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今日最新消息:世界第二大化工公司、美国杜邦公司位于休斯敦东南拉波特地区的工厂15日发生化学品泄漏事故,5名工人直接暴露于有害气体甲硫醇中,造成4人死亡、1人送医,发生事故的生产线目前仍处停产状态。甲硫醇是生产蛋氨酸的重要中间体,杜邦是全球甲硫醇龙头厂家,其停产预计将影响蛋氨酸原料供应。
![]() 其实这已不是蛋氨酸行业最近面临的唯一问题了:去年底国内蛋氨酸龙头紫光重庆工厂由于环保问题停产(直接导致国内蛋氨酸重新回到了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年8月上旬蛋氨酸主要供应商安迪苏欧洲工厂因生产故障检修20天,而另一供应商Novus也检修2周,加上南京安迪苏因为青奥会临时停产,进一步减少了蛋氨酸供应……另一方面,国内家禽生产恢复性增长,供需两方面的变化使得国内蛋氨酸出现了较大的供给缺口,短短半年时间蛋氨酸价格由2.7万元/吨上升至9.5万元/吨,涨幅超250%。 科谱:蛋氨酸,又名甲硫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品种,动物饲料里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它除了参与动物体内甲基的转移及磷的代谢和肾上腺素、胆碱和肌酸的合成外,还是合成蛋白质和胱氨酸的原料。 1、产能集中在少数寡头手中,布局向亚洲转移。从全球来看,蛋氨酸的产能基本集中在赢创、住友、安迪苏和诺伟司等几个寡头的手中,合计产能超过135万吨,占全球产能的90%左右,且多数生产基地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国内目前产量约3万吨,进口高达16万吨,缺口较大,因此国家已将蛋氨酸产业化项目作为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发展项目。 2、国内蛋氨酸起步较晚,进口替代空间大。2010年之前,我国基本上不具备生产蛋氨酸的能力,所有的消费需求均通过进口来满足。虽然随着紫光、安迪苏等企业蛋氨酸项目的建成投产,2013年我国的蛋氨酸产能合计达到了15万吨/年,但这些产能还未能形成有效的供给,2013年我国的蛋氨酸产量实际仅为2.5万吨,而消费量达到了18.4万吨,因此绝大部分的供给基本都是靠进口来满足。在全球蛋氨酸市场利润率回归正常的过程中,国内企业的机会在于利用成本、价格,以及地理优势抢夺市场,实现进口替代。 国内厂家中,ST新材(600299)今年9月注入的安迪苏是全球领先的非淀粉多糖酶供应商,蛋氨酸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二,同时也是世界上可同时生产固体和液体蛋氨酸产品的两家生产商之一。安迪苏集团是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动物营养添加剂的全球性领军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蛋氨酸、维生素、酶制剂等动物营养添加剂。安迪苏集团凭借丰富的产品组合、广泛的销售平台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向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超过2500家客户提供创新的动物营养添加剂解决方案。安迪苏账面价值为70.13亿元,2014年上半年,安迪苏实现营业收入为43.65亿元。 国内涉足蛋氨酸产业链的上市公司非常少,除ST新材外,还有和邦股份和新和成。 ![]() ![]() ![]()
【 ·
原创:
源水 2014-11-18 16:56只看该作者(-1)】
*ST新材:安迪苏估值测算 哪个废柴又把二舅舅翻出来了 ![]()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以及生活质量水平在不断上升,对蛋氨酸的需求也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产能和产量也持续增长。根据统计,1993 年全球蛋氨酸产量为26 万吨,1999 年达到45 万吨,2005 年增长为60 万吨,2013 年这一数字已超过110 万吨。 ![]()
蛋氨酸的产能集中度较高。从全球来看,蛋氨酸的产能基本集中在赢创、住友、安迪苏和诺伟司等几个寡头的手中,合计产能超过135 万吨,占全球产能的90%左右,且多数生产基地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 我国蛋氨酸起步较晚,直到2010 年紫光化工1 万吨/年的蛋氨酸产能投产之前,我国基本上不具备生产蛋氨酸的能力,所有的消费需求均通过进口来满足。截至2013 年我国的蛋氨酸产能合计达到了15 万吨/年。但这些产能还未能形成有效的供给,2013 年我国的蛋氨酸产量实际仅为2.5 万吨,而消费量达到了18.4 万吨,因此绝大部分的供给基本都是靠进口来满足。 ![]()
2014 年7 月份以来,蛋氨酸价格再次急剧上涨,最高已经涨至目前的94000 元/吨,超过了历史高点 ![]()
今年9月份,ST新材以扣除哈石化100%股权、北化机100%股权、公司工程承包和设计相关业务的资产及负债、16.71亿元其他应付款之外的全部资产及负债,与控股股东蓝星集团持有的安迪苏集团100%普通股股权进行等值资产置换,差额部分由ST新材向蓝星集团非公开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购买。 ![]()
安迪苏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动物营养添加剂生产企业,运营总部位于法国安东尼,生产主要分布在全球6 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法国的Commentry、Les Roches、Roussillon、La Rochelle、西班牙的Burgos 以及中国南京。 ![]()
亚洲国家消费升级,蛋氨酸需求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2000年以来,美国人均鸡肉消费量一直维持在40千克左右,而同期中国的人均消费量在10千克左右,印度消费量在3千克左右。也就是说,美国家庭人均鸡肉消费量是中国的4倍左右,印度的13倍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在现有的养殖技术和蛋氨酸添加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和印度的人均鸡肉消费量达到美国的水平,蛋氨酸的需求量将分别是现有需求量的4倍、13倍,如果添加比例增加,这一倍数将更高,中印两国的蛋氨酸需求都存在比较大的增长潜力。根据我们的测算,我们认为从远景来看中国和印度都具备100万吨级别的市场规模,所以蛋氨酸在亚洲的市场空间巨大,将对蛋氨酸的需求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ST新材:安迪苏估值测算 杜邦是全球蛋氨酸中间体甲硫醇的龙头 转帖: 新加坡新建大体量工厂上周开工,这几天蛋氨酸从120左右降到90左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