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也可以上得活泼精致 集体活动,去了同煤一中。事先安排,要听课,要评课,要讲座。去了,才知道听的课全是高三的。心里未免犯嘀咕:高三肯定是复习课,在一些学校,基本上都是做套题,答题、讲题、改错……循环往复,没有什么新意。这里应该也是这样吧? 上课了,是年轻的男老师,内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他先讲了一则文言小故事: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教师自然是用诙谐的白话讲解,听完,学生笑了。投影原文,要求解释“卜”“璋”和“瓦”,学生说,如果不是听了老师的故事,只看原文,“卖卜”,就会以为是“卖萝卜”。“璋” 是“玉”字旁应该指玉;“瓦”字就是瓦片。倘若这样,就可以理解为:生下男孩子让他“玩玉器”,女孩子嘛,就“玩瓦片”吧。全班大笑。教师由此引导,文言实词应该结合语境来理解词义,不能仅仅根据现代汉语词义来下决断。 接着,教师采取先列举高考试题进行分析,然后设计系列题练习巩固的方法,依次讲了借助课文已学知识进行推断,比如,“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加点的“秋毫”一词在课文《鸿门宴》里学过,句子是:“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此两句中的“秋毫”意思一样,都指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借助字形、借助句子的对称结构、借助成语、借助语法进行推断等等。都是通过教师分析,学生思考讨论后能理解吸收的内容。 最后,投影了一则短文: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通过此文来逐一检测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比如,“于”字含义须借助语法知识推断,为介宾短语后置,解释为“向秦青学习唱歌”;“衢”是借助字型来理解,为“通衢大道,郊外四通八达的大道”;“响”则依据前后句子“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对称结构来理解,与“声”含义相同;而“反”则是通假字,通“返”。 这样,从开头的激趣导入,中间的层层推进,到结尾的短文小结。使原本刻板的知识教学变得环环相扣,丰富多彩,整节课,学生学得活泼而有兴致。 另外几位老师虽然与第一位老师使用的课件大致相同,但又根据自己的设想作了删减、补充或顺序方面的调整。比如,另一位男老师与第一位的方法恰好相反,是从《薛谭学讴》导入,根据短文涉及到的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依次讲解。正像议论文结构,前者为“总——分——总”,后者为“总——分”。也有的老师在讲解几种推断法时,没有平均使用力气,而是有详有略,在讲解根据字形进行推断时,从“六书”入手,如“籴”和“粜”,两个都是会意字,从字形结构是就会明白其含义。 课外得知,他们教研组有集体备课的传统,常常是大家集中讨论后,由一人执笔写教学设计,准备课件和编制学案。这次他们共同使用的课件是组长亲手制作的。可贵的是,所有老师在使用时,并没有按照原先设计的程序进行,都根据自身实际、学生学习实际进行了调整。使同题内容异彩纷呈,具有了个性化的色彩。他们教研组的做法,我是赞同的。就拿文言实词复习的方法来说,网上很多,我见过依据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也有鲁教版的。我们可以上网浏览和借鉴,但是直接搬过来使用,我不赞成。因为这样做,教师的教学失去了创造性;不是自己亲力亲为的内容,肯定只能照本宣科,形式僵化而死板。有的学校的学案教学就是全年级公用一种学案,且不说编制水平高低,由于目标单指高考,学案成了试题集,成了训练案,领导还强求大家必须统一模式,统一教学步骤。结果,课堂教学程序变成了答题、讲题和改题的过程。这种方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和教学规律。 当然,同煤一中的课堂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大概是高三复习吧?老师们把课堂安排得都非常满。正因为太满,教师讲得就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吸收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不需要像有的学校那样,干脆把桌子摆成圆圈,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自学、讨论和展示,一节课甚至不需要老师讲几句,但是课堂时间全部由教师支配,学生与教师的活动仅仅是简单的提问和异口同声的回答,也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 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这一问题当然不仅仅同煤一中存在,很多学校都有。客观上说,是办学机制造成的。现在的中学大多改变了完全中学的模式,高中就是高中,初中就是初中。高中教师不了解学生初中所学,初中教师不明白高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再加上一些学校太功利,把升学率作为办学的惟一目标,即使让教师从高一代课到高三这样的小循环也达不到。代高三课的年年是高三,有的教师教了十多年书,却一次也没有高三复习的经验。这次听课发现,有的老师不明白学生初中所学篇目,讲“借助已学知识推断文言实词含义”时,只会从高中教材中寻找例子,比如“秋毫”一词,初中课文沈复的《童趣》中就有“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还有“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其中的“黠”字,在初中文言文蒲松龄的《狼》中也能找到,为“狼亦黠矣,顷刻两毙。”只是结合语境,前者为褒义,应该解释为“聪明”,后者是贬义,为“狡诈”罢了。课堂上,有学生在解释这些词的时候,提到了初中课文,遗憾的是老师不清楚,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鼓励和肯定。 由此,我建议 同煤一中的校长已经决定给老师们订购初中教材。这是好事。其实,网上也能看到初中的电子教材,只要我们有心,这些,根本不是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