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引起双侧小脑梗死一例

 水共山华 2014-11-18

 患者,女,75 岁,退休工人,因“头晕伴行走不稳三天”于 2010 年 12 月 29 日入院,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伴有行走不稳,考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外院补液治疗,后感症状无明显好转。

行头颅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示:双侧小脑半球急性梗死、双侧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病程中伴有恶心呕吐及言语不清;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长期服用寿比山,依那普利治疗,否认有糖尿病,心脏病病史。

入院查体:BP 155/82 mm Hg,神清,精神萎靡,口齿不清,双瞳等大等圆直径 2.5 mm,光敏,水平眼震 (±),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 4 级,肌张力及感觉查体无明显异常,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完成稍差,双侧巴氏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啰音,心率 76 次/min,律齐;入院后予以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稳定斑块、降纤及扩容等治疗,头颅 MRI 及 MRA 示双侧小脑梗死、双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如图 A、B、C),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 示:双侧椎动脉 V4 段重度狭窄(如图 D、E),左侧椎动脉 V2 段中度狭窄。

患者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必须保全一侧,右侧椎动脉狭窄周围伴有多个分支,支架释放后可能导致穿支闭塞,故行左侧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狭窄解除 (如图 F)。患者住院治疗半月后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出院 3 月后随访患者长时间行走仍不稳。

讨论

小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梗死类型,而双侧小脑梗死认为是一种少见的疾病,近一些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 MRI 的发展,临床上双侧小脑梗死病例并不少见。有研究发现现在所有小脑梗死患者中,双侧小脑梗死占 23%~30%。双侧小脑梗死在临床表现上类似于单侧梗死,多以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及耳聋等,但症状较单侧梗死重,预后较单侧梗死差。

双侧小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类似于其它多发性脑梗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心源性栓塞及动脉到动脉栓塞等,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上动脉是小脑的主要供血动脉,影像学研究发现,在所有双侧小脑梗死中,双侧小脑下后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arartery,PICA) 梗死最为多见,占 60%-75%。

而双侧小脑前下动脉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artery,AICA) 及小脑上动脉 (superior cerebellararterv,SCA) 梗死比较少见。急性双侧小脑梗死主要发生在 PICA 区的可能发病机制有:①PICA 的解剖变异:包括单侧 PICA 灌注两侧小脑半球及单侧优势 PICA 的内侧支供应双侧小脑的内侧区,其本身阻塞或于其椎动脉起始处的阻塞皆会造成双侧小脑内侧梗死。②双侧 PICA 起源于基底动脉,当基底动脉梗阻时可导致双侧小脑梗死。

③双侧多发性栓子造成双侧小脑多发性栓塞,最常见为心源性栓塞。④双侧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在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出血双侧小脑梗死。在我们的病例中,根据颅脑 MRI 结果双侧小脑梗死诊断明确,根据颅脑 DSA 示双侧椎动脉 V4 段重度狭窄,故发病机制考虑在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的基础上,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低灌注性梗死。

双侧小脑梗死在治疗上同样以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稳定斑块等为主,但双侧小脑梗死病因不同于单侧梗死,如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及心房纤颤,应及早发现及处理,以免引起再发梗死。

编辑: qianqi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