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毒与白血病(升麻鳖甲汤)

 刘曦谦 2014-11-18

1阴阳毒为“血分热毒”之病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中记载的阴阳毒病极为精简,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宋代之前,多数医家认为阳毒即热极,阴毒即寒极,用雄黄、蜀椒是不合理的。故治疗上多弃仲景升麻鳖甲汤而自立新方。如王叔和、朱肱均持此说,用自拟的升麻汤、阳毒升麻汤、大黄散、栀子仁汤等苦寒之品治阳毒;用甘草散、附子散、白术散、肉桂散等辛热之类治阴毒。元末医家王履潜心钻研仲景阴阳毒,对其病因病机提出了新的见解,曰:“考之仲景书,虽有阴毒之名,然其所叙之征,不过面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而己,并不言阴寒极盛证,况其所治之方,亦不过升麻甘草当归鳖甲而己,并不用大温大热之药。是知仲景所谓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是感天地恶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耳。”这一精辟论述否定了宋元时期阴阳毒乃寒极热极之说,颇受后世医家的赞同。如尤在径讲得更为明确:“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阳毒非必极热,阴毒非必极寒,邪在阳者为阳毒,邪在阴者为阴毒”。提出了邪气郁久顽固便成毒的观点。

对于毒邪的性质,赵以德在《金匮玉函经二注》中说:“古方书谓阳毒者,阳气独盛,阴气暴衰,内外皆阳,故成阳毒,阴毒者,…故成阴毒。二者或伤寒初得便有是症,或服药后变而成,阳毒治以寒凉,阴毒治以温热,药剂如冰炭之异,仲景以一方治之,何也?且非一皆热毒伤于阴阳二经乎?”鲜明地指出阴阳毒同为热毒致病。但由于受体质差异、正气强弱、受邪轻重、病程长短、治疗得当与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出现“阳毒”、“阴毒”的不同证候。

究其病位,赵以德又云:“仲景于阴阳二毒之证,总用一方,盖可见矣。病形虽由阴阳发证,论邪则一属热毒与血病也。”明确提出其病位在血分。从临床上看,许多温热病在急性期表现为热毒炽盛、燔灼血脉,正气抗邪向外之“阳毒”症。邪毒蕴结,阳热亢盛,势必灼伤阴津而致阴津耗伤,甚至下焦真阴耗竭,即所谓“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温热论》) 因此,在温热病后期或缓解期常有正气无力抗邪致毒邪深伏、血脉瘀滞、阴精耗伤之“阴毒”表现。

2急性白血病的病机和临床特点与阴阳毒相类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白血病细胞呈克隆性扩张、分化障碍和凋亡受阻,致使过度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向血液释放,并可向全身各组织浸润。具有起病急骤,来势猛烈,变化多端,表现重笃的特点。中医认为,温热毒邪入血伤髓是其基本原因。

由于温热毒邪致病力极强,具有火热酷烈、炎上燔灼之性,故极易灼伤血络,出现面赤斑斑、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症状。热毒煎熬血液,则血液稠浊,血脉瘀滞,出现皮肤瘀斑、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正如《医林改错》说:“瘟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热毒随血流行,攻注骨髓,则出现骨、关节剧痛难忍。此外,在本病极期,如果毒邪内陷心包,上攻脑髓,则出现神昏、谵语等神志病变。如不及时救治,可出现“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的不良预后。正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 急性白血病的这些病机和临床表现正与《金匮要略》“阳毒”特点相吻合。   

在急性白血病经诱导化疗或移植获得完全缓解后,由于许多患者体内仍然残存一定数量的白血病细胞,即微小残留病灶(MRD),这些白血病细胞若在体内逐渐增殖至一定水平就会出现临床复发。中医认为,温热毒邪属阳邪,如果在急性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未能彻底祛除,势必灼伤阴液、精血,出现余毒深伏、血脉瘀滞、阴精亏虚的虚实夹杂局面,表现为面色苍白、身体疼痛、出血等症状。若正气不支,热毒壅盛,就会出现急性期的表现。这些特点提示我们,白血病在缓解期与《金匮要略》“阴毒”的特点有类似之处。      

                   

 

1升麻鳖甲汤透热解毒、养阴活血,是治疗白血病的的有效方药  

基于白血病的病机和临床特点与阴阳毒相类,热毒伤及血脉是其主要病机,余毒深伏、耗伤阴津是其复发的关键。故透热解毒、养阴活血为其治疗的主要法则。升麻鳖甲汤不仅能透蕴蓄不解之邪,且能养被热毒所扰之阴津,正具有这方面作用。方中升麻辛凉宣散,能“解百毒,辟温疫瘴气,邪气盎毒”(《本经》),以透毒外出见长,为君药。鳖甲甘寒咸润,善养阴清热,并能入血脉攻除留滞之毒。如《日华子本草》谓其“去血气,破癥积、恶血”。当归辛温走散,能养血活血,与鳖甲相合,可增强养阴血、通血脉之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雄黄、蜀椒辛温有毒,能消散瘀血,用之有以毒攻毒、因势利导作用。正如尤在径所言:“蜀椒雄黄一物,阳毒用之者以阳从阳散其速效。”其中雄黄含有砷,而砷剂对某此髓系恶性增殖性疾病有确切的疗效,这可能是本方治疗白血病有较好效果的原因之一。但在缓解期,邪毒已微,深伏于内,故不宜用雄黄、蜀椒等辛烈之品,以防劫阴伤正。

    具体应用时要注意:(1)升麻、甘草的用量要大,每用至15~30克;(2)蜀椒、雄黄为急性期必用之品,蜀椒的用量为3~5克,雄黄1克研末分2次冲服(连续应用时间不宜超过2周)。在缓解期,这两味药不用;(3)恒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30~60克以加强清执解毒,加全蝎、蜂房3~5克以加强搜剔毒邪,生地黄10~30克以清热养阴凉血;(4)再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

2典型病例    患者黄某,女,28岁,2003年8月15日因发热、咽痛半月,全身瘀斑3天入院。患者于半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咽痛,体温在38-39.5。C之间,伴头昏、乏力、心慌、全身关节酸痛。自服感冒药无明显好转。3天前出现全身瘀斑,遂到本院就诊。门诊查血常规示:RBC: 2. 60×1012/L,HGB: 105g/L,WBC: 83.2×109/L,PLT: 39.3 ×109/L。拟白血病收入住院。入院时症见:发热,咽痛、头晕乏力,全身关节疼痛,纳差,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结。查体: 体温39.2。C,面色潮红,全身多处瘀斑,扁桃体II。肿大,可见脓点,胸骨压痛,两肺呼吸音粗,未及罗音,心率100次/分,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未及,脾肋下适及,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暗、苔黄燥,脉弦细数。腹部B超示:脾偏大。骨髓穿刺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 0. 8: 1,原幼淋细胞占81%。诊断考虑: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2型。中医辨证属热毒郁结血分、阴血耗伤。在VDP方案化疗,并常规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升麻鳖甲汤加减。药用:升麻30克,鳖甲(先煎)30克,当归15克,生甘草15克,蜀椒5克,雄黄1克(分2次冲服),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连翘30克,全蝎3克,蜂房5克,生地15克,太子参30克,焦楂曲各10克,大枣10克,生姜5片。1周后症状缓解,继续上方加减治疗,4周后复查骨髓象示基本缓解出院。予去雄黄、蜀椒、蜂房带药治疗。8周后返院化疗1次,并长期坚持中药治疗,至今未见复发。

   

1升麻鳖甲汤透热解毒、养阴活血,是治疗白血病的的有效方药  

基于白血病的病机和临床特点与阴阳毒相类,热毒伤及血脉是其主要病机,余毒深伏、耗伤阴津是其复发的关键。故透热解毒、养阴活血为其治疗的主要法则。升麻鳖甲汤不仅能透蕴蓄不解之邪,且能养被热毒所扰之阴津,正具有这方面作用。方中升麻辛凉宣散,能“解百毒,辟温疫瘴气,邪气盎毒”(《本经》),以透毒外出见长,为君药。鳖甲甘寒咸润,善养阴清热,并能入血脉攻除留滞之毒。如《日华子本草》谓其“去血气,破癥积、恶血”。当归辛温走散,能养血活血,与鳖甲相合,可增强养阴血、通血脉之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雄黄、蜀椒辛温有毒,能消散瘀血,用之有以毒攻毒、因势利导作用。正如尤在径所言:“蜀椒雄黄一物,阳毒用之者以阳从阳散其速效。”其中雄黄含有砷,而砷剂对某此髓系恶性增殖性疾病有确切的疗效,这可能是本方治疗白血病有较好效果的原因之一。但在缓解期,邪毒已微,深伏于内,故不宜用雄黄、蜀椒等辛烈之品,以防劫阴伤正。

    具体应用时要注意:(1)升麻、甘草的用量要大,每用至15~30克;(2)蜀椒、雄黄为急性期必用之品,蜀椒的用量为3~5克,雄黄1克研末分2次冲服(连续应用时间不宜超过2周)。在缓解期,这两味药不用;(3)恒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30~60克以加强清执解毒,加全蝎、蜂房3~5克以加强搜剔毒邪,生地黄10~30克以清热养阴凉血;(4)再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

2典型病例    患者黄某,女,28岁,2003年8月15日因发热、咽痛半月,全身瘀斑3天入院。患者于半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咽痛,体温在38-39.5。C之间,伴头昏、乏力、心慌、全身关节酸痛。自服感冒药无明显好转。3天前出现全身瘀斑,遂到本院就诊。门诊查血常规示:RBC: 2. 60×1012/L,HGB: 105g/L,WBC: 83.2×109/L,PLT: 39.3 ×109/L。拟白血病收入住院。入院时症见:发热,咽痛、头晕乏力,全身关节疼痛,纳差,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结。查体: 体温39.2。C,面色潮红,全身多处瘀斑,扁桃体II。肿大,可见脓点,胸骨压痛,两肺呼吸音粗,未及罗音,心率100次/分,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未及,脾肋下适及,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暗、苔黄燥,脉弦细数。腹部B超示:脾偏大。骨髓穿刺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 0. 8: 1,原幼淋细胞占81%。诊断考虑: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2型。中医辨证属热毒郁结血分、阴血耗伤。在VDP方案化疗,并常规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升麻鳖甲汤加减。药用:升麻30克,鳖甲(先煎)30克,当归15克,生甘草15克,蜀椒5克,雄黄1克(分2次冲服),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连翘30克,全蝎3克,蜂房5克,生地15克,太子参30克,焦楂曲各10克,大枣10克,生姜5片。1周后症状缓解,继续上方加减治疗,4周后复查骨髓象示基本缓解出院。予去雄黄、蜀椒、蜂房带药治疗。8周后返院化疗1次,并长期坚持中药治疗,至今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