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 1 术前 CT 示左额高密度病灶 图 2 术前头颅 MR 强化示可疑 "鼠尾征" 图 3 术前脑血管造影示病灶为颈外系统供血 图 4 术后 3 个月复查头颅 MR 示病灶未见残留,灶周水肿明显 图 5 术后半年复查头颅 MR 示灶周水肿消退 患者女性,28 岁,因 "突发抽搐 2 次" 入院,既往有乙肝病史,无中耳炎、鼻窦炎及结核等病史。患者入院前 20d 无明显诱因下突发抽搐两次,表现为全身强直性阵挛抽搐。伴意识障碍,来本院门诊求治,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四肢肌力正常对称,行头颅 CT 示:左额顶高密度影、伴广泛脑水肿 (图 1),头颅 MR 示:左额顶、大脑镰旁占位,形态不规则,均匀强化,与大脑镰关系密切,见可疑 "鼠尾征"(图 2)。 入院后诊断:左额顶、大脑镰旁占位:脑膜瘤? 脑血管造影 (DSA)m 病灶为左侧颈外单一供血,染色明显,血供丰富(图 3),亦符合脑膜瘤的特点,术前高度怀疑脑膜瘤,并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病灶为脑外病灶,呈黄白色、质软,界限清,硬脑膜、颅骨完整、无明显破坏,于镜下全切病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病理为:慢性炎性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术后补充行结核菌素试验、胸片及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结核杆菌、寄生虫及真菌) 均未见阳性发现。术后予口服抗癫痫治疗,3 个月后复查头颅 MR 示病变未见残留,术区脑水肿仍较为明显(图 4),术后半年复查示脑水肿基本消退(图 5)。 讨论 颅内炎性肉芽肿是一种慢性炎症形成的界限明显的结节性病灶,好发于青少年,多由感染性因素引起,包括中耳炎、副鼻窦炎、结核杆菌、寄生虫、真菌及感染后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颅内炎性肉芽肿以颈内系统常见,尤其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较少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极少发生于颈外系统。肖泉等 10 年间报道了 19 例颅内炎性肉芽肿,其中 3 例有明确的感染病史,余 16 例发病前 3 个月无感染病史:19 例中 15 例为脑内病灶,4 例为脑外病灶。 而魏仁国和李小平报道了 1 例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域的真菌所致颅内炎性肉芽肿。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主要表现除头痛、呕吐及反复低热等外,也可依病灶定位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由于通常不直接侵犯脑组织,一般不引起癫痫,此例患者因抽搐起病,考虑与病灶影响皮层静脉回流致大片脑水肿相关;发生于颈外系统的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的患者临床表现与脑膜瘤患者临床表现甚为相似,脑膜瘤患者除因发生部位不同而致不同神经功能障碍及颅高压症状外,一般亦无明显发热病史。 此例患者抽搐起病,无发热史,因此与脑膜瘤甚难鉴别。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在 CT 上表现为等、高或混杂密度影,有时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在 MRI 上表现为在 T1、T2 及 T2 Flare 呈高、低及等信号的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条索状或环形强化。有时可见多个不显影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不增强区域。 术前 DSA 也多为颈外系统供血。与脑膜瘤的鉴别点主要在于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在靠近脑组织的内侧边界有一层强化的 "增强线" 而靠近颅骨侧则没有同。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也可出现 "鼠尾征",而 "鼠尾征" 与内侧 "增强线" 常有一定的延续。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属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又称隐源性炎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一般很难做出正确诊断,最终诊断需依赖病理学依据。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无明显包膜、灰白色、质脆,一般不会穿透硬脑膜。 镜下特点是纤维化的间质伴慢性炎症过程,其内可见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浸润,虽然纤维化改变的程度的炎症细胞变化多样,但是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多以上皮细胞、巨嗜细胞为主,可以含有少量的浆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同。此例患者病理示纤维机化的肉芽肿组织,伴干酪样坏死,并朗格罕氏多核巨细胞、慢性炎细胞浸润,与其特点一致。虽最后未找到病原学证据,但考虑结核杆菌感染可能性大。 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一般可镜下全切。有报道,对已经明确诊断的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可先行内科保守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针对性使用抗菌素、抗真菌药、抗结核药、抗寄生虫等。激素可改善短期内症状,但长期效果不确切。Lee 等报道的放射治疗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性炎最终证明无明确效果。
编辑: qianq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