且如果工程施工合同系通过招投标程序订立并已经经过相应的备案,则此种做法等于更改了原先的投标报价条件且违反了相应的规定。如果按照原承包合同支付价款,由于非法所得不再收缴,则等于实际承包人取得了额外的利益。当事人从事了违法行为,反而得到了比订立相关违法转让合同时之预期利益更多的实际利益,不符合民事行为的诚实信用原则。[8]

 

 

    (3)上述第(2)项所述矛盾,还出现在不具有法定资质的施工人通过借用资质签订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情况下。按照《解释》的本意来理解,《解释》第四条规定的“收缴的非法所得”,应包括不具有法定资质的施工人通过借用资质签订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取得的利益。在此种承包合同中,同样存在着如果法院对于尚未实际取得的非法利益不予收缴,发、承包双方之间的工程价款按何种标准支付的矛盾。因为此种情况下的非法所得应为发、承包合同所约定的承包方的利润,如果法院对尚未取得的约定利润不予收缴,则此利润以后就归发包人所有,超出了其订立合同之初的期待利益。若以后为借用他人资质的承包人所得,则法院的收缴措施实际上没有起到应有制裁效果。

 

 

    (4)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所作的“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以对当事人进行非法活动的非法所得予以收缴”的规定,其中的“非法所得”应包括尚未实际取得的约定利益。已经实际取得的利益属于“所得”,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尚未实际取得的利益也是一种“利益”,虽然当事人没有实际收到和控制,但此利益如同合同的可得利益一样,属于按照事件的正常发展肯定能够得到的利益,其性质就一定程度而言相当于一种期票,只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当事人就能够取得。并且此“非法所得”包括约定利益这一观点已经被司法实践所采纳,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所规定的,对于联营合同中保底条款所规定的非法利益的收缴就包括对约定利息的收缴。如果此处对约定利益部分不予收缴,如何与其他司法解释相衔接和平衡。

 

 

    2、关于实际施工人主张权利时的被诉主体问题。

 

 

    《解释》第26条中规定实际施工人主张权利时,其被诉主体可以是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也可以是发包人。此处的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将不同的情形进行分别的处理。如:在承包人将合同的部分工程进行分包的情况下,实际施工人系接受分包工程的施工人。实际施工人主张权利时,就不宜跨出合同相对性原则之限制,直接以发包人作为被告起诉,而应以承包人为被告起诉,或者以承包人为被告、发包人为第三人的方式起诉,最宽也应是以承包人与发包人为共同被告的方式起诉。在非法转包且原承包人已退出合同、发包人明示同意或默示许可转承包人进行工程承包的情况下,实际施工人系转承包人,鉴于发包人与转承包人已形成事实上的合同关系,此时起诉应依据合同相对性的原则,以发包人为被告起诉。如果转承包人的主张与原承包人在转让合同之前的履行行为有关,或与原承包人的合同转让行为本身有关,可以将原承包人作为案件的第三人,最宽列为共同被告,而不应突破合同相对性的原则,单独将原承包人列为被告。

 

 

    对此,有学者作过这样的论述“从民法的角度讲,转包属于第三人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并构成违约,行为人应承担违约的民事责任”来说明转包人对于工程合同的责任[9]。但是,在转包行为已实际为发包人所接受,且在发包人与合同的受让人之间已形成事实上的合同关系的情况下,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转让人不应对合同概括转让后的债务负责。转包人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仅应限于就其转让合同前的违约行为、以及非法转让行为本身向发包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这种观点也不能说明在非法转包且原承包人已退出合同情况下将原承包人单独列为被诉主体的合理性。其次,《解释》第25条规定:“因建设工程质量发生争议,发包人可以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此处未规定将转包人列为被告,看来《解释》亦是承认转包的情况下原承包人已退出合同、发包人已与转承包人形成事实上的合同关系、合同的权利义务应由新的当事人享有和承担这一原则的。另外,既然人民法院在处理非法转包等行为时可以对于非法转包人取得的非法利益予以收缴,那么如果在将原承包人已经实际取得的非法利益收缴后再要求其对于已将权利与义务实际转让出去的合同承担履行义务或瑕疵担保责任,属于加重了原承包人的法律责任,有违民事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原则。

 

 

    《解释》第26条规定中的措辞系“实际施工人以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为被告,……”,没有象第4条、第8条中采用“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提法,从字面上看此处所述“转包人”似乎包括经过发包人同意的“合法转包人”的情形。但不论转包行为是否经过了发包人的明示同意,甚至是否已经对于工程合同的承包主体变更事项向有关部门做出变更登记从而将转包行为合法化,转包行为毕竟是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即由新的承包人代替原承包人来充任施工合同承包方的行为,原承包人已经退出工程施工合同关系,因此从权利义务关系上说不能以原承包人作为被告,而只能依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以新的承包人为被告。特别是在工程合同已由新的承包人与发包人实际履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关于名为劳务分包实为非法转包情况下的法律后果

 

 

    《解释》的第7条规定,在具有劳务作业法定资质的承包人与总承包人、分包人签订有劳务分包合同的情况下,当事人不能以转包建设工程违反法律规定为由请求确认无效,但没有具体指出如果当事人以劳务合同的名义,实际上订立的却是转包合同的情况下,如何处理的问题。笔者认为,《解释》的本意应是保护合法的劳务分包关系而打击非法转包行为,因此,如果承包人与总承包人、分包人签订的合同名为劳务合同,实为非法转包合同,则应当在根据合同内容对其合同的真实性质进行认定的基础上,依据非法转包工程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而不应只看到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形式上系“劳务分包合同”,就对当事人确认非法转包行为无效的请求一概不予支持。

 

 

    4、关于涉及实际施工人的几个问题

 

 

    (1)关于实际施工人的范围。关于实际施工人的范围,有三种情况:第一、按照《解释》中的文义,实际施工人包括转承包人、违法分包合同的承包人以及没有资质而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订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承包人;第二、根据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分包管理办法》的规定,建设工程分包包括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两种方式,劳务分包属于建设工程分包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实际承包人本身应该包括劳务分包人;第三、如前第三.3项所述,建筑工程施工实务中有时可能还存在名为劳务分包实为非法转包的情形,因此实际分包人还应包括借用劳务分包人名义的转承包人。

 

 

    (2)关于实际施工人主张权利时的资质问题。《解释》第7条对于劳务分包合同的规定内容中,对劳务分包人作出了必须具有“劳务作业法定资质”的限定。但对于实际施工人的资质,《解释》并没有做出限定,并且,在《解释》第26条关于实际施工人主张权利的程序规定中亦未对其资质做出限定。笔者认为,实际施工人主张权利时,应符合一定的资质要求,这基于两点理由:一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将诉讼主体的范围限定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将“其他组织”解释为“指依法成立、有一定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此处的“其他组织”可包括私营企业、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企业、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等多种形式,但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就是须依法登记并领取相关证照。依据此项规定,实际施工人主张权利时应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二是《解释》对于劳务分包人作了须具有法定资质的限定,如果对于其他形式的实际施工人如转承包人、分包人或借用其他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实际施工人不作资质方面的要求,不符合权利平等或利益均衡的原则。

 

 

    根据笔者在司法实务中所掌握的情况,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中,实际施工人常常是资质等级较低的施工企业,甚至还有无资质也无企业建制、只是包工头带领一帮民工干活的临时组织起来的施工队伍。如上所述,对于只要具备了一定资质的施工企业,即使其施工资质等级较低、与建设工程所需要的资质等级不相符合,还是可以作为实际施工人,确认其享有诉讼主体资格。但对于那些在形式上不具备施工资质,没有企业建制、临时组织的施工队伍等,则不能以“实际施工人”认定其为为诉讼主体,而应由众多实际施工的个人以集体诉讼的形式主张他们的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