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

 古今共享 2014-11-18

        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把“治人情”的“礼”,具体化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而把“忠”和“孝”作为社会伦理的基本规范确定下来。在个人伦理方面,董种舒从人与物的区别出发,把“仁义”说成是人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这样,作为社会伦理的“三纲”,作为个人伦理的“五常”,便结合在一起,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已见雏形。然而随着东汉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更加明显暴露出来。一些接触实际的思想家,在批判谶纬迷信的过程中,开始怀疑封建伦理纲常的神圣性,唯物主义者王充,是这些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使他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进而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进行了揭露。在他看来,封建统治者的荣华富贵与他们的道德操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提出“礼生与有而废与无”,戳穿了统治者宣扬的所谓“有德有富”、“以德配天”等谎言。与此同时,直接反映劳动者利益和愿望的道家经典《太平经》,也对董仲舒等人倡导的宗教神学和神圣化了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阐述了与封建道德相对立的道德观念。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当时,一批推崇道家黄老之学的名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合起来,称之为“三玄”,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玄学。玄学思潮的出现,是对儒家伦理纲常的一次否决,他们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伦理道德,向儒学的独尊地位提出了挑战。玄学以无名无形的“道”来否定有意志的“天”,以清谈的方式开展思想论战,给沉寂的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而其后以葛洪为代表的神仙道教,把儒教的封建伦理观念摄入教义,忠孝成了神仙世界的仙道之本。“学仙非难,忠孝为先”,成了后世道教中道士的信条。仙道和人道逐步结合,学仙者先须从为人做起,一些死去的忠臣孝子也逐步被名列仙班。葛洪说:“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这样,立功德和忠孝成了长生的必要条件,神仙世界被纳入了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道教明确规定长生成仙不能单靠方术,这就拉长了秦汉方仙道的方士和魏晋神仙道教的距离。魏晋社会由于佛教流行,也给道教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道教由注重个人修炼向重视劝善度人转化。葛洪认为天上的司命神,人间的灶神和人身中的三尸虫,皆是精气所化。精气既化为神,这些神灵也有了生命和智慧,自然就有善恶的观念,可以承担起赏善罚恶的责任。葛洪说:“山川草木,井灶挎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有精神则宜赏善而罚恶,但其体大而纲疏,不必机发而响应耳。”葛洪这段话是哲学上用精气说对万物有灵论的新解释,从而为他的道教神学提供了理论根据。这些神灵,便起着监督道士履行道戒的作用,并按世人行为的善恶进行赏罚,并把那些功行圆满的人度化为神仙。葛洪认为,凡欲长生成仙,必须积善立功,慈心于物,忠孝为本。若乃憎恶好杀,口是心非,行种种恶事,就造下罪孽,由司命按犯罪轻重夺算夺纪,甚至殃及子孙,再想转祸为福,必须加倍地做善事禳解。神灵对道士积善成仙要求很严,行善的动机要纯洁,并须坚持不懈,甚至道士的思想也要接受监督,不准产生恶念,对“有恶心而无恶迹者”也要夺算。当时葛洪的主要目的,是把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入道教神仙世界,使神仙不仅拥有超出凡人的法术,而且在品德上也是奉行世俗世界伦理纲常的楷模。伦理纲常是判定修道者善恶功过的标准。葛洪说:“非积善阴德,不足以感神明”,“非功劳不足以论大试”。积善立功,忠孝为本,成为修道者步入神仙世界必登的阶梯。
        晚唐北宋以来,儒学复兴,吸收融摄二教而形成新儒学,在统治者大力倡导下,其地位不断提高,迫使佛道向其靠拢,形成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宋元道教吸收融汇了儒家思想,孕育产生了净明道。净明道教义以融摄儒道为特色,自称其教名为“净明忠孝道”。“盖其说以本心净明为主,而制行必以忠孝为贵而已。”刘玉立教“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所谓净明,是指先天无极大道及自我清静本心。净明道认为大道清虚无为,人心本来清净光明,与道相通。但因世人生来多渐染熏习,纵忿恣欲,背却本性,使心地不净不明,以致曲昧道理,便不得为人之道。对治世人心病,恢复本性净明的办法,唯有惩忿窒欲,正心诚意。收摄心念,使之不为物欲所动。所谓惩忿者,不仅要息灭心中嗔怒仇恨,而且要惩治嫉妒偏狭、猜疑察察之心,对细小的忿嫉也不放过。所谓窒欲者,不仅要断绝淫邪色欲,而且对涉及溺爱眷念、滞著事物之间的一切欲望,皆须窒塞。唯有惩治一切物欲贪念,使内心纤尘不染,改过迁善,明理复性,方可德配天地,无愧人道。净明道提倡忠孝,以“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八字作为许真君降授的“垂世八宝”。尤其对忠孝神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宣称“忠孝大道之本也”;“孝至于天,日月为之明;孝至于地,万物为之生;孝至于民,人道为之成。”又说忠孝为人性中固有的良知,“人人具此天理,非分外事也”。净明道强调提倡忠孝,扶植纲常不只是一句空话,而且必须“真践实履”。这种态度使当时许多儒家大臣也不得不佩服称叹,认为有益于世道人心。
        纵观历史,植根于民族传统道德土壤之中的中国伦理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文明合乎规律发展的结果。同样,道教伦理道德思想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凝聚。尽管含有某些时代的局限性,但毕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道德认识和实践的记录,即使在那些为时代局限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之中,也包含若干有价值的成分,可作为借鉴。我们应该把道教传统道德中爱国爱教、勤劳节俭,扶危救困、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谦让礼貌等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