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磁共振检查 1a 双侧颞叶、岛叶异常信号 (箭头所示) 1b T1 加权像岛叶可见出血 (箭头所示) 例 1 患者男,35 岁。因发热头痛 6 d,抽搐 2 d、意识障碍 1 d 于 2012 年 6 月 8 日入院。体检:体温 38.8。C。血压 175/83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度昏迷,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迟钝;颈抵抗 (+);肢体无自主活动,病理征阴性;心率 93 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头部 CT 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腰穿检查:压力 200 mm H20(1 mm H20=0.0098 kPa)。病程中行 2 次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滴度检查,呈 4.5 倍增加。脑电图提示:广泛中度异常,基本节律消失,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入院后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双侧颞叶、岛叶异常信号影,期间有散在出血点 (图 1)。于 6 月 18 日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底不能窥入。 请眼科会诊:玻璃体浑浊,眼底周边部视网膜可见灰白色坏死,诊断为:急性视网膜坏死。建议给予继续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 750 mg 静脉滴注 1/8 h,共 21 d。此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好转,能行走,但患者视力只有光感。 例 2 患者男,40 岁。因发热 5 d,发作性抽搐 l d 于 201 1 年 9 月 4 日入院。体检:体温 38.8℃,血压 120/80mm Hg,浅昏迷,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存在;颈抵抗 (+);四肢均可见自主活动,双下肢病理征可疑阳性;心率 90 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粗,闻及痰鸣音。 头部 CT 提示: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病毒性脑炎。腰穿检查:压力 210 mm H2O。脑电图提示:广泛中度异常,基本节律消失,出现弥漫性慢波。于 9 月 10 日出现发作性双侧瞳孔散大,视力下降。 请眼科会诊:给予散瞳后看眼底,眼底示双眼视乳头边界不清,轻度隆起,可见小片状出血,静脉怒张,动脉细,后极部网膜水肿,可见小片状点状出血,黄斑中心凹反射不清。考虑急性视网膜坏死。建议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2 ml,1/d,双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并阿昔洛韦 500 mg 静点 1/8 h,共 21 d。经过治疗,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好转,视力好转。 讨论 病毒性脑炎为神经科常见病,尤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发病急,预后差,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acute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 的发病率约为 13.5%。ARN 是严重的眼科疾病,可与病毒性脑炎同时发生或于脑炎后发生,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 病毒性脑炎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双侧瞳孔散大,应警惕 ARN 的发生。病毒性脑炎合并 ARN 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可能是病毒通过神经元从脑组织播散至眼球视网膜所致。 Kianersi 等认为疱疹病毒在脑一视网膜间传播是 ARN 的发病机制。国外报道多例单纯疱疹病毒 (HSV) 脑炎后 ARN,提示 HSV 可同时引起脑.视网膜病变,病毒性脑炎至 ARN 时间间隔 20 d 至 5 个月不等,也有报道病毒性脑炎 20 年后出现 ARN。Maertzdorf 等发现 ARN 患者玻璃体与脑脊液中存在相同的病毒株,提示病毒可能通过神经元从脑组织播散至眼球。 本组 2 例患者均于发病 10 d 以后出现双侧瞳孔散大、视力下降等表现。故对于病毒性脑炎患者应进行足够疗程的抗病毒治疗。期间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瞳孔变大,警惕同时合并 ARN,早期眼科就诊并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ARN 治疗的关键是迅速有效的控制病毒的繁殖,皮质类固醇是治疗的经典途径,能够使部分 ARN 的疾病发展得以控制。 编辑: qianq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