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湘乡市潭市镇,想了解60多年前发生在观音阁后山的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无需翻阅《湘乡县(市)志》等文献资料,随便问一个当地群众,个个如数家珍。只是有人讲当时国民革命军敢死队带队的勇士叫杨通顺,有人则讲叫杨子云。据《湘乡县志》记载,带队勇士的名字为杨通顺。因此,易曙根先生在《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碑记》中以“杨通顺等八勇士”相称。 1945年1月16日,日寇占领湘乡潭市,在观音阁后面的回龙山上修筑碉堡作为据点。第二天,国民革命军第73军第45团一营奉命攻打这里的敌人。当时,盘踞观音阁及其后山的日军约200余人,居高临下,并配有重机枪,大白天无法接近。团长命令一营各部参战人员,务必在晚上12点前到达预定地点,然后趁夜色同时展开进攻。 史料记载,这次战斗,敌军死亡30余人,常德籍排长杨通顺等24名敢死队员为国捐躯。战斗结束后,潭市人民在山下的易家祠堂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并买来棺材将烈士的遗体安葬,杨通顺等8名烈士被葬在山顶同一个山包上。 可惜,24名烈士仅留下排长杨通顺一个人的姓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敢死队员的墓葬无从知晓其具体位置,被后人渐渐淡忘。所以,许多文章里出现了“牺牲8名烈士”的说法。1970年,当时的潭市人民公社为了抽涟水灌溉稻田,在观音阁后山顶上修建引水渠道。渠道规模很大,宽度和深度都有一米多。由于当时正处“文革”期间,人们对烈士墓葬群非但没有保护之心,反而有摧毁之意。渠道从杨通顺等8烈士墓葬群前面穿过,虽没有直接毁坏墓葬,但棺木前端的砂土仅存很薄的一层。年复一年,经过日晒雨淋、风吹冰冻,墓葬前端的砂土渐渐剥落,露出了里面的棺木。2002年的一个晚上,几个财迷心窍的盗墓者竟然打起了烈士墓的主意,惨无人道地炸开墓穴,将烈士遗骸丢得满地都是。当地群众发现这个情况后,义愤填膺,立即报告了镇政府,筹资将8位烈士残骸收集盛在一起,重新掩埋,并树了一块“八位抗日烈士之墓”碑,让烈士安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