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争强好胜不代表进取心强

 小新绘本馆 2014-11-18

孩子的争强好胜,往往只是贪图胜利或者成功的“心理优势”,或者是出于对失败和落后的恐惧,而并非想要取得某方面的进步。

  米米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从小就能说会道,还很有表现力,大人让唱歌就唱,让跳舞就跳,让背诗就背诗,因此经常受到大家的夸赞,爸爸妈妈也感到很有面子。幼儿园举办活动,米米也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据老师反映,米米争强好胜,什么都要争第一,只要不是第一就不高兴。

  妈妈也发现米米有这个毛病,做游戏她一定要赢,如果输了就会耍脾气。在家里,大家都让着她,可是在外面,小朋友们一起玩,就没人让着她了。米米经常因为和小朋友做游戏输了,又哭又闹,搞得小朋友们都不爱和她玩。米米常说“我就要第一”,爸爸妈妈教育米米不能这样争强好胜,可姥姥姥爷却觉得“好胜多好啊,这样的孩子以后进取心强”。

  争强好胜不等于进取心强

  经常听到家长说“好胜不是坏事,这是进取心强的表现”,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好胜心和进取心是不同的,就像“争强”和“要强”不一样。

  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失败和落后是分辨争强好胜和进取要强的关键,如果失败或落后时,气急败坏,大发雷霆,或是避而不谈、兴趣尽失,甚至是表现出对“胜者”的妒忌、诋毁,那这就是“争强好胜”而不是“进取要强”。争强好胜,往往要么贪图胜利或者成功的“心理优势”,要么出于对失败和落后的恐惧,而并非想在某方面得到进步。“贪胜”和“惧败”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背后常隐藏着嫉妒、恐惧和不安,不是真正的进取。真正的进取,不在乎一时的胜败,在乎的是自己是否取得了真正的进步。

  孩子缘何如此争强好胜?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上”“小太阳”。众星捧月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享有众多的优先权、独占权,让孩子习惯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有的小朋友像米米一样,从小就喜欢表现,还总是浸泡在各种表扬和赞许声中,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占据心理优势。

  胜利、成功、领先可以带来心理满足感,孩子喜欢这种感觉,但无法接受和容忍失败、落后造成的心理失衡。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严厉的家教环境下,或者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会让孩子过于渴望成功,因为成功能让孩子感到安全。

  很多父母本身就非常贪胜惧败,他们急功近利,不重视过程和基础,在教育孩子时,忽视滋养和熏陶,只关注最后的结果。这样的价值观和教养方式,自然会造就孩子的争强好胜。

  过分赞赏的家长也会造就争强好胜的孩子。

  “你真好”“你真棒”说得太多,会让孩子对夸奖产生很强的依赖,当孩子把赢得赞赏当成行为的主要动力,一旦鼓励和赞扬停止,行为也就停止,甚至做什么都看能不能得到赞扬,而不是内心想不想做、喜不喜欢做。这会严重影响孩子内在动机和内在价值观的形成,孩子也很难产生真正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如何改变孩子的争强好胜心理?

  首先,家长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要只在孩子“很乖”“很棒”“很优秀”“很成功”时才接纳孩子,要让孩子有情感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要引导孩子重视和享受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过程,并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评价机制,让孩子不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标准来体现自我。

  第三,鼓励孩子尝试,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胜负。孩子胜利了、成功了,不要给予特别的赞扬,更不要给奖励,而是引导孩子感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愉悦,比如,孩子帮我们打扫房间,我们可以告诉他:“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在你的帮助下妈妈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务。”还可以问问孩子:“帮助别人的感觉好吗?你喜欢帮助别人吗?”孩子专心学习某样事情,过后我们可以提醒孩子:“学习的过程让你感觉快乐吗?进步让你开心吗?如果遇到困难,你还愿意继续尝试吗?”

  总之,希望在家长的细心引导下,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宝贵的自尊心、进取心,而不是贪图胜利,惧怕失败。

  心理学小贴士:孩子的生活中充满竞争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孩子长到3 岁或3 岁半,竞争意识会慢慢变强,会不断地和他人作比较,不断地更改“参照系数”——评判标准,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孩子之间的竞争似乎无处不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到幼儿园接孩子,耳边充斥着诸如“妈妈,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老师说我的被子叠得最整齐”“爸爸,我今天唱歌声音最大”“我吃饭吃得最好”“我搭的积木最高了”……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孩子们比谁的小车骑得最快,谁能把秋千荡得更高,谁能更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等等,孩子们似乎把每个游戏都当成了一争高低的比赛并乐此不疲。孩子们的竞争不像成人的那么“唯利是图”,有时还很奇特。例如,比赛谁转圈多而且不晕,谁可以最快地嚼完糖块,谁叫的声音最尖最大,谁溅起的泥浆最多……

  在大人看来这些竞争又无用又无聊,但它们实际上却是孩子们成长的动力,极富想象力。

  孩子们就是在和小伙伴的“较劲”中慢慢长大的,这些竞争是本能的,也是不能缺少的,它会让孩子获益匪浅。在竞争中,孩子可以学会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竞争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自信,学会应付失败和成功,学会自我展现等。

  孩子之间的竞争多是游戏式的,内容、规则和评判结果常常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既然孩子们是在游戏中竞争,做父母的就要以游戏的态度去看待,避免说一些“煽风点火”的话,什么“你才是最棒的,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加油,你比他们强多了”……这会让游戏中的竞争变成功利的较量,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压力。当孩子展开竞争时,父母应该这样说:“大胆去做吧,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会支持你!”这样孩子会明白名次不重要,参与最重要。

  选自心理专家柏燕谊最新著书《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了解更多内容,请查看《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图书详情

  如果您希望孩子乐观自信,无所畏惧地面对这个精彩与惊险并存的世界;热爱生活,总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惊喜,创造幸福;拥有爱的能力,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收获真挚情谊;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和著名心理学家柏燕谊一起,进入孩子多彩的心灵世界,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让孩子从小拥有高情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