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就成功 在时间和精力的效率上,七三不等于二十一 任何事不重复做两次 半途而废,被废的不仅有以前的努力,更有快到手的胜利 宋朝的米芾是我国非常著名书法家,他自小就喜欢书法,但练习了几年,却一直没有进步。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秀才,米芾听人说这个秀才字写得很好,于是前去向他求教。秀才答应收米芾做学生后,拿出一本字帖说:“你回去后照这本字帖练习,写好之后再拿给我看。”米芾回去后照着秀才的话做,很快就将字写好了。他去见秀才,恭敬地请他指教。秀才看了一下,就摇着头说:“你的字还有待提高。而你要想提高得快,就必须用我的纸。”米芾听了不明何意,但还是爽快地答应道:“没问题,只要能够进步。”秀才又说:“可是我的纸很贵,要五两银子一张。”米芾一听大吃一惊,哪来的这天价的纸!但为了练好书法,他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米芾回到家里,把情况告诉母亲。母亲二话没说,把所有的首饰都拿去变卖了。回来后把钱交给米芾,让他拿去买纸。米芾开始用老师的纸练习了。看着花了大把银子买来的纸,他总是不敢贸然下笔。每次下笔前,他总要望着字帖琢磨笔势半天,又用手蘸了水在桌面上来回的写上几遍,直到把字形字意全部了然于胸后才在纸上落笔。就这样,米芾用秀才的纸练习了一段时间,书法技术便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字写出来比字帖上的字还要好,还有力量,米芾就是通过这样的训练,才取得了日后的成就。 而这一切却是米芾的母亲与秀才商量好的一个计策。秀才早已把米芾拿来买纸的钱还给了他的母亲,他们只是想用这种方法促使米芾练字时更加用心,下笔之前认真思考,仔细揣摩,下笔之后一次就成功。 记得中学学指数的时候,数学老师提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纷纷发言。 “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老师告诉我们。 “ 这么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我们都很惊讶。 这个对比让不少同学感到意外。 这时老师变戏法般的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的是:一个人扛着铁锹,到处打井找水,在他的背后,是已经打过的几口井,可是都还没等到找到水就放弃了,第一口井离水只差薄薄的一层土。“如果他在第一口井一直挖下去,很快就可以找到水,遗憾的是他放弃了。”老师指着漫画说。 “我们平常做事往往也是这样,一件事情,做着做着,累了,没有看到成果,于是就放弃了。半途而废,被废的不仅有以前的努力,更有快到手的胜利。正如烧一壶水,如果断断续续,烧烧停停,一万斤柴也不能将水烧开;如果一鼓作气的烧下去,一斤柴也用不了。参加过长跑的人都有这样的‘高峰体验’,当你跑到一定的路程时,会有一种跑不下去的感觉,人相当的难受,但只要你稍微坚持一小会儿,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迎来的是顺利到达终点。
所以学习疲劳或吃力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劳累过度,而是因为没有计划、没有系统。只知道死力去做,做事总是打圈圈,做过的事又做一次,而不知道自己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记住非烈德尔菲亚著名大商人瓦烈梅克的话:“任何事不重复做两次!” 做事情,要么不做,做了,就坚持到底,一次成功。 |
|
来自: 主观现实 > 《守一:3亿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