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家溍与“欧斋旧藏”

 真友书屋 2014-11-19

今年是文物研究大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朱家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以“欧斋墨缘——故宫藏萧山朱氏碑帖特展”和三种出版物作为纪念。朱家溍先生的女儿、文博学者朱传荣在接受《艺术评论》专访时表示,父亲“他把自己的心供得高高的”,“我自己感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是正派正直”。


朱家溍先生下班时(沈建中摄影)


2014年是知名文物大家、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朱家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以“欧斋墨缘——故宫藏萧山朱氏碑帖特展”和《欧斋墨缘——故宫藏萧山朱氏碑帖特集》、《宋拓九成宫醴泉铭》、《萧山朱氏旧藏目录》三种出版物作为纪念。


朱家溍先生的父亲朱文钧(字翼盦),清光绪年间公派英国留学,辛亥革命后任财政部参事、盐务署署长。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即被聘为专门委员,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文物鉴赏、收藏大家,他以三十年之力搜集汉唐碑版七百余种。遵照其遗愿,他的碑帖藏品由其夫人带领子女于1952年捐赠国家。


回忆自己的父亲与这次“欧斋墨缘”大展的缘起,朱家溍先生的女儿朱传荣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访谈时说道,父亲一生“把自己的心供得高高的”,在自己的大家庭中“有那么一种一脉相传的东西,自爱,自立,爱国,以求知为乐趣,不慕虚荣。”


北京故宫的碑帖收藏共29715件,其中朱氏捐赠1070件,约占3.6%,但在故宫碑帖全部一级品当中,来自朱氏捐赠即有56件,占总数的27.6%,即四分之一强。朱氏藏品之珍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浙江萧山,正在举办“百年季黄——纪念朱家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以实物与图片结合的方式介绍朱氏一门捐赠给故乡的精美文物与朱家溍先生的人生经历。


“述而不作”的“欧斋旧藏”展


艺术评论:想请您先介绍一下这次故宫博物院纪念您祖父与父亲的“欧斋墨缘”展览具体有什么特点?


朱传荣:“欧斋旧藏”碑帖有两个特点,碑帖名碑名帖多,经历金石名家递藏题跋多。这次在故宫的展览可以看到真实的“欧斋旧藏”碑帖实物,总归是不一样的。由于展览展位有限,展出的碑帖一般是打开一两开,展开最多的也就是《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展厅所在地)故宫延禧宫本身是比较小的,但是备选的121件碑帖都可以展示,而且凡是有题跋的,也可以详细呈现。


这一次从展览到目录、编排,都是采取“述而不作”的原则,策展人是想让前人文献和记录“说话”。比如展览前言也不用一贯展览的前言,而用原来启功给“欧斋”题跋写的序,当时启功还是用旧文体写序,这非常合适。


问题是这些展品与朱家溍有什么关系?似乎除了他是捐赠者之一,好像这个展览中大部分是说我祖父的,所以后来想的就是把父亲自己拍的照片放在展览中。照片的说明,都是我来做的编辑,用的则是“述而不作”的方式,图片说明都用的是我父亲著述中论到陈设、家具等的文字,还引了王世襄先生论萧山朱氏旧藏家具的文字。也是希望通过这么一种方式,把我父亲和这个展览联系起来,他以这种方式来“进入”展览。


艺术评论:您父亲在文物研究中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他怎么看待文物鉴定工作?


朱传荣: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迷信前人的说法,尊重事实,他分析碑帖鉴定举例的内容,听了以后会觉得讲得非常清楚。比如说这一次在展厅中看北宋和南宋的两本“九成宫”拓本,其实那个差的(南宋版)猛一看起来品相好,另一个(欧斋藏北宋版)纸也差,拓工也差,就显得粗糙。南宋的装饰过,旁边有小字注释等都看得出修过,有时候拓的人由于爱好,由于利益,由于在同辈中想博得赞美,都会这样做。


对于鉴定,父亲还多次说,鉴定的“定”该用订正的“订”,考订的“订”。他说这是一个不断丰富物证的过程,可能我这个时代已经做全了,但是可能以后会有新的物证出现,而且在我以后,可能会有人比我的视角更开阔。所以不能一锤定音,不应用“定”,这是一个反复修订的过程。


艺术评论:确实很有道理。您父亲有没有文章提到过这样的辨析?


朱传荣:恐怕还真没有,他自己的东西发到报上都被别人改过来了(“鉴订”被改为“鉴定”),改过多次,最后他都懒得再纠正了。1995年就开始说这个问题,做第一次欧斋捐赠碑帖展览的时候就谈到。


我非常认同这个看法,我觉得文物工作要客观,尊重事实。因为谁也不能说自己没有错,说有容易说无难。对立的双方都是言之凿凿的,其实有些公案就是公案。


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正派正直


艺术评论:谈到你父亲,回看他的一生,你觉得他最大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朱传荣:回看他的一生,我觉得艰苦环境等很难干扰到他的内心的。他的内心里有关于审美、乐天、大自然等等。像“文革”时开批斗会,又是没有意思的,又是时间很长的情况下,他自己的心里会默一出戏,他会整个把戏在心里过一遍,用我母亲的话,“他把自己的心供得高高的”,所以我觉得人得自爱。对自己有了解,有尊重,有爱,你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能尊重你。


我自己感觉到有那么一种一脉相传的东西一直在传承。当然一个大家族,有的人出色一点,有的人普通一点,甚至有的人不好,不能说哪一姓会怎么样,但是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总是有正派、正直,有自爱,有爱国,能追求知识,追求自立,不追慕虚荣。我觉得这一代一代的传承很重要。


艺术评论:从父母的口中,你的祖父朱翼盦先生是怎样的印象?


朱传荣:我祖父名文钧,字幼平,号翼盦。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正月十三日,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十九日。祖父学问渊博,鉴别谨严。所藏法书、名画、铜、瓷、玉、古傢俱、古籍善本等无一不精。祖父爱交朋友,对不同行业的朋友都很好,也是一个讲话机智幽默的人。他爱给人起外号,这都是在亲戚朋友家很出名的,有一张老照片刊发有当时琉璃厂古董经营者与他的合影,当时祖父50岁,我的舅爷爷也是五十岁。他们俩是同年,但是他稍小一点。祖父的岳父就是一个非常喜欢碑帖的人。舅爷很传奇,他自己也是留学英国的。这次接触到很多祖父的题跋,我觉得父亲在博物馆工作中求实科学的态度从爷爷那就是这样的——他这个人在政治上、仕途上起伏很大,他对于在墓志铭、碑文当中使用的老词汇也总是写出一条条相关的注释,这在那个时代,或者在清晚期不是人人都这样的。我觉得这是科学昌明带给他们的影响。秦明写过朱翼盦先生碑帖当中的兰亭部分,他收了不少兰亭,说是他喜欢而没有陷进去,因为他自己曾经在多个题跋中就说“兰亭”版本纷乱极了,他没有精力用在这上面。因为翻刻是一个流行的做法,在这上面投入太大的精力其实是没用的。所以现在我们见面经常开玩笑,用我爷爷的话“如暗中摸索,终隔一层”。就是很多事情你不亲自去体会,就看不出来高下。所以,这也回答了鉴订一定要看得多,眼界广,要看足够多好的、正确的东西,又要看那些坏的东西。


艺术评论:关于捐出碑帖一事,您祖父在解放前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就有个约定,说终究会捐,那么在1950年代初朱家兄弟捐献的时候是真正完成你祖父的愿望了?


朱传荣:是祖父与马衡院长有约在先,祖母和我父亲兄弟四人践约在后,以免流散。1952年,我父亲兄弟四人,朱家济、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在祖母率领下以欧斋所藏全部碑帖捐赠国家,以践祖父与马院长之约。这700余种碑帖于1954年正式入藏故宫博物院,成为故宫博物院碑帖藏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