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音乐剧《歌剧魅影》?

 pgl147258 2014-11-18

【罗登的回答(61票)】:

看着像作业题,但是还是可以简要的回答一下,我的目的无非是不想这个题目长期无人问津,希望能引出像为什么 2010 年《悲惨世界》音乐剧 25 周年出的 CD 和 DVD 不是一套卡司阵容?这样的经典回答。

不用说如何评价,因为她的地位已经不需要评价,说音乐剧,没有不知道《歌剧院魅影》的。

像我这样的普通音乐剧爱好者,当然也无法对唱功,阵容和配乐上做太多的评价,只谈三个小感觉:

1,经典的故事结构,成功一半。

在西方文学中,美女与野兽的搭配屡试不爽,《美女与野兽》,《巴黎圣母院》,《弗兰肯斯坦》,甚至《暮光之城》也脱胎于这种架构。

我不知道是为什么,这种恐怖男爱上美丽善良姑娘的故事,总是散发着人类原始的某种欲望。从本质上说,最早的艺术,将男性动物化,然后取悦于仙女,乃是人类远古文明艺术的常态,从这种艺术创作中,男性创造者通过和动物嫁接,获得了某种超强的性能力,这也是古代性文化的一种基本心态。不过到了中世纪,这种野性性文化,逐渐“哥特化”了,男性用恐怖的外表来传达另外一种性能力。

无独有偶,《歌剧院魅影》本来就是一部很哥特化的小说,而前述的这种美女与野兽的架构,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反过来看另外一个经典《悲惨世界》,其宏大的气势和法国共和党人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歌剧院魅影》这种一个灰姑娘爱上屌丝和高帅富的小格局故事要牛逼许多,但是你还不得不承认,《歌剧院魅影》的故事,更加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甚至说它有更强的可移植性,更复合隐秘的观众心理。

很多时候,观众需要一些底层欲望的东西。

2,超强变化的音乐搭配。

还是和《悲惨世界》不一样,《歌剧院魅影》的音乐,更多变化。

不仅有标配的情歌,也有宏大的歌剧段落,还有芭蕾舞段落的穿插。一开场的虚拟歌剧《汉尼拔》,气势宏大浮华,我就有想听下去的欲望,后面的戏中戏段落的奢靡轻浮,《化装舞会》的热闹非凡与地下迷宫的冷峻恐怖,都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多样性的需求,更多曲折变化。。

虽然从我个人而言,《悲惨世界》好听的歌总体上比《歌剧院魅影》多,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后者的歌,无论从旋律和技巧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最喜欢的歌曲是“ The Point of No Return".

3,角色的架构更合理,更符合经典戏剧架构。

还是说《悲惨世界》,除了第一男主角冉阿让,其他角色都不成比例,甚至沙威都可以算打酱油的角色。但是《歌剧院魅影》的三位一体架构,使得Phantom,Christine,Raoul,这三个角色就如同一个坚挺的三角形,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我个人的职业角度来说,这样更符合戏剧架构。

三角恋爱关系,早就被证明,是最好,最容易出戏剧张力的架构。

好比《悲惨世界》的三角关系:Marius,Cosette,Eponine,本来还不错,可惜Eponine死得太早,一下子就把矛盾解除了。Fantine也死得太早,总之一看,《悲惨世界》根本就不屑写太多感情问题呵呵。

关于舞台布景什么的,就不多讲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43票)】:

歌剧魅影和其他音乐剧的最大区别是它是一个送给爱人的礼物。

是韦伯当年送给莎拉布莱曼的聚自己全部心血的爱情宣言。

作者Andrew Lloyd Webber(人称韦爵爷)为自己当时的未婚妻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莱曼, 08奥运会唱过You and Me)量身定做了歌剧魅影。为了Sarah,他在这部音乐剧中倾注了自己最多的心血,有点类似于Phantom对于Christine的感情,呕心沥血,终成就一代名作。

可惜,Webber和Sarah最终还是以离婚收场。

但是,在2011的伦敦25周年版中(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2011)),

Webber出场谢幕,随后而出的Christine就是Sarah,两人深情拥抱,Webber向观众高呼:她就是我的Angel of music! 看到这个细节,我被小小的感动了下。

2011伦敦版中最后还有个小细节:谢幕全部结束后,Phantom谢幕多次,然后Christine从幕后跳出来把他抱住,Phantom顺势抱起Christine走下台......全场沸腾。Phantom终于抱得美人归,多美好的结局。

最后,放个我电脑中珍藏的几个版本的歌剧魅影截图作为结尾吧,第一张是2004年的电影歌剧魅影,第二张是2011年伦敦25周年版音乐剧

如何评价音乐剧《歌剧魅影》?

如何评价音乐剧《歌剧魅影》?

【知乎用户的回答(20票)】:

虽然故事上仍有很多不令人满意之处,但歌剧魅影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音乐剧。喜欢是个主观的事情,一方面因为我喜欢音乐,这部轻歌剧是一部与音乐关系甚为密切的作品;另一方面魅影的角色实在很对个人胃口。

首先相对原著而言,剧情的改编上不可否认是比较成功的。既然许多人提悲惨世界那么我也提一下吧。与悲惨世界那样重在宏观的风格相比,歌剧魅影的故事集中在魅影、克里斯汀、劳尔这几个人身上,对个体的塑造更细致一些,尤其对魅影的角色塑造是最好的。(插一句,悲惨世界的原著故事当然比音乐剧的故事要好得多了,音乐剧为了在有限的时间用音乐来演绎一个故事,必然是有所取舍的,因此也就使得故事的丰富性被一定程度的打折了。)

然而相比之下,克里斯汀、劳尔这两个角色就略显力度不够了。特别是劳尔,本可以着重表现他除了高富帅和温柔可人以外,从弱小的富家公子到为了所爱的人拥有了哪怕明知惧怕黑暗也勇往直前的勇气的过程。然而韦伯显然的是把自己放在魅影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的,因此劳尔似乎只是一个陌生的、突然出现的、只以其外在的一些方面就立马把小克里斯汀吸引过去的人,劳尔的形象塑造就有一种空壳的感觉了。而克里斯汀方面,在一多半的剧情里,她的表现都是依赖、惧怕、同情但是不够理解魅影的。而对于劳尔的感情,因为劳尔的刻画不够细致,所以也显得有那么点不自然了。

劳尔设定为代表美丽的、阳光的、积极的世界,而魅影代表的是丑陋的、黑暗的、悲观的世界,然而事实上劳尔在故事里并没能承担起一个精神上的光源的角色。所以容易让人觉得克里斯汀也不过是一个世俗的少女,她最终还是向世俗妥协,选择了一个更为大众所认可的人,哪怕事实上互相不够理解,也在一起相伴了一生。

有很多人把这部音乐剧看做是一个爱情故事,韦伯自己也是抱着这样的动机来讲这个故事的。然而我在欣赏它的时候被代入的却并非爱情故事,而是那个关于孤独、爱和救赎的故事。能使我被代入的角色也不是女神克里斯汀,而是魅影(没错我就这么阴暗)。他因无法选择的身世遭遇世人的不公对待,因孤独而自卑又自傲,他极端脆弱又狂躁不安;有一天他遇上了天使一般的克里斯汀,便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死命的抱紧,几乎要把克里斯汀勒死了;然而最终因为他、克里斯汀、劳尔这每个人的爱,他获得了救赎,虽仍孤独,却得到了精神上的安宁;王子和公主虽经历了重重困难,也因为魅影精神上的升华,终于能使其携手共度余生。如果去掉这个主题,那么它也就不过是一个加了各种作料、包装很精美的普通爱情故事而已。

如果克里斯汀的心理活动被刻画的更细致、深刻一些,如果劳尔精神方面的闪光点能刻画的更多一点,那么我就没有这些遗憾了。

再说音乐方面,韦伯大量使用了几个挨着的音连成一串的旋律,但却从来不显单调,反而能演绎出一种独具魅力的色彩,我不懂作曲,不过这在我看来是很厉害很大胆相对少见的。音乐的元素方面,也是非常丰富的,前人已提过,不赘述。音乐好不好听,是相当主观的事。与之相比,悲惨世界的音乐风格更为传统,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悲惨世界的音乐更好听,可能是因为它的音乐更为和谐、讲规矩吧。个人而言却更喜欢歌剧魅影的音乐风格,如果您听着音乐也能看到色彩的话,可以理解为我认为它的整体色彩更为丰富。(因为水平有限,我只是听和唱这部音乐剧比较多。这些只是个人愚见,很可能有错,如果说错了,还请不吝赐教。)

演唱方面,很多人都喜欢莎拉布莱曼的演唱,我却更喜欢04电影版的演绎,虽然论其唱功是有缺点的。女演员当时才17岁,更符合克里斯汀的年龄设定;有点生涩的清纯的嗓音,在我看来是最好的修饰和技法。她的小嫩嗓的确很难撑起歌剧院的台柱子的身份,但是我就是控那小嫩嗓啊~

两年前曾经去纽约找一位师姐。当时在纽约除了逛逛博物馆就没怎么玩,唯独一定要做的事,就是在Broadway看一场歌剧魅影的现场,也算是了了一个怀揣很久的心愿吧。

【知乎用户的回答(8票)】:

《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以下简称POTO)是谈论音乐剧时无法绕开的一部剧。从商业角度看,POTO至今仍然盛演不衰,1986年原版卡司的全剧录音在全球销量也超过了5000万张,票房已达数十亿美元,比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的票房都高,该剧还制作除英文版外的诸多语言版本,比如法文版、德文版,甚至有日文版及韩文版等,相信在未来出现中文版的《剧院魅影》也是很有可能的。

从这部剧本身的角度看,POTO也无愧当今最成功的的音乐剧这一头衔。

1. 情节。POTO的情节取材于同名的法国小说,虽然原著只是一部二流的哥特小说,但故事完整,噱头也足够吸引人,为整个剧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韦伯等人对故事的改编,去除了原著里的糟粕,尤其是最后开放式的结局,使改编后的故事超越了原著。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剧中剧结构,让这个故事在舞台上呈现时更具魅力。

2. 音乐。POTO虽然是音乐剧,但形式上很接近于轻歌剧(operette)。乐队编制上也动用了交响乐团,加入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器,为了增加哥特效果,还运用了管风琴,使其音乐极具震撼力。优美的爱情段落本来就是韦伯的拿手好戏,而且又是专为爱妻Sarah Brightman量身打造,他对她的激情和爱意便是音乐创作的无穷动力。韦伯甚至把一些创作好的留待后面几部剧用的优美唱段也加入到了POTO中,说韦伯牺牲了其他剧目来成就这部剧也不为过。上一条中提到了剧中剧结构,而韦伯也专门为在剧中上演的“剧目”创作了相关的音乐,大多是歌剧类型的音乐,但又没有与全剧的音乐产生割裂感,让整部剧在音乐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做到了完美的融合。

该剧的几个主要演员,Sarah Brightman音色如银铃般悦耳,她拥有跨越三个八度的音域,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剧女高音,但她富有女高音气质的高音,也可以演唱流行风格的曲目,加上其本身对声音的极佳的控制力,虽然当时年仅26岁,舞台经验并不丰富,但她塑造的Christine这一角色还是令人难忘和信服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魅影的扮演者Michael Crawford,他本来并没有进入演员名单,但女主角Sarah Brightman当时与他的声乐老师是同一人,是她向丈夫推荐了Michael Crawford,让他取得了这个角色,他的声乐基础扎实,多年的舞台经验也使他在表演上驾轻就熟,演唱时其声音中的魅惑力让任何听过此剧的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果说Christine是给Sarah Brightman量身定做,那么Michael Crawford则是真正无可替代的Phantom。而由他们二人参加录制的原版全剧录音也被公认为该剧诸多录音中的最佳版本。

3. 制作。POTO的制作人是英国著名的音乐剧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很多著名音乐剧如《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均由他制作,虽然他既不是剧作家也不是作曲家,但因其重要的贡献,他还被封为了爵士,当然,这是后话。Mackintosh的财大气粗也让此剧高水平的production成为可能,无论是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灯光、舞蹈,即使放到现在,都达到了标杆级的水准。此剧的导演美国人Hal Prince拥有几十年的音乐剧舞台剧导演经验,也同样功不可没。

总体而言,《剧院魅影》的成功既有该剧本身艺术价值的原因,也离不开成功的商业运作。音乐剧在英美在1980年代已经拥有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作为世界音乐剧的两大中心,也聚集了优秀的演员和培养了足够的观众基础,这些都是《剧院魅影》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点上看,POTO的成功也是不可复制的。

但是,如果说《剧院魅影》是最好的音乐剧,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认同,但它真的可以算是史上最成功的的一部音乐剧。

【TuscanJOJO的回答(5票)】:

上面说得很多都是音乐和编剧的,我补充我觉得挺重要的一点:韦伯对原著的改编。

可能很多人很喜欢这部音乐剧,但是并没看过原著,那我也建议用不着看,因为音乐剧比原著精彩。原著是一部歌德式的小说,作者勒鲁用第一人称故意营造一些恐怖气氛,可惜至少我认为他的气氛营造得并不成功,而且还影响了对魅影和克里斯提娜之间爱情故事的叙述。

原著里魅影叫做埃里克,出生于法国鲁昂,生来面目可憎而被抛弃。后来他漂泊世界,先后在印度、波斯、土耳其、非洲、日本等地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包括建造暗道密室、酷刑、旁遮普绳套、腹语、水中潜伏等可怕的技能。他曾经在波斯国为公主建造杀人宫殿,后来鸟尽弓藏被判死刑,幸得波斯警官达洛迦相助才逃出生天。最终他来到巴黎,在歌剧院地下和墙壁内修建了迷宫般的地道并隐居其中。而在音乐剧里,韦伯并没透露魅影的过去,只是通过吉莉夫人的叙述大概讲述了魅影是怎么来到歌剧院的。并且在歌剧里,埃里克这个名字也被隐去了,他只被称作魅影。原著里唯一了解魅影身世的达洛迦也被删去。这么做让魅影显得更神秘、让观众自己去想象魅影凄惨的身世,而非告诉观众魅影所犯下的罪恶。虽然剧中有魅影勒死约瑟布盖和皮尔吉的情节,但这可以理解为他为了得到克里斯提娜而不择手段。更多的时候观众可以自由想象魅影因面部而扭曲的灵魂和所经历的悲惨人生,而非他曾经在国外犯下的罪恶。这样就能让克里斯提娜最后的那个长吻变得更加地催泪、更加地刻骨铭心。

另外,原著里面,特别是后半部分劳尔子爵和达洛迦在地道里的故事的部分,结构相当地松散,甚至达洛迦有抢戏的嫌疑。虽然原著里这部分对捕鼠人和神秘黑影的描写确实产生了一些恐怖效果,对玻璃和铁树林的描写也让人感到了魔幻,但是它们和故事主线毫无关系,削弱了书中的爱情这条线,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总之在原著的后半段,勒鲁为了让小说更刺激,稍微有点跑偏。而韦伯在改编音乐剧的时候,将后半段几乎完全砍掉。很多人物,例如捕鼠人、达洛迦、菲利普伯爵等,则被直接祛除了。这让整个故事的结构更加紧凑,情感更易被表达。

最后说一句,个人认为整个音乐剧最佳曲目是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这首歌和原著的相关段落契合度最高。Try to forgive, teach me to live,完全是克里斯提娜内心的写照。

诶竟然胡言乱语了这么多,逻辑好像有点乱,就到这里吧。

【小芯的回答(1票)】:

phantom对Christine的执着好像是所有喜欢艺术的人对艺术的执着,在这种心境面前任何言语都那么单薄。

【ParadoxXu的回答(0票)】:

长话短说,剧院魅影在商业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依旧在伦敦西区演出,票房已达数十亿美元。在艺术上,韦伯为我们奉献了很多首动人的歌曲,无疑这些歌曲可以在第一时间打动听众,但在音乐剧音乐戏剧性的探索上韦伯显然已经和70年代的自己相去甚远。在舞台布景技术上,剧院魅影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第一幕结尾自由坠落的吊灯,快速切换的布景,大量的蜡烛和干冰等等,让以前舞台上难以想象的梦幻之境获得了实现。这部音乐剧可以说树立了欧洲大音乐剧(mega musical)的典范,对后世剧作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应该计入史册的音乐剧。但韦伯毕竟只能成为音乐剧界的普契尼,音乐剧界的瓦格纳绝轮不到他。

【AmyWong的回答(0票)】:

有幸现场看过,怎么说,看得时候心情很复杂。

正好有机会去美国 住在broadway心想必须要看一场 最后挑了最经典的歌剧魅影

无论从舞台的布景,服饰,还是演员的演技,唱功,特别还有现场的乐队,已经不能只用赞来形容。服饰,道路都很齐全,场景的切换很快而且很逼真。看到热泪盈眶,真的。剧场不大,但是保证了余音绕梁的效果。特别中间有一段,是可以感觉到魅影就在你后面飘来飘去的。回来一个多月,脑海里还全是歌剧魅影的歌。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比在albert hall的好 可能是因为在现场吧,感觉人物唱歌的时候感情特别丰富,表现力很好,albert hall的感觉歌声略平了一些

题外话,当时感觉复杂一个是之前听了无数遍,看过几遍dvd 有种梦想成真的激动和虚幻感,还有一个是之前被紧绷到崩溃的神经完全融到音乐剧里了

【BillGu的回答(0票)】:

更希望看到达人对这部POTO剧商业成就的回答。当然,艺术成就也相当斐然;只是觉得商业上的推波助澜是不是更有全球化的背景因素。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这部剧,脱离了莎拉布莱曼的演出,是不成立的。

意思是说,这是人歌合一的一部剧。

韦伯在写这剧的人声部分的时候,想必是就是以莎拉布莱曼的声音为蓝本做基础进行编配的。

那你说,他在写作的时候有没有进行个人情感的代入呢?肯定有啊!那魅影的人设就是他自己啊亲!

我也听歌剧魅影的几个版本,男声唱的各有千秋,但是女声,永远是莎拉布莱曼的最好,对,说的就是你25th那个,长得真漂亮,演的真好,可是。。可是。。。不看脸的话。。。。真心不好听啊!

这部剧和《悲惨世界》不同,韦伯是有先入为主的概念的。

莎拉布莱曼演出队时候,会有代入感么?我想也是有的。妈的,唱的时候有个魅影在心里作祟,多酷啊!!!

八卦党回答完,求打脸。

呐,现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伦敦现场听一下《悲惨世界》,奢望着能街上偶遇colm叔,并不要脸得骚扰到他给我签名!!!

【张凯旋的回答(0票)】:

高中音乐老师给看的,大家都放下手头的作业,在一个黑暗的教室里……恩,初恋不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