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就是通过教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继而达到不教而教。“少教多学”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贯彻好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呢?
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学中体现以兴趣为支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思”、“干之”。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有兴趣就好办,愿意干是干好的前提。一个人本不想干的事情,你却强其所难,那就很难设想他能干好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更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怎样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少教多学的理念呢?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品质
课堂教学情境是运用情感与创设环境的和谐统一、互相映衬的最佳组合的情境整体。其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重全体的感受与体验以及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对教学而言就是教师根据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实物、模型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脑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2、积极地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作为教师,不能老是板起面孔,动不动就训斥学生,学生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到猫,课堂教学哪能生动活泼呢?积极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对学生来说,表扬、鼓励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实践证明,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同教学方法有关,而且同教育方式也有密切的关系。经常肯定学生的成绩,特别对后进生更应该多表扬少批评,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应该加以肯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的自卑感,使他们振作起来,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少教多学的理念有何联系呢?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内,一直在不停地讲,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出来,结果学生在哪儿昏昏欲睡,无法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为学生没有思考,没有自主的学习,导致教学效果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即使教师讲得少,学生也容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三、精心组织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精心组织提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是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全体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认真组织。例如,在某一节课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教师应该把要探究的问题选择恰当,避免问题选择过窄或过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出来,在学生讨论问题过程中遇到“卡壳”现象时,教师要积极引导,避免冷场,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探求知识的欲望得到激发,也体现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总之,要做到少教多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规划好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从而达到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我国的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