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巍峨衡岳铭忠烈——南岳忠烈祠

 闲野之家 2022-08-18 发布于天津

图片

 巍峨衡岳铭忠烈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岳忠烈祠,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香炉峰下方,距南岳古镇4公里处,是中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纪念地之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11月全国抗战已将近18个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军事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叶剑英代表八路军参加了会议。会议针对一年多来全国抗日战争出现的我军牺牲将士曝尸荒野无人收敛的惨况,提出了修建烈士陵园的动议,得到了包括周恩来,叶剑英在内的与会将领们的一致拥护。
    从1939年春季开始,由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持开始了抗日烈士陵园的勘地、设计、建设工作,1940年开工,1943年落成,并根据烈士陵园坐落地命名为南岳忠烈祠。

忠烈祠依山而建,庄严肃穆,松柏苍翠。分为祠宇和墓葬两大部分。

墓葬区安葬有郑作民、孙明瑾、彭士量等12座将军墓和37军、74军等7座集体公墓。

整座祠宇为宫殿式建筑,座北朝南,南北纵深320米,东西宽约70米。中轴线上,按前低后高地形布局分为五进,依次是牌坊、七七纪念塔、纪念堂、安亭战役纪念亭、享堂。

图片

   第一进

    牌坊

图片

第一进为牌坊,一列拱门三孔,琉璃盖顶,花岗岩方整石墙体,中拱上方,嵌汉白玉竖额,镌刻着“南岳忠烈祠”五个鎏金大字,由原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题写。牌坊以内,广场开阔,绿草翠柏,互为对称。

图片

穿过牌坊,沿着林荫大道往里走,就到了“七七”纪念塔。

图片

  第二进

“七七”纪念塔

第二进正是广场正中稍后的“七七”纪念塔。“七七”纪念塔为忠烈祠的标志性建筑。

图片
图片

碑座正前方和东西侧分别用汉白玉嵌有“七七”二字,意指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五颗石制巨型炮弹直指蓝天,象征着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决心。

图片

塔背青石碑上刻有薛岳题词。

图片
图片

  第三

      纪念堂

第三进为纪念堂,正门匾额纪念堂三个大字,原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书,于1953年被毁,现在的这块匾是前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所题写。

图片

纪念堂的中央竖立着一块六米多高的汉白玉石碑,碑上刻有薛岳所撰写的《南岳忠烈纪念堂碑记》。碑记介绍了建祠的历史背景、经过,可见对英烈们捐躯卫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和英勇气概。

图片

纪念堂各两侧线展开为展览室,陈列着关于南岳与抗战及国家领导人参观忠烈祠的一些图文资料。

图片

“南岳与抗战”第一展厅

图片

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

图片

抗战陈列馆一角

图片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穿过纪念堂则是依山而建的276级石阶,这276级阶梯是为了纪念第九和第六战区阵亡的276位中高级军官而专门设计的。石阶分两侧而上,共有九大层,从下往上看是井然有序的台阶,见不到平台;但从上朝下看,则只能见到整齐的平台,台阶一级都看不见。

图片
图片

在石阶中间的绿茵草地正中央,用大理石片镶嵌着“民族忠烈千古”六个醒目的大字,把忠烈祠烘托得更加肃穆庄严。

图片
图片

   第四进

   安亭战役纪念亭

安亭战役纪念亭为五进建筑中的第四进,是为纪念上海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次战役'安亭战役”中牺牲的将士修建的。纪念亭的碑壁上原刻有安亭战役史事,但在文革时期被毁,现改为无字碑,意为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缅怀!

图片

在纪念亭的左边有一块双面刻着“游人到此,脱帽致敬”的致敬碑,在此碑旁边原竖有一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木牌子,意思是说不论官员的级别高低,凡是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官到此要下马,游人到此都要脱下帽子在此肃立,向英烈们默哀致敬。在纪念碑的两旁是青松和翠柏,意为松柏长青,烈士名垂青史。

图片
图片

  第五进

    享堂

第五进为亭上方享堂,居祠宇最高处,为整座祠宇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活动场所。清代诗人魏源在《衡山吟》中写道:“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衡山独如飞。”站在最高处观景平台放眼望去,除全祠风光尽收眼底外,华严峰,朱明峰、驾鹤峰、山丘村舍等映入眼帘。据说蒋介石很信风水,特意请了风水先生看中此地。忠烈祠背靠高峻秀丽的香炉峰,两侧青山环抱,溪流潺潺,现在看来实属安葬忠烈将士的风水绝佳之地。

图片
图片

享堂呈“十”字型,大门上方悬挂着落款为蒋中正的鎏金匾额,“忠烈祠”三个大字为当年蒋介石所题。这块匾额已历经七十多年风雨岁月,1953年被摘掉,当地村民无意中保存了下来,1982年找回后在原物上进行了重新油漆鎏金。细心的你想必已经发现,忠烈祠的“烈”字少了一点,为什么会少一点?众说不一。

一说蒋介石认为抗日烈士为国捐躯,歹徒是亡命之徒,烈士与歹徒岂能相提并论?所以故意去掉了歹字上的一点。

二说蒋介石题词时的心情非常沉重,抗日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坚信抗战一定能胜利,但他希望在日后的战争中牺牲要尽量少一点,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第三种说法是蒋介石想效仿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一点,是想等到抗战胜利,时机成熟时再加上这一点。也有说这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多一点少一点是无所谓的。

总之,无论哪种解说,都寄托着对民族先烈的崇敬之情。

图片

进入享堂,堂内靠后突出部分为讲坛,坛后巨碑如屏,居中竖刻“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两边刻二十二次战役阵亡将士神位。

图片

1943年7月7日,忠烈祠举行落成典礼时,由薛岳主祭。他站在祭坛上宣布:“自即日起,所有抗日阵亡将士一律入祠祀享”,并规定每年的7月7日为公祭日。在祭坛的前方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碑文是一篇回文,是薛岳于1942年5月题写的。

回文诗妙就妙在无论是横着念还是竖着念,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都可以读得通。碑文上的这篇回文诗最常见的一种读法是这样的:“恭立忠烈祠,以祠忠烈神,我怀忠烈魂,誓继忠烈神”。一连四个“忠烈”一气呵成,可见一片虔诚崇敬之情。

图片

堂内东西两侧用汉白玉碑座形式展出了张自忠、郑作民、佟麟阁等37位阵亡将领的生平事迹、总理遗嘱及国民党要员的题词。

图片
图片
图片

祠宇周围为公墓区,占地愈200亩。分布着19座烈士墓葬,其中12座为个人墓,7座为集体墓。葬有抗日战争中二十二次正面大型作战,以及全国共计四万次战斗所牺牲的将士。

在忠烈祠四周苍松掩映的山头上,有13座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坟墓里,埋葬着董煜(原国民党三十七军六十师师长)收集的本师在湘北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文史资料记载:国民党六十师曾在淞沪、浙东、苏南、赣北、鄂南、湖南等地与日军浴血奋战,歼灭日本侵略军近卫第九师团和第六师团。

在战斗中,该师不少官兵为保卫中华民族而壮烈捐躯。此地有74军、60师、140师等集体公墓3座,其余还有郑作民、孙明瑾将军等个人墓葬。

墓依祠建,祠因墓显。名山忠骨,相得益彰。

图片

“寇犯卢沟,大波轩起。捐躯卫国,忠勇将士。正气浩然,彪炳青史。汉族复兴,永湔国史。”南岳忠烈祠,铭刻着中华民族团结御辱、共赴国难的历史,纪念着英烈们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的雄心。壮丽山河,来之不易;青山忠烈,永世铭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迹再游团队

感谢您的关注

图片

文 / 陈亦曼

图/陈迹再游团队

配音/陈鑫宇

地图/陈桂林

排版/陈羿君

总负责/陈颖 

指导老师/ 凡非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