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发于颅内的血管周细胞瘤术后肺转移一例

 呼吸科的故事 2021-12-22

       患者,男性,45岁,因“声音嘶哑、构音障碍”于2001年就诊本院,予头颅核磁共振(MR)检查示“枕大孔区占位”,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到外院行伽玛刀颅脑放射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此后每年行头颅MR复查,显示肿块逐渐缩小。2004年患者再次出现颈部酸胀感,无肢体麻木无力,在外院诊断为“颈椎病”进行颈椎牵引治疗,症状未得到改善,在本院经头颅MRI检查后示“枕大孔区肿块明显增大,颅外椎管内出现占位病灶,颈静脉孔扩大,局部骨质破坏,内见一实质性软组织肿块影,延椎间孔生长,第12颈椎水平椎动脉被肿块包绕,肿块与颈内动脉之间隙尚清晰。”再次到外院行伽玛刀颅脑放射治疗,但此次症状缓解不明显。既往体健,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血常规、生化、血肿瘤指标均正常,胸片、上腹部及泌尿系统B超均正常。20054月在本院进行了全麻下的颈椎C1~C3硬脊膜外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枕大孔与颈1间隙以及颈2~3间隙均有肿瘤组织突出椎管,张力增高。颈1和颈2左侧椎板被肿瘤浸润破损。术后病理示血管周细胞瘤。术后7年间患者又进行5次放射治疗和1次伽玛刀治疗,病情尚平稳。

2012725日患者无诱因下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2次,饮水呛咳,但无肢体抽搐、耳鸣眩晕、头痛,再次就诊本院。查体:血压118/77mmHg,脉搏96/分,呼吸20/分。颈抵抗,克氏征阴性和布氏征阴性,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伸舌左偏,左侧舌肌萎缩;左眼闭合不全。右侧眼睑口角不自主抽动,四肢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眼球活动自如,无眼球震颤。双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闻及细小湿罗音。血常规和生化检查以及肿瘤均在正常范围内;上腹部B超显示肝脏多发低回声团块;甲状腺B超显示甲状腺右侧叶多发结节;头颅MRI示蝶窦、斜坡、岩尖、左侧桥小脑区、颈4平面椎管内硬膜外可见多发肿块影,增强后可见外周强化,内部见不规则扭曲的血管影(见图12)。胸部CT示两肺多发结节和肿块影,边缘清楚、内部密度均匀,少数直径>5cm,以两下肺为主,纵隔淋巴结无肿大(见图3-6)。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术获取肺组织,组织病理显示高密度的肿瘤细胞聚集,大小较一致,细胞间可见扩张血管,其间肿瘤细胞周围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围绕;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CD34(+)、结蛋白灶性(+),EMA(-)S-100(-),诊断血管周细胞瘤(见图78)。结合影像考虑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复发伴肺部和肝脏转移。患者明确诊断后自动出院,随访一年后死亡。

【讨论】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简称HPC)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肿瘤,约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4%,其与脑膜瘤的发病率之比是140~160,平均发病年龄为43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41[1]。发病部位主要位于颅内,少数位于脊髓;通常与硬脑脊膜相连。临床表现多样,与病灶的部位相关,部分患者可以表现急性颅内出血;本患者也因肿瘤复发的部位改变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脑膜血管周细胞瘤在CTMRI上边界清楚,附于硬脑膜,边缘光滑或呈结节状,增强后可以强化,瘤周存在细胞溶解性骨质破坏,一般无钙化[2]

脑膜HPC主要需与脑膜瘤进行鉴别,病理上表现为大小较为一致的细胞无特定的排列方式,胞浆不明显,伴大量小血管腔和致密的网状纤维,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丰富的网状纤维包绕每一个细胞。尽管HPC形成明确的包块,它们仍可以侵犯或破坏周围骨组织。免疫组化中波形蛋白、Leu-7CD34阳性,结蛋白灶性阳性;与脑膜瘤的区别在于HPC无上皮膜抗原(EMA)阳性细胞,S-100蛋白和典型的内皮细胞抗原如VIII因子相关抗原也为阴性[3]。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HPC上调,内皮细胞VEGF受体-12也上调,提示该肿瘤存在旁分泌的作用模式,有可能影响治疗策略。

本病最大特点是容易复发和转移,通常在病灶全切术后的40~70个月内复发,容易转移的部位是骨、肺、肝,在术后15年有64%~68%病例出现转移,通常在诊断后的63~99个月出现远处转移,转移后平均存活时间为2[4]例如本例患者在10余年时间里多次复发,且出现肺和肝等多处转移。肺部转移表现是弥漫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结节,内部密度均匀,部分可能融合,但纵隔淋巴结通常没有肿大,表明这种转移以血道转移为主。PET/CT通常显示原发病灶的FDG18摄取率并无增高表现,而转移病灶的表现报道不一[5]

    目前本病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切除加局部放疗,手术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术中容易出血,也不能防止复发,有报道术前进行肿瘤的栓塞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复发。立体放疗用于控制小肿瘤,包括残存、复发和局部转移的肿瘤,可以延缓复发时间。另外对于某些较大肿瘤,术前放疗也有助于减少血管通透性,有助于术中彻底清除肿瘤[6]。化疗对于本病的地位尚不明确,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使用方式以及疗程,阿霉素单独或者联合应用是最有效的方式,有报道有12例患者中完全和部分缓解率达50%。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关于使用血管生成抑制的药物治疗HPC伴发转移的病例,如sunitinibVEGFRPDGFR和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具有抗增殖和抗血管的属性,有不少病例报告中都显示出抑制转移灶生长的特性[7]

本病虽然容易复发和转移,表现为恶性肿瘤的特性,但是生存时间却相对较长,如在Mayo临床中心报道了一组38例中枢神经系统的HPC5年的生存率达93%5年无病生存率达83%[8]

参考文献

[1] Fredriksson F, Nordborg C, Hallen T, et al. Haemangiopericytoma presenting with acute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Acta Oncol,2013,52(4):753-758.

[2] 安杰,邱士军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高场MRI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30-32.

[3] Paul Kleihues Webster K. Cavenee. WHO肿瘤分类系列: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 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3-227.

[4] Panda A, Dayal Y, Singhal V, et al. Haemangiopericytoma[J]. Br J Ophthalmol,1984,68(2):124-127.

[5] Chan W S, Zhang J, Khong P L. 18F-FDG-PET-CT imaging findings of recurrent intracranial haemangiopericytoma with distant metastases[J]. Br J Radiol,2010,83(992):e172-e174.

[6] Jalal A, Jeyasingham K. Massive intrathoracic extrapleural haemangiopericytoma: deployment of radiotherapy to reduce vascularity[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1999,16(3):378-381.

[7] Delgado M, Perez-Ruiz E, Alcalde J, et al. Anti-angiogenic treatment (sunitinib) for disseminated malignant haemangiopericytoma: a case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ase Rep Oncol,2011,4(1):55-59.

[8] Ecker R D, Marsh W R, Pollock B E, et al. Hemangiopericytoma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reatment,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long-term follow up in 38 patients[J]. J Neurosurg,2003,98(6):1182-1187.

附图

颅脑MR横断面示颅内多发边界清晰的球形影,增强后可见个带环形强化,内有不规则密度增高的钙化影。

2头颅MR矢状位

34胸部CT肺窗示两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影和少量肿块,边界清楚。

56胸部CT纵隔窗显示两肺弥漫大小不等结节,密度均匀,与肺窗相比体积略小,纵隔淋巴结无肿大。

7高密度的肿瘤细胞间可见扩张血管。(HE染色,低倍)。

8  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CD34阳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