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彤寺,座落在南宮市區西北1.5公里處,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67年),比河南洛陽 白馬寺還早建一年。東漢初年,佛法東來,第一批禦准傳法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南宮親自主持修建了普彤寺、普彤塔![]() 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佛塔, 南宮也因此成為中原佛教文化的發源地,佛教界和廣大信眾心目中的佛教聖地。1992年,著名高僧弘川大師來此擔任住持,多方籌資重新修建普彤寺,歷經十幾年努力,建成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三門和其他附屬建築, 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修行僧眾和觀光旅遊人士日逐增多,多次被上級有關部門評為先進宗教場所。
此塔為八角實心磚塔,共9級,塔高33米,底層直徑5米,塔身每級出簷,簷下翹置斗拱。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磚井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3尊,這種佛龕營造方式,實屬罕見。在風雨剝蝕的漫長歲月中, 普彤塔經過魏(三國)、唐、宋等各朝的重修、維修。明嘉靖十五年維修時籌集資金甚多,動工規模較大,按明代建築風格修塔一新。1966年邢臺地震,塔頂震掉銅佛3尊,均為紅銅質菩薩像,最大的一尊是觀音菩薩,高41釐米,重8.25公斤,觀音菩薩安詳地坐於“海天佛國”(東海小島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經、口念經語、衣著佛珠、一足蹬著海岸,足下蹬蓮,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蓮一株,海水波濤滾滾,上浮海馬、魚、海螺等海生動物和佛經、元寶等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莊嚴形象栩栩如生。背部刻有銘文:“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騰建竺法蘭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
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於佛經《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彤”為朱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塗朱色,叫“彤庭”,因為塔後普彤寺內供奉著菩薩,塔身及寺均為朱色,故取“彤”字,所以塔取名“普彤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