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仓健:也许坚忍只是表象

 Liuhanbei 2014-11-18

高仓健:也许坚忍只是表象

高仓健(1931-2014),日本著名男演员,代表作品有《追捕》《动乱》《远山的呼唤》

文/叶克飞

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拼命去做点什么,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喋喋不休、强词夺理的人不足取,我觉得默默地、拼命走自己道路的人才是最美好的人。

—高仓健

我生也晚,高仓健凭借《追捕》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偶像时,我还未出生。年幼时倒是常听到父母那辈人提及高仓健,最有趣的是,我在青岛长大,青岛39中号称“明星摇篮”,唐国强倪萍陈好等人都毕业于这所中学,我母亲还有路遇唐国强的经历。所以,长辈们每次说到高仓健,难免会提及唐国强——当初关于“硬汉”和“奶油小生”的大讨论,高仓健是硬汉代表,年轻的唐国强则是典型的“奶油小生”。

高仓健的影响之大,如今看来仿似传说。当时,国内一家服装厂仿制了高仓健在《追捕》中所穿的那款风衣,半个月就卖了十万件。凭借《小花》走红的唐国强则陷入人生中的最大困境,在“要硬汉还是奶油小生”的大讨论中,他作为后者代表只能靠边站……??

如今看来,高仓健的走红多少有些因缘际会。当时的中国,“文革”刚刚结束,封闭的国门开出一条缝隙,人们仍无缘得见好莱坞大片,首先接触的是日本电影。而且,因为文革的混乱,人们普遍有着对正义和安全感的需求,高仓健的坚毅硬朗形象自然更容易被人们(尤其是女性)接受。??比我年轻的那代人,若非老影迷,多半不会熟悉高仓健。从当年的木村拓哉F4,到如今的李敏镐和都教授,走红的是“花样美男”,甚至模糊性别,呈现雌雄难辨的中性化倾向。??于是,有人又提出了“寻找硬汉”一说,但与八十年代不同,它几乎没有任何回响。我能理解这种变化,消费主义本身就带有女性化或说阴柔化倾向,除了花样明星外,近年来曾经流行的小清新等概念,大都十分柔软。人们也需要“硬”,但这种硬不是高仓健式的阳刚,而是以其他形态呈现,比如叛逆。它有时还会成为阴柔化消费主义的一个注脚,比如一个以叛逆赢得人气的明星,往往会因为“孩子般的叛逆”换来女粉丝的母性爆发。

2005年底,我在电影院里观看张艺谋《千里走单骑》,年过七旬的高仓健仍然硬朗,脊梁笔直,标志性的立领。这样一个老人,最宜饰演父爱如山的角色,只是,属于他的时代已然逝去。当年的《追捕》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杜丘你看,你看多么蓝的天啊。一直走下去,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走吧,一直向前走,别往两边看”,可老去的高仓健,蓝天下背影苍凉。

高仓健:也许坚忍只是表象

那时,我好像才刚刚开始熟悉他——大概是世纪之交时,我才正式成为一个影迷,从此开始了从VCD到DVD的追寻,进而在珠三角的几大城市辗转淘碟。也是在那时,年过二十的我才真正接触“从小听到大”的高仓健。在我淘来的众多日本影片中,不乏高仓健作品,我所看的第一部不是《追捕》,不是《远山的呼唤》,而是《幸福的黄手帕》

《幸福的黄手帕》中,高仓健从鲁莽爽直的矿工变成内敛深沉的出狱男人,在一段回家的公路旅程中,期待着妻子挂出的黄手帕。这部片子拍摄于1977年,那时,他还不曾被中国观众所认识。

通过《幸福的黄手帕》认识高仓健,在我看来是幸事。电影当然不是最好,但它与早年高仓健在东映拍摄的侠义片和黑帮片有着本质不同,他不再是英雄,而是一个平凡甚至曾经犯下大错的人,因此更对我的胃口,也更契合他内敛深沉的形象,甚至契合他的人生。

高仓健的阳刚有着极度个性化的一面,并非某些人想象中的高大全式坚毅,而是时常有着进退两难的困窘与挣扎,甚至会经历背叛与放逐。他的人生经历也呈现这样的状态,年轻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演员,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外贸商人。在那个时代,他的老家将演员称为“河原乞食”,无异乞丐。但他大学毕业后恰逢战后日本的萧条期,无法解决温饱,只能接受演艺公司的邀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高仓健影传》中提到,他甚至在第一部电影拍摄前于化妆间中落泪,因为他仍无法接受自己成为演员的事实。

阳刚外表下的柔软内心,才是高仓健式硬朗的真实面貌。所以,他曾写道:“我对演戏真的不太在行。但目前为止的200多部戏,有100多部,都是演的我自己。”

当然,我也能接受东映时代的他。日本侠义片有着自己的模式和独特的视角,它完全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前期日本社会发展的产物。叛逆的阳刚在刀光剑影中呈现,唯一欠奉的仅仅是人文气息——也就是《幸福的黄手帕》和《远山的呼唤》所能带给我的那些。

拍摄《幸福的黄手帕》时,高仓健已经与妻子江利智惠美离婚六年,他在片子中饰演的岛勇作,恰恰也是六年牢狱刑满释放。这个细节并非巧合,片子中的岛光枝曾不幸流产,也是江利智惠美的真实经历。

此时的高仓健已经46岁,懵懂的少年时期、彷徨的从影初期以及爆红的壮年期都已过去。他不再以叛逆式的英雄面貌出现,而是以内敛深沉替代,多少有千帆过尽的意味。幸福的黄手帕挂满枝头,也有着前情难忘的隐喻——许多人都将高仓健一生只结一次婚、甚少绯闻当成他洁身自好的例证,甚至演绎出各种经不起推敲的心灵鸡汤,但却忽视了一点:高仓健也曾经青涩,在婚姻关系面前莽撞并无助,甚至伤及他人。

他在拍摄第一部电影时,便结识了担任女主角的名歌星江利智惠美。后者年仅19岁,却已凭借《田纳西的华尔兹》红遍日本。高仓健是她的歌迷,也是片子里的男配角,腼腆的他用体贴的方式打动了她。1958年,江利智惠美在演唱会上宣布了订婚消息,并决定一年后结婚,从此息声息影。1959年2月16日,也就是高仓健28岁生日时,二人结婚。?

婚后的高仓健与拍拖时的体贴形象迥异,时常不辞而别,甚至几个月不回家,并暴露出大男子主义倾向。1962年,江利智惠美不幸流产,并无法再生育,这使得抱子心切的高仓健更为冷淡疏离。1970年,二人的住所被大火焚毁,开始分居,并于1971年离婚。

此时的江利智惠美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红得发紫的高仓健亦于1976年突然宣布退出东映。也是在那之后,才有了《追捕》《幸福的黄手帕》和《远山的呼唤》。

离婚后的高仓健,才是国人熟悉的(或说想象的)那个高仓健。他那内敛深沉,坚毅挺拔的银幕形象,其实从那时才真正呈现。

1982年,独居的江利智惠美死于东京寓所,死因是酗酒引起大量呕吐,因呕吐物呛塞喉咙窒息而死。十多年后,息影多年的高仓健接拍《铁道员》,他饰演一个守护小车站长达45年的老铁道员,他向导演提出片尾曲使用《田纳西的华尔兹》,也就是江利智惠美的成名曲。

年轻时不懂爱的人实在太多,正如《铁道员》里的那位老铁道员,也忙于工作,忽视了家庭。高仓健用这样一个角色重返影坛,多少是一种忏悔。??

与年轻时代直面暴力的银幕形象不同,离开东映后,他时常以背影入镜,依旧硬朗,却多了苍凉。我们都曾进退失据,也许坚忍只是表象。

本文首发于《腾讯·大家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