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阳标统: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在人间记姓名

 哈哈狮的信箱 2020-09-13

烈士”一词,古今皆有,但含义略有区别。古汉语所谓烈士,一般是指临危不惧节义之士,是指在生者,此后历代对烈士所指对象基本如此。孔子曾说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勇也。”有时烈士也形容有志向抱负之士,如曹操以诗言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近现代,“烈士”含义发生新变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抗战殉难者称为“忠烈”,此后“烈士”词意便被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而“忠烈祠”肇建也始于抗战……

1931年九 ·  一八事变激起了全民族爱国抗日热情。随后,在一 · 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陆军第十九路军、第五军数千将士壮烈殉国,陷于国力不彰,交通不便。国民政府无法将阵亡将士遗骸遗骨妥善统一安葬,只能将大部分就地掩埋。如此,一则英魂无处安身,二则有伤士气,三则亦伤民心。为鼓舞未来抗日战争中的军心士气,国民政府内政部于1933年9月13日颁布法令《烈士附祠办法》,以处理阵亡将士入祀等事宜。

各县设立忠烈祠办法(岳阳档案馆藏)

193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制定《各县设立忠烈祠办法》。“办法”的第四条规定,“凡抵御外侮、北伐、“剿赤”各战役死亡官兵之原籍属于某县者,即于某县忠烈祠专祀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军队在各战场上伤亡惨重。

1938年11月24日,在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上,各战场主官向最高当局汇报战况,谈到阵亡部下多“暴尸战场”不能掩埋时,无不掩面痛哭,会场“言者哽咽,闻者落泪”。蒋先生听后异常痛心,在会后“训词”专门提及“曝尸”一事,“我军过去最遭日军轻视一点,即是我们阵亡官兵忠骨,大部分不仅不能抬回安葬,而且任其遗弃阵地”,“这是我军最大耻辱”!蒋提出两项改进办法,第一,以后战地上所有官兵遗骸,必须抬回掩埋。第二,在各师、团设立掩埋队,规定其职责,在缺乏棺木时,要掘土挖坑将官兵骸骨埋葬,并且要立碑牌为标志,“使一般将士英灵得安其所”。

福建厦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雪山”家藏图片。

会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立即从湖南省政府拨款20万银元,叫人堪址、设计、备料。战时经济艰难,延宕三年,忠烈祠方才初步落成。

南岳军事会议后,行政院更进一步,于1939年初指令全国各省政府,入祀省市地方烈士祠“其范围当不仅包括正规军而言,所有地方警队、民众武力、个人为抗战牺牲而有事迹可考者,亦一律入祀,以示崇报”。

1939年6月,军事委员会去函行政院,问询全国各省市县忠烈祠办理情形,函言:现抗战两载,各阵亡将士,沙场碧血,气壮山河,神爽式凭,宜崇闉祀……    

1940年,最高当局亲自下令“令各省县党政机关从速调制在抗战期内死难军民姓名、尤其对于被敌惨酷残杀之忠烈事迹更应注重记叙并筹备建坊立祠使地方官岁祠之。”在最高当局积极关注下,同年8月29日行政院即召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内政部、教育部等单位进行新拟忠烈祠祀相关法规草案审查会,并于同年9月20日由国民政府以渝文字第865号训令,颁布《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以及《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明令公布在全国各省市县建立忠烈祠,原内政部所颁《烈士附祠办法》与军事委员会所制定《各县设立忠烈祠办法》废止。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民政府颁布《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目的有二,一是利用传统祠庙祭祀仪式,庄严纪念抗日殉国军民,以告慰英灵;二是利用其宣传功能,对人民进行精神动员,唤起中国广大民众民族主义热情,增加其同仇敌忾与胜利信心。

湖南平江县西乡茅草坪为重修废庙改名忠烈祠仰祈

抗战经年,民生凋敝,物资枯竭,各省郡县多无力新建忠烈祠,多数利用土地、关帝、城隍庙等旧有祠庙改建,如湖南平江县西乡茅草坪便将毁于战火唐神庙重修改名忠烈祠。1942年内政部统计处统计全国地方建祠情形,各省建立数量分别如下:浙江36所;湖南68所;四川53所;福建50所;广东51所;广西72所;云南60所……

抗战胜利后,为使抗战期间牺牲的广大将士及民众能够“以垂永久,以慰忠魂”,国民政府内政部于1945年12月26日发出渝礼字第1471号公函,要求“光复各省市政府应筹设忠烈祠”。1946年3月12日国民政府又公布《褒扬抗战忠烈条例》。“凡光复区省、市政府应仿照后方各省、市政府办法,积极筹设忠烈祠,将抗战阵亡将士及民间忠烈之士入祀该祠”。

广东连县(今连州)抗战阵亡烈士姓名录(感谢二档,保留我家乡忠烈名册),我知道他们阵亡在那一次战斗。

广东阳山县忠烈将士姓名录

1947年,联勤司令部抚恤处编订了《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联合勤务司令部,简称“联勤”。设置于一九四六年,统一负责军队的后勤。其下辖抚恤处专责军烈属抚恤工作,《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所收录名单是发放抚恤凭据,所有信息均以“原部队机关报请恤”为核准,是有据可查名单。

该名录记录了1926年6月到1947年6月之间的阵亡将士。其死亡类别分两类。一是北伐至全面抗战前;二是全面抗战时期;按省分县编排,按照录入人数厚薄不一,全国总计一千余册。每册扉页有本省各县各期忠烈将士人数一览表。接着是本县阵亡将士的具体信息。计有姓名、职级、番号、年龄、阵亡类别,日期,地点。其中,抗日战争中阵亡人数占九成以上。

刘公武将军(号耕芜)

1848年初,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刘公武将军(号耕芜)出任湖南民政厅长,有感于抗战期间,无数学生与袍泽非但忠骨无存,连名字也未留下,后人报德崇恩,却无英魂依聚之地,唯有将安置抗战阵亡将士总神位之南岳忠烈祠修缮完毕,方可对得起先烈。故在任厅长期间,公武将军左支右绌地从省财政里挤出资金继续修缮南岳忠烈祠,后因时局动荡,原规划终未完工。晚年,公武将军仍对南岳忠烈祠这项烂尾工程牵挂不已,念兹在兹地向后辈一再提及。

1950年之后,因政治原因,抗战期间各省市县所建忠烈祠,除少量保护利用外,绝大部分荒芜倒塌改用或被摧毁,忠烈名录亦流散迭失,间有零星存在各地档案馆里,七十多年来无人问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