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戏画:游弋梨园风情中(图)来源:2014年11月16日《中国文化报》 作者:徐镕 上传时间:2014-11-17
梨园春(国画)69×69厘米 朱振庚 刘海粟美术馆藏
中国戏曲和中国水墨自古都是骚人墨客所钟爱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戏与墨的结合,使这两种极富底蕴的文化碰撞出了全新的火花。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和中国的传统绘画一样,都有着浓重的写意色彩,戏曲表演的原理与中国画的原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以形写神”,重在“传神”。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一直都和中国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相辅相成的关系。
刘海粟曾在文章《从绘画风格看京剧艺术》中讲述了从他绘画的视角来诠释的京剧艺术,读来能在字里行间感觉到刘海粟对京剧艺术表现和细节的谙熟,联系绘画和画家实例,饶有趣味地解释着国画与戏曲二者的魅力和这两相结合之下产生的集群效应。他认为,京剧不论是从构图法则和审美情调更像是中国画,而且是写意的中国画。戏剧中章节之间的衔接、交织和过渡都体现着表演艺术家的水平,好的表演者总是把程式化的动作做得很生活化,使观者只感受到自然地表白,而不是表演。当提及关良的戏画作品,他说:“关良同志是懂戏的画家,不须署名,也可以认出是他的作品,洒落凝炼,富有拙稚美和韵味,对表演艺术家一样有启发。”他又评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自己多年知交梅兰芳:“梅先生的表演风格,以画相喻,应是工笔重彩的牡丹花,而花叶则水墨写意为之,雍容华贵中见洒脱,浓淡相宜,艳而不俗。”另外,他还对很多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各自风格谙熟于心,亦以中国画的品读趣味去欣赏戏曲,如他说“谭鑫培的演技具有水墨画的风格,神清骨隽,寓绚烂于平淡中,涟漪喁喁,深度莫测,如晋、魏古诗,铅华洗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天资勤奋,实为廉美。”“言菊朋苍凉中有低回之境,吐字清晰,行腔巧而又醇,独树一帜,如泼墨画闲云老鹤,味在冲淡之中。”“盖叫天如版画绣像,线条流畅,洗练沉雄,一动一静,一个眼神,从活脱中见功力;又善妙悟,罗汉面人,皆能悟出奇招。”“马连良潇洒圆熟,有书卷气。如古铜色绢上墨绘骏马,风骨奇健。”“于连泉戏工极佳,饰阎惜姣一角演出了《水浒》、《金瓶梅》中人物的风韵,放在《清明上河图》中,也很协调;并能于泼辣处见世态,将规矩寓破格中,如陈老莲画人物,清而不寒,憨而不媚。”“荀慧生花旦戏风行一时,善于刻画贫苦而富于正义感的女性,技法如铁线白描,风格人情均在个中。比如乐曲,亦时有华彩乐章,绝不浅薄单调。”“尚小云嗓音刚正,响遏行云,为人亦有侠气,乐于帮助贫苦同行。他刀马娴熟,大处落墨,如没骨花鸟,风情有高华之处。”“叶盛兰如大笔写幽兰叶,而配以工笔重彩兰花,有谨严、有粗犷、有浓丽,雄姿英发,百年绝唱。”此间字字真言,读来让后人感慨万分。由此也可见刘海粟不同于一般票友,而是将对戏剧的思考和细致的体味融入对中国画的思考之中,使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拉近了戏剧表演艺术家和画家的距离,也启发着表演者和画者的深层思考,使戏曲和国画成为相互补充、映衬的有利存在。
“戏墨·墨戏——中国水墨戏画展”是刘海粟美术馆的一个长期研究课题,从2008年至2013年,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先后进行了20余次的巡回展览,其声势范围之巨大,对专题艺术研究的广度及深度都在各地艺术界形成了深厚影响,并在2010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2010年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项目的优秀公共推广项目”,是上海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艺术项目。此次“戏墨·墨戏——中国水墨戏画展”,作为“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展品和推广活动项目,不仅可以尽情地欣赏戏曲和水墨艺术二者的结合,还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现当代各位艺术名家对文化艺术表现语言的不懈追求和创新,更是为当代青年再一次带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奇葩的生动课堂。其中,架上平面展品涉及中国现当代著名艺术家的戏画作品,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而这戏与人都无可避免地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迹。中国戏剧以简代繁,以虚表实,以意传神,简朴生动,空灵大气。中国水墨画亦是以写意见长,水墨韵染的笔法及材料的质感,更适合表现以抽象、夸张、华丽为特质的中国戏曲艺术。此次展出的艺术家作品主要来自林风眠、关良、程十发、丁立人、韩羽、聂干因、朱振庚、张桂铭、沈虎、周京新等。这些艺术家有的融民间艺术于画面,用稚拙、装饰的笔意表现对象;有的自幼徜徉于梨园风情,早已将一景一幕刻在心里;有的曾长期接受过西方油画的训练,并在作品中借鉴采用了一些西画的技术手段。但他们都以戏入画,将舞台浓缩于绢素,以戏曲人物为造型,以写意、抽象、意向等形式,将戏文的象征意涵,角色命运的归宿,情景的跌宕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为现代人画戏树立了楷模,为现代戏曲人物画开辟了先河。
时至今日,戏曲艺术仍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神髓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绘画艺术,特别是国画、油画、版画、综合材料的融合所呈现出的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戏画这一题材不断地研究、探索。
(本文作者徐镕为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
[编辑:李蔷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