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 詹招琳編輯校對 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 鄭樵 鄭樵(北宋公元1104─1162)得年五十九,字漁仲,號夾祭。福建省興化縣廣業里溪西(今莆田縣白沙鎮廣山村林邊)人,南宋偉大的史學家、天文學家和科學思想家。 鄭樵,著作甚多,其中通志共200卷,共包括帝王本紀、后妃傳、年譜、略(二十略中有氏族略)、世家、宗室、列傳、載記。鄭樵的通志,貫通古今的通史,唐杜佑的通典,元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後人合稱為三通,是史學研究的必備之書。 鄭樵,其先祖鄭庄之第十二代裔孫。據儒林傳載:「鄭庄,字端叟,其先出自滎陽,過江入閩,遠祖昭嘗過泉之蒲田,愛其風土,因遷墳于南山葬焉。至陳時,庄乃與兄露、弟淑自永太徒莆,廬護墓側,據南山之勝。構書堂以修儒業,作篇章以訓子弟。后乃卜宅于游洋之潯陽。」鄭樵撰//校對/編輯/詹招琳 氏族略目錄如下: 一、通志總序 二、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 三、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氏族目錄 四、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國氏 古帝王氏。周同姓國。 五、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國氏 周異姓國。周不得姓之國。夏、商以前國、怡狄之國。以郡國字為氏,漢都國。 六、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以邑為氏 以邑為氏。周邑。魯邑。晉邑。衛邑。鄭邑。齊邑。楚邑。宋邑。韓邑。魏邑。秦邑。諸國邑。漢魏邑。 七、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以邑為氏 以鄉為氏。以亭為氏。以地為氏(所居附)。以字為氏、周人字、魯人字、晉人字、衛人字、鄭人字、宋人字、齊人字、邾人字、諸國人字、陳人字、楚人字(秦人字附)。 九、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以名為氏 夷狄大姓。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凶德為氏。以吉德為氏。以技為氏。以事為氏。以諡為氏。 十、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以爵系為氏 氏族略第五。以爵系為氏。以國系為氏。以族系為氏。以名氏為氏(國邑鄉附)。以國爵為氏(邑爵附)。以邑系為氏(邑官附)。 十一、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以爵系為氏 以邑諡為氏。以諡氏為氏。以爵諡為氏。代北復姓。關西復姓。諸方復姓。代北三字姓。 十二、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以爵系為氏 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復姓。 十三、通志卷三十氏族略第六同名異實第一 同名異實第一。改氏第二。改惡氏第三。漢魏受氏第四。變夷第五。右二變字夷。右三字變夷。變於夷第六。別族第七。避諱第八。音訛第九。音訛第九。省言第十一。避仇第十二。生而有文第十三。 原文 一、通志總序(一) 百川異趣,必會於海,然後九州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後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之義大矣哉!自書契以來,立言者雖多,惟仲尼以天縱之聖,故總詩、書、樂而會於一手,然後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通為一家,然後能極古今之變。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能及。 仲尼既沒,百家諸子興焉,各效論語,以空言著書論語,門徒集仲尼語。至於歷代實蹟,無所紀系。迨漢建元、元封之後,司馬氏父子出焉。司馬氏世司典籍,工於製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會詩、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之言,通黃帝、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曆,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宮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故謂,周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五百歲而在玆乎。是其所以自待者已不淺。然大著述者必深於博雅,而盡覓天下之書,然後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於七八種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凡著書者,雖採前人之書,必自成一家言。左氏,楚人也,所見多矣,而其書盡楚人之辭。公羊,齊人也,所聞多矣,而其書皆齊人之語。今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良由采摭未備,筆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墮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齊其傳,非所謂作也。劉知幾亦譏其多聚舊記,時插雜言,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 大抵開基之人不免草創,全屬繼志之士為之彌縫。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其實一也。乘、檮杌,無善後之人,故其書不行。春秋得仲尼挽之於前,左氏推之於後,故其書與日月並傳。不然,則一卷事目,安能行於世,自春秋之後,惟史記擅製作之規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會通之旨,司馬氏之門戶自此衰矣。班固者,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肅宗問以制禮作樂之事,固對以在京諸儒必能知之。攪臣劊皆如此,則顧問何取焉。及諸儒各有所陳,固惟竊叔孫通十二篇之儀以塞白而已。攪臣劊皆如此,則奏議何取焉。肅宗知其淺陋,故語竇憲曰:公愛班固,而忽崔駟,此葉公之好龍也。固於當時已有定價,如此人材,將何著述。史記一書,功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班固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強立差等,且謂漢紹堯選,自當繼堯,非遷作史記廁於秦、項,此則無稽之談也。由其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慚。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資於賈逵、劉歆,復不以為恥。況又有曹大家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幾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無此謬也。後世眾手修書,道傍築室,掠人之文,竊鍾掩耳,皆固之作俑也。 固之事業如此,後來史家,奔走班固之不瑕,何能測其淺深?遷之於固,如龍之於豬,奈何諸史棄遷而用固,劉知幾之徒尊班而抑馬。且善學司馬遷者莫如班彪,彪續遷書自孝武至於後漢,欲令後人之續己,如己之續遷,既無衍文,又無絕緒,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繼志也。其書不可得而見,所可見者,元、成二帝贊耳,皆於本紀之外,別記所聞,可謂深入太史公之閫奧矣。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經之新意。史記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為褒貶也,間有及褒貶者,褚先生之徒雜之耳。且紀傳之中既載善惡,足為鑒戒,何必於紀傳之後更加褒貶?此乃諸生決科之文,安可施於著述?殆非遷、彪之意,況謂為贊,豈有貶辭?後之史家,或謂之論,或謂之序,或謂之銓,或謂之評,皆效班固,臣不得不劇論固也,司馬談有其書,而司馬遷能成其父志。班彪有其業,而班固不能讀父之書。固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傳其業,又不能教其子,為人如此,安在乎言為天下法?范曄。陳壽之徒繼踵,率皆輕薄無行,以速罪辜,安在乎筆削而為信史也。 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此言相因也。自班固以斷代為史,無復相因之義,雖有仲尼之聖,亦莫知其損益,會通之道,自此失矣。語其同也,則紀而復紀,一帝而有數紀,傳而復傳,一人而有數傳;天文者,千古不易之象,而世世作天文志;洪范五行者,一家之書,而世世序五行傳。如此之類,豈勝繁文?語其異也,則前王不列於後王,後事不接於前事,郡縣各為區域,而昧遷革之源;禮樂自為更張,遂成殊俗之政。如此之類,豈勝斷綆?曹魏指吳、蜀為寇,北朝指東晉為僭,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齊史稱梁軍為義軍,謀人之國,可以為義乎?隋書稱唐兵為義兵,伐人之君,可以為義乎?房玄齡董史冊,故房彥謙擅美名。虞世南預修書,故虞荔、虞寄有嘉傳。甚者桀犬吠堯,吠非其主。晉史黨晉而不有魏,凡忠於魏者目為叛臣,王浚,諸葛誕、毋邱儉之徒,抱屈黃壤。齊史黨齊而不有宋,凡忠於宋者目為逆黨,袁粲、劉秉、沈攸之之徒,含冤九原。嗑!天日在上,安可如斯。似此之類,歷世有之,傷風敗義,莫大乎此! 遷法既失,固弊日深,自東都至江左,無一人能覺其非。惟梁武帝為此慨然,乃命吳均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終齊室,書未成而均卒。隋楊素又奏令陸從典續史記,訖於隋,書未成而免官。豈天之靳斯文而不傳與?抑非其人而不祐之與?自唐之後,又莫覺其非,凡秉史筆者,皆准春秋,專事褒貶,夫春秋以約文見義,若無傳釋,則善惡難明。史冊以詳文該事,善惡已彰,無待美刺。讀蕭、曹之行事,豈不知其忠良?見莽、卓之所為,豈不知其凶逆?夫史者,國之大典也,而當職之人不知留意於憲章,徒相尚於言語,正猶當家之婦不事饗飧,專鼓唇舌,縱然得勝,豈能肥家?此臣之所深恥也。 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於志。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系,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為也。不比紀、傳,紀則以年包事,傳則以事系人,儒學之士皆能為之。惟有志難,其次莫如表。所以范曄、陳壽之徒,能為紀傳,而不敢作表、志。志之大原,起於爾雅。司馬遷曰書,班固曰志,蔡邕曰意,華嶠曰典,張勃曰錄,何法盛曰說,余史並承班固謂之志,皆詳於浮言,略於事實,不足以盡爾雅之義。臣今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其五略,漢、唐諸儒所得而聞,其十五略,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也。 生民之本,在於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區分,男子稱氏,所以別貴賤,女子稱姓,所以別婚姻,不相紊濫,秦並六國,姓氏混而為一,自漢至唐,歷世有其書,而皆不能明姓氏。原此一家之學,倡於左氏,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又以字、以諡、以官、以邑命氏,邑亦土也。左氏所言,惟玆五者,臣今所推,有三十二類,左氏不得而聞,故作氏族略。 書契之本,見於文字。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文有子母,主類為母,從類為子。凡為字書者,皆不識子母。文字之本,出於六書,象形,指事,文也。會意,諧聲,轉注,字也。假借者,文與字也。原此一家之學,亦倡於左氏。然止戈為武,不識諧聲。反正為乏,又昧象形。左氏既不別其源,後人何能別其流?是致小學一家皆成鹵莽,經旨不明,穿鑿蜂起,盡由於此。臣於是驅天下文字盡歸六書,軍律既明,士乃用命,故作六書略。 天籟之本,自成經緯,縱有四聲以成經,橫有七音以成緯。皇頡制字,深達此機。江左四聲,反沒其旨,凡為韻書者,皆有經無緯。字書眼學,韻書耳學,眼學以母為主,耳學以子為主。母主形,子主聲,二家俱失所主。今欲明七音之本,擴六合之情,然後能宣仲尼之教,以及人面之俗,使裔夷之俘皆知禮義,故作七音略。 天文之家在於圖象,民事必本於時,時序必本於天。為天文志者,有義無象,莫能知天。臣今取隋丹元子步天歌,句中有圖,言下成象,靈台所用,可以仰觀。不取甘石本經,惑人以妖妄,速人於罪累,故作天文略。 地理之家在於封圻,而封圻之要在於山川。禹賁九州,皆以山川定其經界。九州有時而移,山川千古不易,是故禹賁之圖至今可別。班固地理,主於郡國,無所底止,雖有其書,不如無也。後之史氏,正以方隅,郡國並遷,方隅顛錯,皆因司馬遷無地理書,班固為之創始,致此一家,俱成謬學。臣今准禹賁之書而理川源,本開元十道圖以續今古,故作地理略。 都邑之本,金湯之業,史氏不書,黃圖難考。臣上稽三皇五帝之形勢,遠探四夷八蠻之巢穴,仍以梁汴者,四朝舊都,為痛定之戒,南陽者,疑若可為中原之新宅,故作都邑略。 諡法一家,國之大典。史氏無其書,奉常失其旨。周人以諱事神,諡法之所由起也。古之帝王,存亡皆用名,自堯、舜、禹、湯至於桀、紂,皆名也。周公制禮,不忍名其先君。武王受命之後,乃追諡太王、王季、文王,此諡法所由立也。本無其書,後世偽作周公諡法,欲以生前之善惡為死後之勸懲。且周公之意,既不忍稱其名,豈忍稱其惡?如是則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不可行乎周公矣,此不道之言也。幽、厲、桓、靈之字本無凶義,諡法欲名其惡,則引辭以遷就,其意何為?皇頡制字,使字與義合,而周公作法,使字與義離。臣今所纂,井以一字見義,削去引辭,而除其曲說,故作諡略。 祭器者,古人飲食之器也。今之祭器,出於禮圖,徒務說義,不思適用,形制既乖,豈便歆享?夫祭器尚象者,古之道也。器之大者莫如罍,故取諸云山,其次莫如尊,故取諸牛象,其次莫如彜,故取諸雞鳳,最小者莫如爵,故取諸雀。其制皆象其形,鑿項及背,以出內酒。惟劉杳能知此義,故引魯郡地中所得齊子尾送女器有犧尊,及齊景公塚中所得牛尊、象尊以為證。其義甚明,世莫能用,故作器服略。 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仲尼編詩,為正樂也。以風、雅、頌之歌為燕享祭祀之樂,工歌鹿鳴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間魚麗之三,笙間崇邱之三,此大合樂之道也。古者絲竹有譜無辭,所以六笙但存其名。序詩之人不知此理,謂之有其義而亡其辭,良由漢立齊、魯、韓、毛四家博士,各以義言詩,遂使聲歌之道日微。至後漢之末,詩三百僅能傳鹿鳴、騷虞、伐檀、文王四篇之聲而已。大和末,又失其三。至於晉室,鹿鳴一篇又無傳。自鹿嗚不傳,後世不復聞詩。然詩者人心之樂也,不以世之興衰而存亡,繼風、雅之作者,樂府也。史家不明仲尼之意,棄樂府不收,乃取工伎之作以為志。臣舊作系聲樂府,以集漢魏之辭,正為此也。今取篇目以為次,曰樂府正聲者,所以明風、雅,曰祀享正聲者,所以明頌,又以琴操明絲竹,以遺聲准逸詩。語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仲尼所以正舞也。韶即文舞,武即武舞。古樂甚希,而文、武二舞猶傳於後世,良由有節而無辭,不為義說家所惑,故得全仲尼之意。五聲、八音、十二律者,樂之制也,故作樂略。 學術之荀且,由源流之不分,書籍之散亡,由編次之無紀。易雖一書,而有十六種學,有傳學,有注學,有章句學,有圖學,有數學,有讖緯學,安得總言易類乎?詩雖一書,而有十二種學,有詁訓學,有傳學,有注學,有圖學,有譜學,有名物學,安得總言詩類乎?道家則有道書,有道經,有科儀,有符篆,有吐納內丹,有爐火外丹,凡二十五種,皆道家而渾為一家,可乎?醫方則有脈經,有灸經,有本草,有方書,有炮炙,有病源,有婦人,有小兒,凡二十六種,皆醫家而渾為一家,可乎?故作藝文略。 冊府之藏,不患無書,校雔之司,末聞其法。欲三館無素餐之人,四庫無蠢魚之簡,千章萬卷,日見流通,故作校雔略。 河出圖,天地有自然之象,圖譜之學由此而興。洛出書,天地有自然之文,書籍之學由此而出。圖成經,書成緯,一經一緯,錯綜而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劉氏作七略,收書不收圖,班固即其書為藝文志。自此以還,圖譜日亡,書籍日冗,所以困後學而隳良材者,皆由於此。何哉?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舍易從難,成功者少。臣乃立為二記:一曰記有,記今之所有者,不可不聚。二曰記無,記今之所無者,不可不求。故作圖譜略。 方冊者,古人之言語。款識者,古人之面貌。方冊所載,經數千萬傳,款識所勒,猶存其舊。蓋金石之功,寒暑不變,以玆稽古,庶不失真。今藝文有志而金石無紀,臣於是采三皇五帝之泉【市?】,三王之鼎彜,秦人石鼓,漢、魏豐碑,上自蒼頡石室之文,下逮唐人之書,各列其人而名其地,故作金石略。 洪範五行傳者,巫瞽之學也,歷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天地之間,災祥萬種,人間禍福,冥不可知,若之何一蟲之妖,一物之戾,皆繩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晉厲公一視之遠,周單公一言之徐,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晉申生一衣之偏,鄭子臧一冠之異,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董仲舒以陰陽之學倡為此說,本於春秋牽合附會,歷世史官自愚其心目,俯首以受籠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災祥略。 語言之理易推,名物之狀難識。農圃之人識田野之物而不達詩、書之旨,儒生達詩、書之旨而不識田野之物。五方之名本殊,萬物之形不一。必廣覽動植,洞見幽潛,通鳥魯之情狀,察草木之精神,然後參之載籍,明其品匯,故作昆蟲草木略。 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漢、唐諸儒議論。禮略所以敘五禮,職官略所以秩百官,選舉略言掄材之方,刑法略言用刑之術,食貨略言財貨之源流,凡玆五略,雖本前人之典,亦非諸史之文也。 古者記事之史謂之志。書大傳曰: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有志而不志,責之丞。是以宋、鄭之史皆謂之志。太史公更志為記,今謂之志,本其舊也。桓君山曰:大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古者紀年,別系之書,謂之譜。太史公改而為表,今復表為譜,率從舊也。然西周經幽王之亂,紀載無傳,故春秋編年,以東周為始。自皇甫謐作帝王世紀及年曆,上極三皇,譙周、陶弘景之徒,皆有其書,學者疑之,而以太史公編年為正,故其年始於共和,然共和之名已不可據,況其年乎。仲尼著書,斷自唐虞,而紀年始於魯隱,以西周之年無所考也,今之所譜,自春秋之前稱世,謂之世譜,春秋之後稱年,謂之年譜。大史公紀年以六甲,後之紀年者以六十甲,或不用六十甲而用歲陽歲陰之名。今之所譜,即太史公法,既簡且明,循環無滯。禮言臨文不諱,謂私諱不可施之於公也,若廟諱則無所不避。自漢至唐,史官皆避諱,惟新唐書無所避。臣今所修,准舊史例,間有不得而避者,如諡法之類,改易本字則其義不行,故亦准唐舊漢景帝名啟,改啟為開。安帝名慶,改慶為賀。唐大祖名虎,改虎為武。高祖名淵,改淵為水。若章懷太子注後漢書,則濯龍淵不得而諱,杜祐作通典,則虎賁不得而諱。 夫學術超詣本乎心識,如人入海,一入一深。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舊史之文。紀傳者,編年紀事之實蹟,自有成規,不為智而增,不為愚而減,故於紀傳,即其舊文從而損益。若紀有制詔之辭,傳有書疏之章,入之正書,則據實事,置之別錄,則見類例。唐書、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微臣所不敢議,故紀傳訖隋。若禮樂政刑,務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 嗚呼!酒醴之末自然澆漓,學術之末自然淺近。九流設教,至末皆弊,然他教之弊,微有典刑,惟儒家一家,去本太遠。此理何由?班固有言,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錄,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枝葉繁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且百年之間,其患至此,千載之後,弊將若何?況祿利之路,必由科目,科目之設,必由乎文辭。三百篇之詩,盡在聲歌,自置詩博士以來,學者不聞一篇之詩。六十四卦之易,該於象數,自置易博士以來,學者不見一卦之易。皇頡制字,盡由六書,漢立小學,凡文字之家,不明一字之宗。伶倫制律,盡本七音,江左置聲韻,凡音律之家,不達一音之旨。經既荀且,史又荒唐,如此流離,何時返本?道之汙隆存乎時,時之通塞存乎數,儒學之弊,至此而極。寒極則暑至,否極則泰來,此自然之道也。臣蒲柳之質,無復餘齡,葵藿之心,惟期盛世。謹序。/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二、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 通志氏族略總目錄 氏族略第一 氏族序..........()氏族目錄.........() 以國為氏.........()以郡國為氏........() 以邑為氏.........()以封為氏.........() 以亭為氏.........()以地為氏(所居附)....() 以姓為氏.........()以字為氏.........() 以名為氏.........()以次為氏(親附).....() 以族為氏.........()夷狄大姓.........() 以官為氏.........()以爵為氏.........() 以凶德為氏........()以吉德為氏........() 以技為氏.........()以事為氏.........() 以諡為氏.........()以爵系為氏........() 以國系為氏........()以族系為氏........() 以名氏為氏(國邑封附)..()以國爵為氏(邑爵附)...() 以邑系為氏(邑官附)...()以官名為氏(官氏附)...() 以邑諡為氏........()以諡氏為氏........() 以爵諡為氏........()代北復姓.........() 關西復姓.........()諸方復姓.........() 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 平聲...........()上聲...........() 去聲...........()入聲...........() 複姓(以玆複姓不知其本,故附四聲之後).........() 總論十二篇.......................() 氏族略第二.......................() 以國為氏........................() 古帝王氏.........()周同姓國.........() 周異姓國.........()周不得姓之國.......() 夏商以前國........()夷狄之國.........() 以郡國為氏........()漢郡國..........() 氏族略第三.......................() 以邑為氏........................() 周邑...........()魯邑...........() 晉邑...........()衛邑...........() 鄭邑...........()齊邑...........() 楚邑...........()宋邑...........() 韓邑...........()魏邑...........() 趙邑...........()秦邑...........() 諸國邑..........()漢魏邑..........() 以封為氏.........()以亭為氏.........() 以地為氏.........()以姓為氏(氏附).....() 以字為氏.........()周人字..........() 魯人字..........()晉人字..........() 衛人字..........()鄭人字..........() 宋人事..........()齊人字..........() 邾人字..........()諸國人字.........() 陳人字..........()楚人字..........() 氏族略第四.......................() 以名為氏........................() 古天子名.........()帝王名..........() 古人名..........()周人名..........() 魯人名..........()晉人名..........() 鄭人名..........()吳人名..........() 衛人名..........()齊人名..........() 楚人名..........()夏人名..........() 宋人名..........()諸國人名.........() 名字末辨........................() 以次為氏(親附).....()以族為氏.........() 夷狄大姓.........()以官為氏.........() 以爵為氏.........()以凶德為氏........() 以吉德為氏........()以技為氏.........() 以事為氏.........()以諡為氏.........()
氏族略第五.......................() 以爵系為氏.......................() 以國系為氏........()以族系為氏........() 以名氏為氏(國邑封附)..()以國爵為氏(邑爵附)...() 以邑系為氏(邑官附)...()以官名為氏(官氏附)...() 以邑諡為氏........()以諡氏為氏........() 以爵諡為氏........()代北復姓.........() 關西復姓.........()諸方復姓.........() 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 平聲...........()上聲...........() 去聲...........()人聲...........() 復姓...........() 氏族略第六.......................() 同名異實第一.......()改氏第二.........() 改惡氏第三........()漢魏受氏第四.......() 變夷第五.........()變於夷第六........() 別族第七.........()避諱第八.........() 音訛第九.........()省文第十.........() 省言第十一........()避仇第十二........() 生而有文第十三.....................() 氏族略第一 臣謹按,司馬遷曰書,班固曰志,東觀曰記,華嶕曰典,張勃曰錄,何法盛曰諡,諸史通謂之志。然志者古史之名,今改曰略,略者舉其大綱云。 氏族序 通志卷二十五,宋右迪功郎鄭樵漁仲撰。 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譜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狀者則上之官,為考定詳實,藏於秘閣,副在左戶。若私書有謐, 則糾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則稽之以私書,此近古之制,以繩天下,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今南方諸蠻,此道猶存。古之諸侯詛辭多曰墜命亡氏,踣其國家,以明亡氏則與奪爵失國同,可知其為賤也,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於文,女生為姓,故姓之字多從女,如姬、姜、嬴、姒、媯、姞、妘、婤、姶、(女丕)、嫪之類是也。所以為婦人之稱,如伯姬、季姬、孟姜、叔姜之類,並稱姓也。奈何司馬子長、劉知幾謂周公為姬旦,文王為姬伯乎?三代之時無此語也,良由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雖子長、知幾二良史,猶昧於此! 姓氏之學,最盛於唐,而國姓無定論。林寶作元和姓纂,而自姓不知所由來。漢有鄧氏官譜,應劭有氏族篇,又有潁川大守聊氏萬姓譜。魏立九品,置中正,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各有簿狀,以備選舉。晉、宋、齊、梁因之。故晉散騎常侍賈弼、太保王弘、齊衛將軍王儉、梁北中郎諮議參軍知撰譜事,王僧孺之徒,各有百家譜,徐勉又有百官譜。宋何承天撰姓苑,與後魏河南官氏志,此二書尤為姓氏家所宗。唐大宗命諸儒撰氏族志一百卷,柳沖撰大唐姓系錄二百卷,路湢有衣冠譜,韋述有開元譜,柳芳有永泰譜,柳燦有韻略,張九齡有韻譜,林寶有姓纂,劭思有姓解。其書雖多,大概有三種,一種論地望,一種論聲,一種論字。論字者則以偏旁為主,論聲者則以四聲為主,論地望者則以貴賤為主,然貴賤升沈,何常之有?安得專主地望?以偏旁為主者可以為字書,以四聲為主者可以為韻書,此皆無與於姓氏。
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譜二書,二書皆本左傳。然左氏所明者,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諡、以官、以邑,五者而已。今則不然,論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類,左氏之言隘矣。 一曰以國為氏,二曰以邑為氏。天子諸侯建國,故以國為氏,虞、夏、商、周、魯、衛、齊、宋之類是也。卿大夫立邑,故以邑為氏,崔、盧、鮑、晏、臧、費、柳、楊之類是也。 三曰以鄉為氏,四曰以亭為氏。封建有五等之爵,降公而為侯,降侯而為伯,降伯而為子,降子而為男。亦有五等之封,降國侯而為邑侯,降邑侯而為關內侯,降關內侯而為鄉侯,降鄉侯而為亭侯。學者但知五等之爵,而不究五等之封。關內邑者,溫、原、蘇、毛、甘、樊、祭、尹之類是也。但附邑類,更不別著。裴、陸、龐、閻之類封於鄉者,故以鄉氏。糜、采、歐陽之類封於亭者,故以亭氏。 五曰以地為氏。有封土者,以封土命氏,無封土者,以地居命氏。蓋不得受氏之人,或有善惡顯著,族類繁盛,故因其所居之所而呼之,則為命氏焉。居傅巖者為傅氏,徙稽山者為稽氏,主東蒙之祝則為蒙氏,守橋山之塚則為橋氏。耏氏因耏班食於耏門,潁氏因考叔為潁谷封人,東門襄仲為東門氏,桐門右師為桐門氏,皆此道也。隱逸之人,高做林藪,居於祿里者,呼之為祿里氏,居於綺里者,呼之為綺里氏,所以為美也。優倡之人,取媚酒食,居於社南者,呼之 為社南氏,居於社北者,呼之為社北氏,所以為賤也。又如介之推、燭之武末必亡氏,由國人所取信也,故特標其地以異於眾。凡以地命氏者,不一而足。 六曰以姓為氏。姓之為氏,與地之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賜者為姓,不得賜者為地。居於姚墟者賜以姚,居於嬴濱者賜以嬴。姬之得賜,居於姬水故也。 十曰以族為氏。按左傳云:為諡因以為族。又按楚辭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昭氏,景氏,則以諡為族者也。屈氏者,因王子瑕食邑於屈,初不因諡,則知為族之道多矣,不可專言諡也。族近於次,族者氏之別也,以親別疏,以小別大,以異別同,以此別彼。孟氏、仲氏,以兄弟別也。伯氏、叔氏,以長少別也。丁氏、癸氏,以先後別也。祖氏、禰氏,以上下別也,第五氏、第八氏,同居之別也。南公氏、南伯氏,同稱之別也。孔氏、子孔氏,旗氏、子旗氏,字之別也。軒氏、軒轅氏,熊氏、熊相氏,名之別也。季氏之有季孫氏,仲氏之有仲孫氏,叔氏之有叔孫氏,適庶之別也。韓氏之有韓餘氏,傅氏之有傅餘氏,梁氏之有梁餘氏,餘子之別也。遂人之族分而為四,商人之族分而為七,此枝分之別也。齊有五王合而為一,謂之五王氏。楚有列宗合而為一,謂之列宗氏。此同條之別也。公孫歸父字子家,襄仲之子也,歸父有二子,一以王父字襄仲為仲氏,一以父字子家為子家氏。公子郢字子南,其後為子南氏,而復有子郢氏。伏羲之後,有伏、虙二氏,同音異文。共叔段之後,有共氏,又有叔氏,又有段氏。凡此類無非辨族。 十一曰以官為氏,十二曰以爵為氏。有官者以官,無官者以爵。如周公之兄弟也,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是皆有才能可任以官者也。五叔無官,是皆無才能不可任以官者也。然文王之子,武王、周公之兄弟,雖曰無官,而末嚳無爵土。如此之類,乃氏以爵焉。以官為氏者,太史、太師、司馬、司空之類是也,云氏、庾氏、籍氏、錢氏之類亦是也。以爵為氏者,皇、王、公、侯是也,公乘、公士、孫更、庶長亦是也。 十三曰以凶德為氏,十四曰以吉德為氏。此不論官爵,惟以善惡顯著者為之。以吉德為氏者,如趙衰,人愛之如冬日,其後為冬日氏。古有賢人,為人所尊尚,號為老成子,其後為老成氏。以凶德為氏者,如英布被黥,為黥氏。楊元感梟首,為梟氏。齊武惡巴東王蕭子響為同姓,故蕭為蛸後。後魏惡安樂王元鑒為同姓,故改元為兀。 十五曰以技為氏。此不論行而論能。巫者之後為巫氏,屠者之後為屠氏,蔔人之後為卜氏,匠人之後為匠氏,以至豢龍為氏,御龍為氏,幹將為氏,烏浴為氏者,亦莫不然。 十六曰以事為氏。此又不論行能,但因其事而命之耳。夏後氏遭有窮之難,後緡方娠,逃出自竇而生少康,支孫以竇為氏。漢武帝時,田千秋為丞相,以年老詔乘小車出入省中,時號車丞相,其後因以車為氏。微子乘白馬朝周,玆白 馬氏之所始也。魏初平中,有隱者常乘青牛,號青牛先生,玆青牛氏之所始也。 十七曰以諡為氏。周人以諱事神,諡法所由立。生有爵,死有諡,貴者之事也,氏乃貴稱,故諡亦可以為氏。莊氏出於楚莊王,俗氏出於魯俗公。康氏者衛康叔之後也。宣氏者魯宣伯之後也。文氏、武氏、哀氏、繆氏之類,皆氏於諡者也。凡復姓者,所以明族也,一字足以明此,不足以明彼,故益一字,然後見分族之義。言王氏則謐矣,本其所系而言,則有王叔氏、王孫氏。言公氏則謐矣,本其所系而言,則有公子氏、公孫氏。故十八曰以爵系為氏。 唐氏雖出於堯,而唐孫氏又為堯之別族。滕氏雖出於叔繡,而滕叔氏又為叔繡之別族。故十九曰以國系為氏。 季友之後,傳家則稱季孫,孫傳家則去孫稱季。叔牙之後,傳家則稱叔孫,不傳家則去孫稱叔。故二十曰以族系為氏。 士季者字也,有士氏,又別出為士季氏。伍參者名也,有伍氏,又別出為伍參氏。此以名氏為氏者也。又有如韓嬰者,本出韓國,加國以名為韓嬰氏。如臧會者,本出臧邑,加邑以名為臧會氏。如屠住者,本出住封,加封以名為屠住氏。故二十一曰以名氏為氏,而國、邑、封附焉。 禹之後為夏氏,杞他奔魯,受爵為侯,又有夏侯氏出焉。媯姓之國為息氏,公子邊受爵為大夫,又有息夫氏出焉。此以國爵為氏者也。白氏舊國也,楚人取而邑之,以其後為白侯氏。故二十二曰以國爵為氏,而邑爵附焉。 原氏以周邑而得氏,申氏以楚邑而得氏,及乎原加伯為原伯氏,以別於原氏,申加叔為申叔氏,以別於申氏,是之謂以邑系為氏。魯有沂邑,因沂大夫相魯,而以沂相為氏。周有甘邑,因甘平公為王卿士,而以甘士為氏。故二十三曰以邑系為氏,而邑官附焉。 師氏者,太師氏也。史氏者,太史氏也。師延之後為師延氏,史晁之後為史晁氏。此以名隸官,是之謂以官名為氏。呂不韋為秦相,子孫為呂相氏。酈食其之後為食其氏,曾孫武為侍中,改為侍其氏。此以官氏為氏者也。故二十四曰以官名為氏,而官氏附焉。 以諡為氏,所以別族也,邑而加諡,如苦成子之後為苦成氏,臧文仲之後為臧文氏。氏而加諡者,如楚釐子之後為釐子氏,鄭共叔之後為共叔氏。爵而加諡者,如衛成公之後為成公氏,楚成王之後為成王氏。故二十五曰以邑諡為氏,二十六曰以諡氏為氏,二十七曰以爵諡為氏也。 按古人著復姓之書多矣,末有能明其義者也。有中國之複姓,有夷狄之複姓。中國之複姓所以明族,有重復之義,二字具二義也,以中國無衍語,一言見一義。夷狄多侈辭,數言見一義,夷狄有複姓者,侈辭也,一言不能具一義,必假數言而後一義具焉。其於氏也,則有二字氏,有三字氏,有四字氏。其於音也,則有二合音,有三合音,有四合音。觀譯經潤文之義,則知侈辭之道焉。臣昔論中國亦有二合之音,如者焉二合為旃者與之與二合為諸之類是也。惟無三合、四合之音。今論中國亦有二字之氏,惟無三字、四字之氏,此亦形聲之道,自然相應者也。二十八曰代北復姓,二十九曰關西復姓,三十曰諸方復姓。此皆夷狄二字姓也。三十一曰代北三字姓,侯莫陳之類是也。三十二曰代北四字姓,自死獨膊之類是也。此外則有四聲,又有複姓。四聲者,以氏族不得其所系之本,乃分為四聲以統之。複姓者,以諸有複姓而不不得其所系之本者,則附四聲之後,氏族之道終焉。 五帝之前無帝號,有國者不稱國,惟以名為氏,所謂無懷氏、葛天氏、伏羲氏、隧人氏者也。至神農氏、軒轅氏,雖曰炎帝、黃帝,而猶以名為氏,然不稱國。至二帝而後,國號唐、虞也。夏、商因之,雖有國號,而天子世世稱名。至周而後,諱名用諡,由是氏族之道生焉。最明著者,春秋之時也。春秋之時,諸侯稱國,末嘗稱氏,惟楚國之君,世稱熊氏,荊蠻之道也。支庶稱氏,末嘗稱國,或適他國則稱國。如宋公子朝,在衛則稱宋朝,衛公孫鞅,在秦則稱衛鞅是也。秦滅六國,子孫皆為民庶,或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故楚之子孫可稱楚亦可稱羋。周之子孫可稱周子南君亦可稱姬嘉;又如姚恢改姓為媯,媯皓改姓為姚,玆姓與氏渾而為一者也。 自漢至唐,世有典籍討論玆事,然皆出於一時之意,不知澄本正源,每一書成,怨望紛起。臣今此書則不然,帝王列國世系之次本之史記,實建國之始也。諸家世系之次本之春秋世譜,實受氏之宗也。先天子而後諸侯,先諸侯而後卿大夫士,先卿大夫士而後百工技藝,先爵而後諡,先諸夏而後夷狄,先有紀而後無紀,繩繩秩秩,各歸其宗。使千餘年湮源斷緒之典,燦然在目。如雲歸於山,水歸於淵,日月星辰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者也。臣舊為氏族志五十七卷,又有氏族源、氏族韻等書,幾七十卷。今不能備,姑載其略云。/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三、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氏族目錄 氏族目錄 以國為氏(233姓) 唐、虞、夏、商、殷、北殷、周、西周、周生、秦、漢、魯、晉、衛、蔡、曹、滕(騰)、燕、鄭、吳、魏、韓何、虢、郭、管、焦、滑、霍、聃、郜、浩、雍、畢、酆、郇、郕(成)、盛、於(邘)、應、凡、蔣、邢、茅、胙、作、賈 、芮、隨、胡、巴、杷(爬)、遂、頓、道、邠(幽)、耿、岑、彤、彤、齊、楚、宋、荊、陳、趙、田、許、莒、邾、朱、婁(僂)、郳、兒、倪、杞、樓(東樓)、越、紀、息(鄎)、鄧、梁、薛、蕭、沈、曾(鄫、繒)、徐、郈(后改云。)(妘、鄖、云)、鄅、宿、羅、夔、淳於(州公)、夷、穀(國)、舒(舒鳩)、舒蓼、舒鮑、須句(須)、郯、談、黎(犁)、申、章、向、葛、諸葛、蓼、黃、權、江、顓臾、鄫、英、六、莘、辛、謝、射、倡陽、封、呂、仇吾、祝、萊、賴、譚、覃、弦、戴、載、項、豕、陽、冀、牟、鄟、鬲、巢、柏、軫、絞、貳、程、崇、扈、房、杜、箕、密須、寒、過、庸、戈、邶、鄘、鑄、邳、觀、褒、緡、歧、仍、奄、雙、武羅、吾、昆、昆吾、梅、癸北、雷、元、冥、斟(斟尋)、剻、用、摯、允、灌(斟灌)、廖(飂)、竹、郅、習、西陵、安陵、甲父、有窮、有扈、蒲姑、西王、孤竹、封父、終利、夙沙、秣、末、柏成、顧、阮、共(恭)、龔、洪、苑(宛)、逢、彭、韋、狄、白狄、翟、代、路(潞)、戎、支、驪、卑、廬卹(血改舟。)、甌(歐)、安、瞞、蠻、羌、懿、米滿、竺、落、洛、淮夷、臯落、義渠、西中。 以郡國為氏(13姓) 紅、蘄、番、郴、鄮、東陽、東陵、櫟陽、周陽、信都、冠軍、武疆、廣武。 以邑為氏(160姓)祭、尹、蘇、毛、樊、尋(鄩)、單、甘、緱、榮、郗、鞏、氾(汎)、謝邱、營、劉原、召(邵)臧、郈(後)、費、郎、柳、匡、管、鄆、落姑、鄒、卞、瑕邱、矍相、菟裘、欒、?、苦、祁、荀、智、輔、續、戲陽、函與、邯鄆、羊舌、羊、絳、步、蒯(蕢)、彘、曲、範(士隨)、苗、邴(丙)、吾邱(虞邱)、令狐、溫、揚、盂、壺、鞮(銅鞮)、?、(帛系)解、州、鄔、莢、俠、鄂、翼、寧(宓冉)、元、儀、常、裘、承、濮、戚、汲、聶、棗(棘)、商邱、五鹿、馮、京、閭邱、閭、隰、崔、盧、鮑、棠、穰、晏、晝、檀、來(郲)、菑、盆、即墨、即、葵邱、梁邱、籍邱、余邱、安平、高堂、鬥(鬥亞斤)、薳(蒍)、屈、陰、鍾、鍾離、春、上官、詹、蔓、白、葉、商密、軒邱、三閭、鄧陵、諸梁、棠谿、留、合、坎、華、平、橫、鄴、信、馬、雎、藺、鹿、武成、鄡、衙、武安、華陽、徑陽、高陵、通、譙、鄾、酇、縣、酈、取慮、薊、鮮於、鮮、毋邱、毋、三烏、渠邱(者邱)、漁陽、堂邑、泉(全)、揭陽。 以封為氏(12姓) 裴、陸、耨、?(龐,上少一點。)、閻、郝、屍、肥、資、顓、胡母、大陸。 以亭為氏(4姓)麋、采、俞豆、歐陽。 以地為氏(所居附)(123姓) 傅、蒙、陵陽、少室、城、池、塗、嵇、鮭、橋、喬、勞、東關、關、潁、狐邱、邱、壺邱、桑邱、龍邱、蛇邱、陶邱、於邱、苞邱、水邱、曹邱、楚邱、廩邱、曼邱、咸邱、浮邱、安邱、淄邱、稷邱、雍邱、何邱、麥邱、北邱、獻邱、崎邱、羌邱、逢邱、厚邱(一作原羑)、綺、濟、巷、艾、拓、燭、(八耳)、闕、辟閭、申屠、申徒、東門、西門、西、南門、北門、陽門、桐門、夷門、闕門、木門、逢門、胥門、弋門、雍門、耏門、門、東宮、西宮、南宮、北宮、東郭、西郭、南郭、北郭、東閭、西閭、屋廬、市南、社南、社北、三邱、三州、延陵、於陵、平陵、梁垣、蒲圃、東方、西方、九方、東里、百里、東封、西封、南封、北封、東野、西野、南野、北野、北唐、北海、成陽、濮陽、鮮陽、鮭陽、梗陽、洛下、瓜田、舟、祿里、綺里、夏里、樗里、桐里、空同、延州、?州、阪上、鈆陵。 以姓為氏(氏附)(27姓) 姚、媯、姜、歸、任、風、姬、嬴、姓、是、子、羋、姒(似)、隗、允、偃(有偃、匽)、禿、姞(吉)、西、(女丕)、漆、弋、侯岡、伊祁、伊、巳、嫪。 以字為氏(154姓) 林、家、忌、謀、顯、旅、力、賁、槐、吉、施、奇、為、賁、眾、騫、顓孫、公父、公子、公石、公索、公伯、公慎、公輸、公西、公罔、公冶、公祖、公羊、公良、公齊、公山、公儀、公沙、公玉、少施、夏父、子服、子家、子桑、子陽、子叔、子士、子言、子楊、子盂、子我、子有、子仲、子羽、張、矯、嘉、胥、先、利孫、平(丕)、叔帶、叔向、叔魚、孫、彌、析、石、南、子南、子玉、子伯、子齊、公南、公叔、公孟、公明、公文、公析、遊、國、駟、印、良、伯有、羽、罕、子師、子國、子罕、子孔、子遊、子駟、子皙、子豐、子人、孔、牛、樂、皇甫、靈、邊、正(政)、祿、乙、魚、事父、子革、子儀、慶、賀、尚、旗、子旗、子乾、子工、子泉、子襄、子雅、子尾、顏、董、明、子臧、子華、子州、公賓、袁、轅、爰、占、子獻、子占、子鞅、子芒、子尚、子禽、子輿、子寤、子沮、子宋、子夏、子枋、成、包、緡、乘、椒、囊、叔敖、無鈞、若敖、伯比、子庚、子季、子西、子重、子期、子囊、桑、逢孫。 以名為氏(306姓) 大庭、大、懷、鬷、戲、伏、宓、有、神、軒轅、軒、鴻、金、青陽、青、媧、盤、昊(皞)、少、高陽、顓玉、堯、禹、啟、湯、甲、沃、槐、力、牧、王(音宿)、三苗、夷懿、疇、堪、頡、倉頡、僑、嬌、童、僮、老、廣、放(上聲)、奮、蓐、栗、尊盧、鬷夷、勾龍、熙、修、白冥、根水、奔水、列(烈)、夙、訾、蚩、融、勾、尊、沌惲、屯、汪、稽、泠、冷、倫、伶倫、回、敳、廉、龍、容、重、幕、莫、和、羲、殳、禺、狸、纍、實、達、格、雄、終、季連、善、囂、臯、敖、陸終、丹、臨、參(浸(上加卄))、徽、咸、飛廉、昌、豹、倉、蒼、服、鞠、麴、稷、篇、皮輿、晁(量、朝)、狐、昔、太、季(馬咼)、季隨、閎、牙、展、弓、賜、玆、如意、遺、述、牢、犨、麗、招、居、曠、萬(娩)、盈、虢射、季嬰、季夙、樓季、弗忌、甥、大狐、大戊、嬰、夷吾、梁其、瞫、段、司、豐、蘭、然、子然、去疾、壽、要、既、常壽、慶忌、輒、兼、強梁、子郢、高、柴、臼季、激、刁、劦、連、法、光、駱、望、將具、將鉅、熊、能、鬻、班、員、建、渦、冉、染、枝、到、鈞、倚相、幸廖、接輿、棄疾、射(入聲)、拳、僚、大心、楚季、無庸、季融、翠、子建、子午、圍龜、越椒、嬰齊、黑肱、巫臣、鮮虞、羿、悅(諡)、奚、衍、微、微生、幾、仇、求、獲、季老、子蕩(蕩)、鐸遏、督、目夷、祝其、耦、泥、庶其、茅夷、哈、搖、由(由余)、餘、孫陽、偃師、卿、無婁、苴、離、綸、鱗、渾、裨、開、狼、名、顛、麻、柯、瑕、儋、舟、攸、祁、幹、禽、琴、萇、黔、易、苫、弘、臼、冶、荀、梓、倚、尾、汝、伍、禮、免、蹇、散、繞、肆、具、闞、洩、捷、賓恩、肩吾、徐吾、鍾吾、由吾、叔山、叔先、叔達、叔夜、叔服、方叔、陶叔、申鮮、申章、子師、富父、仲熊、仲顏、原仲、慶父、安國、仲長、仲行、榮叔、墨台、墨、台(怡)、立如、邴意、舒堅。 以次為氏(親附)(30姓) 孟、仲(仲孫)、種、叔(叔孫、叔仲)、季、伯、丁、癸、祖、舅、咎、古、稱、稚、次(佽)、孺、太叔、太伯、叔仲、中叔、仲叔、第五、第二、第八、太士、主父、主、南伯、南公、大季。 以族為氏(39姓) 因、顓、飢、錡、條、昭、繁、嗣、左、景、賞、索、陘、黨、掌、長勺、尾勺、趙陽、魯陽、終葵、工婁、傅餘、餘、韓餘、謁餘、梁餘、須遂、列宗、運奄、修魚、五王、小王、屈南、續祁、羌憲、會庌、樂利、幹獻、伊秋。 夷狄大姓(25姓) 黨、撲、釋、赫、塞、宜、傍(平聲)、單(平聲)、雕、口、斂、異、騶、紙、緩、畿、論、副、遝、萎、郃、徐盧、源、茹、乜。 以官為氏(129姓) 云、五鳩、爽鳩、桑扈、烏、史、南史、內史、青史、太史、王史、侯史、祝吏、左史、右史、終古、監、士、籍、席、師、帥、中英、樂正、大祝、庾、褚師、褚、錢、山、司馬、司寇、寇、司徒、司空、司城、司功、司鴻、司謁、司工、公正、宗正、宗(宗伯)、符、軍、偏、調、衡、阿、環、箴、淩、酒、委(骫)、柱、豎、宰、宰氏、保、度、庫、御、訓、憲、諫、校、侯、漏、節、畜、鄐、僕、粟、謁、閣、職、嗇、回、大師、大羅、牧師、馬師、少師、少正、宰父、行人、王人、徒人、左人、廚人、雍人、封人、寺人、大傅、中行、中壘、王官、亓官、左尹、右尹、門尹、箴尹、工尹、廊(郎改既)尹、連尹、沈尹、陵尹、季尹、芋尹、藍尹、樂尹、監尹、清尹、占尹、將匠、正令、趣馬、尚方、將軍、下軍、右行、右宰、右師、亞飯、三飯、四飯、理、里、相里、李。 以爵為氏(9姓) 皇、王、公、霸、侯、公乘、公士、孫更、庶長。 以凶德為氏(10姓) 蛸、莽、聞人、聞、梟、兀、勃、杌、鯨、蝮(唐武後賜有以虺氏)。 以吉德為氏(3姓) 冬日、老成、考成。 以技為氏(14姓) 巫、屠、甄、陶、優、蔔、匠、豢龍、御龍、擾龍、屠羊、烏浴、路洛、幹將。 以事為氏(21姓) 竇、所、痛、兒、車、鳩夷、冠、謁冠、新垣、白馬、乘馬、青牛、白象、白鹿、蒲、苻、芻、銳、空桑、白石、章仇。 以諡為氏(28姓) 莊、嚴、敬(支恭)、康、武、桓、穆(繆)、俗(釐)、文、哀、幽、宣、昭、襄、聲、寍、威、隱、閔、簡(耿)、靖、懿、惠、厲、獻、孝、繆(謬穆)、肅。 以爵系為氏(6姓) 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士孫。 以國系為氏(6姓) 唐孫、室孫、廖叔、滕叔、蔡仲、齊季。 以族系為氏(10姓) 仲孫、叔孫、季孫、臧孫、魚孫、楊孫、賈孫、古孫、福子、卷子。 以名為氏(國封附)(34姓) 士丐、士季、士吉、士蒍、士貞、士思、伍參、胡非、鬥(鬥亞斤)耆、伯宗、祁夜、鬥(鬥亞斤)班、鬥(鬥亞斤)疆、魏疆、巫咸、匠麗、祝圉、臧會、韓嬰、韓言、韓厥、韓籍、韓謁、孟獲、史葉、封具、精縱、屠住、邵皓、千已、先穀、彭祖、熊率、熊相。 以國爵為氏(邑爵)(12姓) 夏侯、柏侯、韓侯、屈侯、羅侯、白侯、宮子、戎子、舒子、滑伯、葛伯、息夫。 以邑系為氏(邑官附)(6姓) 原伯、溫伯、召伯、申叔、沂相、甘士。 以官名為氏(官氏附)(7姓) 師宜、師延、師祁、尹午、呂相、史晁、侍其。 以邑諡為氏(5姓) 苦成、古成、庫成、臧文、丁若。 以諡氏為氏(8姓) 釐子、共叔、惠叔、顏成、士成、尹文、鬥(鬥亞斤)文、武仲。 以爵諡為氏(2姓) 成公、成王。 代北復姓(198姓) 長孫、萬俟、宇文、慕容、慕輿、慕利、豆盧、獨孤、達奚、賀蘭、賀若、爾朱、赫連、賀拔、尉遲、屈突、斛律、斛斯、賀婁、伊婁、庫狄、若干、呼延、柘王、乙弗、薩孤、屹骨、邱敦、綦連、是連、可達、叱利、拔也、叱千、乙千、屋孫、賀遂、拓跋、沮渠、禿髮、乞伏、折婁、穀渾、素和、吐萬、車焜、車非、紇幹、乙旃、可頻、仇尼、賀悅、徒何、穀會、大野、拔略、俟利、俟元、俟畿、俟力、俟奴、賀魯、賀葛、賀賴、賀兒、是婁、是賁、是云、是奴、叱利、叱門、叱呂、叱李、叱盧、宥連、費連、叱羅、叱奴、出連、費羽、黜弗、莫盧、莫輿、莫者、莫侯、蓋婁、正婁、悅力、欶(欠改力)力、倍利、多蘭、賀術、吐奚、越勒、爾綿、溫孤、解毗、碟云、護諾、鐵伐、胡掖、木易、者舌、屍逐、何奈、先賢、唯徐、呼毒、渠復、植黎、奇斤、茹茹、吐賀、吐突、紇單、悉屋(至改立)、麗飛、吐門、吐難、渴單、阿單、渴侯、統萬、統嵇、悉云、安遲、輾遲、烏蘭、副呂、柯拔、溫盆、馝邘、如羅、邱林、如稽、鐵弗、薄奚、紇奚、達奚、口孫、須蔔、烏丸、可地、遝盧、莪眷、去斤、菟賴、素黎、庫門、可遝、丑門、庫汗、婆衍、若久、宿勤、地倫、武都、普屯、折掘、咎盧、達步、斯孫、叱靈、鬱朱、鮑俎、鶻也、渠金、軍車、叱雷、駱雷、吐粟、都車、生耳、薄野、鶻奚、九盧、荷貲、李蘭、默容、三種、吐火、吐和、屋南、鶻野(已上二十一姓見復姓錄並不詳所出)、契苾、阿跌、僕固、高車、哥舒、執失、舍利、沙叱、沙施(去方加(陳字去東))、蘇農、似和、跌跌、大拔、啜刺(已上十四並唐朝歸化)。 關西復姓(14姓) 鉗耳、莫折、荔菲、彌姐、夫蒙、攜蒙(已上西羌人不詳所出)、昨和、屈男、罕井、魯步、同蹄、須(去頁)且、孫蒙、唈(邑改也)哇。 諸方復姓(15姓) 夫餘、黑齒、鳧曳、似先、朝臣、翟曇、鳩摩、佛圖、迎葉、都善、烏氏、焉耆、且末、昭武、波斯。 代北三字姓(66姓) 侯莫陳、破六韓、乙速孤、可朱渾、步大汗、鬱久閭、步六孤、邱穆陵、紇豆陵、沒鹿回、莫多婁、莫郡婁、莫胡盧、莫且婁、莫侯盧、阿史那、阿吏德、阿伏幹、乙那婁、斛瑟羅、步鹿孤、普陋茹、可地延、拔列蘭、阿鹿桓、宿六斤、烏落蘭、破多羅、庫若干、白揚提、吐穀渾、叱伏列、庫褥(衣改人)官、勿忸於、普六茹、樹若干、扈地幹、俟伏斤、地駱拔、郁原甄、若口孫、費也頭、破落那、沒路真、譬歷辰、溫石蘭、烏石蘭、紇突鄰、骨咄祿、俟呂陵、大莫幹、大利稽、俟力代、大洛稽、侯伏斤、壹鬥眷、步鹿根、獨孤渾、末那樓、奚什盧、可足渾、渴燭渾、越質詰、阿逸多、突黎人、赤小豆。 代北四字姓(2姓) 自死獨膊、井疆六斤。 平聲(186姓) 東、桐、宮、躬、叢、中、莪、蟲、同、充、翁、儂、冬、佟、琮、從、松、邦、涳、危、馳、綦、慈、釐、斯、移、脂、之、其、元、時、遲、茨、治、麽、藜、騅、衣、斐、希、賁、扶、塗、都、區、翟、俞、俱、衢、模、呼、雽、梧、軯、辜、軹(只改古)、藇、如、絇、儲、粁、蘧、璩、沮、於、洙、渠、疏、束、初、鉏、虛、犀、陜(夾改定)、窪、毒、菵(芒改圭)、淮、棓、枚、新、真、頻、欣、仁、誾、勤、筋、芬、言、垣、溒、薰、鐏、敦、惲、乾、端、讙、官、莞、但、籛、難、姍、瞷、間、馯、堅、全、肩、賢、蜎、涓、便、牽、延、虔、吞、纏、銚、饒、韶、遼、聊、貂、超、朝、麃、膠、蒿、桃、蛾、傰、茶、沙、奈、蛇、諸、查、花、琅、相、疆、將、芳、涼、疆、卬、荒、封、當、喪、鄺、杭、征、訇、經、零、庚、更、星、瓶、稱、登、繒、恒、傰(重復)、憂、尤、修、邴、秋、孫、(共包)、猷、投、摎、侵、譚、欽、諶、鹽、潛、(金咸)、藍。 上聲(90姓) 奉、重、隴、閬(良改為)、起、俟、被、弭、紫、履、鬼、舞、宇、萬、府、(鬲甫)、栩、序、舉、處、鉅、仵、浦、圃、姥、補、禮、邸、洗、亥、改、海、付、菌、本、雋、棧、琯、(日及)、寋、圈、卷、(六允)、典、(戶聿)、紹、表、考、稻、寶、我、假、仇、仰、養、強、鞅、象、(馬剽)、汻、井、永、幸、杏、秉、省、猛、斜、鈕、守、糗、丑、聚、厚、後、部、審、品、枕、檢、儉、湛、咬、昝、覽、浦、減(咸)、橄、範。 去聲(83姓) 統、鳳、秘、利、義、騎、匱、類、貴、尉、瘋、意、謂、露、固、故、喻(諭)、布、樹、週、附、務、瓠、錯、據、住、鑢、庶、絮、桂、昋、計、棣、隸、制、毳、蒂(蒂心)、稅、藝、裔、弊、世、炔、帶、藹、沛、貝、兌、佴、進、遴、慎、靳、貫、冠、釁、贊、炭、戰、戀、賤、練、變、見、薦、燃、淖、慒、好、耗、播、操、舍、庫、化、晉、斥、暢、伉、抗、亢、曠、相、諒、亮、盎、況、浪、聖、性、豆、(金婁)、勾、富、繡、救、廄(郎改既)、灸、冑、舊、禁、念。 人聲(84姓) 淟(典改復)、木、沐、穀、睦、繡、(告鳥)、蔽(敝改敕)、鬱、束、鰩(魚改金)、鄆(單改奧)、逢、卓、偓、濁、濯、朔、學、術、暨、悉、帙、(月穴)、鬱、尉(蔚)、茀、恤、邲(必改弗)、厥、骨、笪、察、脫、糴、折、渫、桀、孽(子改木)、觢(腳改齒)、別、鐵、恪、佫、洛、薄、錯、矍、鐸、博、略、藥、約、直、食、(束力)、墨、勒、植、特、錫、壁、休、夕、室、赤、辟、窄、適、麥、帛、益、革、澤、給、集、襲、蓋、(戶去)、(夭韭)、納、涉、接。 復姓(以玆復姓不知其本,故附四生之後)(90姓) 綦母、西乞、西都、西鉏、南榮、北人、九百、段幹、青萍、長盧、索盧、蒲盧、盧蒲、玆毋、鉅毋、毋將、毋終、毋車、宣於、鬥(鬥亞斤)於、多於、梁由、梁石、梁可、仲梁、穀梁、將梁、容成、廣成、務成、析成、陽成、上成、盆成、將閭、林閭、庚桑、有男、澹臺、浩星、墨夷、養由、安期、沐蘭、端木、姑布、黔婁、中梁、中野、室中、路中、步叔、石作、古野、壤駟、合博、漆彫、空相、京相、馬矢、馬適、巫馬、關龍、青烏、羊角、苑羊、孺羊、浩羊、長魚、昭沙、樂王、泠州、老萊、列御、瞻葛、瑕呂、孫弟、鉤弋、呂管、陵終、邑裘、懸潘、屠岸、函冶、洞沐、甫爽、安是、遫僕、補祿、遊珒(王改木)。 總論十二篇 同名異實第一 改氏第二 改惡氏第三 漢魏受氏第四 變夷第五 變於夷第六 別族第七 避諱第八 音訛第九 省文第十 省言第十一 避仇第十二 生而有文第十三/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四、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國氏 古帝王氏。周同姓國。 氏族略第二 以國為氏 古帝王氏 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出陶唐氏之後。堯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縣是也,舜封堯之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於魯縣,累孫猶守故地。至商,更號竹豖韋氏。周復改為唐公。成王滅唐,以封弟叔虞,號曰唐叔,乃遷唐公於杜,降爵為伯,今長安杜城是也。周之季世,又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以奉堯嗣,其地今唐州方城是也。傳曰: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豖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故子孫為唐氏,此晉之唐也。宣十二年傳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使潘黨率遊闕四十乘,從唐侯為左拒。其地在今隨州唐城縣,此楚之唐也。定公五年,楚滅唐,子孫亦以唐為氏。在晉者仕晉,在秦楚者仕秦楚。晉有唐睢為魏大夫,西諡秦,不敢加兵於魏。楚有唐狡、唐勒,勒與宋玉、景差俱師屈原,事楚襄王,文章齊名。秦有唐厲,為漢中尉,擊黥布有功,封斥邱侯。 臣謹按:釋例唐,姬姓。又公子譜,一曰:成王封叔虞於唐,號曰唐叔侯。其子燮父之後。春秋時,國小微弱,遂屬為楚邑。據此當云,其子燮父之後,別封於唐,近於楚,微弱遂為楚屬邑。又按堯之後分為六,唐氏,杜氏,範氏,劉氏,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澤之不泯歟? 虞氏:姚姓,舜之建國也,舜以天下授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為諸侯。後世國紇,以國為氏。又周太王之子太伯之弟仲雍,是為虞仲,嗣太伯之後於句吳。武王克商,封舜之後胡公滿於陳,封虞仲之庶孫於虞城,以為虞仲後。虞仲國於吳,其支庶封於此,故亦謂之西吳。此姬姓之虞也。今陜州平陸縣東北六十里有故虞城在。俗五年,晉滅之,子孫亦以國氏。 殷氏:契始封於商,後世遷於毫,故京兆杜縣有毫亭是也。杜城今在長安南,故司馬遷云,禹興西羌,湯起毫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復命以毫,今南京穀熟是也。蓋有殷(加三點水)水出陽城東,至西華、汝陽,入於潁水合流,古人並謂潁為殷(加三點水),故命以殷。舊有殷(加三點水)水縣,宋建隆改商水,隸陳州。然遷於囂,遷於相,遷於耿,遷於朝歌,皆謂之殷,以成湯建國之所命也。或謂之商,以契始封之所命也。自湯至雍己,而商道始衰,諸侯或孫至。雍己弟大戊立,任伊尹之子伊陟為相。桑谷共生於朝,一夕大拱,伊陟曰妖不勝德,君之政無乃有闋?大戊修德,祥桑祐死,商道復興,故稱中宗。太戊崩,子仲丁立,遷於囂。至河亶甲,遷於相,商復衰。子祖乙立,遷於耿,任巫賢而商道復興。至於陽甲,王業益不振。良由自仲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或爭相代而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不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時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凡五遷,復居湯之故都,治毫,行湯之政,諸侯始朝。其弟少辛立,商復衰,百姓思盤庚之治,乃作盤庚三篇。至武丁即位,回夢而求得傅諡為相,為中興主,廟號高宗。至武乙,復去毫徙河北,好射獵,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曰射天,豕雷震死。至紂,為周武王所滅,封微子於宋,以奉湯祝。其子孫不得封者,以國為氏。 北殷氏:成湯之後,有北殷氏。 周生氏:見姓苑。今人呼人亦曰某生,不必外生也。晉中經簿云,魏侍中周生烈,本姓唐,外養周氏。 秦氏:嬴姓,少皞之後也。以臯陶為始祖,十世曰蜚廉,生二子,一曰惡來,其後為秦。二曰季勝,其後為趙。惡來之後五世曰非子,初封子秦谷,為秦氏。秦谷,故隴西秦亭是也。隴西並入汎原,今隸隴州,有故秦城在。後徙封平陽,復遷於歧、豐之間,又遷於犬邱,又遷於雍,又遷於櫟陽,又遷於於咸陽,皆本子秦穀,故號秦焉。非子好馬及畜,周孝王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曰:昔柏翳佐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續嬴氏祝,號曰秦嬴。或曰伯益佐舜,賜姓嬴氏。秦嬴四世曰秦仲,為周宣王大夫,始有車馬禮樂,以討西戎死之。莊公立長子世父曰戎殺我大父,我非殺戎王,不敢入邑。讓與其弟襄公。周幽王有犬戎之難,襄公救周,以兵送平王都雒邑,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歧以西之地。至穆公用百里奚、寋叔為大夫,納公子重耳為晉君,不殺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報晉人殽之役,禮亡臣由餘以伐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至孝公用衛鞅之術,以富國強兵,自此以還,六國不能與之爭衡。凡三十五世。自於嬰降漢,秦之子孫以國為氏焉。魯又有秦氏居子秦邑,今濮州範縣北舊秦亭是其地。又楚有秦商,魯有秦非,秦有秦祖、秦冉者,皆為仲尼弟子。漢有潁川太守秦彭。晉有秦起。 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鍾離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臣謹按:嬴,姓也,秦,氏也。何謂以國為姓乎?徐、郯、莒、黃、江,國也,以國為氏者。鍾離,楚邑,菟裘,魯邑也,以邑為氏者。蜚廉,人名也,以名為氏者。何謂以國為姓乎?凡此十三氏,並趙為十四氏,其為氏不同,而姓則同嬴也。由司馬氏作紀、世家為譜系之始,而昧於此義,致後世之言姓氏者無別焉。言秦者又有三,秦國之後以國為氏。其有出於魯者以邑為氏,蓋魯有秦邑故也。出於楚者,末知以邑以字與?然此三秦者,所出既殊,皆非同姓。彼十四氏雖不同秦而同嬴,是為同姓。此三秦者雖同秦而不同嬴,是不為同姓。古者婚姻之制,別姓不別氏,三秦可以通婚姻,十四氏孫可以通婚姻。此道湮蕪已久,譜諜之家初無識別。 漢氏:姓苑云東莞有此姓,云漢高帝之後。初,項羽封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今興元府漢中郡也。自高帝至光武,終於獻帝,通王莽十八年,劉聖公二年,計四百二十五年,傳漢祚。漢亡,子孫或以國為氏。 臣謹按:三代之時,天子諸侯傳國,支庶傳氏,其傳國者,國亡則以國為氏。三代之後,雖有國號,無問適庶,皆以氏傳,而謂之姓,如漢家雖亡,亦稱劉氏,或有稱漢者,雖存古道,而存為希姓。 周同姓國 臣謹按:以國為氏者有二,諸侯之子在其國稱公子,在他國則稱國,國亡無爵者亦稱國。 魯氏:武王克商,封其弟周公旦於曲阜,本少昊之墟,又大庭氏居之,魯於其上作庫,故謂大庭氏之庫。其地本名魯,因以命國,乃作都於曲阜。宋祥符中,改曲阜為仙源,今隸袞州。周公留相成王,而使元子伯禽就封子魯,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官司、典策、四代之樂,郊上帝,與周同制。伯禽之國,周公戒之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髮,一販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汝之魯,慎無以國驕人。伯禽之魯,三年而報政,周公曰:何遲也?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太公封子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速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周公嘆曰: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宣公之後,三家盛,公室微弱,昭公見逐,卒於乾侯。自隱公至哀公凡十二世,見春秋。自悼公至頃公,為楚考烈王所滅。頃公亡,遷於卞邑,為家人,子孫以國為氏。 臣謹按:魯自莊公之時,齊桓公始伯。爾後齊為盟主,魯共命之孫瑕,則報政之言,周公孫虛也,況魯自襄仲殺適立庶,宣公之後,公室微弱,政在三家。昭公孫反國,哀公卒於有山氏,可哀也哉!魯起周公至頃公,三十四世。豈周公之澤,流芳浸遠?而微弱之漸,亦由伯禽立政之所始也。 晉氏:晉,大夏之墟也,堯之所都平陽,其國曰唐。及叔虞封於唐,其子燮父嗣封,改為晉,以其地有晉水故也,今為晉州。其地正名翼,亦名絳,而平陽者是其總名。至景公遷於新田,謂新田為絳,今絳州也,而謂平陽為故絳。叔虞者,武王第二子。初,邑姜方娠,武王夢天謂之曰:余命而子虞,與之唐。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命曰虞,字子幹。成王立,唐有亂,周公滅之。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佚曰:天子無戲言。遂封子唐,在河汾之東,地方百里。至昭侯,封其叔成師於曲沃,號桓叔。曲沃大子翼,是謂末大子本。桓叔之孫武公滅翼,以其寶器獻於周俗王,王命武公為晉君。獻公始疆大,文公伯諸侯,文公之後,世為盟主。至景公遷於新田,晉始作六卿,自此政在私門,韓、趙、魏盛疆,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令三家皆為諸侯。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子孫為晉氏。凡三十三代。魏將有晉鄙,蓋其後也。漢有晉寶,為樂安相。 臣謹按:晉、魯大國,而其子孫希少者,皆由疆臣剝喪公室,枝葉凋落,其來已久,及夫亡國之日,公族無幾矣。齊亦如是。 衛氏:文王第九子康叔封之國也。武王克商之後,以商余餘民封紂子武庚祿父以奉先記,武王又令其弟管叔、蔡叔相之,以和其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管、蔡疑周公,挾武庚祿父作亂。周公以王命伐之,而以商之餘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之間故商墟。周公與康叔至相睦,故以其地封之,作康誥、酒誥、梓材三篇,命之國,而行魯國之政。故曰,魯、衛之政,兄弟也。其地曰朝歌,漢、晉為縣,隸汲郡,隋始改為衛縣,遂為衛州衛縣。朝歌故城在縣西二十二里。衛縣,宋熙寧中省為鎮,入黎陽。及懿公為狄所滅,齊桓公率諸侯城楚邱而立文公。楚邱,今單州成武是也。魯僖公三十一年衛成公始遷于帝邱,今澶州濮陽是也。桓公十二年,魯隱公之元年也。出公輒十二年,獲麟之歲也。凡傳世四十餘,至衛君角之九年,秦並天下,子孫以國為氏。至漢有丞相建陵侯衛綰。 蔡氏: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國也,或言第十四子。同母兄弟十人,唯發、旦賢,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周公輔之。武王平天下,封功臣兄弟,乃封叔鮮於管,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商餘民。武王崩,成王少,管、蔡疑周公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以王命伐之,殺管叔而放蔡叔,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而分商餘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於宋,以續商記,其二封康叔為衛君。蔡君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改德率行,周公聞之,舉以為魯卿士,魯國治。於是言於成王,復封於蔡,以奉蔡叔之祝,是為蔡仲。其地今蔡州上蔡縣西南十里故蔡城是也。至平侯徙居新蔡,今蔡州新蔡是也。至昭侯衰微,服役於楚,遂徙於州來,謂之九江下蔡是也。下蔡今為縣,隸壽州。宣侯二十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昭侯子成侯,十年獲麟之歲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後。相承二十六世,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後周改賜姓為大利稽,隋復舊。晉有蔡墨,秦相蔡澤,或以邑,或以地,末知其得氏之由。漢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元不丞相義,義元孫勳,為長安邸長,累召不至。勳曾孫攜。 曹氏:叔振鐸,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邱,今廣濟軍定陶是也。振鐸後十四世桓公二十五年,魯隱公之元年也。至二十四世伯陽立,為宋景公所滅,時魯哀公八年也。初,國人有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謀亡曹,曹叔振鐸止之,請待公孫疆,許之。夢者求之曹,無此人,而戒其子曰:我亡,爾聞公孫疆為政,必去曹,無罹禍。及伯陽即位,好田戈之事,六年,曹野人公孫疆亦好田戈,獲白雁而獻之,且言戈之諡,因訪政事,伯陽諡之,使為司城以聽政。夢者之子乃亡去。十四年,公孫疆諡曹伯背晉好宋,十五年,為宋景公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繡後也,武王封之於滕。舊云,滕在沛國公邱縣東南。按晉志,公邱屬魯國,今(六允)州龔邱是。隱十一年,滕、薛來朝,爭長。自叔繡及宣公十七世,始見春秋。國小弱,不能朝王,每朝於魯,名不赴故不書。隱公以下春秋後至公邱二十一世,為秦所滅,釋例云:春秋後七世,為齊所滅。又有騰氏,即滕也,因避難改為騰。後漢有北海相騰撫。梁孝行傳有騰曇恭。今開封有此姓。 鄭氏:周厲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後也。桓公初受封於鄭,在周之畿內, 今華州鄭縣是也。封三十三歲,為周大司徒,當幽王時,桓公問於太史伯曰:王室多故,吾安逃死乎?對越:獨洛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地近虢、鄶,其君貪而好利。今君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君之民也。桓公從之。後幽王有犬戎之禍,桓公死難。其子武公從平王東遷,卒有虢、鄶之地,虢為新鄭,今之鄭州也。武公生莊公,莊公之二十年,魯隱公之元年也。聲公二十年,獲麟之歲也。聲公三十七年卒。自聲公三世至幽公,韓武子伐鄭,殺幽公。子孫播遷陳、宋之間,以國為氏,自幽公二世鄭君乙之二十一年,復為韓所並。幽公生公子魯,魯六世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居滎陽、開封。唐志云:魯七代孫鄭君,生當時。 吳氏:今蘇州城是也。太伯與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攜而奔荊蠻。太伯號句吾,舊曰:句吾地名,然吳有勾吾,越曰勾踐,皆是名號,非謂地名,勾者,吳、越之語辭也。荊蠻之人義太伯,從而歸之千餘家,立以為君長。太伯卒,無子,仲雍立。至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後,得仲雍之曾孫周章,已君吳矣,從而封之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又別封周章之弟虞仲於虞,皆為諸侯。自太伯五世而得封,十二世而晉滅虞。虞滅而吳始大,至壽夢而稱王。其子季劄來聘,始見春秋。自壽夢以上,可知世數而不可紀年。壽夢之元年,魯成公之六年也。夫差十五年,獲麟之歲也。二十三年,魯哀公之二十二年也,是年勾踐滅吳。子孫以國為氏。季劄避國,子孫居齊、魯之間。 魏氏:始祖畢公高,封於畢,為畢氏。杜預曰:畢在長安西北。今長安縣西有杜山,又曰畢陌。至畢萬事晉,封子魏。杜預曰:魏在河東河北縣。河北今為平陸縣,陜州治有魏城。後雖遷徙不常,自封魏之後皆號魏,惟徙梁之後,亦謂之梁。按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蓋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別族。武王伐紂,而高封於畢,其後紇封為庶人。其苗裔曰畢萬,蔔事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獻公十六年,趙夙力御,畢萬為右,以伐耿、霍、魏三國而滅之,以魏封畢萬為大夫。生魏犨,從晉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襲魏氏後,治於魏。武子之後,世為晉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晉州霍邑是也。生魏絳,晉悼公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間,九合諸侯,和戎翟,絳之力也。賜之樂,是為莊子,徙治安邑,今為縣,隸解州。自莊子七世文侯,始稱侯,受經於子夏,過段幹木之閭,末嘗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與韓、趙滅晉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稱王,徙治大梁,今開封治也,是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將王賁灌大梁城,滅王假,以其地為郡縣。子孫以國為氏。安釐王封其弟公子無忌為信陵君,其後蕃盛。漢有高梁侯魏無知者,信陵君之孫也。又有寧陵君魏咎,陳勝立為魏王,其弟魏豹,項羽立為魏王後,乃魏之諸公子也。 虢氏:有二,皆王季之子。虢仲之國,在今虢州,謂之西虢,俗五年,晉滅之。虢叔之國,在鳳翔虢縣。公子譜云:在滎陽,謂之東虢,虢叔之國,為鄭所並,以建鄭國。虢仲之國,俗五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左傳,晉大夫虢射。漢有虢廣,為春秋博士。 郭氏:春秋有郭公,遂以為氏。公羊曰:虢謂之郭,聲之轉也。或言郭為晉所
滅,公子配奔周,遂為郭氏。今虢氏無聞,惟著郭氏。左傳,齊有郭最,燕有郭隗。後漢郭丹。又有郭泰字林宗,舉有道。 管氏: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之國,其地今鄭州管城是也,子孫以國為氏焉。又齊有管夷吾,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顯於齊。夷吾裔孫修,仕楚。齊又有管至父。漢有燕令管少卿,末知其自齊往與?此皆以邑為氏者。 滑氏:周同姓。舊云河南猴氏縣是猴氏,今廢為鎮,隸偃師。其國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左傳,鄭大夫滑羅。漢有詹事滑興。望出京兆,安陸。宋朝登科,滑君俞,濟州人,滑延年,邢州人。 霍氏:周文王第子霍叔處之國,今晉州霍邑是其地。閔元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聃氏:風俗通,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載之後。按世系譜,聃季載,文王第十七子。周有聃啟。 郜氏:周文王之子,封於郜。或又言第十一子,聃季之弟,子爵。今單州成武有二郜城,是其地也。晉有高昌長郜玖。望出安定,京兆。 浩氏:音告。漢青州刺史浩寶。吳都尉浩舟。唐隰州刺史浩幸。狀云本郜氏,因避難改為浩氏,聿生虛舟。 雍氏:去聲。舊云河內山陽縣。按山陽在懷州修武。範曄云山陽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國,其後裔為雍氏。又宋有雍氏,姞姓也。鄭有雍糾。齊有雍廩。雍巫。楚有雍子。望出京兆、平原。宋政和登科,雍舟卿、雍源,並閶州人。大觀,雍觀復,利州人。政和,雍垣,鄭州人。紹興,雍朝瑛,普州人。 畢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始封於此。其子萬事晉,乃封於魏,居於畢者,以畢為氏。今長安縣西有杜山,又曰畢陌,是其地也。漢有膫侯畢取,本南越將軍,生奉義。宋朝宰相畢士安,狀頭畢漸。又有出連氏改為畢氏,虜姓也。 酆氏:周文王之子酆侯之後,或言第十七子。此文王之舊都也,故城在今永興鄠縣北三十里。其後以國為氏。又有酆舒。宋朝登科,酆伸之,嚴州人。 郇氏:周文王之子,封郇侯,或言第十七子。郇國故城在分邠州三水東。其後以國為氏。郇音荀,一音環。今有環音之氏,而末聞荀者。 臣謹按:譜文王十七子,然原、郇二侯不在其列,此譜系之家失於記載,原、郇為文王之昭,左氏見之甚明。 郕氏:亦作成,伯爵,文王第五子郕叔武之所封,或言武王封季載於此,其地在今濮州雷澤北三十里郕國故城是也。其後以國為氏,或去邑為成氏,與周之成肅公,楚之成得臣,同為一成。宋朝登科,成唐,晉州人。成黼,應天人。成斯立,蜀人。今三衙太尉成閔。 於氏: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國。京相璠云:野王縣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及邘臺。野王,隋改曰河內,今懷州治。子孫以國為氏,其後去邑,但為於氏,亦有不去邑者。後魏官氏志有萬紐氏,改為於氏。始有自東海隨拓拔鄰徒代,改為萬紐於氏,後魏孝文時,復為於氏。又淳于氏,唐元和初,避憲宗嫌名,改為於氏。 應氏:侯爵,武王第四子。今汝州葉縣故應城是也。漢初有隱者應曜,居淮陽山, 與四皓俱被召,時人語之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元孫順,後漢將作大匠,望出汝南、潁川。 凡氏:周公第二子凡伯之後,為周畿內諸侯,袁崧云:凡在共縣西南。今衛州城 西南二十二里有凡城,皇甫謐謂,凡氏避秦亂,添水為汛氏。 臣謹按:凡者,周公之後為凡國,汛者,周大夫采邑也,自是兩家。因知姓氏家有避地改姓之言,多無足取。 蔣氏:周公之第二子伯齡所封之國也。杜預云:戈陽期思縣是。按期思,宋改為樂安,今光州仙居縣是也。漢有隱者蔣詡,又有蔣期。劉宋時有蔣恭,靈異,後封為蔣神。 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受封於邢。今邢州治龍岡是其故地也。俗二十五年, 衛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茅氏:周公之後也,今濟州金封鄉是其地。子孫以國為氏,又有茅戎,即戎之別裔。又邾大夫有茅地、茅夷鴻。秦有博士茅焦,上書諡始皇。神仙傳有茅盈,又有茅氏兄弟三人隱句曲山,成仙去,末知其為茅國之裔,或別有茅邑也。 胙氏:周公之後也,今滑州胙城是。其國為南燕所並,子孫以國為氏。 作氏:風俗通,周公之子胙侯,子孫因避地改為作氏。漢有涿郡太守作顯。 賈氏:伯爵,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於此。同州有賈城,即其地,或言河東臨汾有賈鄉是也。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晉既並賈,遂以為邑,故晉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食邑子賈,謂之賈季,其後則以邑為氏。 芮氏:伯爵,周同姓之國,司徒芮伯之後也。其後有芮伯萬。其地即陜州芮城。為晉所滅。齊景公妾曰芮姬。 隨氏:侯爵,今隨州是其地。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又杜伯之元孫為晉大夫,食采於隨,曰隨會,子孫以邑為氏,至隋,以周、齊孫遑寧處,故去走作隋。搜神記,隨侯行野,見蛇傷,乃傅之藥,蛇報以明珠,所謂隨侯之珠是也。末知隨侯為何代人。 胡氏:子爵,其地在今潁州汝陰西二里胡城是也。定十五年,楚滅之,其後以國為氏。或云,胡公滿封於陳,其後亦為胡氏。又樂陵之胡,賜姓李。又河南之胡,改紇骨氏為胡也。 巴氏:子爵。世本云: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其地,杜預云:巴郡江州縣。按江州,隋改江津,今隸渝州。漢有太常巴茂。後漢黨錮傳有巴肅。又有揚州刺 史巴祇,以清貧著名。 杷氏:杷,闢牙切,字亦作爬。本巴氏,東樓公之後。後漢靈帝時,巴康避董卓難,改為杷氏。 遂氏:子爵。莊十三年,齊滅之。其地在濟州鉅野。或言燧人氏之後,非也。
頓氏:子爵,頓子牂之國也。今陳州南頓即其地。定十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魏志華陀傳有督邴頓子獻。漢有頓肅,為邵陽長,望出魏郡。宋世登科有頓起、頓韙,皆蔡州人。 邠氏:亦作幽,姓苑云,周太王居邠,因氏焉。 臣謹按,太王去邠居歧,其族屬留於邠者為邠氏。 岑氏:呂氏春秋云:周文王封異母弟耀之子渠為岑子。其地梁國岑亭是也。子孫以國為氏。宋有岑平、岑顓,登科。元祐有岑壤穰,濟州人。 彤氏:出於彤伯,周同姓之國,為成王宗伯。 肜氏:本彤氏,避仇改為肜。/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五、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國氏 周異姓國。周不得姓之國。夏、商以前國、怡狄之國。以郡國字為氏,漢都國。 楚氏:羋姓,始居於丹陽,今江陵枝江是也。後遷幹郢,今江陵縣北有舊郢城,本國號荊,遷郢始改楚。又遷子鄀,今襄陽宜城西南有鄀亭山。後遷於壽春,今之壽春府也。楚之先出顓帝高陽氏,曰重黎,為帝嚳火正,使伐共工氏,不克事,帝誅之,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季連之苗裔曰:鬻熊,為文王師。及成王舉文王之勞臣,封其曾孫熊繹居丹陽,國號荊,今江陵枝江是其故地。熊繹與周公之子伯禽,康叔之子牟,晉侯之子燮,太公之子呂伋,俱事成王。然世以名稱,皆無爵號。至熊達始盛疆,十九年則魯隱公之元年也。三十五年,伐隨,使隨人為請於周,以尊爵號,王室不聽。三十七年,熊達怒曰:吾先君鬻熊,文王師也,不幸早世。成王舉我先君,錫以子男之田,令居楚,蠻夷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始開濮地而有之。武王卒,子成王立,始都郢,改號楚,今江陵縣北舊郢城是也。文王卒,子成王立,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錫之胙曰:鎮爾南服,使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開地千里。三十九年,滅夔,以孫祝祝融與鬻熊故也。靈王之七年,築章華台,內亡人實之。共王有寵子五人,無通立,乃望祭群神而決之,陰與巴姬謀而埋璧於室內,五子齊而入。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比、子皙皆遠之,平王幼抱而入,再拜皆壓紐。故康王以長立,至其子失之。圍為靈王,及身而弒。四子皆無後,惟平王續祝楚。昭王十年冬,伍子胥復父兄之仇,相吳王闔 閭以伐楚,入郢,焚平王之墓。十二年,吳復伐楚,楚去郢,北徙都鄀,今襄陽宜城西南有鄀亭山,是其地。懷王三十年,秦昭王詐遺懷王書,欲親結盟於武關。既至,伏兵媯懷王而西,至咸陽,朝章台如蕃臣,不與亢禮。楚人立太子橫為頃襄王。二年,懷王卒于秦,秦歸其喪,楚人哀之。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王政立,楚與諸侯共伐秦,不利,東徙壽春,命曰郢,王負芻五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滅之為楚郡。凡四十五世。其後以國為氏。魯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後,以名為氏者。又趙襄子之家臣有楚隆者。又古有賢者楚老。宋有驍衛上將軍楚公輔。望出江陵。祥符登科有楚咸。 臣謹按:陸終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開其左脅而出三人焉,又開其右脅而出三人焉。長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封於衛墟。次曰參胡,董姓,封 韓墟,周時為胡國,楚滅之。三曰彭祖,名翦,彭姓,封於韓大彭之墟,即彭城也。四曰會人,紜姓,封於鄭墟。五曰安,曹姓,封於邾之墟。六曰季連,羋姓,其後為楚。昆吾氏為夏伯,湯伐桀滅之。彭祖氏為商伯,商之末世始亡。按幹寶之論曰:先儒多疑此事,譙周作古史考以為妄記,廢而不論。然六子之世,子孫有國,數千年,間叠為伯王。天將興之,必有尤物。若夫前志所傳,修己背坼而生禹,簡狄胸坼而生契,歷代久遠,莫足相証。近魏黃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從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數月創合,母子無恙。 臣按:浮屠氏稱釋迎生於摩邪夫人之右脅,亦此理也。其徒信之而不疑,何學者之疑陸終氏之事,近莆田尉舍之左,有市人之妻生男,從股(骨卑)間出,亦能創合,母子無他。此又足以明屈雍之事不誣。 臣又按:以王父字為氏者,古之道也,然亦有以名為氏者。楚以鬻熊之故,世稱熊氏,女子則稱羋焉。楚國亡於秦漢之世,是時姓氏之道泯矣,故楚以熊著,而楚族無聞。 荊氏:羋性,楚國舊號荊,此末號楚之前受氏也。燕有荊軻,望出廣陵。宋朝太平興國登科有荊伯玠。 陳氏:媯姓,初封虞城,今應天府之縣也,後封於遂,今濟州鉅野,後封於陳,今陳州治宛邱縣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傳天下於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後以備三恪,得胡公滿,封之於陳,以奉舜祝。或曰當周之興,有虞遏父者,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生子滿而封於陳,以奉舜祝。滿號胡公,往往以頷胡之故而得此號。成西元年,楚王為夏徵舒弒靈公,遂率諸侯伐陳,謂陳人曰:無恐,吾誅徵舒而已。已而縣陳,群臣皆賀,申叔時孫賀,王問其故,曰:鄙語有之,牽牛以蹊人之田,田主奪之牛,蹊則有罪矣,而奪之牛,不亦甚乎。今君徵兵諸侯以討不義,已而取之,以利其地,何以令於天下?是以孫賀。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記至楚復陳,曰:賢矣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哀公三十四年,司徒招作亂,楚靈王使公子棄疾帥師圍陳,滅之,使棄疾為陳公。晉平公問太史趙曰:陳遂亡乎?對曰:陳,顓帝之族,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於遂。蓋商之興也,存舜之後而封於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孫淫,故周賜之姓,以舜居媯汭,故姓之曰媯,而祝虞帝。且盛德必百世祝,虞之世末也。五歲,棄疾弒靈王而自立,是為平王,欲和諸侯,乃求陳悼太子偃師之子吳,立為陳侯,是為惠公。潛公二十二年,獲麟之歲也。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孫朝伐陳而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又廣陵之陳,實劉氏,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嗣。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陳之後亦改為陳氏。又白永貴,隋初改為陳氏,是為萬年之陳也。 臣謹按:陳,媯姓也。然伍員曰:夏少康為有仍牧正,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是則又為姚姓也。蓋媯姓始於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則堯妻舜以二女而賜之姓者,賜以姚也,謂為媯誤矣。自夏之前為虞國,至商為遂國,末知虞之存於商否。然至周則遂、虞皆為姬姓國矣,而封胡公於陳,自是陳稱媯,孫復言姚矣。 趙氏:嬴姓,與秦同祖,少皞之後,皆祖臯陶,臯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惡來,惡來之後為秦,二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得幸於周成王,是為宅臯狼。臯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為周穆王御,穆王賜以趙城,為趙氏。趙城,今晉州縣。造父六世曰奄父,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帶,幽王無道,去周如晉,為晉文侯御,始建趙氏於晉。叔帶五世曰夙,晉獻公賜之耿。夙土共孟,共孟生衰,事文公為原大夫。衰生盾,為晉正卿。盾生朔,景公三年,晉人攻滅趙氏。朔有子曰武,韓厥言於公,更立之,後亦相晉,是為文子。文子之孫曰簡子鞅。簡子卒,子襄子毋恤立。毋恤傳位於其兄伯魯之孫浣為獻侯,獻侯居中牟,其地在漯水之北。獻侯卒,子烈侯籍立,周命籍與韓、魏並並為諸侯。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卒,烈侯太子章立為敬侯,敬侯始都邯鄆。邯鄆,今磁州縣。十一年,晉亡,韓、趙、魏三分其地。敬侯生成侯種,成侯生肅侯,肅侯生武靈王。武靈王傳國於子何,為惠文王。惠文王卒,太子丹立,為孝成王。孝成王生悼襄王偃,悼襄王生幽穆王遷。秦併六國,滅邯鄆,遷兄嘉立為代王,秦復滅之。自襄子已下六侯四王,凡十一世。秦併代,使嘉子公輔主西戎,世居天水。其趙宗散處者,皆以國為氏。居涿郡者後有天下。 田氏:即陳氏,陳厲公子完,字敬仲。陳宣公殺其太子御寇,敬仲懼禍奔齊,遂匿其氏為田,陳、田聲近故也。應劭云:始食埰地,然齊無田邑。至田和篡齊為諸侯,九世至王建,為秦所滅。建弟假及田澹,澹子市,澹從兄榮,榮弟橫,弟子廣,項羽時並裂地稱王,旋皆破滅。漢興,諸田並徙陽陵,後又徙北平。又田都、田角、田間,亦田氏之族也,漢興徒關中。春秋時,晉有田蘇,宋有田景,齊有田巴。漢有魯相田叔,大尉田蚡,丞相田千秋,大鴻臚田廣明,大司農田延年,魏議郎田疇,皆敬仲之苗裔也。後周田弘為大司空雁門郡公,賜姓紇幹氏。宋世有田況,為樞密。 莒氏:嬴姓,少昊之後也。周武王封玆與其於莒,今密州莒縣是也。世木曰:自紀公已下為己姓。鄭語曰:曹姓,鄒、莒。以為陸終第五子曰安之後。末知孰是。十一世玆丕公始見春秋。共公以下微弱,不復見矣。四世,楚滅之。按史記,當楚惠王時,越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而滅莒矣。子孫以國為氏。楚有大夫莒伯。漢有緱氏令莒誦。 邾氏:顓帝元孫陸終第五子曰安,賜姓為曹,其子孫亦以姓為氏。周武王時,封安之苗裔曰邾挾為附庸,居於邾,今完袞(六允)州仙源東南四十里古邾城是也,挾以下至儀父,名字始見春秋,齊桓公霸,儀父附從,進爵稱子。十四代孫文公,徙於繹,今袞(六允)州鄒縣北嶧山是也。邾自桓公革以下,春秋後八世,而楚滅之。又小邾國,亦出邾挾之後,姓曹,其子孫亦以姓為氏。挾七世孫夷父顏,有功於周,其子友別封為附庸,居郳。曾孫黎郲,始見春秋,附從齊桓,以尊周室,命為小邾子。晉志云:蕃縣,古小邾國按。按蕃縣,隋改曰滕,今隸沂州,縣之東南郳城是。樂史云:郳城在承縣。自小邾子穆公之孫惠公以下,春秋後六世,而楚滅之。 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見於邾。邾既失國,子孫去邑,以朱為氏。其後盛大者,有沛國、丹陽、永城、吳郡、錢塘、義陽、丹陽、太康、河南之九族,顯於漢、唐間。又有渴燭渾、可朱渾,並改為朱氏,虜姓也,則為河南之族。 婁氏:亦作僂。風俗通云:邾婁之國。子孫或以婁為氏,或以邾婁為氏。陸終產六子,其第五子曰安,賜姓為曹,邾即安之後。挾,安之裔,曰邾挾,周初受封為附庸。挾之後不得其名字,十二世至儀父,始通於大國。魯隱公之元年,與隱公盟於姑蔑。其後為楚所滅。齊大夫婁禋其後也。又有疋婁氏,改為婁,虜姓也。宋朝登科婁瑄、婁(日丙)、婁汝勵,並臨江軍人。察院婁寅亮,溫州人。 郳氏:曹姓,即小邾也。邾挾七世孫夷父顏有功於周,次子友父別封附庸,為小邾國,以居郳,故又稱郳國,今沂州滕縣東南城郳是也。樂史云:郳城在承縣。或云,邾武公封次子於郳,是為小邾。後失國,子孫為郳氏。 兒氏:即郳氏也,或省文作兒。兒良,六國時人,見呂氏春秋。漢有御吏大夫兒寬,受業於孔安國,家貧,賃作帶經而鋤,寬千乘人。又賀兒氏,虜姓也。 倪氏:即郳氏也,避仇改為倪。漢有揚州刺史倪諺。唐有刑部郎中倪若水,中山橐城人。 息氏:亦作鄎,侯爵,媯姓,今蔡州新息縣是。莊十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鄧氏:曼姓,商之侯國,其地今襄陽鄧城是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莊十六年,楚文王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又鄭有鄧析,復為一氏。 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夏陽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云:新里在澄城。俗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晉有梁益,梁弘、梁由靡,以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則以邑命氏者。又有拔列蘭氏,改為梁氏、虜姓也。 薛氏:任姓,黃帝之孫顓帝少子陽封於任,故以為姓。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為薛侯。奚仲遷於邳。十二世孫仲虺,為湯左相,復居薛。舊云魯國薛縣,今徐州有薛城,在滕縣東南五十里是也。臣扈、祖己,皆仲虺之胄也。祖己七世孫曰成,徙國於摯,更號摯國。女太任,生周文王。至武王克商,復封為薛侯。隱十一年,滕、薛爭長,齊桓之霸也,薛侯不從,黜為伯。獻公始與諸侯盟。杜預云:小國無紀,世次不盡知也。然唐世系表,自畛至湣侯弘,為楚所滅,凡二十一世,父子相傳。其語無所經見,只本人家譜籍,無足信也,今但從杜氏所紀而不得其世次者也。自仲虺為諸侯,歷三代凡六十四世,至湣侯弘,為齊所滅。公子登仕楚懷王,賜沛邑為大夫,遂以國為氏。或言登隱於博徒,號薛公者。曾孫倪,為楚令尹,生翁。翁生鑒,漢初獻策滅黥布,封千戶侯。元孫廣德,御史大夫,生饒,長沙大守,生願,淮陽太守,因徙居焉。願孫漢,為後漢千乘太守。漢生彪,司徒祭酒。彪生侍御史安期。六代孫蘭為曹操所害,生永,遂依蜀先主,官至蜀郡太守。生齊,為巴、蜀郡太守,歸晉,為光祿大夫、河東太守,子孫國家汾陰,世號蜀薛,二子懿、始。又河南官氏志云:叱于氏改為薛,此虜姓也。又遼西薛氏,本東北蕃。又姓苑云:東莞薛氏,木姓薛氏,避仇改為蘗氏。 臣謹按:薛氏血脈譜,文王曹夫人姜氏,見赤龍交而孕,十二月生子,手把薛字,因氏為薛。乃知譜碟家言,多無足取者。 徐氏:子爵,嬴姓,臯陶之後也、臯陶生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於徐,在今徐城縣北三十里。徐城並入臨淮,今泗州臨淮有徐城。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復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孫章羽,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一族出於嬴氏,十四姓之一也。 邡(方改云)氏:亦作妘,亦作鄖,又去邑作云,嬴姓,子爵,祝融之後。封子羅,號妘子,見國語。其地在今安州云夢縣,猶有鄖公廟焉。漢有云敞,為諫議大夫,與梅福同傳,又吳有鄖邑,今泰州海陵是。又有牒云氏,改為云。 羅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後,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為楚所滅,周末居長沙。漢有梁相羅懷。襄陽記有羅象。又郯公德雋,賜姓李氏。又叱羅氏,改為羅氏。五代有羅紹威。望出豫章、長沙。 夔氏:子爵,羋姓,楚君熊摯之後。今歸州東故二十里故夔子城是。俗二十六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又天竺亦有夔氏。 臣謹按:傳言,夔之先楚鬻熊之嫡嗣,有疾不得代,而別封於夔,為楚附庸,其後為夔子。然據夔氏譜,鬻熊十世而後有夔子。末知孰是。 夷氏:邡(方改云)姓,春秋夷詭諸之裔。杜預云:在城陽莊武縣所治夷安縣是其地。子孫以國為氏。又逸民夷逸,齊大夫夷仲年之後,邾大夫夷射姑,皆以字為氏。 穀氏:嬴姓,伯爵,春秋榖伯綏之裔也。今襄陽榖城縣西北五里故榖城是也。子孫以國為氏。漢有榖思,為魯相。 舒氏:亦曰舒鳩氏,子爵,偃姓,臯陶之後也。舒子平,俗三年為徐所滅,其
後復立。襄二十一年,舒鳩子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今廬州舒城,本舊名也。其地在楚徐之間,故為二國所滅。或言舒之種類多,舒子平與舒鳩子自是二國,故舒城西有龍舒。或曰,舒有五名,一曰舒,二曰群舒,三曰舒蓼,四曰舒庸,五曰舒鳩。望出鉅鹿。 舒蓼氏:世本,舒蓼,偃姓,臯陶之後,楚東境小國也。舒蓼與蓼國自異。 舒鮑氏:世本,舒鮑,偃姓國也。晉悼公大夫有舒鮑無終。 郯氏:祁姓,子爵,或言嬴姓,少昊之後。春秋時,郯子朝魯,能卞古官,仲
尼師之。今下邳東北百五十里有古郯城。 談氏:即郯也,亦作談。六國時有談生。蜀錄有征東將軍談巴,後趙錄有晉將軍談元。望出梁國、廣平。宋太平登科,談堯叟。紹興有談誼,廣德人。 向氏:祁姓,附庸之國。今沂州古向城是也。子孫以國為氏。又宋桓公之後公子肸,字向父,其後以字為氏。哀十四年,向魋奔衛,向巢來奔,司馬牛適齊,卒於魯郭門之外。 臣謹按:公子肸字向父,其義音響,與晉叔向名字同音,今以為氏而音餉,疑古人讀肸向之向有響、餉二音也。 葛氏:伯爵,嬴姓,夏時諸侯。今許州郾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風俗通云:葛天氏之裔。又賀葛氏,改為葛氏,虜姓也。漢有潁川太守葛興。後漢有汾陰令葛龔,有文集七卷。 諸葛氏:本葛氏,夏、商諸侯葛伯之後。英賢傳云:舊居琅邪諸縣,後徙陽都,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焉。風俗通云: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非罪而誅,漢文追封其孫為諸侯,因以為氏。世本云:有熊氏之後為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 蓼氏:偃姓,臯陶之後。文五年,楚滅之。今壽州霍邱即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黃氏:嬴姓,陸終之後,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俗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楚有春申君黃歇也。 江氏:舊云,汝南安陽縣江亭。按此在信陽縣之東南,新息縣之西,安陽故城是也。嬴姓之國,顓帝元孫伯益之後也。文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鄶氏:房姓,即鄶仲之國。本祝融之墟,在漆、洧之間,為鄭武公所並,遂為新鄭,今新鄭縣東北三十五里有古鄶城是也。子孫以國為氏。宋朝有鄶士隆,登進士第。又有鄶唐,越州人。或去邑為會氏。又風俗通云:陸終之子會乙之後,鄶姓。有武陽令會炳。 英氏:偃姓,臯陶之後,以國為氏。漢有英布,為九江王。望出晉陵。宋朝登科,英秉臣,洪州人。 六氏:偃姓,臯陶之後。文五年,楚滅之。今廬江故六城是也。子孫以國為氏。 射氏:三輔決錄云:後漢末,鴻臚謝服,天子以為將軍出征,姓謝名服不祥,改姓射名咸。咸子登、援,登蜀郡太守,援中郎將。又吳有射慈。 疆陽氏:妘姓,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後。為晉所滅。今沂州承縣有倡陽城。 仇吾氏:韓子云:仇吾國為智伯所滅,因氏焉。或作仇繇。 祝氏:己姓,黃帝之後。周武武王封黃帝之裔於祝,祝阿、祝邱是其地,祝因氏焉。鄭有祝聃。衛有祝蛇、祝龜。或云,祝史之後,以官為氏。又有叱盧氏,改為祝氏。 周不得姓之國 萊氏:子爵,其俗夷,故亦謂之萊夷。今登州黃縣東南二十五里有故黃城是萊子國。襄六年,齊滅之。子孫以國為氏。晉有大夫萊駒。漢有萊章。 賴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賴亭,即其地也。昭四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交趾太守賴先。蜀有零陵太守賴文。唐有光祿少卿賴文雅。宋初有畫工賴祚。又有賴克紹,登進士第。望出南康,潁川、河南。 譚氏:子爵。莊十年,齊滅之。今齊州歷城有古譚城。子孫以國為氏。急就章漢有譚平定。巴南六姓有譚氏、盤狐之後也。 覃氏:本譚,或去言為,覃。梁有東南寧州刺史覃元克,又音尋,今嶺南多此姓焉。宋登科,覃日嚴,開州人。 弦氏:江、黃、道、柏之姻,杜預云:在戈陽軑縣東南。按古軑城,今在光州仙居北四十里。俗五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又鄭有商人弦高。齊有大夫弦多、弦施。漢有博士弦訴。 戴氏:開封封邱縣戴城是其國,隱十年,鄭人伐取之。或云,舊考城縣是,為宋人所滅,改名穀城。子孫以國為氏。又宋戴公之後,亦為戴氏,是以諡為氏者。漢有信都太傅戴德,九江太守戴聖,父子修禮記。後漢有司徒戴涉、戴良、戴憑、戴就,晉有戴逵。南史有戴顒、戴法興、戴僧靜。宋世有戴興,為定武軍節度使。望出廣陵、清河。 載氏:疑即戴之訛也。漢有載戴。宋太平登科有載永。 豕氏:一音瀑。豕公,周卿士,見毛詩。風俗通:豕辛公,周諸侯也。秦有將軍豕薦。漢御史大夫豕勝之,字公子,河東人。後魏有豕顯。魏郡人也。 陽氏:其國近齊,閔二年,齊人遷之,子孫以國為氏。或言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而以為陽國,誤矣。陽樊,周畿內之邑。晉有陽處父。魯有陽氏。楚有陽氏,羋姓。 冀氏:左傳:冀國,今晉州冀氏縣也。子孫以國為氏。晉滅冀,為卻氏食邑,冀芮之子孫以邑為氏。宋朝冀膺,登進士第,並州人。望出渤海。 牟氏:風俗通云:牟子國,柷融之後。望出鉅鹿。宋登科,牟景先,陳州人。牟衝,陵井監人,牟企,吉州人。牟莘起,梓州人。又蜀有牟氏,善畫雞。 鄟氏:魯附庸國。成六年,魯取之。子孫以國為氏,去邑作專,又作鱄。刺客專諸,亦作鱄諸,即其裔也。 鬲氏:即有鬲之國,今德州平原有故鬲城在。子孫以國為氏。又商有賢人曰膠鬲,子孫以名為氏。 巢氏:有巢氏之後。堯時有巢父。夏、商有巢國,其地在廬江。子孫以國為氏。左傳:吳有巢牛臣。後漢有司空巢堪。又巢元方著病源。望出彭城。宋朝登科有巢安上,眉州人。 柏氏:子爵,風俗通:柏皇氏之裔。又柏亮父,顓帝師。柏招,帝嚳師。柏景,為周太僕。柏國在今蔡州西平縣,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漢有柏英,為大鴻臚。魏大將軍柏直。晉宣帝柏夫人,生趙王倫。 軫氏:左傳:軫國,在楚之東。楚屈瑕將盟貳、軫,注云,二國也。 絞氏:左傳:絞國,在隨唐之南。漢光武時,山陽盜長絞強,佼即絞也,後人以為氏,故更從人。 夏、商以前國 崇氏:商時侯國也。其地在今永興鄠縣東。崇侯虎不道,周文王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唐開元登科有崇穎。宋朝登進士第崇大年,吳郡人。 房氏:祁姓。舜封堯子丹朱於房,今蔡州遂平故吳房縣是也。以楚後封吳王夫塈(土改木)於此,故謂之吳房,丹朱生陵。後世國紇,子孫以國為氏。陵三十五世孫鍾,周昭王時,食采於靈壽,生沈。十二世孫漢常山太守雅,徙清河繹幕。又屋孫氏,改為房,虜姓也。 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叔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今永興長安縣南十里有下杜,猶有杜伯家在。至宣王滅其國以為大夫,杜伯無罪被殺,子孫分適諸侯,居杜城者為杜氏。在魯有杜洩,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又後魏有獨孤渾民,改為杜氏,實虜姓之杜也。 密須氏:世本:商時姞姓之國。今涇州靈台有密康公墓。或云,涇州保定有陰密城是也。子孫以國為氏。或去密為須氏,魏有須賈,漢有須無。或去須為密氏,仲尼弟子密孫齊。 寒氏:夏時諸侯寒浞之後。或言周武王子寒侯之後。且寒浞為夏諸侯矣,周無寒國,今濰州東二十二里寒亭是也。其後以國為氏。望出尋陽。 過氏:夏時諸侯澆之國也。亦曰有過氏,少康滅之。今萊州掖縣北有過鄉。子孫以國為氏。漢有袞(六允)州刺史過急。急就章有過諡。宋朝有尚書郎過勉。登科有過詡急,建昌人。又過勸。望出高平。 庸氏:商時侯國。周武王時。來助伐紂。今房州西二百五十里故上庸城是。文十六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漢有庸光,又有膠東庸生。 戈氏:夏時諸侯獰(寧改壹)之國也,少康滅之。其地在宋、鄭之間。子孫以國為氏。 邶氏:亦作鄁,亦作背,即商都也。武王伐紂,分其地為三監。自紂城而東謂之鄁。漕,鄁地也,封紂子武庚於此,以霍叔尹之,及三監叛,周公伐之,而並其地為衛,邶國往往自此亡矣。子孫以國為氏。 鄘氏:即商都之地。武王伐紂,分其地為三監。自紂城而南謂之鄘。楚邱,鄘地也,管叔尹之。及三監叛,周公伐之,而並其地為衛,鄘國往往自此紇矣。子孫以國為氏。 邳氏:符悲切。風俗通云:奚仲為夏車正,自薛封邳,今泗州故下邳郡,即其地也。公子譜云:邳國,商諸侯。按奚仲本封薛,即遷於邳,則以邳為薛,而舊名不廢,故子孫亦以為氏,後漢二十八將有衛尉信都邳彤。 褒氏:似姓之國,禹之後也。今興元府褒城是其地。周幽王后褒姒。河南官氏志:達勃氏改為褒氏。 緡氏:夏時諸侯,子孫以國為氏。今濟州金鄉有古緡城。姓苑有緡氏。 岐氏:周故都也。今鳳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遷於豐,其支庶留岐,故為岐氏。又古有岐伯,為黃帝師。望出安化、趙郡。宋端拱登科有岐貴。 仍氏:即有仍氏,夏之諸侯。後相娶有仍氏,生少康。以國為氏。 奄氏:風俗通云:奄,國號,即商奄也,魯地。衛祝佗曰:因商奄之民,以命伯禽。今袞(六允)州有奄城。尚書:成王既踐奄。左傳:秦大夫奄息其後也。望出內黃。 雙氏:顓帝之後,封於雙蒙城。其後因以命氏焉。宋朝有尚書郎雙漸,無為軍人。 武羅氏:夏時侯國之後。 吾氏:己姓,夏之諸侯昆吾氏之後也。昆吾為夏伯,其地即濮陽縣,唐武德四年,析置昆吾縣,是其地也。八年,復省入濮陽。漢有廣陵令吾扈,晉有交州刺史吾彥,吳人也。吳有吾粲。 昆氏:己姓,夏之諸侯昆吾氏之後也。齊有昆辨,見戰國策。 昆吾氏:世本:古己姓之國,夏時諸侯伯祝融氏之後。 梅氏:商紂時有梅伯,以國為氏。宋朝有梅詢,龍圖閣學士,族子堯臣,有詩名,宣城人。 癸北氏:國名,女為舜妃。 雷氏:方雷氏之後,女為黃帝妃,生元枵,蓋古諸侯之國。後漢有雷義,又有雷次宗。蜀有將軍雷同,吳陸抗傳有宜都太守雷譚。 玄氏:風俗通云:玄都,古諸侯國也。子孫以國為氏。 斟氏:曹姓。亦作斟尋氏,亦作斟灌氏,亦作斟戈氏,亦作介斟氏,並夏諸侯,以國為氏,皆祝融之裔。國語注曰:曹姓之別也。姓纂云:斟尋、斟灌,並姒姓。斟戈,禹後,亦姒姓。介斟,杜預云:夏同姓。 酈(麗改崩)氏:普肯切。穆天子傳:酈(麗改崩)伯綮之後,國在虞、芮之間。 用氏:風俗通:古有用國。漢有高唐令用乩(占改蟲)。名士錄有高士用羽。
摯氏:風俗通:摯疇,古諸侯國也,見毛詩。周有摯荒。或言帝嚳子摯之後。漢書貨殖傳有茂陵摯綱。 允氏:風俗通云:夏時侯國,子孫氏焉。 灌氏:亦作斟灌氏。風俗通:斟灌氏,夏諸侯也,子孫氏焉。又有張氏冒灌氏。 廖氏:亦作飂,並力救切,今呼為料。風俗通:有廖叔安,左傳作飂,蓋其後也。漢有廖覬,為鉅鹿大守。今衡山南劍多廖氏,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後。 郅氏:音質,風俗通:郅,商時侯國也,見毛詩。漢有濟南大守郅都,入酷吏傳。宋朝登科,郅之邵,延安人。 習氏:風俗通云:習,國名。漢有習響,為陳相。晉衡陽大守習鑿齒,著漢晉春秋五十四卷,襄陽人。 西陵氏:古侯國也,黃帝娶西陵氏女為妃,名纍祖。春秋時有西陵高,為大夫。 安陵氏:戰國策:安陵,小國侯也,其後氏之。安陵纏,楚王妃。 甲父氏:古諸侯,以國為氏。今單州有甲父城。漢有侍御史甲父沮。 有窮氏:古諸侯國也,至後羿,篡夏後相。 有扈氏:夏諸侯國。夏為扈,商為崇,其地在今永興鄠縣北二十里。姓氏英賢傳曰:有扈氏,今為弘農人。 蒲姑氏:商諸侯,居齊地。 西王氏:新序,子夏曰:禹學于西王國。 孤竹氏:商之諸侯也。夷、齊讓國,其後遂以國氏。 封父氏:夏、商國名。鄭有封父真,為大夫。 終利氏:嬴姓,與秦同姓。 夙沙氏:英賢傳曰,炎帝時侯國。左傳,宦者夙沙衛。 秣氏:秣陽,國也。以國為氏。 末氏:本秣氏,避難去禾。今秣陵是其後也。 柏成氏:風俗通:柏成子高,堯時諸侯也。 顧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范縣東南二十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顧氏譜云:越王勾踐七代孫閔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余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漢有荊州刺史顧容。晉有顧悅之,愷之。 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於詩,子孫以國為氏。後漢有巴吾令阮敦,阮氏惟盛於晉,宋。 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國。今河內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孫以國為氏。晉有左行共華。或言共氏共叔段之後也。又晉太子申生諡恭君,其後以為氏。此皆以諡為氏者。 龔氏:左傳:晉大夫龔堅。漢渤海太守龔遂。後漢巴郡蠻酋有龔氏。 臣謹按:項羽傳,義帝柱國共敖。顏師古云:共讀曰龔。龔即共也,籀文從龍。又按,後漢巴郡蠻酋,羅、樸、督、鄂、度、夕、龔,凡七姓,是巴蠻,亦有龔氏。 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為洪。豫章有弘氏,因避宋朝諱,亦改為洪。 苑氏:亦作宛。狀云:商武丁子,先受封於苑,因以為氏。或音怨,非也。左傳:齊有苑何忌,衛有苑春,鄭有苑射犬。漢有太山太守苑康,下邳相苑暹,吳興大守苑方。望出範陽。南唐有苑文。宋朝有登科苑鈞、苑湛,並潁昌府人。 逢氏:音龐。商諸侯,封於齊土。至商、周之間,有蒲姑氏代之。至武王伐商,而後封太公焉。其地在今臨淄。古有逢蒙善射。齊大夫有逢丑父。後漢處士逢萌。宋朝有尚書郎逢沖,齊人。望出北海,譙國。又密州逢序,開州逢汝舟,並登科。 彭氏:即大彭之國,在商時為諸侯伯。古祝融氏之後,有陸終氏六子,第三子彭祖,建國于彭,子孫以國為氏,又彭亦為姓。國語云:祝融之後八姓,已、董、彭、禿、妘、斟、曹、羋。周滅之。楚有大夫彭仲爽、彭名。漢有梁王彭越,大司馬彭宣。後漢有彭寵。望出宜春。 夷狄之國 狄氏: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城,因氏焉。或言成王封母弟孝伯於狄城。其地在今慈州。魯大夫有狄虒彌。古賢人有狄儀。仲尼弟子有狄黑,衛人也,裔孫漢博士狄山。 白狄氏:狄之別種。杜預云:故河西郡有白狄部。 翟氏:亦作狄,音宅,又音狄。祁姓,黃帝之後,世居翟地。國語云:翟國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秦有翟樓新。魏有翟黃。漢文景時,廷尉翟公,下卻人。望出南陽。 代氏:古代君,翟國也,在常山北,今代州是也。稱王,為趙襄子所滅。其遺
族以代為氏。史記:趙有代舉,漢有京兆尹代武。宋朝有代淵,登進士第。 路氏:路舊作潞。國語:潞、洛、泉、餘、滿,赤狄別種。隗姓,子爵。其地在今上黨潞縣。宣十五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姓纂云:炎帝之後,黃帝封其支子於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唐表云:姬姓,帝摯子元(玄)元,堯封於中路,歷虞,夏稱侯。又有沒路真氏,改為路。 戎氏:隱公會戎於潛之戎也。杜預云: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漢功臣有柳邱侯戎賜。宣帝婕好戎氏,生中山哀王,望出江陵,扶風。 支氏:石趙司空支雄傳云:其先月支胡人也,實西域之國。晉有高僧支遁,字道林,天竺人。後趙有司空支雄。唐有武寧節度使支祥。宋朝有支允文,太平興國登科。又支詠,華州人。 驪氏:左傳:驪戎國之後,在昭應縣。按昭應縣,古新豐縣,唐改昭應,宋大中祥符改臨潼縣,東二十四里有驪戎故城。 卑氏:卑耳國之後,或云鮮卑種類。漢有右北平太守卑躬。 廬氏:亦作盧,音通。廬子戢黎之後,此南蠻也。今襄州有中廬,即其地。 那氏:風俗通:朝那,東夷也,其後單姓那氏。後燕錄:遼西太守那頡。西魏有揚州刺史那椿。望出丹陽,天水。 甄氏:亦作歐。東歐王之後也。甄冶子,吳人,善鑄劍。 安氏:安息王子入侍,遂為漢人,故其族出涼州。風俗通:漢有安成。廬山記:吳有安高。唐賜抱玉為李氏,其餘即安氏也。望出姑臧,河內。 瞞氏:風俗通云:荊蠻之後。本姓蠻,音訛遂為瞞氏。左傳:有司徒瞞成。 蠻氏:羋姓,荊之後,因氏焉。 羌氏:晉石氏將羌迪。 懿氏:懿氏是鳶鞮之後也,白狄別種。今祁州懿城縣是其地也。 米氏:西域米國胡人也。唐有供奉歌者米嘉榮。五代米至誠望出隴西、高平。
滿氏:國語:潞、洛、泉、餘、滿,皆赤狄,隗姓。風俗通:荊蠻有瞞氏,音舛為滿氏。漢有滿昌。宋朝登科,滿中正、滿中行,開封人,滿執中、滿周,揚州人。 竺氏:本天竺胡人,後漢歸中國而稱竺氏。竺固為後漢侍中西平侯。或言後漢竺晏本姓竹,避仇加二,此謬論也。宋朝竺貺,舉進士。 落氏:風俗通云:臯落氏,翟國也。此赤翟別種,其地在今繹州垣縣。漢有落下閎,巴郡人,撰太初歷。 洛氏:即落氏,落下閎亦去草。後魏書:宦者洛齊,又有洛子淵,為虎賁。 淮夷氏:姓纂云:淮夷小國,入周,因氏焉。其地今淮甸。 義渠氏:風俗通:義渠,狄國,為秦所滅,因氏焉。漢書,光祿大夫義渠安國。 西申氏:瑞應圖:周成王時西申國獻鳳,留中國,因氏焉。 以郡國字為氏 漢都國 紅氏:楚元王交子劉富,初封休侯,後更封紅侯。曾孫無子,國紇,支庶或以國為氏。 蘄氏:姓苑云:蘄,春秋之後也。漢有弘衣太守蘄良。 番氏:番音婆,見姓苑。吳芮封番君,支孫氏焉。 郴氏:羋姓。楚懷王孫心號義帝,都郴,子孫氏焉。晉陶侃別傳有江夏郴寶。
鄮氏:姓纂云:越人以郡為姓。今明州鄮縣是也。 東陽氏:見姓苑。此出於東陽郡也。 東陵氏:風俗通:東陵侯邵平,子孫氏焉。又齊景公時有隱居東陵,因以為氏。又東陵聖母,廣陵人,適杜氏。 櫟陽氏:風俗通:後漢景丹封櫟陽侯。丹曾孫分,避亂隴西,因封為氏焉。 周陽氏:漢書:淮南王舅趙兼受封周陽侯,子由為河東尉,因父封為周陽氏,由入酷吏傳。郭頒世語云:魏文帝時,有周陽成能占異。 信都氏:風俗通云:張敖尚漢魯元公主,封於信都,因氏焉。一云,木申屠氏,古者信申音同,故為信都。北齊有信都芳。 冠軍氏:漢霍去病封冠軍侯,其後氏焉。晉有太傅東海王參軍冠軍夷,見太傅佐史簿。 武疆氏:漢二十將王梁封武疆侯,因氏焉。 廣武氏:漢廣武君李左車,因封氏焉。/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六、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以邑為氏 以邑為氏。周邑。魯邑。晉邑。衛邑。鄭邑。齊邑。楚邑。宋邑。韓邑。魏邑。秦邑。諸國邑。漢魏邑。 以邑為氏 周邑 尹氏:少昊之子封於尹城,因以為氏。子孫世為周卿士,食采於尹,今汾州有尹吉甫墓,即其地也。古今人表,尹壽為堯師。漢有尹咸、尹賞、尹齊、尹翁歸。後漢有尹敏。晉有尹奉。 蘇氏:己姓。顓帝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陸終生昆吾,封於蘇,其地邶西蘇城是也。至周武王用忿生為司寇,邑於蘇。子孫因以為氏,世居河內。又有拔略氏,改為蘇氏,虜姓也。 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孫因以為氏。趙有毛遂。漢有毛公,治詩,趙人也,為河間王博士。毛萇亦治詩,為詁訓。又有代北之族,世為酋長。 尋氏:亦作鄩,曹姓。古斟鄩之後,或言與夏同姓。今濰州東五十里尚有鄩亭,京相璠云:斟鄩去鄩亭七里。周有盻。 單氏:周室卿大夫。成王封蔑於單邑,故為單氏。魯成西元年,始見春秋。晉侯使瑕嘉平戎於王,單襄公如晉拜成。襄十年,傳曰:王叔氏與伯輿爭政,坐獄於庭,王叔不能舉其要辭,故奔晉。於是單靖公為政王室,代王叔也。二十餘代為周卿士。漢有功臣中牟侯單左車,傳封六代。昌武侯單究,傳封七代也。 甘氏:夏時侯國,酈道元云:甘水東十里洛陽南有故甘城,世謂之鑒城。一云,周武王封同姓於畿內,因氏焉。甘昭公者,周惠王之子王子帶也,魯僖元年,又封之於甘。僖二十四年,傳曰:甘昭公有寵於惠後,惠後欲立之。昭十二年,甘簡公無子,立其弟過,將去成,景之族,丙申,殺甘悼公,而立成公之孫輶(車改魚)。子孫以邑為氏。秦有甘茂,生羅。楚有甘公,撰星占。漢義陽侯甘延壽。吳將軍甘寧。 緱氏:周卿士食采之邑也。又渴侯氏,改為緱氏。 榮氏:周大夫榮夷公,其先食邑於榮。杜預云:鞏縣西有榮錡澗,周畿內地也。又魯亦有榮氏。漢有榮廣。宋朝有榮煙諲,為光祿卿。望出樂安,上穀。太平登科有榮見素,榮真素,榮輯。今知臨安有榮薿。 郗氏:音絺,己姓,青陽氏之後。蘇忿生支子封西郗邑,因氏焉。趙有郗疵。今望出濟南。 鞏氏:今鞏縣也。周卿士鞏簡公,甸內侯也。晉有鞏朔。漢有侍中鞏攸。宋朝鞏申,為光祿卿。望出山陽。 氾氏:音凡,本亦作汛。周大夫食采於氾,因以為氏。漢有氾勝之,為黃門侍郎,撰農書十二篇。 謝邱氏:風俗通:周宣王支子食采謝邱。漢書古今人表:魯有謝邱章。 營氏:風俗通:周成王卿士營伯之後也。後漢有京兆尹營郃。望出成陽。宋朝有營道,學究出身。 劉氏:祁姓。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裔孫劉氏,以能擾龍事夏後孔甲,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亦為杜伯,以成王滅唐而遷之於杜也。今永興長安縣南十里下杜城是也。至宣王滅其國,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後歸晉,其處於秦者為劉氏。此祁姓之劉也,以國為氏。又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回以為氏。杜預云:緱氏西北舊有劉亭。按緱氏,熙寧中省入河南偃師。此姬姓之劉也,以邑為氏。姬姓之劉,世為周卿士,康公、獻公其後也。祁姓之劉,即士會之後,周末家于魏,又徙豐,此班固之諡也。劉煓字執嘉,生四子,伯、仲、季、交,季即漢高祖也,名邦。漢自高祖至光武,光武至獻帝,享國四百二十五年。又有東郡,河南,雕陰三族,俱出匈奴之族。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改為劉氏。又漢賜項氏姓為劉氏。 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後,封於河內,今澤州沁水是其地也。周有原莊公,世為周卿士,故以邑為氏。魯有原壤。陳有原仲。晉有原軫。往往其族散在他國而以本國為氏者。 魯邑 郈氏:亦作後。魯孝公世孫成叔為郈大夫,因以為氏。郈邑,今鄆州須城東三十六里郈鄉亭是。孔子弟子後處之邑。漢有少府後倉。古今人表作厚。 柳氏:魯孝公之後。孝公生子展,展孫無駭生展禽,字季,為魯士師,諡曰惠,食采於柳下,故謂之柳下惠。子孫以邑為氏。楚滅魯,仕楚。秦並天下,柳氏遷於河東。 匡氏:魯匡邑宰,匡,句須之後。開封長垣縣西南十里匡邑故城,亦屬衛。又疑魯別有匡邑。廬山記:楚威王時有匡裕先生。 管氏:誇大夫食采於管,因氏焉。 鄆氏:魯大夫食采於鄆,子孫氏焉。鄆亦作運。 落姑氏:魯大夫食采於落姑,因氏焉。漢博士落姑仲異。 卞氏:魯邑也,今袞(六允)州泗水有卞城。姓纂云:曹叔振鐸之後,有支庶食采於卞,因以氏焉,然卞非曹邑之地。魯有卞莊子。楚有卞和。南史書儒林,卞華。宋朝卞袬,為鹽鐵副使。 矍相氏:魯大夫食采矍相,回氏。姓苑)云:沛人。 菟裘氏:史記:秦嬴姓之後也。其地魯邑,今在州奉袞(六允)符。 晉邑 戲陽氏:晉邑也,舊屬衛,今相州安陽縣永和鎮東二十五里戲陽城。衛大夫戲陽速,晉有戲陽扶,為卿。 函與氏:晉大夫范臯夷食采函與,因氏焉。 邯鄆氏:嬴姓。晉趙盾從父昆弟子曰趙穿,食邑邯鄆,因以為氏。其地今為邑,隸磁州。漢有衛尉邯鄆義。 羊氏:即羊舌氏之後,春秋末始單為羊氏。秦亂,徙居泰山。戰國有羊千,著書。漢隴西西功曹羊嘉。宋朝登科,羊奭,濰州人。 絳氏:晉絳縣老人之後,其地在今絳州。 蒯氏:風俗通:晉大夫蒯得之後。又衛有蒯時,見左傳。前漢有蒯徹。又有蕢氏,同音。宋初登科有蒯諤。 彘氏:左傳:士會支子士魴別食采於彘邑,在平陽北,號恭子。 範氏:陶唐之裔,歷虞、夏、商、周,成王遷之杜,為伯,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其子孫處隨及範,故經傳見三族焉。範,晉邑也,其地濮州範縣是也。範氏,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伊祁姓。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夏為御龍氏,商為豕韋氏,周為唐杜氏,周衰奔晉,為範氏。按隰叔生士輿,士輿生士蒍。而釋例云:士蒍杜伯之孫,隰叔之子也,士蒍字子輿,因疑此而為士輿也。越有範蠡著書曰計然。魏有範座。項羽有范增,居巢人。 苗氏:羋姓,楚大夫伯棼之後。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晉人與之苗,因以為氏。河內軹縣南苗亭,即其地也。漢有長水校尉苗浦,王莽時有苗訴。東晉有苗願。望出東陽。 邴氏:亦作丙。晉大夫邴豫食邑於邴,回以為氏。齊亦有邴邑,而亦有邴氏。漢有博士邴丹,丞相丙吉,出魯國。功臣表有高苑侯丙倩,傳封八代。又漢都尉李陵降匈奴,裔孫歸魏,見於丙殿,賜氏曰丙。唐應公邴粲其後也,與高祖有舊,以其姓犯廟諱,賜姓李。 吾邱氏:吾音魚,即虞邱氏也。晉大夫虞邱子,著書。楚莊王相虞邱子,薦孫叔敖自代者。 盂氏:晉大夫食采盂邑,因氏焉。其地今為太原盂縣。晉有盂丙。衛有盂廈。
壺氏:晉大夫邑也,因以為氏。其地今潞州黎城東壺口關是也。衛有壺黯。漢有諫議大夫壺遂。列仙傳有壺公。 鞮氏:亦為銅鞮氏。風俗通云:晉有銅鞮伯華之後,晉之別邑也。今屬威勝軍,有故城及銅鞮宮遺址。 透(秀改帝)氏:音帝。今同州澄城多此姓。本銅鞮氏,避事改焉。 綿氏:晉大夫食采綿上,因氏焉,今大通監綿上縣是其地。晉張方腹心有綿思。又河南官氏志:爾綿氏,改為綿。望出河南、梓潼。 解氏:晉大夫解揚、解狐之後,其先食采於解,今解州即其地。漢有御史大夫解延年,司隸校尉解光。又解毗氏,改為解。宋熙寧登科,解澄,開封人。又有解九臯。 州氏:風俗通云:晉有州綽、州賓,其先食采於州,因以為氏。其地今懷州武陟縣是也。衛有公子州籲。漢有州輔。魏有州秦。又淳於氏謂之州公,其後亦為州氏,姜姓,春秋時小國也。 鄔氏:晉大夫鄔臧之後也,食邑於鄔。杜預云:太原鄔縣。宋登科,鄔執權,撫 州人。鄔大昕,惠州人。 莢氏:風俗通:莢成僖子,晉大夫也,見世本。王僧孺百家志云,:荀永之娶平陽莢氏。又漢書藝文志有莢氏春秋,音莢。
俠氏:即莢氏,音莢。韓俠累之後。急就章有俠郤敵。 衛邑 元氏:左傳:衛大夫元咺之後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孫以邑為氏。又拓跋氏,云黃帝子昌意之後。昌意少子悃,居北土,世為鮮卑君長。宋書云:李陵之後。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號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號魏。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都洛陽。又有紇骨氏,改為元氏。又有是云氏,改為元氏。又有景氏,改為元氏。 儀氏:衛大夫儀封人之後。徐大夫儀楚。陳大夫儀行父。望出晉陽。 裘氏:衛大夫食采於裘,因氏焉。或云,本求氏,改為裘。望出渤海,虢略。
承氏:衛大夫承成之後,見世本。望出千乘。 濮氏:衛大夫食采於濮,因而氏焉。其地在澶州濮陽。今新定有此姓。望出魯國濮陽。宋朝登科,濮俊民,開封人。濮溫其,邵武人。 戚氏:衛大夫食采於戚,因氏焉。其地在衛州頓邱。昔賢有戚子,著書。漢高祖戚夫人,生趙王如意。功臣表有臨轅侯戚鰓,傳封七世。望出齊郡。宋建隆登科有戚維。
汲氏:風俗通:衛宣公太子伋之後居汲,因以為氏。然汲衛邑也,其大夫所治之邑,又何必子伋為哉。其地今衛州衛縣。宋尚書郎汲熙載。望出清河。
聶氏:衛大夫食采於聶,因氏焉,史記:軹人聶政,殺韓相俠累。漢有太守聶良,護羌校尉聶尚,又有聶壹。吳志有將軍聶支。石趙錄,冉閉有中書令聶熊。望出河東,又新安。 棗氏:本棘氏,衛大夫棘子成之後,避地改為棗。後漢有棗祝。 商邱氏:衛大夫食邑於此。漢有御史大夫秺侯商邱成。又有商邱子胥,高邑人,見列仙傳。 鄭邑 馮氏:世本云:歸姓,鄭大夫馮簡子之後。姓纂云: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萬封魏,支孫食采於馮城,因氏焉。漢書云:秦末,馮亭為上黨太守,入趙,其宗族或留潞,或在趙。秦丞相去疾,御史大夫媯,漢博成侯毋擇,並亭之後也。至馮唐,徙安陵,楚相。弟騫,自上黨徙杜陵。孫奉世,左將軍,生譚、逡、野王、立、參。野王,左馮翊,上郡太守。參,宜鄉侯。漢功臣又有閼氏侯馮解散,穀陵侯馮谿,傳封六代。後漢司馬馮勤,魏郡人。馮衍,杜陵人,生豹,為尚書。司空馮魴,南陽人。廷尉馮緄,巴郡人。 京氏:鄭武公少子段封於京,謂之京城太叔,因氏焉。就滎陽京縣是其地,後齊廢入滎陽,其故城在縣東南二十里。又李氏改為京氏。望出譙國。 齊邑 閭邱氏:志籍不言所出,然邾國有閭邱。杜預云:高平南陽縣北有顯閭亭,本邾地,為齊所並。往往閭邱氏食邑於此,故以命氏。釋例、公子譜皆略,惟世本詳焉,蓋春秋閭邱嬰之後也。迨齊宣王時,有閭邱邛,閭邱光。漢有廷尉閭邱勳。後漢太常閭邱遵。魏有閭邱決,著書十二篇。晉有太常閭邱衝,南陽太守閭邱羲。 閭氏:齊大夫閭邱嬰之後,或單言閭氏,從省文也,又改為盧氏。 穰氏:風俗通:田穰苴,諸田之族,穰所食之邑,因以氏焉。穰苴為齊大司馬。 晏氏:或云齊公族。襄公二十九年,吳季劄聘於齊,諡晏平仲,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與政,乃免於難。故晏子因陳桓子納政與邑,以免欒、高、之難。漢有司隸校尉晏稱。南燕有晏漢。宋朝有宰相晏殊,應神童舉,臨川人。望出齊國。 晝氏:風俗通:齊大夫食采晝邑,因氏焉。 菑氏:齊邑也,見姓苑。孔融融集:菑莊,青州人,為北海望族。 盆氏:齊邑也,盆城子之後。漢盆謐為中郎將。望出齊郡。 即墨氏:齊將田單守即墨,支孫氏焉,漢書書儒林傳,城陽相即墨成。 即氏:風俗通,漢單父令即費,其先食采即墨,因以命氏。 葵邱氏:齊邑也。英賢傳:古有葵邱頎。又石虎時有龍驤將軍葵邱直。 梁邱氏:齊大夫食采梁邱。景公時有梁邱據。漢少府梁邱賀,諸縣人。王莽時有梁邱賜。 籍邱氏:齊大夫籍邱子鉏。 余邱氏:齊公族,食采余邱。漢有侍御史余邱炳。又隱士余邱靈,居曲阿。 安平氏:齊將田單封安平君,因氏焉。 高堂氏:齊公族也。風俗通:齊卿高敬仲食采於高堂,因氏焉。其地在博州高唐。 楚邑 鬥(鬥亞斤)氏:羋姓,若敖之後。按若敖名熊義,其先無字,鬥(鬥亞斤)者必邑也,其地末詳。若敖娶於邡(方改云),生鬥伯比,淫於邡(方改云)子之女,生子文焉。棄諸夢中,虎乳之,邡(方改云)子見而收之。楚人謂乳為穀,謂虎為於菟,故名之曰鬥穀於菟。子文,楚之良也,世為令尹,秉楚政。 薳氏:亦作蒍,羋姓,楚紛冒之後。薳章食邑於薳,故以命氏,按楚有地名蒍,又有薳澨,則知薳為楚邑矣。又晉士蒍之後亦為蒍氏,此以王父字為氏者。 屈氏:羋姓,楚之公族也。莫敖屈瑕食邑於屈,因以為氏。三閭大夫屈平字原,其後也。漢有屈燕。又屈突氏,改為屈氏,望出河南。宋朝登科,屈符、屈唐臣。又同州屈理,耀州屈長吉、屈大方,廬州人屈中美,並登科。 鍾氏:晉伯宗之後。伯宗,晉之賢者也,為郤氏所譖,被殺。子伯州犁奔楚,邑於鍾離,今濠州也。子孫以邑為氏,或言鍾,或言鍾離。楚有鍾儀、鍾建、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有二子,長曰發,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潁川長社,為鍾氏。南唐有鍾傳。 春氏:風俗通云:楚相黃歇春申君之後。 上官氏:楚王子蘭為上官邑大夫,因以為氏。秦滅楚,徙隴西之上邽。漢有右將軍安陽侯上官桀,生安,桑樂侯,女為昭帝皇后,拜車騎將軍,後以反伏誅,裔孫勝。 蔓氏:楚有鬥(鬥亞斤)成然,食采於蔓,曰蔓成然,其後以邑為氏。 白氏:羋姓,楚白公勝之後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信。秦大夫白乙丙,武安君白起。史記:有白圭,周富人也。漢書:白生,魯人,為楚元王博士。晉有白褒,符秦大鴻臚白景。望出南陽、太原。 葉氏:舊音攝,後世與木葉同音。風俗通:楚沈尹戍生諸梁,食采於葉,因氏焉。吳志有都尉葉雄。唐有葉法善。宋朝為著姓。望出下邳、南陽。 商密氏:楚大夫食采之邑,其地在今鄧州穰縣。 軒邱氏:羋姓。楚文王庶子食采軒邱,因氏。漢有梁相軒邱豹。 三閭氏:羋姓,楚屈原為二閭大夫,因氏焉。 鄧陵氏:羋姓。楚公子食邑鄧陵,因氏焉。鄧陵氏著書,見韓子。 諸梁氏:楚莊王之後,食邑諸梁,因氏焉。 宋邑 留氏:按姓纂,衛大夫留封人之後,然無據。宋有留邑,此則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為氏。其地在今徐州泗水東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漢功臣疆圉侯留肸,傳封四代。吳有將軍留贊。又有劉誕,謀逆貶姓為留。五代留從效,為泉州節度使。望出會稽。宋朝登科,留鎔,漳州人。留穀,行州人。 坎氏:英賢傳云:宋附庸有坎氏。 韓邑 橫氏:風俗通云:韓公子咸號橫陽君,子孫氏焉。 魏邑 鄴氏:魏邑名,今為相州治縣。風俗通:漢有梁令鄴鳳。 信氏:風俗通:魏公子信陵君之後。 馬氏:即馬服氏,嬴姓,伯益之後,趙奢封馬服君,因以為氏,或去服為馬。秦滅趙,奢孫興徙咸陽。 睢氏:息為切。趙大夫食采於睢邑,因以命氏。 鹿氏:趙大夫食采五鹿,因氏焉。漢有巴郡太守鹿旗,子孫因家焉。又阿鹿元氏,改為鹿氏。後魏黃門侍郎鹿念,宋朝鹿填,登進士第,又有鹿元規,單州人。鹿敏求,陳州人。 武成氏:嬴姓。風俗通:趙平原君勝封武成君,因氏焉。 鄡氏:苦遙切。趙大夫食采深澤鄡邑,因氏焉。孔子弟子鄡單,字子家。望出太原、鉅鹿。 秦邑 衙氏:嬴姓。秦穆公子食采於衙,因氏焉。其地即彭衙也,同州白水東北六十里有彭衙城。漢有長平令衙謹卿,七世同居。蜀志:晉有督護衙傳。望出江夏。 武安氏:羋姓。秦將白起封武安君,因氏焉。漢有千乘侯武安恭。 華陽氏:秦宣太后弟封華陽君,子孫氏焉。漢有沫議大夫華陽通。 涇陽氏:秦宣大後弟封涇陽君,因氏焉。漢有駙馬都尉涇陽犨。 高陵氏:嬴姓,秦昭王弟封高陵君,因氏焉。漢有諫大夫高陵顯。 諸國邑 通氏:巴大夫食采於通川,因氏焉。 譙氏:曹大夫食采於譙,因氏焉,漢譙隆,為上林令,以忠諫拜侍中。望出巴西、樵國。宋朝登科,譙南熏。 鄾氏:鄧大夫食采鄾邑,子孫因氏焉。杜預云:地在鄧縣南沔水之北。 酇氏:音鑽。海內先賢傳:酇授字仲華,漁陽人。 縣氏:或為平聲。其先有為縣大夫者。望出扶風。風俗通:縣成父,孔子門人。漢有甘陵相縣芝。吳中書令縣默。 酈氏:黃帝之後,支孫食采於酈,因氏焉。漢有廣野君酈食其,沛人。弟商,右相,曲周景侯,生寄,一名況。食其子疥,封高梁侯,傳封三代。後魏酈道元,字善長,注水經,官至御史中丞。望出新蔡。宋朝登科,酈因,江陵人。 取慮氏:徐偃王子食邑取慮,因氏焉。姓纂云:今臨淮有此姓。 薊氏:邑名,在燕地。神仙傳:有薊子訓。望出內黃。 鮮氏:音仙,鮮於氏之後、亦為鮮氏。蜀李壽司空鮮思明,望出南安,宋朝登科有鮮洪范,開封人。熙寧有鮮符,戎州人。 毋丘氏:其先食采毋丘,因氏焉。宋朝登科有毋丘會。政和有毋丘儼、毋丘斌,並閬州人。 毋氏:毋丘氏或為毋氏。唐開元補闕毋景,洛陽人,一云吳人。宋朝毋堤,直龍圖閣。又毋隨登科。望出平昌、鉅鹿。 三烏氏:風俗通:凡氏於職三烏五鹿,有三烏大夫,因氏焉。漢有三烏群,為上郡計。 渠邱氏:亦作著邱氏,嬴姓。莒國之君居於渠邱,故謂之渠邱公。今密州莒縣有渠邱城。英賢傳:彭城有渠邱氏。 漁陽氏:燕大夫受封漁陽,因以為氏。漢有少府漁陽鴻,北平人。 堂邑氏:漢張千騫使西域,從百餘人,堂邑氏二人得還。 漢魏邑 泉氏:狀云:本姓全氏,全琮之後。琮孫暉,魏封南陽侯,食封白水,遂改為泉氏。然國語:潞、洛、泉、餘、滿皆赤翟隗姓,是則舊有泉氏矣,後魏洛州刺史上洛侯泉企。 揭陽氏:漢功臣安道侯揭陽定為南海揭陽令,因氏焉。/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七、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以邑為氏 以鄉為氏。以亭為氏。以地為氏(所居附)。以字為氏、周人字、魯人字、晉人字、衛人字、鄭人字、宋人字、齊人字、邾人字、諸國人字、陳人字、楚人字(秦人字附)。 臣謹按:封上之制,降國而為邑,降邑而為關內邑,降關內邑而為鄉,降鄉而為亭。後世但知傳國邑之封,而失鄉亭之旨,今自國至亭列五等。 裴氏:嬴姓,伯益之後。秦非子支孫封(非邑)鄉,因以為氏,今聞喜(非邑)城是也。按聞喜隸解州。六代孫陵,當周僖王之時,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為裴。裴,衣長貌。一云,晉平公封顓帝之孫鍼於周川之裴中,號裴君。又唐開元右驍衛大將軍疏勒王裴夷健之後,為西域裴。又後趙錄:有壘氏,本姓裴,改為壘。自魏、晉至周、隋,裴氏七代有傳。 陸氏:媯姓,田敬仲之後也。十一世齊宣王少子通,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氏之故地,因以為氏。通諡元侯,生恭侯發,為齊上大夫,生二子,萬、臯。臯孫賈,為漢太中大夫。萬生烈,為吳令,遷豫章都尉,既卒,吳人思之,迎其喪葬於胥屏亭,子孫遂為吳郡吳縣人。十世孫閌,潁川大守,生三子,邛、溫、威,號潁川枝。威生續,揚州別駕,生三子,稠、逢、褒,號荊州枝。稠為荊州刺史,二子肅、謙。肅為丹徒令,號丹徒枝。又代北有部落大人號步陸孤氏,後魏孝文遷洛陽,改為陸氏,虜姓也。 耨氏:廣信府多此姓。本姓陸,避事改為耨。女玉切。 郝氏:出於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時,有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漢有上谷太守郝賢。後漢有郝蘭。宋朝郝太沖,雍熙二年及第。郝居中,景德元年登弟。 屍氏:漢書:屍佼,晉人,為商君師,著屍子。風俗通云:其先封屍鄉,因以為氏。齊相有屍臣。 肥氏:恐其先有封於肥鄉者。戰國策:趙賢人肥義之後。風俗通云:漢有肥韶。英布將肥赫。又仁恕掾肥親。 資氏:黃帝之後,食采益州資中,因以為氏。風俗通:資成,陳留人。望出南陽、會稽。 郟氏:左傳:鄭大夫郟張,其先封郟鄉,因氏焉。宋郟良,子修輔,並登進士第,吳興人。望出滎陽、武陵。嘉祐有郟亶,開封人。紹興有郟升卿,平江人。 胡母氏:媯姓,齊宣王封母弟於母鄉,其鄉本胡國,因曰胡母氏。漢有太史胡母恭。 以亭為氏 麋氏:楚大夫受封於南郡麋亭,因以為氏。或言工尹麋之後,以名為氏。望出來海、南陽。 采氏:黃帝封其子於右北平采亭,因氏焉。 俞豆氏:羋姓。楚公子食采於南陽俞豆亭,因氏焉。 以地為氏(所居附) 傅氏:商相傅諡之後,築於傅岩,因以為氏,唐傅遊藝,賜姓武氏。 蒙氏:風俗通:東蒙主以蒙山為氏。秦有將軍蒙騖,生武,武生恬,皆仕秦。望出安定。宋蒙傳,祥符元年登科。又有蒙汲,台州人。蒙著,封州人。 臣謹按,蒙山在沂州費縣西北八十里。又有東蒙,在費西北七十五里,在蒙山之東,主其山之祀者,子孫因山為氏。 陵陽氏:搜神記:陵陽子明止陵陽山,得仙。其後因山為氏。 少室氏:國語:少室周為趙簡子戎右。 城氏:風俗通:凡氏於事者,城、郭、園、池,皆姓也。 池氏:以所居為氏也。漢有中牟令池瑗。魏有城門侯池仲魚。望出西平。今為福州大姓,有池鍔,登科。 塗氏:洪州人,因水為氏。宋朝登科,塗天明、塗正勝、塗壎,並撫州人。 鮭氏:音圭。以居鮭陽,改為鮭氏。後漢有鮭陽鴻,為少府,傳孟氏易。 橋氏: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塚,因為橋氏。漢有橋庇仁。 喬氏:即橋氏也。後周文帝作相,命橋氏去木,義取高遠。一云匈奴貴姓,世為輔相。宋朝有喬惟嶽,給事中。 勞氏:其先居東海勞山,因氏焉。望出松陽。 東關氏:晉有東關嬖五。漢有將軍北亭侯東關義。 關氏:風俗通云:關令尹喜之後也。一云夏大夫關龍逢之後。漢有長水校尉關陽。蜀有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望出隴西、東海。 潁氏:鄭大夫潁考叔為潁谷封人,故以為氏。今許州長社有潁穀,即其地也。後漢潁容,字子嚴,著春秋釋例。望出陳留。 狐邱氏:晉大夫狐邱林之後,見世本。英賢傳曰:出自狐邱封人之裔。 壺邱氏:列子:師壺邱子林,鄭人。 桑邱氏:漢書:桑邱公著書五篇。姓纂云:今下邳有此姓。 龍邱氏:見風俗通。漢有高士龍邱萇,吳郡人。 蛇邱氏:見英賢傳。後漢河內太守蛇邱彧,生重,濟北太守,女適羊續重,濟北人。 陶邱氏:帝堯子丹朱居陶邱,因氏焉。齊大夫陶邱德。漢侍御陶邱仁。 於邱氏:其先家於邱,因氏焉。漢有宛胊令於邱略。 苞邱氏:楚苞邱先生,荀卿弟子。 水邱氏:漢司隸校尉水邱崇。 曹邱氏:漢書:楚有曹邱生,見季布傳。 楚邱氏:新序:楚邱先生,孟嘗君時人。 廩邱氏:齊大夫廩邱子之後,見世本。英賢傳有廩邱充,齊隱者。 曼邱氏:齊士曼邱不澤。漢韓信將曼邱臣。 咸邱氏:齊有隱士咸邱蒙。 浮邱氏:列仙傳:周太子晉時,道士浮邱伯控鶴上嵩山。漢書:楚元王與申公學詩浮邱伯,荀卿門人。 安邱氏:漢有長陵三老安邱望之,注老子,行於世,京兆人。 淄邱氏:英賢傳:齊勇士淄邱許訴。 稷邱氏:漢稷邱子,得仙道。 雍邱氏:晉郭默將軍雍邱洛。 何邱氏:楚有何邱子。後魏殿中將軍何邱勍,列威將軍何邱寄。 麥邱氏:英賢傳:齊桓公時賢人麥邱老。 北邱氏 獻邱氏 崎邱氏 羌邱氏 逢邱氏 厚邱氏:並見姓苑。 羑氏:地名。羑里即文王所囚之地也。居於此地者,以羑為氏。或言,羑里獄官。 綺氏:漢初四皓隱商山,號綺里季,其後為綺氏,以季居子綺里也。 臣謹按:四皓非顯達之人,其初不得受氏之祖,故以所居為氏。此三代之事也,如介之推、燭之武、冀芮、潁考叔之類是矣。 濟氏:以所居近濟水,故以為氏。襄陽有此姓,見姓苑。 巷氏:毛詩:寺人巷伯之後。 艾氏:晏子春秋大夫艾孔之後,即左傳裔款也。艾亦謂之艾陵,齊、魯境上山。風俗通:龐儉母艾氏。南燕有牙門艾江,又東平太守艾銓。唐有侍郎御史艾敬直,北平人。宋朝艾潁,為御史。元豐登科,艾早,真州人。元祐,艾與言,沂州人。望出隴西、河南、天水。又河南官氏志:艾斤氏改為艾氏。 拓氏:楚大夫,以地為氏。急就章:漢有拓溫舒。望出武陵。 燭氏:鄭人燭之武孫得氏,以其居於燭地,故言燭之者,猶言介之推、佚之狐也。 (八耳)氏:所嫁切。風俗通云:新鄭人楊(八耳)村,在縣西二十五里。 闕氏:風俗通:闕黨童子之後。漢有荊州刺史闕翊。漢書書藝文志:闕子,著書。後漢末,闕宣,下邱人。王僧孺(百家譜)云:蕭遠娶下邽闕氏之女。 申徒氏:風俗通云:本申徒氏,隨音改為申屠氏。申徒狄,夏賢人也,湯以天下授之,恥不以義聞己,自投於河。莊子:申徒兀者,鄭人也。漢有西屏將軍申徒建。 西門氏:鄭大夫居西門,因氏焉。列子有西門子。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邶令。漢王莽時,有西門息。神仙傳有西門惠。宋祥符登科,西門治。大觀有西門解,濱州人。 西氏:姓苑云:西門豹之後改為西。 南門氏:見姓苑。 北門氏:左傳有北門駟。屍子有北門子。莊子有北門成。 陽門氏:禮記陽門介夫之後。 夷門氏:史記:魏隱士侯嬴為夷門門者,因氏焉。 闕門氏:漢書儒林傳:膠東內史闕門慶忌,鄒人,申公弟子也。 木門氏:宋公子食采木門,因氏焉。諡苑:衛大夫有木門子高。 逢門氏:漢書古今人表有逢門子豹。藝文志:逢門子著兵法。 胥門氏:左傳吳大夫胥門巢之後也。 弋門氏:姓苑云:漢陽人。 雍門氏:齊頃公之子公子勝居雍門,故為雍門氏。戰國策:雍門周以鼓琴于孟嘗君。諡苑:齊有雍門子秋。 耏氏:宋有耏班,以其守耏門,故以為氏。漢書功臣表:芒侯耏蹠,生昭,昭生申,尚景帝女南宮公主。 門氏:周禮:公卿之子入王端門,教以六藝,謂之門子,其後為氏。後魏有門文愛。今望出河南,又廬江。河南官氏志:有叱門氏,改為門氏。又有吐門氏,改為門氏。又有庫門氏,改為門氏。 東宮氏:東宮得臣,齊大夫也。其後東宮得疾,隱嵩山,年三百歲。 西宮氏:見姓苑。 西郭氏:姓氏。英賢傳云:齊有賢者,居西郭,因氏焉。漢有謁者僕射西郭嵩。晉有秘書西郭陽,北海人,何承天云,西朝名士也。 南郭氏:莊子有南郭子綦。左傳有南郭偃、南郭且於。 北郭氏:左傳:齊大夫北郭子車之後也。子車名佐,生北郭啟。諡苑:齊人有北郭騷,與晏子為友。 東閭氏:東閭子嘗富貴,後乞食於道,曰:吾為相六年,末嘗薦一士。見諡苑。 西閭氏:諡苑有西閭過。 屋廬氏:晉賢人屋廬子,著書,言彭聃之法。 市南氏:左傳:楚人有市南宜僚。亦見莊子。 社南氏:其先齊倡,書見風俗通。又姓苑云:扶風、安陵有社南氏。 社北氏:風俗通:與社南皆齊倡也。漢有高場娶扶風社北氏。 臣謹按:優倡依社而居,則其志可知也。 三邱氏:蜀志有三邱務。 三州氏:孝子傳有三州昏。 平陵氏:史記:平陵老之後。 梁垣氏:陳留風俗傳:周畢公後有梁垣演,居大梁之墟,子孫因氏焉。漢光武時,侍御史梁垣列,字惠伯。又武陵大守梁垣成。 蒲圃氏:魯地,以所居為氏。 東方氏:風俗通:伏羲之後。帝出於震,位主東方,子孫因氏焉。宋嘉祐登科有東方潁叔,梓州人。熙寧有東方暉,開封人。 西方氏:姓苑云:少昊金天氏位主西方金,因氏焉。宋朝登科,西方琥,淄州人。 九方氏:列子:秦穆公時九方臯,一名歅,善相馬。 百里氏:風俗通:秦大夫百里奚之後。其先虞人,家於百里,因氏焉。後漢徐州刺史吉陽亭侯百里嵩,陳留人。 東鄉氏:宋大夫東鄉為人之後,見世本。漢有並州護軍東鄉子琴,高密人,見英賢傳。 西鄉氏;風俗通:宋大夫西鄉錯之後,見世木。屍子有隱者西鄉曹。 南鄉氏:晉高士居隱南鄉,因氏焉。後漢有羽林左監南鄉槐。 北鄉氏:見姓苑。 東野氏:家語有東野畢弋。東野稷見莊子。 西野氏。南野氏。北野氏:並見姓苑。 北唐氏:英賢傳曰:晉有高人越者,隱伏於北唐,因氏焉。漢有北唐子真,治京氏易。 北海氏:英賢傳曰:古有劉河者,處於北海,其後以為氏。吳大夫有北海子高。 成陽氏:見姓苑。漢有安陽護軍成陽恢,生謁者僕射昇,河東人。 濮陽氏:其地在今澶州。後漢外黃令牛述以濮陽潛為主簿。 鮭陽氏:漢有揚州刺史鮭陽戩,孫滔,武騎常侍。 蛙陽氏:音矽。漢有少府蛙陽鴻治孟氏易。 梗陽氏:晉有梗陽巫臯。漢有侍御史謁者梗陽真。 落下氏:漢武帝時,落下閎善天文、地理、歷數,巴郡閬中人。神仙傳有落下公。 瓜田氏:王莽時,臨淮瓜田儀,為盜賊。 角氏:亦作角里氏。漢初商山四皓有角里先生,以其所居在角里。後漢有角若叔者,其後也。 祿里氏:即角里也,以角音祿,故亦作祿。神仙傳有祿里先生。 綺里氏:漢商山四皓綺里季之後。 夏里氏:四皓夏里黃公,河內人。 樗里氏:亦作樗氏,嬴姓。秦丞相樗里子之後也,名疾,秦惠文王弟。 桐里氏:見英賢傳。後漢御史中謁者桐里斥,生儒,議郎。晉博昌令桐里夫。並河東人。 州氏:世本:晉豹馴、步楊生部州,因氏焉。 阪上氏:上黨屯留人,其先居阪上,因氏焉。晉惠帝時有殿中將軍阪上囂。 鉛陵氏:呂氏春秋有鉛陵卓子。 以姓為氏(氏附) 姚氏:虞之姓也。虞舜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後世亦有以為氏者,左傳:鄭大夫姚句耳是也。漢有諫議大夫姚平。舜後胡公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為田氏。至田豐,王莽封為代睦侯,奉舜後。子恢,避莽亂居吳郡,改姓媯氏,五代孫敷,又為姚氏。 臣謹按,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故姚恢改姓為媯,而媯皓又改姓為姚,知姚與媯二姓可通。 媯氏:帝舜之後也。舜居媯汭,因以為姓。或言舜生媯汭,此姓也,世亦以為氏。後漢有媯皓,改為姚氏。文士傳:有媯覽。 歸氏:姓也,末詳得姓之始。左傳:鬍子國姓歸,為楚所滅。子孫或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以姓為氏者,世居吳郡。 任氏:姓也,末詳因生之始。然妊娠女子之事也,姓女子之稱也,妊古作壬,又作任。或云,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又云:黃帝之孫顓帝少子陽,封 嬴氏:伯益之後。伯益作朕虞有功,賜姓嬴氏。漢有嬴公,治公羊。望出河東、太原。 臣謹按,嬴,地名也。杜預云:泰山嬴縣。唐並入袞(六允)州博城,博城今為奉符,以所居於嬴,故因生以姓。或言,河間有嬴水,故為嬴州,即嬴姓所居之地。 姓氏:齊人有此姓,見漢書貨殖傳,臨菑姓偉,資五千萬。注云:姓姓,名偉。 是氏:本氏氏,齊大夫之後也。吳志:北海氏儀,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者,民無上,可改為是。遂改焉。仕吳,官至侍中都亭侯。唐天寶秘書少監是光,又改姓齊。又是云氏,改為是氏。亦有氏氏,五代梁將氏叔琮、氏延賞。 羋氏: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後也。陸終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開左脅出三人焉,又開右脅出三人焉,第六子曰季連,是為羋姓。周文王時,季連苗裔鬻熊,為文王師,事成王。成王舉文王勞臣,封其裔子於丹陽,是為楚國。漢初楚懷王孫羋心,項羽封為楚懷王,後為義帝。 臣謹按:三代之時,男子末嘗稱姓,支庶末嘗稱國。秦滅六國,諸侯子孫皆為民庶,故或以國或以姓為氏,所以楚之子孫可稱楚,亦可稱羋。 隗氏:姓也。赤狄姓隗,潞子嬰兒是也,唐咎如、東山臯落氏,皆其別種,而亦姓隗。 允氏:允姓之戎居於瓜州者,其後以為氏。或言允格之後。 偃氏:臯陶生於曲阜,是為偃姓。六、蓼皆偃姓之國,祀臯陶。文公五年,楚滅之。又國語:舒庸、舒鳩,並偃姓。吳有偃州員。王莽時有偃參。又有偃氏,即 偃之別族也,公羊傳:有偃子臯,為晉士官。又有匽氏,後漢匽皇后。 禿氏:國語云:祝融後八姓,己、董、彭、禿、妘、斟,曹、羋,周皆滅之。賈適云:禿,彭姓別族也。 姞氏:史記:姞氏為後稷元妃。南燕、密須,皆姞姓之國,後改為吉氏。宋朝登科,吉臨,澤州人。 酉氏:黃帝十四子之一姓也,見國語。或作羑。魏有陳留人酉收。今望出太原。 邳氏:方几切,見纂要。又據此當是姓。 漆氏:長狄僑如本鄋瞞之國,姓漆,又為氏。一云,漆室女之後,古有漆沈,為魯相。或云,即漆雕開。亦單為漆氏。宋有郎中令漆凱之。望出南昌。 弋氏:姓也,姓纂云,今蒲州有弋氏。望出河東。宋朝弋子元,太平興國二年登進士第。 侯岡氏:地記:蒼頡姓侯岡氏,居馮翊衙縣。 伊祈氏:堯之姓。亦作伊耆。 伊氏:即伊祈氏之後也。裔孫伊尹,名摯,相湯,生設陟、奮。風俗通:漢有議郎伊推。又伊嘉,為雁門都尉,石顯黨。又伊婁氏,改為伊氏。宋朝登科有伊尚。 己氏:音自己之己,昆吾之姓也。漢有太常卿己茂。 謬氏:郎到切。按從女者姓也。秦有嫪毐。 以字為氏 周人字 忌氏:風俗通:周公忌父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謀氏:風俗通云:周卿士祭公謀父之後,以字為氏。 顯氏:周大夫顯父之後。 旅氏:風俗通:周大夫子旅之後。漢高功臣昌平侯旅卿,傳封六代。望出南安。又共侯旅罷師,傳封四代。 方氏:周大夫方叔之後,以字為氏。風俗通云:方雷氏之後。漢有方賀。唐有詩人才干,嚴州人。宋朝方氏為著姓,閔中為多。望出河南。 賁氏:縣賁父之後。風俗通:魯有賁浦。賁音奔,又音肥,漢書功臣表:賁赫。 槐氏:左傳:富父槐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槐音回。 吉氏:尹吉甫之後也。或云,黃帝之裔伯儵之後,封子南燕,賜姓姞氏,後改為吉。漢有漢中太守吉恪。魏有吉茂。晉有魏興大守吉挹。劉宋有將軍吉幹。宋熙寧登科有吉甫,絳州人。紹聖有吉觀國、康國,並通利軍人。建炎吉與忠,袞(六允)州人。 魯人字 奇氏:伯奇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又後魏河南官氏志:奇斤氏改為奇氏。望出河南。今開封有此姓。宋朝登科,奇軾,代州人。 貢氏:仲尼弟子端木賜,字子貢,其後以字為氏。漢有御史大夫貢禹,望出廣陵、琅邪。 春氏:風俗通云:仲尼弟子閔子騫之後,以王父字為氏。閔損字子騫。 公索氏:魯有公索氏,將祭而亡其牲,見家語。 公伯氏:魯有公伯僚,仲尼之弟子。 公慎氏:魯有公慎氏。 公輸氏:魯公輸般之後也。 公西氏:見姓苑。魯有公西赤子華,公西蒧子上,並仲尼弟子。 公罔氏:仲尼時,魯有公罔氏。 公冶氏:公冶長,齊人,仲尼弟子。 公祖氏:仲尼弟子公祖句玆,魯人,見纂要。 公羊氏:魯有公羊高,子夏弟子,注春秋。 公良氏:仲尼時,魯人公良孺。 公齊氏:仲尼弟子公齊定。 公山氏:魯有公山孫狃,為季氏宰。 公儀氏:公儀仲子,魯人,見禮記。史記:公儀休為魯相。 公沙氏:後漢遼東屬國都尉公沙穆,北海膠東人。 公玊氏:玊音肅。黃帝時公玊帶造明堂。 夏父氏:魯大夫夏父弗忌。宋大夫夏父徵。 子桑氏:魯大夫子桑伯子之後也。秦公孫枝字子桑,其後亦氏焉。莊子有子桑霧。 晉人字 張氏:世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仕韓,此即晉之公族,以字為氏者。譜家謂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賜姓張氏,此非命姓氏之義也。按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趙有張談,韓有張開地,趙、韓分晉,皆張侯之裔也。漢有張耳,張釋之。後周改賜叱羅氏,隋復舊。 矯氏:晉大夫矯父之後。漢有將軍矯望。後魏有矯慎,扶風人。郭頒世語:北海有高士矯應。 嘉氏:晉大夫嘉父之後,欒氏黨也。 胥氏:晉大夫胥臣之後,以字為氏。或言出赫胥氏之後。宋有胥偃,為翰林學士。慶歷登科有胥世臣,撫州人。熙寧有胥彥回,潭州人。 先氏:晉大夫先輔之後,世為晉卿。漢有先虞。宋有滬州人先詔,登科。 利孫氏:晉大夫公子利孫,其後氏焉。漢東萊太守任秉娶利孫氏。 平氏:手亦作丕,晉大夫平鄭之後也。 臣謹按:平鄭亦曰平鄭父,名字通稱也。父者男子之美稱,則知自稱為平鄭,人稱之曰平鄭父。 叔帶氏:嬴姓。趙夙字叔帶,以字為氏。齊大夫有叔帶子莊父,為宰御,見諡苑。 叔向氏:晉羊舌大夫之後也。羊舌肸字叔向,以字為氏。 叔魚氏:晉羊舌大夫之後也。羊舌鮒字叔魚。 衛人字 臣謹按:王父字為氏者,皆公子也,諸侯支庶之子為所始之宗,故以其字為氏。今彌牟者,公子郢之子,靈公之孫也。以此則知亦有以公孫之字為氏者。 析氏:衛公族,大夫析朱鉏之後也,朱鉏,公子黑背之孫,此以王父字為氏。齊有大夫析歸父,後漢析像通京氏易。像者郁林太守析國之子也,廣漢雒縣人,像入後漢書方術傳。望出廣漢、西河。 臣謹按:鄭公孫黑字子皙,楚公子黑肱亦字子皙,今析朱鉏乃公子黑之子,疑析即黑之字耳。皙亦作析。 臣謹按:晉揚食我字伯石,鄭公孫段字子石,則知此之為石者,必其字也。 公明氏:衛大夫公明賈。 公文氏:衛大夫公文要。 鄭人字 子人氏:鄭子人九之後也,亦為子氏。 宋人字 子革氏 :世本:宋司城子革之後。又曰季平子支孫亦為子革氏。 子儀氏:左傳:宋桓司馬之臣子儀克。 齊人字 旗氏:風俗通:齊卿公孫竈之孫欒施,字子旗,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後漢有九江大守旗況。 邾人字 顏氏:曹姓。顓帝元孫陸終第五子曰安,安裔孫挾,周武王時封之於邾,為魯附庸。邾挾之後,至於夷父,字顏,公羊謂之顏公,子孫因以為氏。據圈稱陳留風俗傳及葛洪要字皆如此云,但謂顏為武公,然邾自顏六世至文公籧蒢,始有爵諡,武公之號,末必然也。王儉譜云:顏氏出自魯侯伯禽支庶,食采顏邑,因氏焉。真卿尚書譜云:末知儉何所憑,故當依圈、葛二家及舊譜為定。仲尼弟子達者顏氏八人,四科之首稱顏淵。然惟齊、魯多顏氏,豈其近於邾,故顏公之子孫散在二國與?漢有大司農顏異,濟南人。顏駟,江都人。後漢顏良,為袁紹將,臨沂人。 諸國人字 子華氏:韓有子華子,因以為氏焉。 子州氏:莊子:堯以天下與子州支父。舜以天下與子州支伯。 公賓氏:王莽校尉公賓就,斬莽首,傳於宛。就,北海人。 陳人字 袁氏:亦作轅,亦作爰,媯姓,舜後陳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世為陳上卿。 轅氏:陳轅濤塗之後,詳見袁氏譜。史記儒林:有轅固。漢書有轅豐。後漢功臣御兒侯轅終古。 爰氏:即袁氏也,陳胡公裔九代孫爰伯諸之後。漢有爰盎,楚人。後漢侍中爰延,陳留人。魏郎中令爰節。 占氏:陳子占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子獻氏:媯姓。世本:陳桓公孫子獻之後。風俗通云:齊大夫子獻之後也。楚文王之時,子獻遼為大夫。 子占氏:世本:陳桓子生書,字子占之後也。 子鞍氏:媯姓,陳僖公生簡子齒,為子鞍氏。 子芒氏:媯姓,陳僖公生盈,字子芒之後也。 子尚氏:媯姓,世木:陳僖公生廩邱子尚意玆,因氏焉。國語:鄭大夫子尚伯父。 子禽氏:媯姓,陳僖公生惠子子得,為子禽氏。 子輿氏:媯姓,陳桓公生子石難,為子輿氏。 子寤氏:媯姓,陳僖公生宣子,其後為子寤氏。 子沮氏:媯姓,陳桓公生子輿,為子沮氏。 子宋氏:媯姓,陳宣公生子楚,其後為子宋氏。 子夏氏:媯姓,陳公子少西,字子夏之後也。 子仿氏 楚人字(秦人字附) 成氏:楚若敖之後,以字為氏。僖二十六年,成得臣、鬥宜申帥師滅夔。冬,令尹子玉、司馬子西伐宋,圍湣。二十八年,晉及楚戰於城濾,楚師敗績,子玉及連穀而死。文五年,成大心率師滅之。十二年,令尹大孫伯卒,成嘉為令尹。昭十二年,或譖成虎於楚子,成虎知之而孫不能行,楚子謂成虎若敖之餘也,遂殺之。又有郕國之後,亦去邑為成。又周成肅公、成桓公,末知其以字以邑與?後漢成(王晉)。魏有成濟、成倅。 包氏:出自申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後,以字為氏。宋朝包拯,為樞密副使,廬州人。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末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於潘,謬矣。潘嶽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又有破多羅氏,改姓潘氏,虜姓也。宋朝潘美,為太師。 乘氏:風俗通:楚大夫子乘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又乘雎,古賢人,見世本。漢有煮棗侯乘昌。乘平聲,或音剩。又有乘和治易,為博士。 椒氏:楚伍參之後也。或為伍氏,或為椒氏。 囊氏:羋姓,楚莊王子子囊之後也。公子貞字子囊,以字為氏。孫囊瓦為令尹。齊大夫囊帶。 叔敖氏:羋姓,楚紛冒之後也。蒍艾獵為令尹,字叔敖,以字為氏。 無鉤氏:羋姓。潛夫論云:楚紛冒生薳章,為二子無鉤氏焉。 若敖氏:羋姓,楚君若敖之後也。 臣謹按:若敖者,楚君熊義字也。或言楚國尊者稱敖,如霄敖、郟敖之類是也。 伯比氏:羋姓,楚若敖之後也。懷王時有大夫伯比仲華,則知伯比雖以鬥氏傳家,而復以伯比為氏,亦所以別族。 子庚氏:羋姓。楚公子午,字子庚,其後以王父字為氏。 子季氏:羋姓,楚之公族也。 子西氏:羋姓,楚公子申,字子西之後也。 子重氏:羋姓,楚公子嬰齊,字子重之後。 子期氏:羋姓,楚公子結,字子期之後也。 子囊氏:羋姓,楚公子貞,字子囊之後也。 桑氏:嬴姓,秦大夫子桑之後也。公孫枝字子桑,以字為氏。漢有御史大夫桑弘羊。成帝時有桑欽,撰水經三卷。五代尚書令桑維翰。望出宋城、黎陽。宋朝登科,桑景舒,高邴人。 臣謹按:以王父字為氏者,公子之為王父者也,今公孫枝之後亦用公孫字為氏。 逢孫氏:英賢傳:秦大夫逢孫之後。漢有隴西都尉逢孫依。/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八、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以名為氏 古天子名。帝王名。古人名。周人名。魯人名。晉人名。鄭人名。吳人名。衛人名。齊人名。楚人名。夏人名。宋人名。諸國人名。名字末辨。以次為氏(親附)。以族為氏。 氏族略第四 以名為氏 臣謹按:諡法起於周,自堯、舜、禹、湯之前,雖天子亦以名呼,故其後之人亦以名氏焉。 古天子名 大庭氏:英賢傳曰:古天子號。一云炎帝時諸侯。 大氏:風俗通:大庭氏之後。又大填、大山稽,並黃帝師,大款為顓帝師。禮記:大連,東夷之子。 懷氏:無懷氏之後。吳志顧雍傳有尚書懷敘。望出河內。宋政和二年,懷芑,登科,陳州人。 鬷氏:古跋夷氏之後。左傳:鄭有鬷蔑,晉有鬷戾。 戲氏:伏羲氏之後也。音羲,亦去聲。魏志有戲志才,潁川人。 宓氏:即伏羲氏之後也。伏亦作宓、仲尼弟子忠宓不齊,字子賤,魯人。後轉為密。 臣謹按:伏、宓同出伏羲氏,異文者,其後之人以別族也。 有氏:風俗通:有巢氏之後。仲尼弟子有若,魯人。漢有有祿。 神氏:風俗通:神農氏之後。漢有騎都尉神曜,姓苑云:琅邪有神氏。 軒氏:即軒轅氏也,亦省作軒氏。漢有諫議大夫軒和,宋登科軒彥績。 鴻氏:大鴻氏之後也。大鴻即黃帝,亦謂帝鴻氏。左傳:衛有鴻聊魁。齊有直閤將軍鴻選。 金氏:金天氏之後也。黃帝之子元枵,亦為少昊氏,曰少昊摯,亦為青陽氏,己姓,後為嬴姓,鳥官。漢書功臣表有金安上。望出渤海。 青陽氏:風俗通:青陽,黃帝子也。始得姓焉,見國語。漢有東海太守青陽愔,又東海王國中尉青陽精。宋咸平登科有青陽相,元符有青陽回,陵井監人。 青氏:即青陽氏之後,亦為青氏。宋登科,青傑,應天府人。 媧氏:女媧氏之後。 盤氏:盤瓠氏之後,與冉、元、巴、李、田為巴南六姓。 昊氏:又作皞。風俗通云:昊英氏之後也。一云少昊之後。 少氏:少昊氏之後。一云少典之後。禮記:少連善居喪,東夷之子。 高陽氏:高陽氏之後。呂氏春秋:古辯士高陽魋。 顓玉氏:帝高陽氏也,黃帝之孫。 帝王名 臣謹按:中古之前,一代質於一代,中古之後,一代文於一代。觀堯、舜、禹、湯猶且名焉,則二帝之前良可知。伏羲又曰大昊,帝嚳又曰高辛,皆二命也。堯曰放勛,舜曰重華,禹曰文命,湯曰天乙,從可知也。 堯氏:帝堯之後也,支孫以為氏。望出河間、上黨。 臣謹按:諡義起於周,後人不知而作諡法,以堯、舜、禹、湯為諡,誤矣,此皆名也。 槐氏:音懷。夏王帝槐之後也。其音回者,富父槐之後,與此同文鼻音,宋朝有尚書郎槐京。 古人名 力氏:黃帝臣力牧之後。漢有魯相力題。漢末有力子都,為盜。今臨安多有此姓。 牧氏:黃帝臣力牧之後。漢有越嶲太守牧良。 玊氏:音宿。黃帝時公玊帶造合宮明堂,見尸子,後為王氏。後漢司徒玊況,字文伯。 夷懿氏:英賢傳:黃帝之子夷鼓之後。國語:秦大夫有夷鼓德宜。 疇氏:風俗通云:摯疇之後。或作儔。 堪氏:姓苑:古八元仲堪之後。 頡氏:姓苑:倉頡之後。風俗通云:頡衛,古之賢人。 倉頡氏:黃帝史官,子孫氏焉,馮翊縣人。 僑氏:風俗通:黃帝孫僑極之後。僑亦作蟜。 蟜氏:音矯。高陽氏之元孫蟜牛之後,舜之祖也。禮記:有蟜固。漢有逸人蟜慎。望出扶風。 童氏:顓帝生老童,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今建昌有此姓。望出渤海。 臣謹按:以王父字為氏,惟見於周,末知五帝之時有此義否。 僮氏:即童也,或從人,以別其族。漢有交趾刺史僮尹。吳志:丹陽僮芝,自擅廬陵,詐言被旨為郡太守。 老氏:風俗通:顓帝子老童之後。左傳:宋有老佐。論語:老彭,即彭祖也。或云老氏,老聃、老萊子之後,並無聞焉,以其老也,故以老稱之,遂為氏。 廣氏:風俗通云:廣成子之後也。 放氏:上音。堯臣放齊之後也。 奮氏:高辛氏才子元伯奮之後。楚有奮楊。 蓐氏:風俗通云:蓐收之後。 栗氏:栗,陸氏之後也。漢有栗融,字容卿。又有富人栗氏,長安人。漢景帝時栗夫人,生臨江王榮。 尊盧氏:古太昊時諸侯。 鬷夷氏:書左傳:祝融董父之後為鬷夷氏。 勾龍氏:共工氏之後勾龍為土正,今社神也。紹興御史中丞勾龍如淵。 熙氏:英賢傳曰:帝嚳使元冥為水正,熙氏佐之,因以為氏。 脩氏:玄冥之佐有脩氏,因以為氏焉。 白冥氏:史記:秦嬴姓有白冥氏。 根水氏:世本:老童娶根水氏。 奔水氏:神農納奔水氏為妃。 列氏:亦作烈。神農之世,有烈山氏焉,子孫為列氏。鄭有隱者列御寇,著書八篇,號列子。晉有協律郎列和,善吹笙。 夙氏:古夙沙氏之後。衛有夙沙衛,閽寺之屬。 訾氏:音紫。風俗通:帝譽妃號訾娵氏女。姓苑云:今齊人。漢書功臣表有樓虛侯訾順。望出渤海。姓苑云:本姓祭,以為不祥,改為訾。 蚩氏:蚩尤氏之後也。 融氏:祝融氏之後也。 勾氏:勾芒氏之後。史記:有勾疆。宋登科,勾希言。又有勾士良,益州人。
尊氏:古尊盧氏之後也。 渾沌氏:太昊佐渾沌氏也。 屯氏:姓苑云:渾沌氏之後,去水為屯。漢有太山太守屯莫巴都。有後蜀法部尚書屯度。望出巴郡。 汪氏:汪芒氏之裔。禮記:有汪其踦,魯人也。宋朝為著姓。 稽氏:黃帝臣太山稽之後。風俗通云:稽黃,秦賢人也。漢書貨殖:有稽發。
泠氏:風俗通云:黃帝時典樂泠倫之後。左傳:秦大夫泠至。周有泠州鳩。漢功臣下相侯泠耳。元帝功臣駟望侯泠廣。又有泠褒、泠豐。宋登科有泠珠,開封府人。 冷氏:即泠氏,又有作上音者,前趙徐州刺史冷道,江都人。唐貞元兼監察御史冷朝陽,吳人。望出新蔡、臨安。 倫氏:風俗通云:黃帝樂人泠倫氏之後。今密州多此姓。唐監察御史倫慶,京兆人。 泠倫氏:黃帝樂官。二名分為四氏,所以別族。 台氏:台駱之後。漢有侍中台崇。後漢高士台佟。晉有術士台彥。前趙錄:特進台彥高。五代有台漳。 回氏:祝融子吳回之後。 敳氏:八凱隋故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廉氏:顓帝曾孫大廉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趙有廉頗。漢有廉丹、廉範。宋廉布,登科,楚州人,廉操穀,昌州人。 臣謹按:古者帝王猶以名行,況臣下乎,此以名為氏。然以名字為氏者,起於商、周之世,今此廉氏末有所徵,且從大廉之號焉。 龍氏:舜臣也,龍為納言,子孫以名為氏。又董父,己姓,以能畜龍,故賜氏為豢龍氏。龍且,楚人,為項羽將。漢有將軍龍伯高。急就章:龍末央,亦楚人也。今望出天水、武陵。宋朝登進士科龍起之後有龍湑,夔州人,龍瑜,汾州人,龍溥,吉州人。 容氏:帝王紀:黃帝臣曰容成,造歷。舜八愷有仲容。何承天姓苑云:禮記,容居,吳人也。望出敦煌。 重氏:風俗通云:顓帝重黎之後,少昊時重為南正司天之事,黎為北正司地之事。 幕氏:風俗通:舜祖幕之後也。幕見左傳。 莫氏:即幕氏省文。漢有富人莫氏,見遊俠傳。唐大歷比部員外郎莫藏用。又河南官氏志:邢莫氏改為莫氏。望出江陵。 和氏:羲和,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為氏。晉有和組父。漢有和武。又後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五代有侍中和凝。宋太平登科有和蒙,咸平有和郁。 臣謹按:堯舜二典所命之官,如臯、夔。益、稷之類,皆以名稱,和以名為氏,仲、叔又其長幼之稱也。 羲氏:羲和,堯掌天地之官,子馴、氏焉。 殳氏:尚書:殳戕,舜臣。南史:有殳嘉興,又有是殳真,得道經訣。望出武功。 禺氏:音愚。與禺疆之後,出姓苑。 狸氏:舜八元季狸之後也。 纍氏:風俗通:纍祖之後。左傳:晉七輿大夫纍虎。 實氏:實沈之後。 達氏:八凱叔達之後也。 格氏:允格之後。後漢有御史格班。裔孫顯,後魏青州刺史。 雄氏:舜七友雄陶之後,以名為氏。 終氏:陸終之後,以名為氏。望出濟南、南陽。宋有終慎思。 季連氏:羋姓。鬼方氏。陸終第六子季連,因氏焉。 善氏:善卷之後。善卷,堯時高士,見呂氏春秋。 囂氏:亦作枵。世本云:玄囂之後。 臯氏:臯陶之後。左傳:越大夫臯如風俗通,漢有司徒長史臯誨。 敖氏:顓帝師太敖之後。宋敖穎士,登進士第,又有敖知言,臨江軍人。望出譙國。 陸終氏:祝融子陸終之後也。 丹氏:堯子丹朱之後。漢有丹王君,長安富人。 臨氏:八凱大臨之後也。石趙秦州刺史臨深,東海人。隋日者儀同臨孝恭,知天文,京兆人。望出西河。 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後,見世木。唐開元登科有參開。又作葠氏,即古文參字。 徽氏:杜云:理徽之後。吳有率更令徵宗,河南人。 咸氏:姓苑有咸氏,云巫咸之後。唐開元中有殿中侍御史咸廙業,世居東海臨胊。 飛廉氏:史記:秦嬴姓有飛廉氏。 昌氏:風俗通云:黃帝子昌意之後。今嶺南多昌族。望出汝南、東海。 豹氏:八元叔豹之後也。 倉氏:黃帝史官倉頡之後。或言古有世掌倉庾者,各以為氏。春秋時周有倉葛。魏有敦煌太守倉慈。望出武陵。 蒼氏:風俗通云:八凱蒼舒之後。漢有江夏太守蒼英,子孫遂為江夏人。望出武陵。 周人名 服氏:周內史叔服之後。漢有江夏太守服徵。又後漢九江大守服虔,注漢書,河南人。望出西平。 篇氏:周大夫史篇之後。 皮氏:風俗通:周卿士樊仲皮之後。漢有皮尚。後漢有諫議大夫皮究。北齊有皮柔和。唐末有皮日休。宋皮仲容,登進士第 臣謹按:世譜:樊皮字仲文。此則以名為氏,不以字為氏也。 輿氏:云周大夫伯輿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又莫輿氏改為輿。 臣謹按:伯輿名也。 昔氏:風俗通:周大夫封昔,因氏焉。漢有昔登,為烏傷令。唐開元有昔安仁,生豐,大禮評事,汝州人。 太氏:文王四友太顛之後。咸陽有此姓。 季騧氏:周八士季騧之後。晉有祁邑大夫季騧息。 季隨氏:世本:周士季隨之後。宋有季隨逢。 閎氏:周文王四友閎天之後。漢有廣陵相閎孺。 牙氏:風俗通云:周穆王司徒君牙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臣謹按:穆王所以命君牙。無因不以名命也。 魯人名 弓氏:魯大夫叔弓之後。漢有光祿勛弓祉。 賜氏:仲尼弟子端木賜之後,以王父名為氏。 遺氏:魯費宰南遺之後。急就章:有遺徐人。 述氏:魯大夫仲述之後,見世木。 牢氏:仲尼弟子琴牢之後,以王父名為氏。漢中書僕射牢梁,石顯黨。前漢儒林傳:有牢邱。後漢有牢慎。 晉人名 麗氏:晉匠麗之後。 招氏:晉步招之後。漢有大鴻臚招猛。 居氏:晉大夫先且居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漢有來城侯居般。今錢塘多此姓。望出渤海、信都。 臣謹按:先且居字霍伯,此以名為氏者。 曠氏:風俗通:師曠之後。 虢射氏:晉大夫虢射之後。漢桓帝時羽林右監虢射鏘。 季嬰氏:世本:晉樓季嬰之後。 季夙氏:世木:潛夫論,晉靖侯孫季夙之後。 甥氏:亦作生。晉呂甥之後也。即瑕呂飴生,亦作陰飴生,故又為生氏。 嬰氏:嬴姓。風俗通云:晉大夫趙嬰齊之後。 暉氏:狼暉之後。後漢書:武落鍾離山黑穴有楚氏、暉氏、鄭氏、相氏。 鄭人名 司氏:鄭司臣之後。宋朝有司超,為防御使。望出頓山。 豐氏:左傳:鄭穆公子豐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望出松陽。宋豐稷,登進士第,元豐登第有豐安常,明州人。 臣謹按:穆公之子皆以王父字為氏。公子去疾字子良,其後為良氏,良霄、良止是也。公子喜字子罕,其後為罕氏,罕虎、罕魋是也。公子騑字子駟,其後為駟氏,駟帶、駟乞是也。公子偃字子游,其後為游氏,游吉、游眅是也。以至子孔、子國、子印、子然皆然。惟公子豐無字,其後為豐施、豐卷,並以名為氏。 吳人名 要氏:吳人要離之後。漢有河南令要競。唐建中朔方大將軍要珍。望出魯國。
衛人名 兼氏:風俗通:衛公子兼之後也。 疆梁氏:世木:衛將軍文子生慎,子會生疆梁,因氏焉。秦有左庶子長水校尉疆梁臯。 臣謹按:公子郢,字子南,已有子南氏,復有子郢氏,此後之人所以別族也。
齊人名 楚人名 熊氏:楚鬻熊之後,以名為氏。今望出南昌、江陵。 臣謹按:古之諸侯,傳國者為諸侯則稱國,支庶非諸侯乃稱氏。今楚有國稱王,而其君世稱熊氏,蠻夷之道也。 能氏:姓苑云:長廣人。狀云:楚熊摯之後,避難改為能氏。能音耐。宋醫官能日宣。又有能迪,登科,建州人。能將,撫州人。 鬻氏:羋姓,祝融之後。周文王師鬻熊,受封於楚,著鬻熊子,鬻拳其後也。姓苑云:建平有此姓。 班氏:羋姓。楚若敖生鬥(鬥亞斤)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為虎所乳,謂虎有班文,因以為氏。秦有班壹,避地樓煩,生孺,孺生長,長生況,況生稚,稚生彪,班固之父也。宋雍熙登第有班均。 臣謹按:鬥穀於菟因為虎所乳,故名穀於菟,而字之曰子文。其子曰鬥般,與班同音,不應父曰班而子亦以般名者,此以名為氏者。 員氏:音運,亦作鄖。羋姓,楚伍員之後也。伍子胥名員,以父伍奢被執而奔吳,為吳行人以謀楚,又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是為王孫氏。吳王聞之,賜子胥屬鏤以死。伍氏以其祖伍參食邑於椒,故其後為椒氏。又子胥以名員,其後亦以名為氏。前涼有安夷人員半千,金城人員敞,大夏人員景。唐吏部郎員嘉靜。宋登科,員安輿、員子思,並衍井監人。員安宇,開封人。員逢辰,華州人。 建氏:羋姓。風俗通:楚太子建之後。漢書元后傳:有建居,趙幽王臣建德。
渦氏:楚大夫封渦,因氏焉。三輔決錄:扶風大守渦尚。 冉氏:楚大夫叔山冉之後,以名為氏。一云高辛之後。宋冉宗簢、冉夒,登進士第。望出武陵。 染氏:即冉氏。石虎將染簢、魏郡內黃人,篡石趙,號魏,三年為燕慕容屬所滅。 枝氏: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後,或姓枝如。 臣謹按:此必晉欒枝或秦大夫公孫枝之後也,以名為氏者。若枝如子躬,其後自力枝如氏矣。 到氏:楚屈到之後,以名為氏。 鈞氏:風俗通:楚大夫元鈞之後。漢有御史鈞喜。 倚相氏:楚左史倚相之後。威王時有倚相季文,為士官。 辛廖氏:楚大夫辛廖之後。漢有河間相辛廖通。 接輿氏:楚隱者,其後因為氏。 棄疾氏:楚平王名棄疾,後人為氏。悼王時,棄疾休為左宰卿。 射氏:晉大夫虢射之後。漢有大鴻臚射咸。吳有中書郎射慈,善治喪服。射食亦切,又如字。 拳氏:羋姓。楚鬻拳之後。衛有大夫拳彌。 僚氏:姓苑:宜僚之後。晉大夫僚安。魯寺人僚祖。 大心氏:羋姓。英賢傳:楚有大心,令尹得臣之子,因氏焉。楚懷王時,大心子成,為黃邑大夫。 楚季氏:羋姓。世本: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陳大夫有楚季融。 無庸氏:羋姓。姓氏英賢傳:楚熊渠生無庸,因氏焉。又無庸先生,學仙道。
季融氏:羋姓。世本:楚鬥廉生季融,子孫氏焉。 翠氏:羋姓。急就章:有翠鴛鴦,其先楚景翠之後,因避難以祖名為氏。 子建氏:羋姓,楚太子建之後也。頃襄王時,有子建叔子,為大夫。 子午氏:羋姓,楚公子午之後也。齊有大夫子午明。 圍龜氏:羋姓,楚(鬥豆寸)圍龜之後。 越椒氏:羋姓,楚大夫(鬥豆寸)越椒之後也。 嬰齊氏:羋姓,楚穆王之子公子嬰齊之後也。嬰齊字子重,為令尹。 黑肱氏:羋姓,楚共王之子公子黑肱之後也。黑肱字子皙。 巫臣氏:羋姓,楚屈蕩之子屈申也。亦曰申公巫臣,奔晉。 鮮虞氏:楚申鮮虞之後也,本齊人。 夏人名 羿氏:有窮后羿篡夏后相之位。羿本國在澶州衛南東十五里故鉏城是也。後遷窮石。 悅氏:亦作諡。傅諡之後,以名為氏。後燕錄:左僕射悅綰,生壽。南燕尚書綰,昌黎人。又有鮮卑人消泉侯悅真,亦其族也。望出昌黎。 奚氏:夏車正奚仲之後。漢書功臣表:魯侯奚涓,成陽侯奚意,傳封三代。又薄奚氏改為奚氏。望出譙國。宋登科奚知常,徽州人。 臣謹按:奚仲封於薛。薛,任姓也。 宋人名。 微生氏:猶今人曰某生也。微生畝,魯武城人。又微生高,或云即尾生也。 仇氏:宋大夫仇牧之後。王莽時有仇延。唐宦者仇士良。宋朝仇霸,登進士第。又有仇著、仇伯玉,並開封人。又有仇悆,待制。望出南陽。 求氏:姓苑云:本仇氏,避難改焉。後漢有求仲。宋朝登科,求利忠,越州人。 獲氏:風俗通:宋大夫猛獲之後。 鐸遏氏:宋襄公下大夫鐸遏章。左傳:晉上軍尉鐸遏寇。 泥氏:世本云:宋大夫卑泥之後。 諸國人名 庶其氏:邾大夫庶其之後。 茅夷氏:邾大夫茅夷鴻之後。 由氏:亦為由余氏。西戎由余相秦,子孫氏焉。楚王孫由于亦為由氏。急就章:有由廣國。風俗通:漢長沙太守由彰。 餘氏:風俗通云: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 臣謹按:余氏、隗姓。國語:潞、洛、泉、余、滿皆赤翟隗姓。 孫陽氏:嬴姓。英賢傳曰:秦穆公子有孫陽伯樂,善相馬。漢有侍御史孫陽放。 偃師氏:媯姓,陳太子偃師之後。 卿氏:風俗通:虞卿之後。戰國有卿秦,為魏將。或云項羽將卿子冠軍宋義之後。宋朝卿尚,學究出身。望出渤海。 無婁氏:嬴姓,莒公子無婁之後。無亦作務。又無婁先生,著書。姓纂云:今琅邪有此姓。 苴氏:子餘切。司馬穰直之後。望出平陵。漢書書貨殖傳:有平陵苴氏。 離氏:風俗通:離婁,孟子門人。漢有中庶子離常之。後燕有離班。 名字末辨 綸氏:魏志云:公孫懿大臣有綸直、綸魚。 鱗氏:左傳:宋大夫鱗灌、鱗朱。 渾氏:左傳:鄭大夫渾罕,衛渾良夫。又官氏志:吐谷渾氏改為渾。又唐表:渾氏出自匈奴渾邪王,隨拓跋氏徙河南,因以為氏。自回貴至瑊,世襲臯蘭州都督府。 裨氏:鄭大夫裨訟、裨竈。姓苑云:今宣州有裨氏。 狼氏:左傳:晉大夫狼瞫。齊有狼篷疏。又河南官氏志:叱奴氏改為狼。 名氏:楚大夫彭名之後也。 顛氏:晉大夫顛頡之後,或言周亂臣太顛之後也。 麻氏:風俗通:齊大夫麻嬰之後。漢有麻光,為御史大夫。又有麻達,注論語。唐麻嗣宗,賜姓李。望出上谷。宋祥符登科有麻溫其。元豐有麻中孚,懷州人。皇祐有麻元伯,開封人。 柯氏:姓苑云:吳公子柯蘆之後。望出錢唐及齊郡。宋沈季文傳:有錢唐富人柯隆。齊書:南袞(六允)州典簽柯益孫,齊郡人。唐朝尚書郎柯潁。又河南官氏志:柯拔氏改為柯氏。 瑕氏:周大夫瑕禽。晉有瑕嘉。漢有廷尉瑕更,又有瑕蒼。 儋氏:周大夫儋翩之後。吳志:有九真太守儋萌,或云儋耳國人。 舟氏:晉大夫舟之僑之後。宋端拱登科有舟宗簢。 攸氏:北燕有尚書攸邁。 祁氏:周司馬祁父之後。左傳:祁瞞干命。晉有祁嘉,聞窗外人招隱者。 干氏:宋大夫干犨之後。陳有干徵師。漢有蜀郡尉干獻。吳有軍師干吉。晉有將軍干瓚。望出滎陽、潁川。 禽氏:魯大夫禽鄚者,管于奚之子也。墨翟弟子有禽滑發釐。高士傳:有禽慶。孝子傳:有禽賢。望出魯國。 琴氏:家語:仲尼弟子琴牢,字子開,一名張,衛列仙傳:琴高,趙人,得水仙,嘗於漢上乘赤鯉。望出天水。 萇氏:左傳:周大夫萇弘之後。唐大歷有奉天尉萇總。望出魏郡、東平。 黔氏:禮記:齊有黔敖,又有黔婁先生,隱者。 易氏:齊大夫易牙之後。魏有雍州刺史易憶,魏郡人。晉陵令易雄,長沙人。前涼有將軍易犍。望出太原、濟陽。今江東多此姓。宋易准、易林、易東,登科。 苫氏:魯大夫苫夷之後也。 弘氏:風俗通:衛大夫弘演之後。漢有宦者弘恭,為中書令。吳孫權姊夫弘咨。 臼氏:左傳:華氏家臣臼任。 冶氏:衛有冶度。魯有冶區夫, 茍氏:國語云:黃帝之後有茍實、茍荀參。或言以河內多茍荀把,回以為氏。又若干氏改為茍荀氏,宋朝登科有茍師顏、茍鐸,並滁州人,又有茍穀,易州人,茍全,夔州人。 梓氏:魯大夫梓慎之後也。 倚氏:楚左史倚相之後也。 尾氏:魯有尾生,或云即微生高。 汝氏:尚書:有汝鳩、汝方。左傳:晉大夫汝寬、汝齊。漢有長水校尉汝隨。後漢孝子傳:有汝郁,潁川人。宋朝汝孝恭,登進士第。又有汝孝隆、汝日休,並普州人。望出渤海。 伍氏:羋姓。楚大夫伍參之後也。伍子胥奔吳,其子又為王孫氏,適齊。漢有伍被,楚人。望出安定、武陵。又有五氏,本伍氏,避仇改為五。蜀有五梁。晉有始興大守五裔。 禮氏:衛大夫禮孔、禮至。漢有新市長禮賢。後漢禮震,受尚書於歐陽歛,平原人也。 蹇氏:秦有蹇叔,或云西乞術、白乙丙皆蹇叔子。風俗通:漢有蹇蘭,為交趾刺史。後漢小黃門蹇石。望出山陽、襄陽。宋朝登科,蹇序臣、蹇逢辰,成都人,蹇士堯,彭州人,蹇綬,懷安軍人。 散氏:文王四友有散宜生。今江都有此姓。 繞氏:秦大夫繞朝之後也。 肆氏:風俗通:宋大夫肆臣之後。姓苑:有漁陽大守肆敏。 具氏:晉大夫具丙之後。漢有中山太守具褒。後漢宦者中常侍具元瑗。 闞氏:齊卿闞止之後也。宋尚書郎闞洞,開封人。又有闞洙,登第,興國軍人。望出去稽、天水。 洩氏:亦作泄。左傳:鄭大夫洩駕,陳大夫洩冶。 捷氏:曹姓。風俗通云:邾公子捷菑之後。漢書藝文志:有捷子二篇,六國時人。 賓氏:左傳:齊大夫賓須無;周賓起,為王子朝傳。望出梁國。 恩氏:風俗通云:陳大夫成仲不恩之後。前燕錄:有東庫祭酒恩茂。 肩吾氏:莊子:肩吾,古賢者。晉袁宏集:有東海太守肩吾民。 徐吾氏:左傳:鄭大夫徐吾犯之後。 鍾吾氏:左傳:鍾吾子之後。漢尉氏令鍾吾蒼。 由吾氏:姓纂云:由余之後,仕吳,子孫入越,因號由吾氏。北齊有諫議大夫由吾道榮,琅邪人。 叔山氏:左傳:叔山冉之後。莊子:魯有叔山無趾。 叔先氏:後漢書:犍為叔先雄。 叔達氏:八凱叔達之後。公羊:有叔達段,為景王大夫。 叔夜氏:周八士叔夜之後也。楚康王時,有叔夜子莊,見國語。 叔服氏:周年史叔服之後也。晉武公大夫有叔服子要。 方叔氏:鼓方叔之後也,見世本。漢書功臣表:新壽侯方叔無咎。 陶叔氏:姓纂云:周司徒陶叔之後也。晉有陶叔真,為原大夫。文公時陶叔狐,漢有陶叔卷,為青州刺史。今平原有此姓。 申鮮氏:齊有申鮮虞。漢有中謁者申鮮洫。 申章氏:漢有長沙工王太傅申章昌。 子師氏:左傳:鄭有子師僕。漢有北平太守子師磐。 富父氏:魯富父終生之後。魯又有大夫富父槐。 仲熊氏:羋姓。潛夫論云:楚公族有仲熊氏。 仲顏氏:左傳:魯有仲顏莊叔。齊臨淄大夫仲顏據。 原仲氏:陳大夫原仲之後。楚悼王時原仲蔑。 慶父氏:世木:楚大夫慶父之後。又慶父籍,為楚王工正。 安國氏:漢武帝使安國少季使南越,見姓氏英賢傳。 仲長氏:見纂要文。 仲行氏:左傳:秦三良仲行之後。世本:宋有仲行寅;晉大夫有仲行氏。 榮叔氏:周大夫榮叔之後。韓有大夫榮叔遙。 墨氏:姓纂云:孤竹君之後,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望出梁郡。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 台氏:亦作怡。本墨台氏,避事改焉。後魏遼西郡守寬,玄孫峰,後周樂陵公,峰子昂,長沙公。昂弟光,安平侯。 立如氏:魯賢人立如子,著書,見風俗通。 邴意氏:齊大夫邴意玆之後。 舒堅氏:潛夫論:楚公族有舒堅文叔,為大夫。 以次為氏(親附) 仲氏:高辛氏才子八元仲堪、仲熊之後。又仲虺為湯左相,其後並為仲氏。又魯公子慶父曰共仲,亦為仲氏,亦為仲孫氏。慶父有斌君之罪,更為孟氏。又公子譜云:宋莊公子仲之後,亦稱仲氏。衛人仲由,為孔子弟子。漢有廷尉仲定,少府監仲景。唐司門員外郎仲子陵,成都人。宋朝登科,仲伯達,曹州人,仲楫,隨州人;紹興,仲安常,為郡守。 種氏:本仲氏,或言仲山甫之後,回避難改為種。宋種放,自處士召,拜司諫,長安人。望出河南。 伯氏:晉大夫荀林父之後。林父為中行伯,孫伯黶,以王父字為氏。伯黶為正卿,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又為籍氏。孔子弟子伯虔,字子析,或言嬴姓,伯益 之後。漢有并州刺史伯柳,又有伯至。 墨台氏:子姓,宋成公子墨台之後。漢書:有墨台棺。 咎氏:即舅氏。舅犯,左傳亦作咎犯。成湯司空又有咎單氏。 古氏:風俗通云:古公亶父之後,因氏焉。言古公者,猶言先公也。晉平公時,有舟人古乘。漢有孝子古初。蜀志:廣漢功曹古牧。後魏尚書令古弼。今望出新平、河內。又吐奚氏改為古氏。宋端拱登科,古成之後有古葦,梅州人,古亶,懷安軍人。 禰氏:父廟為稱,此從父而別氏也。後漢禰衡,字正平,平原人。 次氏:次非,荊之勇者,見呂氏春秋:亦作飲。漢書功臣表:有暸侯次公。 孺氏:魯有孺悲,欲見孔子。 中叔氏:中叔圉之後。晉有中叔無忌。漢光武時侍御史中叔僚。 仲叔氏:左傳:仲叔王奚,衛大夫。其後有仲叔圉。 第五氏:媯姓,齊諸田之後。田氏大族,漢初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 第二氏:其先齊諸田,漢武帝徙之諸陵,以門秩次第,田廣之孫田登為第二氏。 第八氏:出陳留。風俗通:亦齊諸田之後,田廣弟田英為第八門,因氏焉。王莽時有講學大夫第八矯。 太士氏:漢建安太守太士靈秀。永嘉松陽有太士氏。 主父氏:嬴姓。趙武靈王號主父,支孫因以為氏。漢齊相主父偃齊郡臨淄人。宋登科,主父(吉吉),開封人。 主氏:嬴姓,即主父氏也,或單言主氏。姓纂云:今同州有此姓。 南伯氏:莊子有南伯子綦、南伯子葵,並古之賢人也。 南公氏:戰國時有南公子,著書三十一篇,言五行陰陽事,蓋衛南公子之後。
以族為氏 因氏:遂人之四族也。 頜氏:音郃。遂人之族也。 飢氏:商人之七族也。 錡氏:商人之七族。漢書洛陽錡華,後有荊州刺史錡篙。 條氏:左傳:商人七族有條氏。冉閔司空條攸。姓苑云:安定人。姓纂云:今冤句有此姓。冤句,曹州也。 昭氏:楚辭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戰國時,楚有昭奚恤,為上柱國。
繁氏:音婆。左傳:商人七族有繁氏。漢有御史大夫繁延壽。望出潁川、上黨。 嗣氏:風俗通云:衛嗣君之後。 景氏:羋姓,楚公族也。漢初徙山東豪族於關中,今好畤、華陽諸景是也。楚有景差。漢有景風。宋景大方、景泰,登進士科。望出晉陽。又有景淵,徽州人,景光,京兆人,並登科。 臣謹按:所著春秋傳,即倚相之後世為楚左史官,非左丘明。明居左丘,為左丘氏,非左氏也。又按,景,諡也,楚末之聞,疑齊景公之後盛繁,此為姜姓之族與? 賞氏:職尚反。姓苑云:賞氏,吳中八族也。晉有賞慶。 索氏:桑國切。商人七族索氏之後。唐索元禮。宋索湘、索周臣、索逑,並登科。望出敦煌、汝南。 陘氏:魯公孫有陘氏之後也。 黨氏:公族,見釋例,周世族譜。 掌氏:魯大夫黨氏之後,以音掌,故從音,又揚雄與劉向、韻歆書云:林閭妻蜀郡掌氏。晉有掌同。前梁有遂興侯掌據。宋有直秘閣掌禹錫。又有掌奏、掌天鈞,密州人;掌世衡,許州人,並登科。望出琅邪、敦煌。 長勺氏:左傳:商人六族有長勺氏。 尾勺氏:左傳:商人六族有尾勺氏。 魯陽氏:潛夫論:羋姓,楚公族有魯陽氏。 終葵氏:左傳:商人七族有終葵氏。 工婁氏:左傳:遂國有工婁氏。齊大夫有工婁濟。 傅徐氏:姓氏英賢傳云:傅諡為相,子孫留傅岩者號傅餘氏。晉傅餘頠撰複姓錄。 臣謹按:餘者,餘子之族也,世本於韓餘已言之矣。 餘氏:晉餘頠著複姓錄,自云本出傅氏。前燕錄有餘元、餘和、餘嚴崇,舊云鮮卑種類。然既出傅氏,無因出鮮卑。 韓徐氏:世本:韓宣子餘子之後,因氏焉。 褐塗氏:潛夫論:曲沃桓叔之後也。 臣疑褐冠子之後也,桓叔之後何以言褐? 梁餘氏:晉下軍御梁餘子養之後,本衛人。 須遂氏:遂國有須遂氏。 列宗氏:潛夫論:楚公族列宗氏,羋姓。 運奄氏:史記:秦嬴有運奄氏。 脩魚氏:史記:秦嬴有脩魚氏。 五王氏:媯姓。風俗通:齊自威、宣、湣、襄至王建五王,因以為氏。 小王氏:衛大夫小王桃甲之後也。 屈南氏:羋姓,楚屈全之後。裔孫仕後魏,時重復姓,以自南來,乃加南或作男。 會庌氏:音雅。姓纂云:衛靈公子虺,生竈,為會庌氏。 樂利氏:姓纂云:齊胡公支子為樂利氏。 幹獻氏:世本:宋司徒華定為幹獻氏。 伊秩氏:伊尹之孫又為伊秩氏。/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九、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以名為氏 夷狄大姓。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凶德為氏。以吉德為氏。以技為氏。以事為氏。以諡為氏。 朴氏:亦作樸,普木切。後漢書:巴郡蠻酋七姓,羅、朴、督、鄂、度、夕、龔。 釋氏:悉達太子成道,姓釋。 赫氏:風俗通云:赫胥氏之後也。 塞氏:入聲。天竺胡人之姓,即釋種也。 宜氏:隋西南夷有宜繪、宜林。左傳:陳大夫宜咎。 傍氏:平聲。西羌姓也。唐初有傍企,本北地羌豪,為薛舉將,來降,後叛,伏誅。 單氏:音丹。本可丹氏,改為單氏。又阿單氏,改為單氏。又渴單氏,亦改為單氏。 雕氏:漢功臣有臧馬侯雕延年,匈奴降王。 口氏:羌姓也。今同州有此姓。 斂氏:姚秦錄:有將軍斂憲、斂方、斂歧,並南安人,皆羌酋也。 異氏:姓纂云:今溫州白水蠻有此姓。 騶氏:閩越王無諸之後。 紙氏:官氏志云:渴侯氏改為紙氏。 緩氏:官氏志:和諧氏改為緩氏。 畿氏:後魏官氏志:俟畿氏改為線氏書。 論氏:去聲。吐各大姓祿東贊,生論欽陵,欽陵生贊婆,生弓仁,唐左衛大將軍。生佶(吉改參)、偕、伾、惟真,惟明、惟賢。惟明檢校工部尚書、鄜坊節度。惟賢右羽林大將軍。宋論九齡,登科,華州人。 副氏:河南官氏志:副呂氏改為副氏。 沓氏:官氏志:沓盧氏改為沓氏。 蔞氏:音蘆。官氏志云:那蔞氏改為蔞氏。 郃氏:官氏志:大莫干氏改為郃氏。 徐盧氏:漢景帝匈奴徐盧庸來降。 源氏:出自代北。後魏聖武皇帝詰汾長子疋孤七世孫禿發嗕(口改人)檀,據南涼,生賀,降後魏,太武見之曰,與卿同源,可改為源氏。位大尉,隴西王。生懷,侍中、馮翊公。生子邕、子恭。宋建隆登第有源獲,景祐有源永勵。 茹氏:音如。官氏志:蠕蠕入中國為茹氏。又普陋茹氏改為茹氏。望出河內。宋尚書郎茹孝標。慶歷登科,茹約,越州人。元豐,茹平仲,汝州人。 乜氏:彌也切。蕃姓也。今秦隴多此姓。望出晉昌、趙郡。 以官為氏 雲氏:縉雲氏之後也。黃帝時官名,以雲紀者為縉雲氏。又連宵氏改為云氏,虜姓也。望出琅邪、河南。宋大觀中,雲景祥登第,太原人。 五鳩氏:少昊氏官名,因氏焉。趙有將軍五鳩盧。 爽鳩氏:左傳:少昊氏官名,國于齊土,因氏焉。 桑扈氏:金天氏以鳥名官,故有九扈之官,桑扈者,九扈之一也。 史氏:周太史史佚之後,以官為氏。漢有史恭,其女弟為戾太子良娣。生史皇孫進,進生宣帝。恭三子,高、曾、元。高侍中、大司馬、車騎將軍、樂陵安侯,生術、丹。術樂陵嚴侯,生崇、淑。丹左將軍、武陽頃侯,生邯,武陽場侯,生獲。高曾孫岑,嗣樂陵侯。曾侍中、中郎將、將陵哀侯。元侍中、中郎將、平臺康侯。生恁、平臺戴侯。生習。又有阿史那氏,改為史氏。 臣謹按:史之為氏者,非獨佚也。周有史佚、史興,晉有史蘇、史黯、史趙、史龜、史墨;楚有史猈、史皇;衛有史(魚酋)、史狗、史朝;齊有史囂。凡此之類,並以史為氏,而末得世系者,又有太史氏、內史氏、左史氏,右史氏,皆主於史,不容無別。 南史氏:齊有南史氏,其後子孫氏焉。 內史氏:風俗通:周內史叔興之後也。周又有內史過。 青史氏:英賢傳:晉太史董狐之子,受封青史之田,因氏焉。漢書藝文志:青史子著書。 太史氏:齊大史子餘之後。 王史氏:風俗通:周先王太史號王史氏。英賢傳:周共王生圉,圉曾孫滿生簡,簡生業,業生宰,世傳史職,因氏焉。漢清河太守王史篆,生音,新豐令。藝文志:有王史氏。後漢侍中王史元庫。晉亦有王史氏。 侯史氏:風俗通:董狐為晉侯史官,因氏焉。 祝史氏:衛有祝史揮,因氏焉。姓纂云:今下邳有此姓。 左史氏:古者左史記言。楚有左史倚相,左史老其後也。 右史氏:古者右史記事。周有右史武,見宋衷世本注。 終古氏:風俗通:終古,桀內史也,因氏焉。 監氏:音鑒。風俗通:衛康叔為連屬之監,其後以為氏。宋朝監由,舉進士。
士氏:陶唐之苗裔,歷虞、夏、商、周,至成王,遷之杜為伯。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其子孫居隨及范,故又為隨氏、范氏,有三族焉。伊祁姓。隰.叔生士蒍,字子輿,故亦謂之士輿,此為士氏。又有士季氏,亦為士氏。後漢末有交趾太守士燮。宋朝有尚書郎士建中。 籍氏:出於伯氏。晉大夫荀林父為中行伯,孫伯黶,以王父字為伯氏。司晉之典籍,故亦謂之籍氏,以官為氏也。昭公二十五年,傳曰:王曰叔氏,而忘之乎?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或言晉文侯仇弟陽叔伯黶,晉為三家所滅,籍氏播遷於宋。漢有倖臣籍孺。又沫議大夫籍禋。石趙有侍中籍羆。唐太常博士籍知幾,云其後也。今望出廣平。 席氏:木籍氏,晉大夫籍談之後。談十三世孫,避項羽諱改為席氏,漢初徙關東豪傑席氏於安定、臨涇。宋紹興參政席益,河南人也。 師氏:風俗通:師,樂人瞽者之稱。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鄭有師悝、師觸、師蠲、師戊也。宋師顏,為翰林學士。建隆登科有師庚、師先,並眉州人,師晞孟,汝州人。望出,琅邪、平原、太原。 帥氏:音率,亦作率。狀云:本姓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帥氏。宋有率汀。 中英氏:虞舜有五英樂,有掌中英者,因以為氏。 樂正氏:周禮:樂正,因官氏焉。孟子:魯有樂正子春,曾子弟子。 太祝氏:見姓苑。 庾氏:堯時掌庾大夫,以官命氏。至春秋時,周有大夫庾皮。皮子過,邑于緱氏。衛有庾公羌。望出潁川、新野、千乘、齊郡。 褚師氏:宋共公子,子石為褚師,因氏焉。又有褚師子服,衛有大夫褚師圃亦為褚氏。 褚氏:即褚師氏。漢梁相褚大,元、成間有褚先生少孫,並以儒學稱焉。 臣謹按:褡氏即褚師氏,後世略去師,遂為褚氏。然衛亦有褚師氏,不獨宋也。 錢氏: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芋,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戰國時有隱士錢丹。秦有御史大夫錢產。子孫居下邳。漢哀、平間,錢遜為廣陵太守,避王莽亂,徙居烏程。遜子是。東晉有青州刺史錢端,歷陽太守錢鳳。宋有太史令錢樂之。五代時有錢鏐,據吳越,宋贈武穆王。望出彭城、吳興。 山氏:周山師,掌山林之官,以官為氏。風俗通云:烈山氏之後。左傳:晉大夫山祈。漢有武都太守山昱。又吐難氏,後魏改為山氏。宋朝登科,山諡。 司馬氏:重黎之後,唐、虞、夏、商代掌天地。周宣王時,裔孫程伯休父為司馬,克平徐方,錫以官族,為司馬氏。其後世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在衛者相中山。在趙者曰凱,以傳劍論知名,蒯瞶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論伐蜀。錯孫蘄,事武安君白起。蘄孫昌為秦鐵官。昌生漢市長無澤,無澤生五大夫喜,喜生太史公談,談生中書令遷。 臣謹按:晉有司馬鄔、司馬彌牟、司馬寅;齊有司馬竈;楚有司馬子魚、司馬督;宋有司馬疆;陳有司馬桓子,是皆以司馬為氏,不獨程伯休父也。 司寇氏:世本云:衛靈公之子公子郢之後也。郢之子孫為衛司寇,以官為氏。司寇亥,即其裔也。風俗通云:蘇忿生為周武王司寇,其後氏焉。禮記:司寇惠子,魯大夫。 寇氏:周有蘇忿生為司寇,子孫以官氏焉。一云衛康叔為周司寇,支孫以官為氏。秦滅衛,君角家于上谷,寇恂其八世孫也。又後魏改口引氏為寇氏。 臣謹按:司寇氏或略去司,然蘇忿生之後為蘇氏,此以司寇氏者,末必忿生之裔。 司徒氏:帝王世紀曰:舜為堯司徒,支孫氏焉。衛有司徒瞞成;宋有司徒邊印;陳有司徒公子招,其後皆為司徒氏。漢有安平相司徒肅,中謁者司徒發。宋元祐登科有司徒公綽,恩州人。 司空氏:禹為堯司空,支孫氏焉。堯後有限叔,孫士蒍為晉司空,亦因氏焉。晉大夫胥臣號司空季子,又有司空靖、司空督。惟晉官備司空,餘國無之,言司空氏者,系出於晉。宋太平登科有司空舜賓。紹聖有司空宗韓,洛州人。 司城氏:宋以武公名司空,故改為司城,公子蕩為司城,其後曰蕩氏,世為司城,因氏焉。又陳亦有司城氏,哀公之子公子勝為之也。 司功氏:世本云:晉大夫司功景子,士丐弟他,因官氏焉。 臣謹按:世本,世系多與經典異同,如春秋世系有士丐,而無景子,亦無弟他。 司鴻氏:風俗通:古有司鴻茍著書。漢中大夫司鴻儀。 司褐氏:古今人表有司褐拘。又有司褐扶,楚靈王大夫,見韓子。 司工氏:周宣王時司工錡,因官氏焉。 公正氏:古官也。其後氏焉。宋建中朝邑令公正范,吳人。 宗正氏:狀稱,本劉氏,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為宗正,支孫氏焉。裔孫宗正珍孫。唐有殿中少監宗正辯,濟陰人。 宗氏:又為宗伯氏,周大夫宗伯之後,以官命氏。齊有宗樓。衛有宗魯。又宗伯氏,漢平帝時有少府宗伯鳳。唐表云:宗氏,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晉,孫伯宗為二郤所殺,子州犁奔楚,少子連,家子南陽,以王父字為氏。 臣謹按:宗伯掌禮之官,然伯夷秩宗,其來久矣,則宗氏不必因周宗伯而後命氏。 軍氏:冠軍侯之後,因以為氏。 偏氏:古偏將軍之後。急就章:漢有偏呂張。 調氏:周禮:調人之後,回官為氏。 衡氏:風俗通:伊尹為湯阿衡,子孫以衡為氏。一云魯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漢有衡威,衡驃卿。又袁氏改為衡氏。 阿氏:風俗通:伊尹為阿衡,支孫以官為氏。又河南官氏志:阿伏氏及阿賀氏並改為阿。 環氏:楚有環列之尹,子孫因氏焉。楚有環泉。漢有河東太守環餘。隗囂將環安。晉有環濟,撰要略。宋有環中、環申,登科,並淮陽人 箴氏:姓苑:楚大夫箴尹克黃之後也。主箴規之官,子孫以官為氏。又有箴尹宜咎,本陳人。 酒氏:周官酒正,因官命氏。 委氏:周禮有委人,掌委積,其後氏焉。漢太原大守委進。 柱氏:柱下史官之後。古有柱厲叔。 豎氏:閽寺之官,賤者為之。晉有豎頭須。齊有豎刁。鄭有豎柑。 宰氏氏:范蠡傳云:范蠡師計然,姓宰氏,字文子,葵丘濮上人。 保氏:周禮:保章氏,因官為氏。呂氏春秋:楚有保申。 度氏:古掌度之官,因以命氏,西京雜記:漢成帝時侍郎度安世,居山陽胡陸。後漢荊州刺史古鄉侯度尚,撰曹娥碑;子禮。 庫氏:漢文時有倉氏、庫氏,為吏之久,故子孫以為氏。後漢書竇融傳:有輔義侯庫鈞。又河南官氏志:庫優(憂改辱)官氏改為庫氏。望出河南,魯國。 御氏:周禮:有御人之職,其後為氏。左傳:有御叔。漢書:有御長倩者,丞相公孫弘故人也。 訓氏:周禮:有訓方氏,以官為氏。 憲氏:姓纂云:周之憲官,司寇之屬也。急就章:有憲義渠。 諫氏:周禮:有司諫氏,因以為氏。漢有持書御史諫忠,見風俗通。望出斂郡。 校氏:周官校人之後。唐天寶有校傑,河南士曹。 侯氏:周禮:侯人氏,子孫因氏焉。 漏氏:古掌漏之官,因以為氏。今吳興有此姓。 節氏:姓纂:周禮掌節上士,子孫以官為氏。 畜氏:嬴姓,自云秦非子之後也。非子為周孝王主馬,畜牧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邑之秦,號秦嬴。支庶以畜為氏。姓苑云:今天水有畜氏。 鄐氏:即畜氏。漢東海太守鄐熙,因官居焉。 僕氏:周禮:僕人之後。漢時匈奴降者僕朋,封煇渠侯,生電雷,屬國都尉。又河南官氏志:僕蘭氏改為僕氏。今吳興有此姓。望出河南。 粟氏:漢有治粟都尉,因以為氏。魏志:袁紹魏郡太守粟舉。今嶺南多此姓。宋登科,粟彭年,定州人。 謁氏:風俗通云:古有謁者官,因以為氏。漢有汝南太守謁瓊。又張湯小吏謁居。 閣氏:姓纂云:周之閽人守王宮者,所以止扇謂之閣,因以為氏。急就章:有閣并訴。漢有閣并孺者,太守田延年使部汾北,後至廣陵相,有治名。唐有潭州橋口鎮副閣輔奴,自云其望出河北。 職氏:周禮:職方氏之後也。 嗇氏:風俗通云:古嗇夫,子孫因氏焉。 太師氏:商有太師摯。周有太師疵。 大羅氏:周禮:羅氏,掌羅鳥獸。秦有將軍大羅弘。 牧師氏:漢依周禮置牧師令,主養馬,因氏焉。 少師氏:英賢傳:魯有少師疆,又有少師慶。 少正氏:韓詩內傳:魯大夫有少正卯,仲尼誅之。 宰父氏:仲尼弟子有宰父黑。 行人氏:周禮:大行人也。又有行氏,即行人氏。左傳:陳行人之儀,衛有行人燭過。 王人氏:風俗通:王人子突之後。因氏焉。漢有安平太守王人宰公。 徒人氏:左傳:齊有徒人費。國語:齊有徒人回。 左人氏:仲尼弟子左人郢,見史記。 廚人氏:周禮:廚人,因官為氏。宋有廚人濮,見釋例。 雍人氏:周禮:雍人,以官為氏。魯雍人高、雍人檀,並見左傳。 封人氏:守封畿之官,其後為氏。左傳:晉有蕭封人。漢有司空椽封人嬰。 寺人氏:掌府寺之官。宋寺人惠牆之後。 太傅氏:漢太子太傅疏廣曾孫彥則,避王莽亂於太原,因氏焉。 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荀林父將中行,故曰中行氏。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諡。 中壘氏:風俗通:劉向為中壘校尉,支孫氏焉。 王官氏:晉有王官無地。楚有王官子羽為邘(于改云)邑大夫。 亓官氏:白褎魯先賢傳:孔子娶宋之基亓官氏。 左尹氏:楚左尹宛之後。宛字子惡。穀梁:有左尹子息。 右尹氏:楚公子辛為右尹,子孫氏焉。 門尹氏:宋門尹般之後。宋又有門尹沮渠。 箴尹氏:羋姓,楚箴尹克黃之後也。楚又有箴尹宜咎,本陳人。 工尹氏:楚工尹壽之後也。楚又有工尹齊、工尹餘、工尹赤、工尹麇,並見左傳。禮記:又有楚工尹商陽,則工尹氏盛於楚矣,由其世官故也。 廓(郭改既)尹氏:羋姓。姓纂云:楚大夫廓(郭改既)尹然之後。 臣謹按:廓(郭改既)尹即宮廓(郭改既)尹也,鬥(鬥亞斤)氏世為之。 連尹氏:羋姓。楚屈氏之後也。連尹襄老。 沈尹氏:沈邑之尹官也,沈姓。沈尹之後世為之。 陵尹氏:楚大夫陵尹喜、陵尹招之後。 季尹氏:楚有季尹然。齊有季尹明。 羋尹氏:楚有大夫羋尹,申無宇之後。 藍尹氏:楚大夫藍尹舋之後也。 樂尹氏:楚昭王以鍾建為樂尹。 監尹氏:楚監尹大心之後也。 清尹氏:楚大夫清尹弗忌之後也。又楚有大夫清尹午子叔。 占尹氏:齊有占尹德,又有占尹應堅。 將匠氏:風俗通:漢官有將匠少府,因官為氏。吳中散大夫將匠彧,曲陽令將匠熙。晉侍御史將匠進。梁太末令將匠道李。 正令氏:周禮:太僕,掌貳車正令,因氏焉。 趣馬氏:英賢傳曰:周趣馬蹶之後也。後漢南陽功曹趣馬恩。 尚方氏:傅餘頠複姓錄:有尚方氏。 將軍氏:世本:衛靈公子昭,生子郢,生文子才芳,為將軍氏。 臣謹按:世譜,子郢者,靈公之子,末聞有子昭。 下軍氏:左傳:晉欒黶為下軍大夫,支孫因氏焉。 右行氏:晉屠擊將右行,因氏焉。晉右行賈華,右行辛為司空。漢有御史中丞右行綽。 右宰氏:左傳:衛大夫右宰穀。 看師氏:世本:宋莊公生公子申,世為右師氏。漢有中郎將右師譚。後漢有博士右師細君。 亞飯氏:商末賢人亞飯千之後也, 三飯氏:三飯繚之後也。 四飯氏:四飯缺之後也。 理氏:咎繇為堯理官,子孫遂為理氏。商末有理徵,改姓李。望出河西。 里氏:本理氏,春秋改焉。晉有里克。魯有里革。鄭有里析。後居相城者,又為相里氏。 相里氏:咎繇之後為理氏,商末,理徵孫仲師,遭難去王為里。至晉大夫里克,為惠公所戮,克妻司城氏攜少子季連,逃居相城,因為相里氏。季連元孫勤,見莊子。韓子云:相里子,古賢人也,著書七篇。漢有河堤謁者相里平。又持書御史相里虎。齊陰大守相里祉,始居西河。前趙錄:偏將軍相里覽。梁有相里係孫,本仕索虜東平王侍郎,大通二年歸化。 李氏:嬴姓。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臯陶,字庭堅,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徵,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紂,其妻契和氏攜子利真,逃于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真十一代孫老君,名耳,字伯陽,以其聃耳,故又號為老聃,居苦縣賴相曲仁里。或言聃六世祖碩宗,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聃曾孫曇,生崇、璣。崇子孫居隴西。璣子孫居趙郡。崇五代孫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廣。又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于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並以立功,從唐國姓為李氏。 臣謹按:李氏涼武昭王有國二十年,高祖有天下三百年,支庶既蕃,子孫必眾。然譜碟之議紛紛,不知何始?以理官為氏,以食木子又為李氏,此何理也?以官為氏者,容有此理,以食木子為氏,而取理同音者,無是理也,今不得其始,姑從理諡,置在官列。臣又按,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詳明。然自成紀令之後,信以傳信,自成紀令之前,疑以傳疑。蓋譜諜之家,信疑相半。尚為成紀令,因居之,其後遂為隴西成紀人,故言李者稱隴西。 臣又按:自明皇以後凡十四代,諸王孫出閣,不分房,子孫闕而不見。唐之初也,自高祖至睿宗,子孫皆使之治官臨民,然後立功立事,故有可著者,而其後亦盛大。且以天族龍種之慧,而使之出人間,親世事,知稼穡之艱難,是故功臣文士輩出,雖經武后中宗之變,而唐祚不衰。自明皇之後,皇子王孫皆因納於富貴嗜欲之閫,遂令文章事業之姿,變為奇技淫巧之行枝葉披離,則本根無所芘,所以唐室自明皇之後,一日不振於一日。以此觀之,則周家享國長久也,宜哉! 以爵為氏 皇氏:風俗通云:三皇之後,因氏焉。左傳:鄭大夫皇頡、皇辰。宋有皇氏,世為上卿,本皇甫充石之後,以字為氏者。漢有琅邪相皇運。吳有青州刺史皇象,工書。宋元豐登科,皇漢傑,常州人。元祐有皇淳,安州人。 霸氏:益部耆舊傳:有霸栩。 公乘氏:古爵也。久居是爵者,子孫氏焉。宋嘉祐登科有公乘良弼,相州人。建炎有公乘博文,東平人也。 公士氏:古爵也。久居是爵者,子孫氏焉,漢功臣汲侯公士不害,傳封四代。
孫更氏:更音郎。秦大夫爵也。英賢傳云:公子不更之後。秦簡公時,不更苗為執法。 庶長氏:秦爵也。左傳:秦庶長鮑、庶長武、庶長無地。 以凶德為氏 莽氏:莫補切。漢書:馬何羅逆誅,後漢馬后之先也,后惡其先有反者,改為莽氏。 聞人氏:風俗通: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遂以聞人為氏。然聞達之人皆謂聞人,何必少正卯,以惡聞也。漢有太子舍人聞人通,沛人,治后氏禮。宋大觀登科,聞人宏。政和,聞人穎立,秀州人。 聞氏:即聞人也。宋登科有聞見昌、聞舜舉。 裊氏:隋場帝誅楊玄感,改為裊氏。 兀氏:後魏改安樂王元鑒曰兀氏。 勃氏:梁武帝改豫章王綜為勃氏。又風俗通:宋左師勃之後也。晉有寺人勃鞮。 杌氏:左傳:楚檮杌之後。檮杌,惡獸也,故以為號。 黥氏:偃姓。臯陶之後。淮南王英布,少時以罪被黥,遂為黥氏。 蝮氏:唐史補:乾封元年,改武惟良為蝮氏。 以吉德為氏 冬日氏:晉趙衰之於人,如冬日可愛,故因氏焉。 老成氏:古賢人老成子之裔孫也。老成方為宋大夫,著書十篇,言黃老之道。
考成子:古有考成子,著書,述黃老之道。列子:有考成子,幼學於尹先生。
以技為氏 巫氏:風俗通:凡氏於事,巫、匠、陶也。商有巫咸、巫賢。漢有冀州刺史巫捷。又有巫都,著養性經。望出平陽。宋紹興簽書樞密巫伋,建康人。 臣謹按:此以技術傳家,因以為氏。魯有巫尪,又有鋮巫氏。晉有巫臯。 屠氏:左傳:晉大夫屠蒯,禮記:作杜蕢。又屠羊諡,楚人。晉有屠岸賈。鄭有屠擊。風俗通:漢末有屠景先,河東人。望出陳留。 臣謹按:屠者蒯,晉之膳宰也。屠氏之職,以割牲為事。 甄氏:音真。虞舜陶甄河濱,因以為氏。或音堅。漢末,太保甄邯,生豐,為司徒,著望中山。宋甄履、甄昂,登進士第,開封人。又有甄好古,嬴州人。甄徹,陳州人。 陶氏:陶唐氏之後,因氏焉。虞思為周陶正,亦為陶氏。左傳:商人七族有陶氏。此皆以陶冶為業者也。陶叔為周司徒。漢功臣開封侯陶舍,生青,為丞相。後漢徐州牧陶謙。 優氏:史記:優孟,楚樂人也,子孫氏焉。滑稽傳:有優旗。 卜氏:周禮:卜氏也。魯有卜楚丘,晉有卜侯,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後遂以為氏,如仲尼弟子卜商之徒是也,又須卜氏改為卜氏,虜姓也,宋有尚書郎卜伸,會稽人,望出西河、武陵、河南也。 匠氏:風俗通:氏子事者,巫、陶、匠是也,古有匠石。 豢龍氏:古飂叔安裔子曰董父,好龍,龍多歸之,帝舜嘉之,賜氏曰豢龍氏。
御龍氏:風俗通:陶唐氏之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夏孔甲,賜氏曰御龍氏。 擾龍氏:劉累之後。漢有侍御史擾龍群。 屠羊氏:韓詩內傳:楚有屠羊諡。 烏浴氏:伯益佐堯,有養鳥獸之功,賜氏烏浴。 路浴氏:伯益支孫又以路浴為氏者,此烏浴之訛也。 干將氏:善鑄劍,故劍以干將得名。 以事為氏 所氏:所者伐木聲,本虞衡主伐木之官,聞聲以為氏。風俗通:宋大夫,所華之後也。漢有諫議大夫所忠,武帝時人。望出平原。後漢有平原所輔。 兒氏:吳郡有語兒,生而能語,子孫氏焉。又河南官氏志:賀免氏改為兒氏。
車氏:尺遮切。媯姓。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詔乘小車出入省中,時號車丞相,子孫因氏焉。又後魏疏屬曰車裮(昌改昆)氏,改為車氏。 冠氏:風俗通:鶡冠子之後。 褐冠氏:風俗通:賨人以褐冠為姓,褐冠子著書。 新垣氏:風俗通:魏將新垣衍,畢公高之後。漢書:文帝時新垣平,善望氣。
白馬氏:風俗通:微子乘白馬朝周,因氏焉。一云漢公孫瓚在幽、并,常乘白馬,因氏焉。 臣謹按:周時無白馬氏,此當為公孫瓚事也。 乘馬氏:漢書溝洫志:有沫議大夫乘馬延年。又張掖有乘馬敦。 青牛氏:魏略: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山東人也。 白象氏:風俗通:白象先生,古隱者。 白鹿氏:風俗通:白鹿先生,古賢人,著書。 芻氏:牛哀食芻,後姓芻氏,見姓苑。 銳氏:主兵銳者。齊有銳司徒女,嫁為辟司徒妻。晉升平中,有鮮卑御史大夫銳管,有作銑管者,非。 空桑氏:姓氏英賢傳云:伊尹生於空桑,支孫氏焉。 白石氏:神仙傳:白石生,中黃大夫弟子,常煮白石為糧。 以諡為氏 莊氏:羋姓。楚莊王之後,以諡為氏。楚有大儒曰莊周,六國時常為蒙漆園吏,著書號莊子。齊有莊賈。周有莊辛。 嚴氏:羋姓。即楚莊王之後,以諡為氏,因避後漢明帝諱,遂改為嚴氏。魏、晉之際,有復本氏者,故有莊、嚴二氏行於世。前漢有會稽嚴助。後漢光武友嚴光,始居南陽,或新野,後居新安江側,有釣台,祠貌存。又蜀郡嚴遵,字君平,善易,注老子。又河南尹嚴延年,母有五子,位各二千石,號為萬石嚴嫗。華陽國志:嚴邁為揚州刺史,每值遷官,吏民塞路攀轅。 敬氏:媯姓,陳厲公子敬仲之後,以諡為氏。姓苑,云:黃帝孫、敬康之後。秦有敬丕,子教,為平陽太守。 臣謹按:姓氏之別,起於商、周。如姓苑所引黃帝之事,多不經之語。又敬氏至宋朝以諱改為文,今潞公家是其氏也。亦改為恭氏。而晉太子申生諡恭君,其後以為氏,亦作共,漢代郡太守共友。 哀氏:諡也,末詳何王公之諡與?漢有哀章,事王莽。金陵有哀仲種。述異記:宋有哀道訓。望出南康、東陽。今建州多哀族。 幽氏:末詳何諡氏,然死非其道者,則諡之以幽、隱,不欲彰之也。幽氏見姓苑。 昭氏:羋姓。楚辭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鬻熊之後。戰國時楚有大夫昭奚卹。 寧氏:秦寧公之後也。漢有都尉寧衛,又濟南都尉寧城。 閔氏:諡也,夭折而死於不道者,則諡之閔。仲尼弟子有閔損,字於鶱,魯人。望出太原,又魯國。宋登科有閔昌言、閔敷、閔從周。又開封有閔叔獻。 靖氏:風俗通:單靖公之後,以諡為氏。一云齊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後。 繆氏:音謬,亦作繆,亦作穆。嬴姓,秦繆公之後。亦作穆。漢書:楚有穆生,為楚元王師。亦作謬,後漢獨行有謬彤。宋登科有謬潛,懷州人。繆彥,常州人。 肅氏:舊云,周文王之子郕叔之後,以諡為氏。 臣謹按:郕叔武來聞有諡,此則周卿士成肅公之後也。一云肅慎氏歸中國,改為肅氏。梁有吳郡太守西豐侯肅正一。/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十、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以爵系為氏 氏族略第五。以爵系為氏。以國系為氏。以族系為氏。以名氏為氏(國邑鄉附)。以國爵為氏(邑爵附)。以邑系為氏(邑官附)。 氏族略第五 臣謹按:複姓者,為有重復之義,兩字具二義也。有王氏,而又有叔、有子,所以別王氏之族。有公氏,而又有子、有孫,所以別公氏之義。或以爵系別,或以國系別,或以族系別,或以名氏別,或以邑氏別,皆本乎兩字之義,所以別族,是之謂複也,後世虜姓多兩字,而無兩字之義,名雖同而實異耳。 以爵系為氏 公子氏:春秋時,列國公子之後。 士孫氏:漢書:平陵士孫張,為博士,揚州牧,明梁邱易。生仲徹,長安令。裔孫睦,後漢弘農太守。生瑞,尚書令。 以國系為氏 唐孫氏:祈姓。堯之裔唐侯,子孫仕晉,號唐孫氏。 室孫氏:王室之孫也,古有室孫子,著書。姓纂云:今棣州有室孫氏。 廖叔氏:古飂叔安之後。秦惠公有大夫廖叔。 滕叔氏:滕叔繡之後。楚考烈時有滕叔辛。 以族系為氏 仲孫氏:魯公子慶父之後。慶父曰共仲,故以為仲氏,亦曰仲孫氏。為閔公之故,諱弒君之罪,更為孟氏,亦曰孟孫氏。 叔孫氏:魯公子叔牙之後。叔牙與慶父同母,慶父諱閔公,故牙有罪,飲鴆而死。遂立公孫玆,為叔孫氏,亦曰叔仲氏,即叔氏也。又後魏乙旃氏,改為叔孫氏。 臣謹按:叔氏,桓公子叔牙之後。叔牙飲鴆而卒,季友為之立後,故以叔為氏。至於得臣,則叔牙之孫也,故為叔孫氏。 季孫氏:魯公子季友之後也,亦曰季氏。 楊孫氏:楊,晉邑也。其先有食於楊者,猶臧孫然。秦有下大夫楊孫氏,始皇時楊孫皓。 賈孫氏:衛大夫王孫賈之後。以去王室賈為始祖。後漢侍中賈孫(日蚤),北海人。 福子氏:齊大夫福子丹,見國語。 以名氏為氏(國邑鄉附) 士貞氏:穀梁:晉康公支子士貞之後。 士思氏:古今人表:晉有士思癸,鄭有士思卜,秦有將軍士思穆。 伍參氏:世本:楚伍參之後,支孫以為氏。國語:楚昭王時有伍參蹇。 胡非氏:媯姓。陳胡公後有公子非,其後子孫為胡非氏。戰國有胡非子,著書。 鬥(鬥亞斤)耆氏:羋姓。英賢傳云:鬥伯比之孫鬥耆,仕晉,因氏焉。 伯宗氏:世本,晉孫伯起生伯宗,因氏焉。 祁夜氏:英賢傳:祁大夫之後。後漢龍驤將軍祁夜豐。 鬥(鬥亞斤)班氏:羋姓。世本:鬥疆生班,因氏焉。 鬥(鬥亞斤)疆氏:羋姓。世本:若敖生鬥疆,因氏焉。 臣謹按:世本、世系及名氏多與春秋公子譜不同,譜中自無鬥疆,雖有斗般,又鬥穀於菟之子,若敖之曾孫也。 巫咸氏:商卿也,其後氏焉。 匠麗氏:左傳:晉有匠麗氏。漢功臣祝其侯匠麗舒。 祝圉氏:衛祝圉之後。漢侍御史祝圉遙。 臣謹按:世譜,韓宣子元孫無名嬰者,惟韓襄王太子嬰。 孟獲氏;呂氏春秋:齊力人孟獲之後。一云即宋猛獲也。 屠住氏:羋姓。英賢傳:楚公子屠,食采於住鄉,因氏焉。 邵皓氏:晉有平陽從事邵皓宣邪。 干已氏:陳大夫幹做師,食采干己,因氏焉。漢京兆尹干己衍。 先穀氏:晉國士氏之別族也,隰叔初封于先,故以為氏。 彭祖氏:彭姓也。陸終氏之子,支孫氏焉。 熊率氏:羋姓。左傳:衛大夫熊率且比之後。 熊相氏:羋姓。英賢傳:楚熊相宜僚之後。懷王時將軍熊相祁。 以國爵為氏(邑爵附) 柏侯氏:柏成子高,堯時諸侯也,因氏焉。漢有尚書令柏侯奮。管寧從柏侯子安受春秋,子安南陽人。 韓侯氏:周宣王時韓侯,支孫氏焉。 屈侯氏:屈舊國也。風俗通:魏賢人屈侯鮒。史記:漢有郎中令屈侯豫。 羅侯氏:羅君之後也,支孫氏焉。其國在宜城山中,後遷枝江。晉中山王司馬服妃,蜀郡羅侯氏。 白侯氏:白,楚邑也。白,舊侯國,楚人取而邑之。後漢尚書郎白侯攜。吳志:白侯子張。 莒子氏:嬴姓。春秋時,楚滅之,子孫以莒子為氏。 舒子氏:偃姓。僖公三年,徐滅之,子孫氏焉。 以邑系為氏(邑官附) 原伯氏:左傳:周原伯絞之後,因氏焉。今澤州沁水有原城。晉孝公時,有原伯,蓋見英賢傳。 溫伯氏:周邑也,其地在河陽縣溫西南。 召伯氏:周邑也,召公食采之地。姓纂云:左傳,召伯奭之後。 申叔氏:楚大夫申叔侯,食邑于申,此申叔時之後也。 沂相氏:英賢傳云:魯沂大夫為相,因氏焉。漢侍御史沂相封。 甘士氏:周甘平公為王卿士,因氏焉。 以官名為氏(官氏附) 師宜氏:後漢有師宜官,南陽人,善隸書。 師延氏:宋有大夫師延宜,其先掌樂職。 師祁氏:左傳:楚有師祁黎。漢有郎中師祁番。 尹午氏:楚大夫敖尹午之後。又楚有大夫尹午子叔。 呂相氏:秦相呂不韋,本陽翟賈人,子孫以貴氏焉。 史晁氏:世本:衛史晁之後。 侍其氏:漢廣野君酈食其,曾孫賜,以食其為氏。元孫武,平帝時為侍中,改為侍其焉。宋朝雍熙登科有侍其穎,皇祐登科有侍其緯,嘉拓登科侍其端,並開封人。
/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十一、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以爵系為氏 以邑諡為氏。以諡氏為氏。以爵諡為氏。代北復姓。關西復姓。諸方復姓。代北三字姓。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以邑諡為氏 古成氏:風俗通:苦成之後,後隨音改焉。有廣漢都尉古成云。姚興給事中黃門侍郎古成諡。又將軍古成和。晉袁宏集:有南海太守古成彪,唐開元雲陽尉古成夔。 庫成氏:風俗通云:本苦成,方言音變為庫成。敦煌實錄:石趙奉車都尉庫成述,生濟,大夏令。又郎中庫成佇。廣平太守庫成防,從孫馗。 以諡氏為氏 釐子氏:出楚釐子觀起之後,羋姓。楚有大夫釐子班,釐即僖字。 顏成氏:曹姓。邾婁顏之後有諡成者,其後以為氏。莊子:有顏成子遊。 士成氏:莊子:有士成綺。 尹文氏:世本:齊有尹文子,著書五篇。 鬥(鬥亞斤)文氏:姓纂云:楚若敖生鬥文子,因氏焉。 以爵諡為氏 成王氏:羋姓,楚成王之後。漢中郎成王弼。 代北復姓 長孫氏:出自拓跋鬱律,生二子,長曰沙莫雄,什翼犍,即後魏道武皇帝祖也。後魏獻帝拓跋與鄰七分國人,以兄弟分統之。沙莫雄為南部大人,後改名仁,號為拓跋氏。至孝文帝,以拓跋為皇枝之長,改為長孫氏,以與鄰長兄為紇骨氏,次兄普氏,改為周氏,帝拓跋氏,改為元氏,次兄為達奚氏;次兄為伊婁氏,改為婁氏;次兄敦邱氏,改為丘氏;次兄俟氏,改為万俟氏;又叔父之後乙旃氏,改為叔孫氏,疏屬車焜氏,改為車氏,是為十姓。 臣謹按:北朝之制,雖文采不足,而古道猶存。觀武王得天下,封同姓五十國,而兄弟之國十有六。今獻帝十姓,而七分兄弟其國,豈非成周之道乎。元魏之起甚微,其後盛強,奄有中原,垂百六十載,豈無所自而然。 万俟氏:後魏獻帝季弟之後。獻帝七分國人,與兄弟統領之,是為十姓。官氏志云:万俟氏中間失譜。太平興國登科有萬俟湘。政和二年登科乃右丞相萬俟離。望出開封。 宇文氏:本出遼東南單于之後。有葛烏兔,為鮮卑君長,世襲大人。至普回,因獵得玉奎,自以為天所授,鮮卑謂天子為宇文號宇文氏。或云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北方,以神農有嘗草之功,北俗呼草為俟汾,音訛為宇文。普回子莫那,自陰山徙居遼西,至後周追諡獻侯。獻侯生可地汗,號莫何單于,辟地西出玉門,東逾遼水。六世孫失豆歸,自稱大單于,為慕容皝所滅,生拔拔、瓖、陵。拔拔、瓖、陵,後周所承也。西魏遷豪傑於代都,故陵徙居代州武川。瓖即安化、化政、清河、南安四公子所承也。 慕容氏:高辛少子居東北夷,後徙遼西,號鮮卑,國子昌黎棘城。至涉歸,為鮮卑單于,自云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或云冠步搖,音訛為慕容。初慕容氏破後,種族仍繁,後魏天賜末,頗忌而誅之。時有免者,皆以興為氏。延昌末,詔復舊姓,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猶號慕容,多於他族。元豐登科有慕容彥達。 慕輿氏:即鮮卑慕容氏,音訛又為慕輿。前燕錄:有將軍慕輿虎,顓軍慕輿根,御史中丞墓輿千,司徒慕輿拔。虎生常,侍中、零陵公,居昌黎。 慕利氏:後魏有吐谷渾主慕利延,與慕容氏同祖。 豆盧氏:本姓慕容、燕主廆弟西平王慕容運孫北地王精之後,入後魏,北人謂歸義為豆盧,道武因賜姓豆盧氏。天僖登科有豆盧若。 獨孤氏:姓劉氏,北蕃右賢王之後,其先尚公主,因從母姓劉氏。後漢度遼將軍劉進伯擊匈奴,兵敗被執,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單于,以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尸壽六世孫羅辰,從後魏孝文徙洛陽,為河南人,初以其部為氏。姓纂云:後魏代北有三十六部,有伏留屯為部大人,居於雲中,和平中,以貴人子弟鎮武川,因家焉。伏留屯之後有俟尼,生庫者,後魏司空,生信。又高護自高麗歸,賜姓獨孤氏。又獨孤楷,木姓李氏也。 達奚氏:後魏獻帝第五弟之後,為十姓。遠祖長寧公革,生司空斤,亦單姓奚氏,與于、婁、賀、劉、尉為北人八族,斤元孫武,後周太保、大家宰、鄭國公。 賀蘭氏:有紇伏者,與後魏俱起,為賀蘭莫何弗,因以為氏。其後鎮武川,因家之。後生庫者。 賀若氏:代居元朔,隨魏南遷,北俗謂志正為賀若,因以命氏。孝文時,代人咸改單姓,惟賀若氏不改。遠祖達羅安樂王。 爾朱氏:其先契胡部落大人,世為酋帥,居爾朱川,因以為氏。後魏有爾朱羽健,從駕平晉陽,定中山,有功,割秀容三百里封之,以為世業。 赫連氏:劉去卑之後也。去卑,獨孤氏之祖也。勃勃件僭帝號,稱夏,都朔方,自云赫赫連天,因以為氏。二主共二十五年。 賀拔氏:與後魏同出陰山,世為酋長,北人謂地為拔,言總有其地而人相賀,因以為氏。 尉遲氏:與後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諸侯國。孝文改為尉遲氏。崇寧登科有尉遲繹,濰州人。 屈突氏:本居元朔,後徙昌黎。孝文改為屈氏,至西魏復本姓。 斛律氏:代人,世為部落統帥,號真斛律部,因為氏焉。 斛斯氏:其先居廣牧,世襲莫弗大人,號斛斯部,因氏焉。 賀婁氏:代人,木居漠北,以國為氏,孝文改為婁氏。 伊婁氏:後魏獻帝與鄰第六弟為伊婁氏,為十姓,見官氏志。 庫狄氏:鮮卑段疋磾之後,避難改姓庫狄,居代,後遷中夏。 若干氏:出自代北,以國為氏。 呼延氏: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又有呼衍氏,見匈奴傳。宋太平登科有呼延遇。大觀有呼延次升,壽春人,呼延范,邠州人。 拓王氏:狀云:本姓王,樂浪人。遠祖羆,後魏伏波將軍,鎮武川,賜姓拓王氏。 乙弗氏:前燕有高麗王乙弗利。後魏書云:代人。世統部落。太武時,乙弗疋知隨魏南遷,遂為河南人。孝文改為乙氏。又有乙弗根。周有乙弗鳳。 薩孤氏:代人,隨魏南徙。 紇骨氏:後魏獻帝兄紇骨氏,為十姓,見官氏志,居代北。 邱敦氏:後魏獻帝弟為邱敦,為十姓。孝文改為邱氏。 是連氏:自代北隨魏南徙。 可達氏:代北武川人,隨魏南徙。 叱利氏:一云叱列。西部大人,世為酋帥。後魏初,各依舊號為叱利氏。後周改為利氏。 拔也氏:與斛律同祖,為拔也部,後因氏焉。 叱干氏:代人,後魏獻帝定姓為叱干氏,居武川。 乙干氏:代人,隨魏南徙。 屋引氏:本居元朔,隨魏南遷。孝文改為屋氏。唐洪仁府統軍屋引豐,生封,渭原縣公,貫盩厔。 賀遂氏:晉州稽胡。晉初賜姓呼延,居西州。後魏正始中,呼延勤為定州刺史於定陽鎮,賜姓賀遂氏。因住南汾州仵城縣,音訛者又為賀悅。 拓跋氏:後魏書云:黃帝子昌意之後,受封北土,黃帝土德王,北人以上為拓,謂後為跋,號拓后跋氏,後從省為拓跋,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元氏。唐開元後有右監門大將軍西平公靜邊州都督拓跋守寂,亦北蕃也。孫乾暉,銀州刺史。侄澄峴,任銀川刺史。 沮渠氏:本臨松盧水胡人,其先為匈奴官,號沮渠,因氏焉。吳有沮渠萬年,為張掖王。晉末沮渠蒙遜,僭稱西河王,號北涼,都張掖,二主三十九年,為後魏所滅也。 禿髮氏:西河鮮卑也,與後魏同出。聖武帝詰汾長子疋孤,神元時率其部眾徙河西。六代孫樹機能,據有涼州。其族孫思復鞬,生烏孤,僭號西平王,稱南涼,都廣武,弟利鹿孤。傃(素改辱)檀,三王十八年,為乞伏熾盤所滅。傃(素改辱)檀之子賀,歸魏,太武賜姓源氏。 乞伏氏:乞伏國仁,本鮮卑乞伏部酋師也,晉孝武時,僭號西秦王大單于,弟乾歸生熾磐,熾磐生慕末,四王四十七年,赫連勃勃滅之,見戴記。宋端拱登科有乞伏矩。 折婁氏:木鮮卑,隨魏南徙。 谷渾氏:吐谷渾歸化,因氏焉。 素和氏:鮮卑檀石槐之支裔。後魏有尚書素和跋,弟毗,又將軍素和突。後魏書云:以本白部故號素和。孝文改為和氏。 吐萬氏:代人,世為部落酋帥也。 車焜氏:後魏獻帝命疏屬為車焜氏,繫十姓之列。孝文改為車氏。 車非氏:後魏獻帝次兄為普氏,孝文改為周氏。至金水公搖,周閔帝賜姓車非氏。 紇干氏:代人。孝文改為干氏。 乙旃氏:後魏官氏志:獻帝命叔父之裔為乙旃氏,是為十姓,見長孫氏譜。孝文改為叔孫氏。 可頻氏:周書王雄傳云:太原人。唐貞觀志云:代人。雄涇州總管庸國公,西魏賜姓可頻氏,生謙,周益州總管,阻.兵,為隋文帝所滅。宋朝建中中,藍田尉可頻瑜,其後也。 仇尼氏:後燕錄:有榮州刺史洛陽公仇尼倪。 賀悅氏:即賀遂氏之訛也。姓纂云:今關西有此姓。 徒何氏:周書:柱國太尉李弼,賜姓徒何氏。 谷會氏:官氏志:改為谷氏。後有谷會琨。 大野氏:後魏末,南青州刺史大野拔,都督大野況,周書:閻慶賜姓大野氏。後魏龍驤將軍謝懿,賜姓大野氏。孫孝政,孫偃,有詞賦,並行於世。 拔略氏:後魏官氏志:拔略改為蘇氏。賀拔勝傳:有都督拔略拒。 俟利氏:後魏疋孤之後,猶中國方伯也。 俟玄氏:改為玄氏。 俟畿氏:改為畿氏。 俟力氏:改為鮑氏。 俟奴氏:改為俟氏。 賀魯氏:改為周氏。 賀葛氏:改為葛氏。 賀賴氏:南燕有徐州刺史賀賴盧。 賀兒氏:改為兒氏。 是婁氏:改為高氏。 是賁氏:改為封氏。 是云氏:改為是氏。西魏有是氏開府是云寶。 是奴氏:改為是氏。 叱利氏:改為利氏。 叱門氏:改為門氏。 叱呂氏:改為呂氏。 叱李氏:改為李氏。 叱盧氏:改為祝氏。 宥連氏:改為云氏。 費連氏:改為費氏。 叱羅氏:改為羅氏。西魏有柱國叱羅協。 叱奴氏:改為狼氏。西魏開府叱奴興。周文帝叱奴後生武帝。又光祿大夫叱奴祐。 出連氏:改為畢氏。西秦錄:乞伏國仁之先如弗,與出連、斯孫、叱靈三部自漠北出陰山。有丞相出連乞,都尉雍州刺史出連本,右僕射出連度,右輔將軍出連高明。 費羽氏:改為羽氏。 黜弗氏:改為弗氏。 莫盧氏:改為盧氏。 莫輿氏:改為輿氏。 莫者氏:西秦錄:有右衛將軍莫者敷短,西安太守莫者幼春,尚書郎莫者阿胡。 莫侯氏:西秦錄:有南涼州刺史莫侯弟眷。 蓋婁氏:改為婁氏。 疋婁氏:改為婁氏。後魏疋婁內幹女,為齊神武皇帝高歡後,生文宣等三帝,詳見婁氏。 悅力氏:後魏有謁者悅力延。 (來力)力氏:後魏高車別帥(來力)力控。 倍利氏:解律部別帥倍利,奔後魏,封孟都公。 多蘭氏:後魏初,多蘭部大人,因氏焉。 賀術氏:後魏初,賀術部居賀術山,因氏焉。 吐奚氏:後魏吐古弼大人,本姓吐奚名華,後魏司徒,賜姓古名粥。 越勒氏:後魏有越勒部,因氏焉。 爾綿氏:改為綿氏。後魏蠕蠕渠帥爾綿他拔來降。 溫孤氏:代人、改為溫。垂拱中有溫孤元軌。 解毗氏:改為解。後魏高車別帥解毗莫弗幡豆建。 牒云氏:北齊營州刺史漢中公牒云樂。 護諾氏:後魏西河胡護諾于年附。 鐵伐氏:赫連勃勃以其本宗支庶非正統者,並為鐵伐氏。 胡掖氏:禿髮思復見鞬娶胡掖氏,生烏孤。 木易氏:後魏有木易于,為多蘭部帥。 者舌氏:本康居國人,朝後魏,因留中國。 尸逐氏:姓氏英賢傳云:南匈奴尸逐極裔孫降漢漢,因氏焉。 何奈氏:匈奴單于之裔歸漢,為何奈氏。晉幽州牧王浚有將軍何奈彪。 先賢氏:匈奴單于從兄日逐王先賢撣,漢元時降漢,封歸德侯,生富昌,傳封三代。 唯徐氏:按史記:景帝時有容成侯唯徐盧。 呼毒氏:漢武帝時匈奴王呼毒尼降,封下摩侯,傳封三代。 渠復氏:漢武帝時屬國酋渠,復累封昆侯,傳子紇絕。 植黎氏:後魏有蠕蠕別帥植黎勿地來降。 奇斤氏:蠕蠕別帥,歸中國後改為奇氏。 茹茹氏:其先蠕蠕種類,為突厥所破,歸中國。後魏蔚州刺史高平公茹茹敦,生慎;周寧州刺史洋公,生師寶、海寶;師寶,隋車騎大將軍安次公,生盛壽;海寶,唐右屯衛大將軍。 吐賀氏:後魏有吐賀真書。 吐突氏:唐有中官右監門大將軍吐突承璀。 紇單氏:改為單。唐有日者紀紇單瑤。 悉居氏:古西夜國人也。 麗飛氏:與荔菲同承。 吐門氏:改為門氏。 吐難氏:改為山氏。 渴單氏:改為單氏。 阿單氏:改為單氏。 渴侯氏:改為紙氏。 統萬氏:改為萬氏。 統嵇氏:改為法氏。 悉雲氏:改為雲氏。 安遲氏:改為遲氏。 輾遲氏:改為展氏。 烏蘭氏:改為烏氏。 副呂氏:改為呂氏。 柯拔氏:改為柯氏。 溫盆氏:改為溫氏。 馝邘氏:改為邘馝氏。 如羅氏:改為羅氏。 邱林氏:改為邱氏。 如稽氏:改為緩氏。 鐵弗氏:改為弗氏。 薄奚氏:改為奚氏。 紇奚氏:改為紇氏。 達奚氏:改為褎氏。 口引氏:改為寇氏。 須卜氏:改為卜氏。 烏丸氏:改為桓氏。 可地氏:改為延氏, 沓盧氏:改為沓氏。 茙眷氏:改為眷氏。 去斤氏:改為艾氏。 菟賴氏:改為就氏。 素黎氏:改為黎氏。 庫門氏:改為門氏。 可沓氏:梁日南王可沓振。 醜門氏:西魏將軍醜門弟子。 庫汗氏:唐貞元范陽判官殿中御史庫汗勣。 婆衍氏:見複姓錄。 若久氏:後燕步兵校尉若久和。 宿勤氏:後魏賊帥宿勤明達。 地倫氏:見複姓錄。 武都氏:西秦錄:有武都氏。 普屯氏:周書:辛威賜姓普屯氏。 折掘氏:南涼錄:禿髮嗕(口改人)檀立折掘氏為皇后。 咎盧氏:改為咎氏。 達步氏:周文帝妃達步氏,生齊王憲,茹茹人。 斯引氏:西秦錄:乞伏氏與斯引氏自漠北出陰山。 叱靈氏:乞伏與斯孫引、出連、叱靈三部至隴西。 郁朱氏。 鮑俎氏。 鶻也氏。 渠金氏。 軍車氏。 叱雷氏。 駱雷氏。 吐粟氏。 都車氏。 生耳氏。 薄野氏。 鶻奚氏。 九盧氏。 荷訾氏。 李蘭氏。 默容氏。 三種氏。 吐火氏。 吐和氏。 屋南氏。 鶻野氏。 以上二十一姓,見複姓錄,並不詳所出。 契苾氏:九姓回鶻,匈奴苗裔,後魏謂之高車,亦曰勃勒,周、隋又曰鐵勒。居金山之陰,獨洛河北。其一曰契苾部,號榆溪州。唐右驍衛大將軍涼國公契苾何力,改號賀蘭都督,生明、光、貞。明賀蘭都督。貞司膳少卿。曾孫演,貞元中檢校郎中、河中元帥判官。 阿跌氏:九姓阿跌部,為雞田州都督。唐單于都護振武節度使兼御史大夫阿跌先進,元和二年,詔賜姓李名光顏,陳許節度使。 僕固氏:九姓僕固部,為金州都督,或號僕固。廣德中,中書令朔方節度大寧郡王僕固懷恩叛逆,與子瑒並誅死。 高車氏:即九姓回鶻種類也,入中國者,號高車氏。後魏有高車或如。 哥舒氏:突騎施本號西突厥,首顓有哥舒部,因氏焉。唐左清道率哥舒沮,世居安西,生道元,安西副都護。生翰,天空左僕射平章事、西平王,東討先鐸兵馬副元帥,生曜、晃、皓、曄。曜,檢校工部尚書,東都汝州節度使,生峘,大理主簿。皓、試太常卿兼御史中丞。曄,慶州刺史,御史大夫。 執失氏:北番酋帥有屈密支頡利髮,姓執失氏。生思力,唐左驍衛將軍,定襄州都督、駙馬、尚高祖女九江公主,生紹德、紹宗、歸仁、歸真。 舍利氏:北番酋帥舍利部大人,因氏焉。龍朔中,左威衛大將軍舍利阿博。曾孫葛旃,兼御史大夫,賜姓李氏,名奉國。從父弟澄,左神武大將軍。 沙叱氏:北番酋帥也。神龍左驍衛大將軍郕國公沙叱義。 沙陀氏:西北番突騎施首顓也。神龍右驍衛大將軍、蒲州都督、張掖公沙陀金山,開元左羽林大將軍、永壽郡王沙胞輔國,左金吾大將軍同正、酒泉公沙胞盡忠。 蘇農氏:貞觀左屯衛將軍、穀州刺史蘇農泥孰,亦北蕃歸化。 似和氏:開元左威衛大將軍、赤水軍副使、武威公似和舒。 跿(走改夾)跌氏:北蕃首顓。 大拔氏:突騎施首顓。開元左武衛大將軍、燕山王大拔石失卑,生歸仁,襲燕山王。 啜刺氏:突厥首顓。長壽中司僕卿同正、榆林伯啜刺真。生元素,左威衛將軍同正、樓煩男,生懷瓖,尚永壽奉御。 已上十四姓,並唐朝歸附。 關西復姓 鉗耳氏:西羌人。狀云:周王季之後,為虔仁氏,音訛為鉗耳。姓氏英賢傳曰:本胡姓,梁天監初有鉗耳期陵,自河南歸化,父同,祖光,並仕虜為二品。 莫折氏:本西羌,世居渭州襄武縣。 荔菲氏:西羌種類也。隋有荔菲雄,涇州人,伏誅。唐彭州刺史荔菲某,生寶應節度荔菲元禮,寧州人。 彌姐氏:後秦冠軍大將軍彌姐婆觸,遼東侯彌姐要地,立節將軍彌姐威。後魏末都督彌姐元進,夏州酋望也。唐右領軍延州刺史彌姐長通。 夫蒙氏:西羌人。後秦建威將軍夫蒙羌命。姓纂云:今同、蒲二州多此姓。或改姓為憑。 攜蒙氏。 以上西羌人,不詳所出。 昨和氏。 屈男氏。 罕井氏。 魯步氏。 同蹄氏。 杉(去木)且氏:杉(去木)音陜,且音子且反,今合二字為杉(去木加且),音陜。唐上元中,有左金吾大將軍、關西節度杉(去木加且)復,弟震賁。 不蒙氏:音夢。西羌人。後魏書:不夢蛾使內修。 吧(巴改也)咥氏:上音野。下音(糸至)。 諸方復姓 夫餘氏:風俗通:吳太子夫(既木)王奔楚,餘子在吳,以夫餘為氏。百濟國王夫餘寬。生璋,號帶方郡王。生義玆,唐拜帶方郡王、金紫光祿大夫。生隆,熊州都督,帶方郡王。生文宣,司膳卿、左衛大將軍、樂浪郡公。 黑齒氏:百濟西部人也。唐左武衛大將軍、燕國公黑齒常之。 島(山改儿)臾氏:百濟之夫餘音轉為島(山改儿)臾氏。 似先氏:本高麗餘種也,唐武德中,右驍衛大將軍似先英問。 朝臣氏:日本國使人朝臣真人,唐長安中,拜司膳卿同正,副使朝臣大父拜率更令同正。 瞿曇氏:西域天蘭國人。唐司天監瞿曇誤,子晏,為冬官正。 鳩摩氏:晉西域天竺人鳩摩炎,世為國相,生羅什,為僧,入中國。 佛圖氏:晉書:佛圖澄,天竺高僧也,本姓白氏,永嘉中至洛。 迦葉氏:西域天竺人。唐貞觀,經原大將試太常卿迦葉濟。 鄯善氏:西域人,以國為氏。 烏氏氏:音之。西域人。 焉耆氏:西域人。 且末氏:西域人。 昭武氏:康居人。 波斯氏:西域人。 代北三字姓 侯莫陳氏:其先後魏別部,居庫解真水。周書云:武川人,世為渠帥,隨魏南遷,號侯莫陳氏。 破六韓氏:書其先代人,隨魏南遷, 乙速孤氏:代人,隨魏南遷。 可朱渾慶:出自代北,又居懷朔,隨魏南遷。 步大汗氏:出自塞北,遷中土。 郁久閻氏:後魏神元時,掠騎獲木骨閭,北方言青首禿也。自云匈奴之甥車鹿會,有部眾,聲訛為郁久閭氏,魏帝號之為茹茹,或為蠕蠕。 步六孤氏:代北人。後魏有步六孤真,為長安鎮將,孝文改為陸氏。 邱穆陵氏:代人。孝文改為穆氏。 紇豆陵氏:代人。孝文改為竇氏。 沒鹿回氏:紇豆陵氏,本沒鹿回部大人,或為沒鹿氏。孝文改為竇氏。 莫多婁氏:代人。隨後魏遷洛陽。 莫那婁氏:代人。後魏中山大守高邑公莫那婁題。後無聞。 莫胡盧氏:代人。孝文改為陽氏。 莫且婁氏:代人。 莫侯盧氏:代人。 阿史那氏:夏氏之裔,居兜牟山,北人呼為突厥窟。歷魏、晉十代,為君長。後屬蠕蠕,阿史那最為首顓,後周末,遂滅蠕蠕。霸強北土,蓋百餘年。至處羅、蘇尼失等歸化,號阿史那。唐開元更為史氏,並已見史官氏。長安右衛大將軍、賓國公阿史那忠節,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大節,貞元神策將軍兼御史大夫阿史那思暕,並其支族。貞觀內屬有阿史那社爾,乃突厥可汗之次子,十年,入朝,授左驍衛大將軍。生道真,左屯衛大將軍。又有阿史那忠,乃蘇尼失之子也,擢右驍衛大將軍。宿衛四十八年,無纖毫過失,人比金日磾。 阿史德氏:突厥始善可汗之裔,別號阿史德氏。通天司賓卿,瀚海侯阿史德元珍,右武衛大將軍阿史德覽,並其後也。 阿伏干氏:改為阿氏。 乙那婁氏:改為婁氏。 斛瑟羅氏:改為羅氏。 步鹿孤氏:改為鹿氏。 普陋茹氏:改為茹氏。 可地延氏:改為延氏。 拔列蘭氏:改為梁氏。 阿鹿桓氏:改為恆氏。 宿六斤氏:改為宿氏。 烏落蘭氏:改為蘭氏。 破多羅氏:改為羅氏。 庫若干氏:改為干氏。 白揚提氏:後魏有白揚提度汗,吐谷渾別帥,率戶附魏。 吐谷渾氏:魏、晉之際,鮮卑慕容廆兄吐谷渾,率部落止青海之西,國號吐谷渾。或有歸中國,因氏焉。 叱伏列氏:周書云:代郡西部人。其先為第一領人酋長。周侍中、常州刺史長樂公叱伏列龜。生椿,幽州刺史。 庫褥(衣改人)官氏:改為庫氏,前燕錄:有岷山公庫褥(衣改人)官泥。生津,後燕太師、安定王。又有西河公庫褥(衣改人)官驥,大司農庫褥(衣改人)官乾。 勿忸于氏:官氏志云:改為于氏。疑與萬紐于同。 普六茹氏:周書;楊忠賜姓普六茹。疑與普陋如同。茹或作如。 樹若干氏:改為樹氏。 扈地干氏:改為干氏。 俟伏斤氏:改為斤氏。 地駱拔氏:改為駱氏。 郁原甄氏:改為甄氏。 若口引氏:改為冠氏。 費也頭氏:與費野頭同。 破落那氏:大宛之後。改為那氏。 沒路真氏:改為路氏。 譬歷辰氏:代人。改為辰氏。 溫石蘭氏:改為石氏。 烏石蘭氏:改為石氏。 紇突鄰氏:改為鄰氏。 骨咄祿氏:改為祿氏。 俟呂陵氏:改為呂氏。周賜韓裒姓俟呂陵。 大莫干氏:周末尉迥將大莫干元章,生後。 大利稽氏:官氏志:改為邰氏。周賜蔡祐姓大利稽。 俟力代氏:改為俟氏。 大洛稽氏:改為稽氏。 俟伏斤氏:改為伏氏,疑與侯伏斤同。 壹鬥眷氏:改為明氏。 步鹿根氏:改為步氏。 獨孤渾氏:改為杜氏。 末那樓氏:後燕錄:有襄城公末那樓富。 奚什盧氏:官氏志:改為索盧氏。 可足渾氏:前燕慕容偏皇后可足渾氏。又有散騎常侍可足渾常。後燕有新汲侯可足渾健,生譚平公。 渴燭渾氏:改為朱氏。渴燭渾、可足渾疑與可朱渾同而音轉矣。 越質詰氏:後秦錄:有北梁州刺史平襄公越質詰歸。 阿逸多氏:西域人。 突黎人氏:西域人。 赤小豆氏:改為豆氏。 代北四字姓 自死獨膊氏:代人。 井疆六斤氏:代人。/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十二、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以爵系為氏 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復姓。 臣謹按:舊氏族家皆以聲類或以字別。今之所修,盡本所系,故以國、以邑、以地、以人、以官、以爵、以姓、以諡為主,其有不得所系者,則莫為之主,遂從舊書,從聲分韻云耳。 東氏:舜七友東孫訾之後。望出平原。 桐氏:神仙傳:桐君為廬,著藥錄,白日升仙。 宮氏:虞大夫宮之奇後。魏有宮延和。唐有殿中侍御史官志憚。宋有宮詠,登進士科第,齊州人。又有宮聲,海州人。 躬氏:何承天姓苑云:人姓。 叢氏:見姓苑。南唐叢鐇,許昌人。望出許昌。 中氏:何承天纂要云:漢少府中京。 茙氏:見姓苑。春秋,茙律。又河南官氏志茙:茙氏改為茙氏。 蟲氏:漢功臣曲成侯蟲達。 同氏:前涼錄:有同善。 充氏:急就章:漢有充申。仙人充尚之後,見洞仙傳。望出贊皇。 翁氏
漢有翁伯,販脂而傾縣邑。唐有比部郎中翁義,洛陽人。一本作義恪,富陽人。五代有諫議大夫翁承贊,莆田人。 儂氏:音農。豈州賊依智高。元豐登第有儂爽,青州人。 冬氏:前燕錄:墓容皝左司馬冬壽。 佟氏:北燕有遼東佟萬,以文章知名。 琮氏:宋登科,琮師古,開封人。 從氏:七松切,又如字。漢將軍從成公,望出東莞。 松氏:見姓苑。隋有松贇,名士也。望出東莞。 邦氏:見姓苑。 注涳氏:去江切。見何承天纂要。 危氏:南唐將危全諷,宋太常博士危祐。姓苑云:臨川多此姓。今邵武最多,累有登科者。 馳氏:見姓苑。 綦氏:姓苑云,義興人。後漢將軍綦雋(加人)。望出河南。又河南官氏志:綦連氏改為綦氏。 慈氏:急就章:有慈仁。姓纂云:高陽氏才子之後,美其宣慈惠和,因以為氏。以臣觀之,無是理也。 釐氏:後秦錄:有釐艷。 斯氏:姓苑云:吳人。吳志:剡縣史斯從。望出東陽與勃海。南齊書:東陽郡有斯氏。 移氏:漢有弘農太守移良。 脂氏:見姓苑。魏志:中散大夫脂習,哭孔融者,京兆人。 之氏:見姓苑。 其氏:漢書功臣表:有陽阿侯其石,傳封六代。又有機亓氏。 亓氏:古其字,音其。唐有亓志。宋有諸司使亓贇。 時氏:齊有賢人時子,著書,見孟子。新論:有時農。 遲氏:商賢人遲任。望出太原。東晉有湘東大守遲超。 茨氏:後漢有桂陽太守茨先。 治氏:平聲。見何承天纂要。 藜氏:姓苑云:淮南有此姓。 騅氏:晉七輿大夫騅歂。鄧有騅甥。 衣氏:見姓苑。 斐氏:音非。左傳:有斐豹。漢有斐禹。 希氏:三輔決錄:有希海,字子江。 賁氏:音肥,嬴姓。風俗通:秦非子之後。漢書功臣表:賁赫,告鯨布反,封期思侯。 扶氏:漢有廷尉扶嘉。河南官氏志:乞扶氏改為扶氏,望出京兆、河南。 塗氏:風俗通:漢有諫議大夫塗渾。又塗子真,治尚書。宋登進士第有塗會。
都氏:吳興人。姓苑云:都稽,臨淄人。又望出黎陽。宋登科有都公琬,又有都貺,潭州人,都隨,饒州人。 區氏:音驅。風俗通云:歐冶子之後,轉為區氏,又音歐。王莽時有郎中區博。吳有區景,長沙人,官至蒼梧太守。今江、嶺南多此姓。宋誅宜州蠻酋區希希飯。又廣州區傑,登進士第。望出渤海。 翟氏:晉東海王越參軍翟莊,博陵人。又王僧孺譜云:河東裴桃儿娶蒼梧翟寶女。風俗通:漢南太守翟茂。梁鎮北將軍翟延。唐祥絳州刺史翟積。望出高平、松陽。今平江府與溫州平陽有翟氏。宋登科,翟珣。 俞氏:平聲,又吐漟(堂改留)切。古有俞跗,善醫。漢有司徒椽俞連。前趙劉聰中常侍俞容。唐天后時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為平聲之氏甚多。望出漢東、河間。 俱氏:南涼有鎮北將軍俱起延。唐宦者俱文珍。開元國學博士俱康辟。望出潁川。 衢氏:江陵人,見姓苑。 模氏:宋登科有模道成,沅州人。 呼氏:列仙傳:有呼子先。 雽氏:音呼。姓苑云,沛人。 梧氏:見姓苑。 (車乎)氏:音呼。纂要云:人姓。 辜氏:姓纂云:今泉州晉安有此姓,不詳所出。按今泉州有此姓。宋嘉祐登科有辜甫,泉州人。又紹興登科有辜氏,其後也。 (車古)氏:音枯。見字統。 藇氏:音胥,又音湑。見姓苑。望出吳郡。 如氏:桓譚新論:有道人如子禮。漢書:長安富人如氏。又有如羅氏,改為如氏。 絇氏:宋登科,絇紡,開封人。 儲氏:後漢儲大伯。又富人儲老,王莽亂,以五百人據大庾嶺。唐開元氾水尉儲光義,澗川人。裔孫隱,檢校郎中。宋儲卿材,登進士第。望出河東。今泉州有儲氏也。 紆氏:後漢有肥鄉侯始平紆逸。 蘧氏:衛大夫蘧元瑗,字伯玉之後。漢有大行令蘧正。望出黎陽。 璩氏:唐神功登科有璩抱樸。望出豫章。宋登科,璩秉、璩重,並岳州人。 沮氏:音菹。黃帝史臣沮誦之後。後漢射聲校尉沮雋。 於氏:出姓苑。唐初宇文化及將於澄,以魏州降。今餘杭有之。望出廣陵、京兆。 洙氏:宋登科有洙頏。 渠氏:周大夫渠伯之後。衛有渠孔。漢有渠參,封贊侯。 疏氏:望出來海。漢太子太傅疏廣,廣兄子受。世本:有疏踦。 束氏:晉書:疏廣之後,曾孫孟達,避王莽亂,自東海徙鹿山,因去足為束氏。望出南陽。 初氏:見姓苑。宋初房,舉賢良方正。熙寧登科,初燮,密州人,元豐,初西美,鄆州人。初汝為,登州人。 鉏氏:左傳:晉有力士鉏麑。 虛氏:見姓苑。 犀氏:史記,秦有犀首。 隢(堯改定)氏:即古堤字。見姓苑。 洼氏:音矽。望出南陽。後漢大鴻臚洼丹。 毒氏:下珪反、見纂要云:人姓。 嵐(虫改圭):下珪反。梁有嵐(虫改圭)闖。 淮氏:見姓苑。 棓氏:音裴。漢書:裘盎從棓塑問占。文穎曰:秦末之賢士也。 枚氏:六國時賢人枚被。漢弘衣太守枚乘。望出淮陰。 新氏:晉大夫新穆稚子之後,見國語。 真氏:風俗通云:漢有太尉長史真祐。西京雜記:真元菟,善算。又百濟八姓,其一曰真。望出上谷。 頻氏:風俗通云:漢有酒泉太守頻陽, 欣氏:望出西河。五代貞明登科有欣彪,渤海人。今臨海有此姓。 仁氏:見姓苑。出彭城。 同氏:姓苑,廣平人。 勤氏:風俗通:魯有大夫勤成。唐勤曾為館陶尉。 筋氏:見姓苑。 芬氏:風俗通:晉大夫芬賢,見戰國策。 言氏: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望出汝南。 垣氏:漢西河太守垣恭之。南齊司馬垣歷生。 溒氏:音袁。出何氏纂要。 薰氏:見姓苑。 鐏氏:見纂要。 敦氏:陳留風俗傳:敦氏,姞姓之後。急就章:有敦倚。 渾氏:牛坤切。見纂要文。 乾氏:居寒切。見姓苑。 端氏。 讙氏。 官氏:並見姓苑。 莞氏:姓苑云:吳人。 但氏:平聲。漢有西域都護但欽。又濟陰太守但巴。 籛氏:音箋,姓苑云:彭祖姓籛名鏗。 難氏:見姓苑。 姍氏:古刪字。姓纂云:人姓。 瞷氏:音閑。濟南瞷氏,豪族,為治郅都所滅。又前漢有宗氏、瞷氏,長安大豪也。 閒氏:見姓苑。 馯氏:丘好切。前漢馯臂,字子弓,吳人,治易。 堅氏:見姓苑。 全氏:祥符登科有全安石。 肩氏。 賢氏:並見姓苑。 絹氏:如字,又狂袞(六允)切。漢書書藝文志:有絹子十二篇,楚人也,老子弟子,名淵。 涓氏:列仙傳:涓子,齊人。 便氏:平聲,漢有少府便樂成。望出魯國。 牽氏:見姓苑。 延氏:見姓苑。後漢有延岑。又有延罵,南陽人,為京兆尹,殺梁冀使者。又河南官氏志:可地延氏,改為延氏。 虔氏:風俗通云:陳留虔氏,黃帝之後。又莊子有虔天根。 吞氏:音天,漢有吞景雲。望出晉陽。或作天者非。 纏氏:藝文志:纏子著書。 銚氏:音姚。 饒氏:見姓苑。 韶氏:出姓苑。今開封有此姓。望出太原。 遼氏:何氏姓苑:有遼氏。 聊氏:望出顏川。風俗通:漢侍中聊蒼,著書,號聊子。又有潁川太守聊某,著萬姓譜。 貂氏:見姓苑。 超氏:漢有太僕超喜。 朝氏:音雕。左傳:蔡大夫朝吾。 麃氏:秦始皇將軍庶公。漢有太守麃宣。 膠氏:商末賢人膠鬲之後。漢有膠倉。 蒿氏:見姓苑。 桃氏:見姓苑。 蛾氏:見姓苑。左傳:晉大夫蛾析之後。後魏平東將軍蛾青。蛾又音蟻。 傰氏:音多,又音朋。漢南山盜帥傰宗。 茶氏:徒加切。蘇林云:音琅邪之邪。漢書江都易王傳:有男子茶悟。 沙氏:見姓苑。望出東莞。姓纂云:今東有莞沙氏。風俗通:晉有沙廣。又百濟八族,其一曰沙族,又五代貞明登科,沙承贊,渤海人。今吳興亦有此姓。望出汝南。 佘氏:音蛇,從示。唐開元有太學博士佘欽,南昌人。唐又有右司郎中佘珩祖文集,隋考功主事,洛陽人。宋登科,佘贇,洪州人,佘剛,衢州人,佘赫,徽州人。 蛇氏:見姓苑。姚萇蛇後,南安人。兄越滂,為南安太守。又有建武將軍蛇元。望出雁門。 諸氏:音遮。後漢洛陽令諸施,吳郡人。今吳郡有此氏。 查氏:側加切。望出齊郡。宋登科,雍熙有查盛。待制查道,新安人也。 花氏:出姓苑。唐有倉部員外郎花季睦。宋有尚書郎花尹。今望出東平。 琅氏:姓苑云:齊有琅過。 相氏:音湘。見姓苑。 疆氏:晉大夫疆劍。後漢疆華,又漢陽大守疆釋之,並見風俗通。 將氏:平聲。石趙常山大守將容,見姓苑。又有將先生,出道語。 芳氏:風俗通:漢有幽州刺史芳垂敷。 涼氏:魏志:有太子太傅涼茂。望出山陽。 疆氏:望出丹陽與扶風。姓苑云:丹陽有疆氏。前秦有將軍疆求。北齊有疆諫。後漢光武同舍生疆華。注云又作疆,其兩切。宋登科有疆弼。 卬氏:漢書公卿表:御史大夫卬抵。 荒氏。 相氏。 當氏。 喪氏:並見姓苑,無定望。 鄺氏:音荒,一音廣。姓苑云:今臨淮有此姓。望出廬江。 杭氏:宋登科,杭開,饒州人。 征氏:姓苑:今淮南有此姓。宋征復,登科。 訇氏:許橫切。蜀錄:關中流人訇琦、訇廣。 經氏:見姓苑。晉太原中有經曠,出還冤記。望出範陽。 零氏:見姓苑。 庚氏:唐太常博士庚季良。 更氏:國語:魏有更盈,能虛弓落雁。 星氏:見姓苑。南陽太守羊續娶濟北星重女,見羊氏家傳。 瓶氏:見姓苑。風俗通:有太子大傅瓶守。 稱氏:漢元帝功臣有新山侯稱忠。 登氏:後漢有左馮翊登道。又將作大匠登豹。蜀錄:有關中流人始平登定,望出始平、南陽。 繒氏:漢書功臣表:有繒賀。 恒氏:風俗通:楚大夫恒思公之後,見世本。漢有東安長恒裴,子孫因居之。望出東海。 憂氏:見姓苑。 尤氏:見姓苑。宋尤鶴,登進士第。又有尤絢、尤昱,南劍人。望出吳興。 脩氏:漢有左騎校尉脩炳,不祥所出。吳有合浦太守脩允,臨川人。又王太后外孫脩成子仲。或為脩氏。 郵氏:古今人表:有郵無恤。西京雜記:公孫弘故人郵長倩。望出臨菑。 秋氏:姓苑:古有秋胡子。宋中書舍人秋富。望出天水。 不氏:甫鳩切。晉時有汲郡人不准,發魏襄王冢,得竹書科斗文者。又姚興安遠將軍不蒙世。 (共包)氏:音浮。見纂要。 猷氏:風俗通:衛有猷康。望出遼西。 投氏:漢有光祿投調。或言其先周郇伯,因桓王伐鄭,投先驅以策,其後氏焉,無是理也。 樛(木改手)氏:居求切,一音留。史記:南越王趙嬰齊在長安時,娶邯鄆氏女,魏有河內太守樛(木改手)尚。漢書功臣表:有龍侯樛(木改手)廣德。 侵氏:望出扶風。三輔決錄:有扶風太守侵恭,因居焉。 譚氏:音尋,又音淫。漢有廷尉譚政。後漢有譚顯。蜀志:有太常譚丞,望出廣漢。今蜀中有此姓,乃呼為蟾,蜀音之訛也。 欽氏:見姓苑。 諶氏:姓苑:陶侃母諶氏,今南昌多此姓。望出豫章。 鹽氏
見姓苑。望出北海。魯國先賢傳:漢北海相鹽津,因居之。 潛氏:望出臨川。姓苑云:今臨川有此姓。宋潛有成,登進士第,開封人。又有潛時舉,江陵人。 咸諴氏:左傳:魯大夫監諴巫、諴季。 函氏:見姓苑。漢南昌大守函熙。 藍氏:望出中山。戰國策:中山大夫藍諸。宋有尚書郎藍丞。端拱登科,藍成務。天聖,藍晝。今望出東莞、汝南。 上聲 奉氏。 重氏。 隴氏:並見姓苑。 闆(品改為)氏:音藥。國語,闆(品改為)大夫之後也。 起氏:見姓苑。 俟氏:風俗通:俟子,著書,六國時人。又後魏獻帝次弟為俟亥氏,改為俟氏。又俟奴氏,改為俟氏。 被氏:呂氏春秋:鄭有大夫被瞻。風俗通:漢有牂牁太守被條。 弭氏:三輔決錄云:王莽時有弭疆,漢末新年人。弭仲叔,亦見決錄。望出新豐。 紫氏。 履氏:並見姓苑。 鬼氏:古今人表:鬼臾區。 舞氏。 宇氏:並見姓苑。 萭氏:音矩。前漢書遊俠傳:有萭章。急就章:萭改卿。又作楀詩謂楀維師氏。 府氏:風俗通:漢有府俚,為司徒掾。 (鬲甫)氏:即釜字。見姓苑。望出襄陽。 栩氏:陳留先賢傳:有栩氏。又董賢傳有栩丹。 序氏:禮記:有序點,侍孔子,點揚撣。後漢有序淵。 舉氏:見姓苑。 處氏:漢書藝文志:趙有辨士處於,著書。風俗通:有處興,為北海大守。望出潁川,晉有處桂,又陳留相處就,並潁川人。後魏有處德,又望出沛國。 巨氏:漢有荊州刺史巨武。望出平昌。 仵氏:望出襄陽。急就章:仵終古。今莆田多此姓,宣和六年,仵良翰登科,大名府人。 堵氏:又音者。左傳:有堵寇、堵師叔、堵俞彌。鄭有堵狗、堵女父。魏志:張燕本姓堵。 浦氏:晉起居注:有尚方丞浦選。宋有員外郎浦延熙。望出京兆。 圃氏。 姥氏:亡古切。 補氏。 禮氏:見姓苑。衛大夫禮孔。後漢禮震受尚書於歐陽續歙。望出平原。 邸氏:風俗通:漢有上郡太守邸社。北齊有行台僕射邸珍,中山曲陽人。孫懷道,唐左司郎中,又居洛陽。望出中山。 洗氏:又音線。晉忠義傳:有洗勁,南海人。 亥氏:戰國策:晉有隱者亥唐。河南官氏志:俟亥氏改為亥氏。望出河南。 改氏:秦有大夫改產。 海氏:見姓苑。 忖氏:齊有忖乙,管仲誅之。 菌氏:見姓苑。 本氏:見姓苑。 雋氏:才袞(六允)切。漢有京兆尹雋不疑,渤海人。望出渤海、平陽。 棧氏:見姓苑。魏志有棧潛。望出任城。 琯氏:見纂要。 (曰爰)氏:音緩。晉有西中郎將(曰爰)清,又寧州刺史(曰爰)靜。望出荊州。今江陵多此姓。 寋氏:其偃切。宋寋緩,登進士第,蜀人。 圈氏:音倦。羋姓。風俗通:楚鬻熊之後。望出陳留。漢有圈稱,撰陳留風俗傳。又有圈宣明,郭林宗傳:有陳留人圈文宣。 卷氏:音卷。望出琅邪。陳留風俗傳:陳留太守琅邪卷基,本圈氏,因避仇去口。又有琅邪卷焉。 袞(六允)氏:宋登科袞(六允)公序。 典氏:風俗通、魏志:有校尉典韋,多力者,生滿。望出陳留。 (戶金聿)氏:即肇字。戰國策:趙有大夫(戶金聿)賈。 紹氏:見姓苑。 表氏:見姓苑。 考氏:見姓苑,今開封有此姓。 稻氏:見姓苑。今為晉陵人。 寶氏:見姓苑。 我氏:六國時有我子,著書。 假氏:漢有假倉,治尚書,陳留人。望出陳留。 仉氏:音掌。梁州有仉啟。 仰氏:出姓苑。今新安、吳興並有此姓。宋紹興登科,仰文蔚,溫州人。望出汝南、錢唐。 養氏:楚有養由基。孝子傳:有養奮。梁有養彭舒。望出山陽。 強氏:符秦錄:有強永、強帛。姚秦有強起、強斌,西陽侯強京,並略陽氐人。唐兵部郎中強寶質,孫修,御史中丞,其先略陽氐人徙扶風。望出扶風。宋強至、強浚明,登進士第,餘杭人。又有強相如、強公諶,皆登第,常州人。望出天水。 臣謹按:疆、強一字耳,舊以為氏,分二族兩音,疆,平聲。強,上聲。後世無復上聲,只作強字,用平聲。 殃氏:見姓苑。 象氏:見姓苑。潁川望族,今南昌多此姓。 (馬剽)氏:略養反。見姓苑。 汗氏:呼廣反。今涇州有此姓。 井氏:穆天子傳云:周有大夫井利。又左傳:虞大夫井伯。漢有司徒掾井宗。後漢有井丹。望出扶風、南陽。宋有尚書郎井淵。又井亮功、井宗元,嘉祐六年登科,澶州人,又有井公南,崇寧登科,蔡州人。 永氏:見姓苑。列仙傳:有永石公。 幸氏:望出南昌。晉書:術士幸靈,唐幸南容,並洪州人。宋有幸白、幸佑、幸之武,登進士第。望出雁門。 杏氏:見姓苑。 秉氏:漢有秉寬。 省氏:宋有大夫省臧。 猛氏:宋有猛獲。望出城陽。 鈄禾:天口切。今臨海有此姓,五代漢鈄滔,為處州刺史。 鈕氏:音紐。又有紐氏。東晉有鈕滔,吳興人。隋有鈕回,以孝行稱。宋登科,鈕昌言,永興軍人。 守氏:見姓苑。 糗氏:風俗通:漢有糗宗,為嬴長。 醜氏:後漢袁紹傳:有醜長。 聚氏:側紂反,又音鄒。晉有聚籌。今襄陽、江南並有此姓。 厚氏:見姓苑。 後氏:五代有後贊,為飛龍使。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 部氏:見姓苑。 審氏:漢辟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沛人。後漢末,袁紹將審配。望出魏郡。
品氏:見姓苑。 枕氏:姓苑云,下邳人。 檢氏:漢末勾章尉檢某,見姓苑。 儉氏:見姓苑。 湛氏:後漢有大司農湛重。晉荊州刺史陶侃母湛氏,新淦人。又有湛方。宋有湛茂。梁有司州刺史湛僧智。唐有湛賁,袁州人。宋有尚書郎湛俞,閩人。望出新淦及豫章也。 啖氏:亦作噉。前秦有將軍啖鐵。又啖助,治春秋。大歷水部郎中啖彥珍。會昌進士啖鱗。避武宗諱,改為澹。望出河東。 咎氏:子感切。何氏姓苑:有咎氏,蜀人也。晉書:桓溫將咎堅。唐咎慎盈。宋咎居潤,為宣徽使。望出太原、彭城。元祐登科有咎昌。 覽氏:望出彭城。 浦氏:乃感切。見纂要。 減氏:亦作咸。漢有減宣,為司隸校尉。急就章:有減罷軍。或云巫咸氏之後。望出汝南、魯國。今東海有此姓。 橄氏:胡減切。懷州人橄氏。望出河內。 範氏:宋登科,範昱,饒州人。 去聲 統氏:見姓苑。 鳳氏:神仙傳:有鳳綱。望出平陽、郃陽。 秘氏:漢書功臣表:戴侯秘彭祖,傳封七代。西秦錄:有僕射秘宣。五代有秘瓊。望出天水。宋登科,秘景儉,真定人。 利氏:或言楚公子食采於利,後以為氏。利今之葭萌也。漢有利幾。又仙人利真源,漢陽人。風俗通:漢有利乾,為中相。又河南官氏志:叱利氏改為利氏。宋利溉,舉進士,又有利璨,登科,吳州人。望出河南。 義氏:漢有酷吏南陽太守義縱,世居河東,封岸頭侯。蜀錄:有上庸都尉義歆。宋義積,登進士第。近有義道人,年百五十歲,泰州人。望出河東及平原。 騎氏:去聲。史記:有燕將騎劫。 匱氏:見姓苑。望出廬江。今廬州有此姓。 類氏:出姓苑。近為福州寧德尉類演。宋登科,類從道,密州人。 貴氏:風俗通云:陸終之後。漢有廬江太守貴遷。晉武帝才人常山貴氏生東海王越。又有司空中郎將貴霸。 尉氏:鄭大夫尉翩之後。又音郁。 (口氣)氏:古氣字。見纂要。 意氏:見姓苑。 謂氏:唐以前無聞。宋太平興國登科有謂准。 露氏:風俗通:漢有上黨都尉露平。 固氏:晉平公時有舟人固來。 故氏:見姓苑。 喻氏:又音樹。望出南昌。姓苑云:南昌有喻氏。東晉有喻歸,撰西河記三卷。又有諭氏,今喻氏多作諭氏。 布氏:風俗通:趙有布子,善相馬。望出江夏。晉陶侃別傳:有江夏人布興。
樹氏:姓苑云:今河東有樹氏。宋有諸尋使樹滋,近改作壹。望出河南及河東。又河南官氏志:樹洛于氏改為樹氏。 遇氏:風俗通:漢有東安太守遇沖。宋登進士第遇昌朝。望出東莞。 附氏:後漢段熲將附都。魏志:有附傳。唐監察御史附得意,上元登科有附不疑。望出新平。 務氏:堯時有務成子,見易傳。列仙傳:務光,夏時人。 瓠氏:淮南子,古有瓠巴,善懿琴。 錯氏:音措。宋有大宰錯居。 據氏。 住氏:並見姓苑。 編氏:音慮,又音盧。楚大夫有鑢金。 庶氏:子思之出母庶氏。急就章:有庶霸遂。 絮氏:女據切,又女居切。漢書張敞傳:有京兆捕賊掾絮舜,謂敞為五日京兆,敞殺之。姓纂:有去聲,非是。 桂氏:見風俗通。望出燕郡、天水,漢有揚州刺史桂褒,燕人。唐永寧令桂仲武,吳人。宋桂軻,登進士第。 臣謹按:後漢大守陳球碑陰:有城陽靈橫,被誅,四子,一守墳,姓靈,一避難徐州、姓昋,一居幽州,姓桂,一居華陽,姓炔。四字並音桂,字各九畫,以避難也。 昋氏:音桂,或作靈。有昋道元,著衍天公論。今臨海有此姓。望出弘農、虢略。漢有衛尉昋橫。又有上計掾昋景云。魏志呂虔傳:有靈母。 計氏:國語:有計然,為越大夫范蠡之師,本葵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其先晉國王公子也。漢有司空掾計訓。後漢有計子勛。望出齊郡、京兆。宋有尚書郎計用章。又有計良輔、計有功,登科,並邛州人。 棣氏:王莽時有司馬棣立。 隸氏:古有隸首,善算。 制氏:漢初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 敲毳氏:見姓苑。 蒂氏:亦作踅(折改帶)。王莽傳:有中常侍蒂憚。張細切,又徒盉(禾改羊)切。 稅氏:盛弘之荊州記云:建平信陵縣有稅氏。昔蜀王欒君王巴蜀,王見廩君兵強,結好飲宴,以稅氏五十人遺巴蜀廩君。望出河間。宋稅挺,登進士第。 藝氏。 裔氏:並見姓苑。古今人表有裔欸 弊氏:左傳:有弊無存。 世氏:戰國時有秦大夫世鈞。漢有九江尉世寵。又世顧,著子書。 炔氏:漢書:齊人炔欽,治尚書。 帶氏:六國時有帶他,見姓苑。 藹氏:去聲。齊南海太守藹煥。 沛氏:望出吳興。 貝氏:宋貝寶,登科,常州人。 兌氏:見姓苑。 佴氏:如代切。晉山公集有佴湛。 進比:後漢有進延為小黃令,見華僑後漢書。延或作儉 遴氏:古文吝字。見纂要。 慎氏:風俗通:慎到為韓大夫,著慎子三十篇。晉有東陽太守慎脩。望出天水。宋有給事中慎鏞。又有慎錡,祥符登科。 靳氏:楚大夫靳尚。漢有靳歙,又汾陽侯靳疆。後漢末范陽令靳先。後燕錄;有太史令雁門靳安。唐金紫光祿大夫靳孝謀,武功人。吏部郎中靳常,館陶人,又居汝南。今望出西河。宋乾德登科有靳穎,又有靳裁之,潁昌人,靳守中,齊州人。 貫氏:什氣國策:齊有貫珠。漢初趙相貫高。後漢西羌校尉貫友,又博士貫長卿。望出西河。 冠氏:列仙傳:有冠玉。 爨氏:望出晉昌。後漢河南尹爨肅,見謝承後漢書。蜀志:交趾刺史爨琛,建寧大姓也。又有寧州刺史爨顧。華陽國志:爨習,官至領軍,昌寧大姓也。 贊氏:出姓苑。今開封有之。 炭氏:西京雜記:長安有炭札(木改虫)。 戰氏:後漢初戰競,為諫議大夫。五代有戰貽慶,登進士第。 戀氏:漢有戀秘,為南郡太守。 賤氏:風俗通:漢有右北平太守賤瓊,又有賤虞。 練氏:出姓苑。今建安多此姓。嘉祐登科記有練定。 變氏。 見氏。 薦氏:並見姓苑。 燃氏:女見切。見纂要。同州有此姓。 槽氏:漢書:任俠潛仲叔,西河人。少子游,亦以俠聞。 好氏:火報切。見纂要。 耗氏:見姓苑 播氏:風俗通:播趙靴(化改兆)武,商末賢人。 操氏:隋大業末,波柏鄱陽賊操天成,自號元興王,建元始興。 舍氏:見姓苑。 庫氏:音舍。姓苑云:人姓。今天台括蒼有此姓。 化氏:見姓苑。 蝁(虫改日)氏:音亞。見纂要。 斥氏:音拓。蔡州有此姓。 暢氏:陳留風俗傳:有暢氏,不詳所出。齊有暢惠明,撰論語義十卷。宋暢適、暢彥雄,登科,並河中人。暢鉤,河南人。 伉氏:漢有中大夫伉喜。晉有漢中太守伉嘉。 抗氏:望出丹陽。後漢泰山都尉抗徐。世居丹陽。 亢氏:出姓苑。唐登科有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真軫。 曠氏:宋登科有曠提湜,潭州人。 相氏:去聲,亦作平聲。漢書:武洛山出四姓,其二曰相氏。姚秦有相云:作獵德賦,世居馮翊。望出西河。 諒氏:後漢有洛陽令諒輔,廣漢人。 亮氏。 盎氏:並見姓苑。 況氏:姓苑云:廬江有此姓。 浪氏:晉書:永嘉中,張平保青州,為其下浪逢所殺。 聖氏。 性氏:並見姓苑。 豆氏:後魏將軍豆大田。 鏤氏:姓苑云:今遼東有此姓。 勾氏:舊去聲,今作平聲。蜀志:左將軍宕渠侯勾扶,巴西人,今蜀川多此姓。 富氏:周大夫富辰之後。又魯大夫富父終生。鄭有富子。 繡氏:漢書遊俠傳:有繡君賓,馬嶺人。 救氏:風俗通:漢有諫議大夫救乂。乂或作仁。 廣(黃改既)氏。 灸氏。 胄氏。 舊氏:並見姓苑。 就氏:見姓苑。河南官氏志:就賴氏改為就氏。望出河南。 禁氏:姓苑,吳興。 念氏:望出河南。西魏太傅安定公念賢,代人也。生華,合州刺史。 人聲 澓氏:望出東海。澓仲翁為漢宣帝師。 木氏:端木賜之後,因避仇改為木氏。晉文章志:有木華作海賦,為太傅楊駿主簿。又有木(既木),著戰國策春秋二十卷,見七錄。又百濟姓,其五曰木氏。宋熙寧登科,木炎,開封人。崇寧,木輅,溫州人。 沐氏:漢有木寵,為東平太守。狀云:端木賜之後,避難改為沐氏。 谷氏:有聞於漢。宋登科,谷大向、大方,並曹州人;谷大志,興仁人,谷椿,衢州人。 睦氏:宋登科,睦緯,大名府人。 潚氏:漢有雁門太守鏽潚何。 鵠氏:望出東海。 蓛氏:望出晉陵。 郁氏 :望出魯國。國語云:魯相郁賁,子孫因居之,今吳中有此姓。又望出黎陽。宋郁藻、郁澄,登科,皆浙人。 束氏:附平聲,疏氏。宋登科,束向,揚州人,束長孺,博州人;束贇卿,鄆州人。 瑤(王改金)氏:子木切。望出彭城。 鄶(會改奧)氏:於六切。出姓苑。 逯氏:音綠,風俗通:漢大司馬逯並。後漢有逯明,廣平人。唐夏官郎中逯仁傑,河陽人。望出廣平及河內。又為綠氏。綠圖,顓帝師。今或讀作祿字,宋景祐登科,逯昂、逯湛。元祐有逯勉,大名府人。 卓氏:史記:蜀郡卓氏,本趙人,以鐵冶致富,徒臨邛。後漢太傅卓茂,南陽宛人。望出南陽、西河。 偓氏:列仙傳:有偓佺。 濁氏:漢書貨殖傳:有濁氏,賣脯。 濯氏:見風俗通。 朔氏:望出南陽。 學氏。 術氏:並見姓苑。 暨氏:音訖。吳有尚書暨艷。唐天寶有暨晃,弟昱。望出餘杭、渤海。又有暨善應,廬陵人。又暨佐時,上元中准制改為周氏。宋登科,暨唐裔,建州人,暨商俊,南雄人。 悉氏:古今人表:悉清,為神農師。 帙氏:見纂要。 肮氏:古章字。見纂要。 鬱氏:見姓苑。 尉氏:音鬱,亦作尉。鄭有尉止、尉翩。古賢有尉繚,著書,號尉繚子。又河南官氏志:尉遲氏,魏孝文改為尉氏,近有朝請大夫尉大廉,未知何許人。宋初有尉昭敏,為節度使。又有尉春,登科,永靜人。 茀氏:音粥。左傳:有茀翰胡。論語:佛肸以中牟叛,古今人表:作茀肸。 恤氏:恤由之後也。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吊之,孔子學士喪禮。 邲(必改弗)氏:音弗。漢有九江太守邲(必改弗)脩。 厥氏:漢文帝賜衡山王宮人厥氏。姓苑云:今京兆人。 骨氏:望出河南。隋京兆郡丞骨儀。官氏志:紇骨氏改為骨氏。南唐有歙州刺史骨言。望出郃陽。 髮氏:漢有髮福,東海人,治州寺。 笪氏:音妲,今建州多此姓。宋笪深,舉進士,建平人。又有笪換,登科,廣濟人。 察氏。 脫氏:並見姓苑。 糴氏:又音兆。晉大夫挑糴筏。 折氏:常列切。望出西河,宋為大姓,世守麟州,猶古諸侯。今端明殿學士折。彥質。 諜氏:古有渫子,賢人也,見韓子。 桀氏:古隱者桀溺。漢襄城侯桀龍。 蘗氏:望出東莞。姓苑云:東莞蘗,本姓薛,避仇改焉。 齧氏:莊子,齧缺,堯時賢人,學於王倪。 別氏:姓苑云:京兆人。宋有別金。望出天水、京兆。 鐵氏:隋有將軍鐵士雄。宋有進士鐵南仲,淮甸人。 洛恪氏:晉有郎中令恪啟。望出陳留。 佫氏:音各。 洛氏:並見姓苑。 薄氏:風俗通:衛賢人薄疑。漢高帝薄夫人,生文帝。夫人弟昭,封軹侯,官至車騎將軍,子戍奴嗣。唐天寶中大理評事薄芬,月櫟陽人。望出雁門、譙國。宋太平登科,薄賁。皇祐,薄珠,并州人。 錯氏:姓纂云:今溫州有此姓。 (賏隻)氏:唐有黃州刺史(賏隻)璋,又四門博士(賏隻)參。 鐸氏:晉大夫鐸遏寇。楚將有鐸椒,漢書藝文志:春秋鐸氏微旨三篇。風俗通:漢有廷尉鐸政。望出繹郡。姓苑云:今繹州有鐸氏。 博氏:風俗通:漢有博子勞,善相馬。望出淮南、廣平。 藥氏:望出河內。後漢南陽大守藥嵌。又有太尉掾藥穆。蜀錄:晉有牙門藥衝。唐大歷有閒廄季使兼御史大夫藥子昂,生峰、崙,望出河內。宋祟丕顯、藥咸寧、藥太元,並登科。 約氏:韓子:古賢人約續。馬融妾約氏。 直氏:史大夫直不疑,封塞侯。姓苑云:楚人直躬之後。 食氏:望出河南。風俗通:漢有博士食子通,河南人。 敕氏:音棘,望出遼東。後燕合浦公敕勃,東夷人。 墨氏:孤竹君之後,有墨台、墨翟。望出梁郡。 勒氏:晉鎮南將軍王歆,騎督勒滿,討張昌於隨郡。 植氏:姓纂云:南越有此姓。 特氏:左傳:晉大夫特宮,望出平昌。 錫氏:錫壽之後也。漢末有交趾太守錫光。後梁有錫休,為益州刺史。望出樂安。 壁氏:齊有壁司徒。 伙(火改水)氏:古溺氏。見纂要。 夕氏:後漢巴中渠帥有夕氏。巴郡七姓,一曰夕。蜀志:尚書令夕斌。 室氏:見姓苑。唐朝虜相室昉歸明,為諸衛將軍。 赤氏:風俗通:帝嚳師赤松子之後,見神仙傳。 辟氏:左傳:有辟司徒。漢書:富人辟子方。 笮氏:側伯切,亦作迮(加竹)。吳志:漢中有窄融,丹陽人。風俗通:楚有窄倫。今吳郡有此姓。 適氏:見姓苑。 麥氏:姓苑云:高要始興有此姓。隋有麥鐵杖,始興人,官至萊州刺史、右屯衛大將軍。今望出汝南。宋登科,麥致遠,廣州人。 帛氏:姓苑云:吳郡人,漢五威將軍帛敞。後漢有帛宣。佃中仙傳:有帛和。晉有高僧帛道佺。 益氏:今望出城陽、馮翊。 革氏:漢初功臣有煮棗侯革朱。望出清河。 澤氏:見姓苑。 給氏:見姓苑。 集氏:風俗通:漢有外黃令集一。 襲氏:晉有隱士襲元之。南史:有襲藥。 蓋氏:古盍切。漢有蓋公,又司隸校尉蓋寬饒。後漢二十八將有蓋延。又官氏志:蓋樓氏改為蓋氏。宋有蓋源、蓋沂、蓋萭登科,並大名人。蓋傳,完州人。 戽(斗改去)氏:古闔字。見纂要。 昋(日改韭)氏:才盍切。見纂要。 納氏:見姓苑。 涉氏:晉大夫涉他。神仙傳:涉正。宋太平登科有涉緯。 接氏:三輔決錄:有接子,名(日斤),著書十篇。 復姓 凡復姓有不知其詳本者,則附四聲之後。 綦母氏:左傳:晉有綦母張。風俗通:漢有廷尉綦母參。戰國策:綦母子與公孫龍爭辨。大觀登科有綦母贅,南平人。 西乞氏:秦將西乞術之後。 西都氏:見王符潛夫論。 西鉏氏:左傳:宋大夫西鉏吾。漢有侍御史西鉏虛,見英賢傳。 南榮氏:南榮疇,見古今人表。 北人氏:莊子:舜友北人無擇。晏子云:古有北人無擇,清身絜己,疾世人濁,自投清冷之淵。 九百氏:姓苑云:代縣有九百里,為小吏。 段干氏:見姓苑。段干木之後也。西河人。 青萍氏:見姓苑。 長盧氏:列子:楚賢者長盧氏,著書。 索盧氏:呂氏春秋:禽滑釐門人索盧參。後漢淮陽令索盧放。 巨毋氏:王莽時有長人巨毋霸。 毋將氏。 毋終氏:左傳:毋終子嘉父,翟國君也。 毋車氏:見風俗通。漢下邳相毋車伯奇。望出樂安。 宣于氏:前趙錄:有劉淵大史令宣于修之。 鬥(鬥亞斤)于氏。 多于氏:並見姓苑。 梁由氏:晉有梁由靡。漢有將軍梁由是先,安帝時人。 梁石氏:漢隱者梁石君,曹參所禮者也。 梁可氏:後魏上谷梁可頭,又代郡太守梁可浪。 仲梁氏:魯大夫仲梁懷,見左傳。又春秋後語:仲梁閔。 穀梁氏:魯有穀梁赤,傳春秋。尸子云:穀梁淑,字元始,魯人,亦傳春秋十五篇。望出下部。姓纂,今下邳有穀梁氏。 將梁氏:史記:秦為嬴姓,有將梁氏。 容成氏:古容成子,造歷。神仙傳:有容成公。 廣成氏:神仙傳:廣成子,居崆峒山。 務成氏:呂氏春秋:務成子,堯師也。新序:子夏曰舜學于務成跗。 析成氏:左傳:齊有析成鉏。 陽成氏:風俗通:陽成胥梁,晉隱士也。漢有諫議大夫陽成公衡。功臣表:梧齊侯陽成延,傳封六代。成或作城。王莽時陽成修,獻符命。 上成氏:後漢書:密縣上成公,白日升天。 盆成氏:孟子:有盆成括,仕齊。 將閭氏:漢書書藝文志:將閭子名蕪,著書。 林閭氏:嬴姓。漢蜀郡林閭翁孺,博學能文,見文章志。 庚桑氏:莊子:庚桑楚之後。 澹台氏:風俗通:澹台滅明字子羽,武城人。漢有博士澹台恭。 浩星氏:漢有浩星公,治穀梁。又有浩星賜,趙充國所善也。 墨夷氏:風俗通:大夫有墨夷須、墨夷臯。 養由氏:楚大夫養由基之後。 安期氏:英賢傳:安期生,古仙人。漢有安期生,蒯通友人。 沐蘭氏:望出任城。 端木氏:端木賜,仲尼弟子。 姑布氏:趙簡子時姑布子卿,善相,見史記。又漢有姑布子。望出東平。 黔婁氏:列女傳:黔婁先生,古賢士。 中梁氏:姓氏英賢傳:古隱者中梁之後。 中野氏:子姓。潛夫論:宋微子之後。楚文王御史中野彪。 室中氏:漢書藝文志:有室中周,著書十篇。王莽時室中公避地漢中。漢功臣表:清簡侯室中同,傳封四代。 路中氏:漢書:路中大夫之後。 步叔氏:家語:步叔乘,齊人,仲尼弟子。 石作氏:姓氏英賢傳:石作蜀,仲尼弟子,見史記。 古野氏:晏子春秋:齊景公勇士也。一作古冶。 壤駟氏:家語:壤駟赤,秦人,仲尼弟子。 合博氏:漢書功臣:昔侯合博胡害,曾孫興,昭帝時將軍。 漆雕氏:史記:漆雕徒父、漆雕開、漆雕哆,並仲尼弟子。 空相氏:史記:商後有空相氏。晉惠時有空相機。 京相氏:見英賢傳。望出濟南。晉京相璠,作春秋土地名三卷。 馬矢氏:漢有大司徒馬宮,本馬矢氏。 馬適氏:英賢傳,漢有畢梁侯馬適育,漢功臣馬適求,聚黨討王莽,見害。 巫馬氏:史記:巫馬施,字子期,仲尼弟子。 關龍氏:夏桀時忠臣關龍逢之後。 青烏氏:漢青烏子,善術數。神仙傳:有青烏公。 羊角氏:列女傳:有羊角氏。 苑羊氏:左傳:莒大夫苑羊牧之後。 羺羊氏:左傳:衛石磚宰羺羊肩。 浩羊氏:風俗通:齊大夫浩羊嘉。 長魚氏:左傳:晉有長魚矯。 昭沙氏:一作昭涉。史記功臣表:平州侯昭沙掉尾。 樂王氏:晉大夫樂王鮒之後也。漢有郎中樂王茂。 泠州氏:左傳:周泠州鳩之後。 老萊氏:老萊子,楚賢人,著書。 列御氏:鄭穆公時,列御寇,著書。 瞻葛氏:英賢傳:有熊氏之後。世本:宋景公時有瞻葛祁,為大夫。 瑕呂氏:左傳:晉有瑕呂飴甥。 鉤(金勾)弋氏:英賢傳:漢昭帝母鉤弋夫人,又為鉤弋氏。神仙傳:有鉤戈君。 呂管氏:英賢傳:漢鉅鹿都尉呂管次祖,中山人。 陵終氏:王莽曾祖翁孺與東平陵終氏有怨。 邑裘氏:衛大夫邑裘氏之後。 縣潘氏:衛大夫柳莊卒,君贈邑裘、縣潘二邑,書納諸棺,見禮記。 屠岸氏:晉屠岸賈,見史記。 函冶氏:英賢傳:後漢黃門侍郎函冶子覺。 洞沐氏:漢有洞沐孟陽,善易。 甫爽氏:世本:宋大夫甫爽之後。 安是氏:英賢傳:晉厲公大夫安是叔施。 遫僕氏:漢校尉遫僕多,見霍去病傳。 補祿氏:英賢傳:晉惠帝時殿中中郎補祿彪。 游棣氏:英賢傳:游棣子,著書一篇,言法家事。/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十三、通志卷三十氏族略第六同名異實第一 同名異實第一。改氏第二。改惡氏第三。漢魏受氏第四。變夷第五。右二變字夷。右三字變夷。變於夷第六。別族第七。避諱第八。音訛第九。音訛第九。省言第十一。避仇第十二。生而有文第十三。 氏族略第六 同名異實第一 夏氏有二,夏後之後,以國為氏。陳宣公之子子夏之後,以字為氏。 商氏有二,成湯之後為商。衛鞅封商君,其後亦為商。 秦氏有三,秦國為秦氏。魯有秦邑,亦為秦氏,秦非是也,楚又有秦商。 管氏有二,叔鮮之後,以國為氏,出自文王。又齊管仲,出自穆王。 畢氏有二,畢公高之後為畢。後魏出連氏、改為畢。 于氏有三,周武王之子邘叔之後,或去邑為於氏。後魏萬紐於氏,改為於。又淳于氏,避唐諱改為於。 胡氏有二,周之胡國為胡氏。後魏紇骨氏,亦為胡氏。 齊氏有二,太公之後,以國為氏。衛大夫齊子之後,以字為氏。 楚氏有二,鬻熊之後,以國為氏。魯林楚之後,以名為氏。 陳氏有四,舜之後,以國為氏也。又白氏,隋初改為陳,此萬年之陳也。又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嗣,此廣陵之陳也。又侯莫陳之後,亦改為陳氏。 朱氏有三,邾子之後,去邑為朱。又渴燭渾氏、可朱渾氏,並改為朱。 婁氏有二,邾婁之後也。又疋婁氏,改為婁氏。 兒氏有二,郳氏去邑為兒。又賀兒氏,亦改為兒。 越氏有三,勾踐之後,以國為氏。又有越疆氏,改為越氏。又有越質結氏,改為越氏。 薛氏有三,奚仲之後,以國為氏。又叱幹氏,改為薛。又有遼西薛氏。 沈氏有二,沈子逞之後,以國為氏。又楚莊王之子公子正,封於沈鹿,其後以邑為氏。 徐氏有二,若木之後,以國為氏。又一族出於黃帝十四姓。 云氏有二,邡(方改云)國之後,去邑為云。又後魏牒云氏,改為云。 禹氏有二,鄅國去邑為禹。又夏禹之後,以名為氏。 羅氏有二,妘姓之後,以國為氏。又有叱羅氏,改為羅。 夔氏有二,熊摯之後,以國為氏,又天竺亦有夔氏。 夷氏有四,夷詭諸之後為夷氏。又逸民夷逸,齊大夫夷仲年,邾大夫夷射姑之後,皆以名字為氏。 須氏有二,密須之後為須。須句之後亦為須。 向氏有二,祁姓之後,以國為氏。又宋公子肸,字向,以字為氏。 葛氏有三,嬴姓之後,以國為氏,又葛天氏之後,亦為葛氏。後魏賀葛氏,改為葛。 會氏有二,鄶國去邑為氏。又會乙之後,亦為會氏。 辛氏有三,莘氏訛為辛,又計然本姓辛。又周有項亶,賜姓辛氏。 譚氏有二,子爵,以國為氏。又巴南六姓,有譚氏。 冀氏有二,冀國之後,以國為氏。晉滅冀以為邑,氏食之,為冀芮,子孫以邑為氏。 鬲氏有二,有鬲之國,以國為氏。又商人膠鬲,以名為氏。 顧氏有二,顧國,夏、商諸侯也。又句踐之後,別封顧餘,以邑為氏。 共氏有三,共者,商之侯國也,其後以國為氏。鄭公子段曰共叔,晉太子申生曰共君,並以諡為氏。 龔氏有三,恭國,箱書作龔。又晉大夫龔堅之後也。又漢巴郡蠻酋有龔氏。 洪氏有三,共氏改為洪氏。又豫章弘氏,避唐明皇諱改為洪。 彭氏有二,大彭之國為彭氏。祝融之後八姓,亦有彭氏者。 祭氏有二,周公之後,以國為氏。又鄭有祭邑,祭仲足其後也。 毛氏有二,毛伯聃之後,以國為氏。又有北代之族,世為酋長。 劉氏有五,堯之後有劉累,為劉氏。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亦為劉。漢賜項氏、婁氏並為劉氏。又匈奴之族,從母姓劉。 荀氏有二,荀本侯國也。又晉荀林父,以邑為氏。 丙氏有二,邴豫之後,或去邑作丙。又李陵降匈奴,裔孫歸魏,見丙殿,因賜氏焉。 蒍氏有二,董章之後,亦作蒍,以邑為氏。晉士蒍之後,以字為氏。 裴氏有二,秦非子支孫,封裴鄉,以鄉為氏。又西域有裴氏。 孫氏有三,衛公子惠孫之後,以字為氏。又楚有羋姓之孫。齊有媯姓之孫,皆以字為氏。 南氏有三,衛公子郢字子南,其後為南氏,又楚有子南氏,亦為南氏,並以字為 氏者。晉有南氏,以鄉為氏。 孔氏有三,宋孔父嘉之後也。又衛有孔氏,為世卿。鄭亦有孔氏,皆以字為氏者。 董氏有二,董父之後,以字為氏。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以姓為氏。 成氏有二,楚若敖之後,以字為氏。又周有成氏。 孟氏有二,魯慶父之後,為孟氏。又衛公孟縶之後,亦為孟氏。 仲氏有二,魯慶父曰共仲之後,為仲氏。又宋莊公之子子仲之後,亦為仲氏。
叔氏有四,魯叔牙之後。魯文公之子叔(月兮)之後。八凱叔達之後。晉叔向之後。並以叔為氏。 季氏有二,魯公子季友之後也。又陸終之子季連,亦為季氏。 伯氏有二,晉中行伯之後也。或言伯益之後,亦為伯氏。 士氏有二,隰叔為晉士師,以官為氏。又有士季氏之後,以字為氏。 山氏有二,烈山氏以山為氏。而周有山師之官,以官為氏。 任氏有三,黃帝二十五子,得姓為任者,其後以姓為氏。又顓帝少子陽封於任,其後以國為氏。又任為風姓之國,大昊之後也,亦以國為氏。 偃氏有二,有偃氏之國,後為偃氏。又臯陶之後,姓偃,亦以姓為氏。 宣氏有二,魯叔孫僑如諡宣伯,與宋宣公之後,並以諡為氏。 稷氏有二,后稷之後有稷氏。漢稷嗣君叔孫通支孫,亦為稷氏。 改氏第二 婁氏、項氏,漢並賜劉氏。 酈食其曾孫,漢賜以食其為氏。元孫武,平帝時為侍中,復改侍其。 晉州稽胡,晉初賜呼延氏。 項氏,後周賜辛氏。 獨孤屯本姓李,從齊神武,沙苑戰敗,為柱國獨孤信所擒,配為士伍,賜獨孤氏。 章仇禿發氏,歸後魂,太武賜源氏。 章仇大翼,隋楊帝賜盧氏。 唐傅遊藝,賜武氏。 唐徐氏以勣,邴氏以元紘,安氏以抱玉,杜氏以伏威,胡氏以大恩,弘氏以播,郭氏以子和,麻氏以延昌,鮮于氏以叔明,安氏以元諒,張氏以寶臣,阿希布氏以懷遜,阿跌氏以光進,舍利氏以奉國,董氏以忠臣,羅氏以德雋、以藝,朱邪氏以國昌,並由立功賜李氏,從國氏也。 暨佐時,唐上元准制改為周。 媯氏,改為姚氏。 袁氏,改為衡氏。 裴氏,改為壘氏。 羊舌氏,改為吉氏。 結氏,改為羊氏。 閻氏,改為盧氏。 辛氏,改為計氏。 鐵伐氏,赫連勃勃以其本宗支庶非正統,並為鐵伐氏。 氏氏,孔融(言朝)氏儀,以氏字民無上,遂改為是氏。 梁鴻氏,改為運期氏。 馬夭氏,改為馬官氏。 渾沌氏,改為屯氏,去水。 屈全氏,裔孫仕後魏,以自南方、乃加南,或作男。 謝服為鴻臚卿,後漢末出征,嫌其名姓孫祥,乃改為射咸。 京房本姓李,吹律定姓,改為京氏。 改惡氏第三 蕭氏,齊武帝以巴東王子響叛逆,改為峭氏。 馬氏,以何羅逆誅,馬後惡之,改為莽氏。 梟氏,隋楊帝誅楊玄感,改為梟氏。 勃氏,梁武帝改豫章王綜為勃氏。 黥氏,淮南王英布少時以罪被黥,遂為黥氏。 蝮氏,唐乾封元年,改武淮良為蝮氏。 劉誕謀逆,貶為留氏。 漢魏受氏第四 臣謹按:成周以國命氏,漢則稱郡國者亦有之。 楚元王交之子劉富,初封休侯,更封紅侯,其後遂為紅氏。 楚懷王孫心都郴,其後遂為郴氏。番(音婆)氏,因吳芮封番君,支孫氏焉。櫟陽氏,後漢景丹封櫟陽侯,曾孫分,避亂隴西,因封為氏。周陽氏,漢淮南王舅趙兼封周陽侯,子由,為河東尉,因封為氏。東陵氏,因邵平之封,子孫遂以為氏。廣武氏,因李左車之封,子孫遂以為氏。冠軍氏者,因霍去病之封也。信都氏者因張敖之封也。武疆氏者,因後漢王梁之封也。靳氏者,姓苑云:蘄春侯之後,鄮氏者,姓纂云:越人以郡為姓,今明州鄮縣是也。如此之類,是為以郡命氏者也。 春秋之時,冀芮居冀地,潁考叔居潁谷,介之推、燭之武,並以地命氏者。漢四皓亦然。如期綺里季,居於綺里也,其後有綺氏,亦有綺里氏。角甪里先生,居於甪里也,其後有甪氏,亦有甪里氏。少康之後,漢初徙居嵇山,遂為嵇氏。後漢鮭陽鴻,為少府,居鮭陽,遂為鮭氏。鮭音圭。如此之類,漢亦多矣,是為以地命氏者也。
成周以邑命氏,漢、魏亦有之。揭陽氏者,因漢功臣安道侯揭陽定為揭縣令,因氏焉。泉氏,因全琮之孫暉,魏封南陽侯,食封白水,遂改為泉氏。如此之類,是為以邑命氏者也。 三代之時,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按漢郊祝志:汾陰人無錦,粵人勇之。是亦有名無氏者,蓋錦為工技之賤,勇之為蠻夷之賤也。 臣謹按:亡氏之賤,漢猶有之,受氏之道,漢、魏猶傳,略載一二,以備考古。漢、魏之後無所聞,惟用古姓氏耳。 變夷第五 賀魯之為周。賀葛之為葛。是婁之為高。叱盧之為祝。口孫之為冠。如稽之為緩。 去斤之為艾。是賁之為封。叱奴之為狼。吐難之為山。古孫之為侯。出連之為畢。 乞扶之為扶。那婁之為婁。是連之為連。俟畿之為俟。可單之為單。紇骨之為骨。 遝盧之為遝。莫千之為郃。屈突之為屈。俟亥之為亥。俟畿之為畿。賀兒之為兒。 叱利之為利。叱李之為李。柯拔之為柯。叱羅之為羅。那莫之為莫。莫輿之為輿。 費連之為費。費羽之為羽。黜弗之為弗。莫盧之為盧。爾綿之為綿。解毗之為解。 奇斤之為奇。統萬之為萬。統嵇之為嵇。安遲之為安。輾遲之為展。馝邘之為邘。 如羅之為如。薄奚之為古。若干之為荀。咎盧之為咎。姒先之為姒。渴侯之為紙。 拔略之為蘇。紇幹之為幹。乙弗之為乙。步鹿之為步。屋不之為房。車焜之為車。 普周之為周。高護之為李。茙眷之為茙,又為眷。莫蘆之為蘆,或為盧。 邱林之為林,又為邱,邱敦亦為邱。副呂之為副,又為呂,叱邱亦為呂。 就賴之為就,菟賴亦為就。溫狐之為溫,溫盆亦為溫。阿伏之為阿,阿賀亦為阿。 紇單之為紇,紇奚亦為紇。羽真之為高,楚婁亦為高。是云之為是,是奴亦為是。 蓋婁之為婁,疋婁亦為婁。俟力之為鮑,俟力代亦為鮑。 烏丸之為桓,阿鹿恆亦為桓。可地之為延,可地延亦為延。 俟奴之為俟,俟伏斤亦為俟。費羽之為羽,拂羽亦為羽。 黜弗之為弗,燕弗亦為弗,鐵弗亦為弗。吐門之為門,叱門亦為門,庫門亦為門。 拓跋之為元,紇骨亦為元,是云亦為元,景氏亦為元。阿單之為單,渴單亦為單。 悉云之為云,有連亦為云。賀蘭之為賀,賴氏亦為賀。 右二變字夷 吐穀渾之為渾。俟呂鄰之為呂。沒鹿回之為竇,紇豆陵亦為竇。 萬紐于之為於,勿忸于亦為於。斛瑟羅之為羅,破多羅亦為羅。 溫石蘭之為石,烏石蘭亦為石,又為烏。步六孤之為陸。 邱穆陵之為穆。阿伏幹之為阿。普陋茹之為茹。拔烈蘭之為梁。烏落蘭之為蘭。 宿六斤之為宿。庫若干之為幹。扈地幹之為扈。俟伏斤之為斤。地駱拔之為駱。 郁原甄之為甄。若口孫之為冠。破多羅之為潘。破落那之為都(者改舟)。 步鹿如之為鹿。阿史部之為史。沒路真之為路。譬歷辰之為辰。紇突鄰之為鄰。 骨咄祿之為祿。大利稽之為郃。俟力代之為俟。大洛稽之為稽。俟伏斤之為伏。 壹(豆鬥)眷之為明。步鹿斤之為步。獨孤渾之為杜。庫俗(喜改辱)官之為庫。 奚什盧之為盧。渴燭渾之為朱。莫胡盧之為陽。 右三字變夷 臣謹按:代北之人,隨後魏遷河南者,後魏獻帝為之定姓為複姓,或為三字姓,或為四字姓。其音多似西域梵書,有二合、三合、四合者,皆指一字之音,故孝文用夏變夷,革以華俗,皆改為單字之姓。又孝文詔,南遷者死不得還,即葬洛陽,故虜姓皆在河南。又按:其書曰河南官氏志者,蓋優代北之人隨後魏南遷,因作其書而為之志。又按:孝文之時咸改單姓,惟賀若氏孫改,及乙旃氏改為叔孫,拔拔氏改為長孫。 變於夷第六 閻慶之為大野氏。辛威之為普屯氏。韓裒之為俟呂鄰氏。李粥之為徒柯氏。 田弘之為紇幹氏。王雄之為可頻氏。王熊之為拓王氏。蔡氏之為大利稽氏。 陰氏之為邱目陵氏。張氏之為叱羅氏。周氏之為車非氏。南氏之為宇文氏。 臣謹按:後周宇文氏以其起於夷虜,故欲變夏為夷,以夷為貴也。然官制一遵三代,而姓氏用夷虜,何相反之如是。 別族第七 魯季氏,自季孫行父以至季孫疆,大宗也,故稱季孫。如季公鳥、季子差、季寤之類,但稱季者,所以別支庶。 叔氏之大宗亦稱叔孫,其支庶稱叔仲氏又曰仲壬、孟丙亦是也。 仲氏之大宗亦稱仲孫氏,其支庶則稱南宮氏、南氏、子服氏, 臧氏之大宗稱臧氏,至於臧會氏、臧文氏,皆支庶之別系,其所自出之祖。 傅餘氏者,傅氏餘子之族也。 韓餘氏者,韓氏餘子之族也。 謁餘氏,謁冠氏餘子之族也。 成湯之後為殷氏,又有北殷氏。 后稷之後為周氏,又有西周氏,又有周生氏。 舒氏之族,見於當時者,一曰舒,二曰群舒,三曰舒蓼,四曰舒庸,五曰舒鳩,六曰舒鮑。 斟氏之族,見於當時者,一曰斟,二曰斟鄩,三曰斟灌,四曰斟戈,五曰介斟。 荀氏之族,見於後世者,有田氏,有程氏,有輔氏,有智氏。 田氏之族,見於後世者,有第二,有第五,有第八。 顓臾之族三,有顓臾,有去臾為顓,有去顓為臾。 密須之族三,有密須,有去須為密,有去密為須。 葛氏居於諸邑者為諸葛。 里氏居於相城者為相里。 避諱第八 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帥氏。 宋以武公名司空,改為司功氏。晉以俗侯名司徒,改為司城氏。 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爽氏避漢元帝諱,改為盛氏。 莊氏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氏。慶氏避漢安帝父諱,改為賀氏。 弘氏避唐明皇諱,改為洪氏。淳于氏避唐憲宗諱,改為於氏。 啖氏避唐武宗諱,改為澹氏。敬氏避宋諱,改為文氏,又為恭氏。 恆氏避宋諱,改為常氏。 音訛第九 陳氏為田氏。韓氏為何氏。莘氏為辛氏。黨氏為掌氏。歐氏為區氏。戴氏為載氏。 蠻氏為瞞氏。虢氏為郭氏。呂氏為甫氏。郯氏為談氏。姒氏為似氏。苦氏為庫氏。 雷氏為盧氏。恭氏為共氏。共氏為洪氏。 王孫賈之後亦為古孫氏者,賈近於古故也。 苦成子以成子食苦邑,故以為氏,後訛為古成,又為庫成。 慕容氏為慕輿氏。 賀遂氏為賀悅氏。 夫餘氏為鳧臾氏。 吾邱氏為虞邱氏。 毋邱氏為曼邱氏。 申徒氏為申屠氏。 鄫氏為繒氏。 穆氏為繆氏。 簡雍本姓耿,幽州人,以耿為簡,遂為簡氏。 省文第十 鄣之為章。邴之為丙。郲之為來。鄟之為專。鄩之為尋。邵之為召。郈之為後。 鄶之為會。鄅之為禹。邞(夫改云)之為云。鄶之為曾。郳之為兒。邾之為朱。郕之為成。郇之為荀,去邑。橋之為喬,去木。理之為里,去玉。 譚之為覃,去言。熊之為能,去火。 省言第十一 盧蒲之為盧。閭邱之為邱。即墨之為即。鍾離之為鍾。馬服之為馬。褚師之為褚。 毋邱之為毋。司寇之為寇。宗伯之為宗。謁冠之為冠。主父之為主。 避仇第十二 端木賜之後改為木氏,又為沐氏。墨台之後改為墨氏,又改為怡氏。 刁氏之後改為劦。伍氏之後改為五。巴氏之後改為杷。鞠氏之後改為鞠。 譚氏之後改為覃。仇氏之後改為求。銅鞮氏之後改為透(秀改帝)。 馝邘氏之後改為邘。滕氏之後改為騰。秣氏之後改為末。陸氏之後改為褥。 郜氏之後改為浩。胙氏之後改為作。杞氏之後改為抱。樓氏之後改為蓋。 薛氏之後改為(薛木)。棘氏之後改為棗。凡氏之後改為泛。 鮮卑氏之後改為庫狄。圈氏去日為卷氏。章氏避仇為章仇氏。 (足束)氏避王莽之難,去足為束。又云,(足束)廣之曾孫彥,避王莽於太原,改為太傅。牛金之子逃難改為牢,後改寮,後又為牛氏。 臣謹按:避仇之諡多非,或省文,或訛音,何必為避仇也。據皇甫諡云:凡氏遭秦亂,避地添水為汎氏,此何所憑哉?凡氏者,凡伯之後,以國為氏。汎者,周之邑也,其大夫食采於此,其後之人以邑為氏。自是兩家源流,應知避地改姓之諡多附會。然(足束)廣之後為束,為太傅,牛金之後為牢,為寮,此又為避地之事明矣。 生而有文第十三 武氏:唐元和姓纂云: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 南氏:姓源韻譜云:盤庚妃姜氏,夢龍人懷,孕十二月而生,手把南字,長封荊州,號南赤龍。 鮮於氏:鮮於血脈譜云:子仲之子曰文,生而有文在手,左曰魚,右曰羊,及長封漁陽,為燕附庸。 閻氏:唐表云,昭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閻,康王封於閻城。 臣謹按,左氏謂季友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友,因以命之,每以其誕也,後人由此復廣其道焉。且武氏者,以諡為氏。南氏者,以字為氏。鮮于者,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支子仲食采於於,故有鮮於氏。閻氏者,武王封太伯曾孫仲奕於閻鄉,故有閻氏。安得無稽之言流於後世。大抵氏族之家言多誕,博雅君子孫可不審。「通志卷三十/宋右迪功郎鄭樵漁仲撰/95/11/7/詹招琳校對/編輯/」/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十四、氏族典第十二同姓異派 同姓異派【按,此即通志所載,同名異實也。今摘其未見通志者,錄於左方。】 同姓異派【按,此即通志所載,同名異實也。今摘其未見通志者,錄於左方。】 權氏有二:顓帝後楚王滅權,子孫為權氏;又鬥(鬥亞斤)縉尹權氏焉。 戴氏有二:戴國為鄭所滅,子孫以國氏;又宋戴公後以謐為氏。 顓臾氏有三:伏羲之後封顓臾,子孫以國氏;又或顓或臾各氏。 廖氏有二:一廖叔安後;一為文王子伯廖後【姓匯不載。】 梁氏有二:伯益後,封于梁,以國氏;又拔列蘭氏改梁氏。 蘇氏有二:祝融後,陸終生昆吾,封於蘇,以國氏;又拔略氏改蘇氏。 樊氏有二:仲山甫食釆於樊,以邑氏;又商七族有樊氏, 路氏有四:路子,以國氏;又黃帝封支子於路;又堯封帝摯之子元,元於中路,子孫皆以國氏;又設路真氏改路。 緱氏有二:周卿士食釆邑,以邑氏;又渴侯氏改緱氏。 續氏有二:晉大夫孤鞠,居以釆邑氏;續又舜七友續牙之後。 東陵氏有二:齊景公時有隱居東陵者,因為氏;邵平封東陵候,子孫氏焉。 費氏有二:夏禹後封費邑,以邑氏;又費廉氏改費氏。 祁氏有三:晉獻公孫英,食釆於祁,遂以為氏;又隰叔後;又黃帝後。 步氏有二:一晉公族氏後;一步陸氏改步氏。 渠丘氏有二:莒君居渠丘,故氏焉;又漢彭城王後,亦氏渠丘。 諸葛氏有二:葛伯之後,居諸縣為諸葛;有熊氏之後有,詹葛氏訛為諸葛。 楊氏有六,唐叔虞後,封楊,以封氏;又為周宣王子尚父,封後為氏;又周景王後;又晉公族,楊食邑於羊舌,凡三縣,一曰楊氏;又楊突,周賜姓獨孤氏,隋復本姓;又有莫胡盧,改楊氏。 州氏有二:晉州綽州賓後;又淳于氏稱州公,共後亦為州氏。 鄂氏有二:晉鄂侯之後;又巴郡七性,鄂其一也。 元氏有五:衛元喧之後,食邑於元,以邑氏;又拓拔氏、紇腎氏、是云氏、景氏,俱改為元氏。 常氏有二:衛康叔支孫,食邑於常,以邑氏;又黃帝臣常先之後。 京氏有二:鄭武公少子段,封於京,以邑氏;又李氏改京氏。 盧氏有六:齊大公後,食采於盧,以邑氏;又盧葛氏出自桓公,亦為盧;又莫盧氏改為盧;又范陽雷氏訛為盧;又三原閭氏改島盧;又章仇大翼,隋煬帝賜姓盧。鮑氏有三,禹後食釆於鮑,以邑氏;又陰康氏改為飽;力伏氏亦為鮑。 屈氏有二:屈瑕食邑於屈,以邑氏;又屈突氏改屈氏。 陰氏有三:夷吾六代孫為陰大夫,以邑氏;又陰康氏之後;又後周賜姓丘曰陰氏。 鹿氏有二:趙大夫食釆五鹿,因氏;又阿應元氏改為鹿氏。 裴氏有三:伯益之後封裴鄉,以鄉氏;又晉平公封顓帝裔於裴中,號裴君,子孫以為氏;又唐開元右驍衛大將軍疏勒王裴夷健之後。 陸氏有二:田敬仲之後,封平原陸鄉,以鄉氏;又代北有部落大人號赤陸孤氏,後魏孝文遷洛陽改陸氏。 麋氏有二:楚大夫受封於南陽麋亭,以亭氏;又工尹麋之後,以名氏。 稽氏有二:夏少康封子季舒於會稽,遂為稽氏;又統稽氏改稽氏。 關氏有二:一關令尹喜之後;一夏大夫關龍逢之後。 丘氏有三:太公都營丘支庶,以地氏;又丘林氏、丘敦氏並改丘氏。 艾氏有二:大夫艾孔之後;又河南官氏志,艾斤氏改艾氏。 申屠氏有二:申侯後居安定屠原,以地氏;又申徒氏改申屠氏。 門氏有四:周祖公卿之子入王端門,教以六藝,謂之門子,其後為氏;又河南官氏志有叱門氏、吐門氏、庫門氏並改門氏。 無婁氏有二:莒子無婁之後;又無婁先生之後。 漆氏有三:鄋瞞之國姓漆,又為氏;又漆室女後;又漆雕開後,亦單為漆氏。 林氏有二: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因以為氏;又比干子堅,逃長林,遂為氏;又丘林氏改為林。 家氏有二:家父後,以字氏;又魯有子家氏,亦為家氏。 吉氏有二:尹吉甫之後;又姞氏改吉氏。 奇氏有二:伯奇之後,以王父字氏;又河南官氏志,奇斤氏改奇氏。 胥氏有二,晉大夫胥恆後,以字氏;又赫胥氏後亦為胥氏。 石氏有二:靖伯之孫石碏,有功於衛,世為衛大夫,其後以字氏;又烏石蘭氏改石氏。 靈氏有三:宋大夫子靈之後;又文公之子公子圍龜,字子靈,以字氏;又齊靈公之後,以諡氏。 乙氏有二:湯字天乙,支孫因以王父字氏;又河南官氏志,乙弗氏改乙氏。 賀氏有三:即墨氏也,漢慶質避諱改賀氏;又賀蘭氏、賴氏氏並改賀氏。 顏氏有二:邾夷父,字顏公,子孫以為氏;又王儉譜云:顏氏出自魯侯伯禽,支庶食釆顏邑,因氏焉。 潘氏有二:楚之公族,以字氏;又破羅多氏改潘氏。 昊氏有二:昊英氏之後;一云少昊之後。 甲氏有二:太平之後;又鄭大夫石甲之後。 龍氏有二:舜臣龍為納言,以名氏;又童父己姓,以能畜龍,故錫氏為拳龍氏,子孫以為氏。 輿氏有二:周大夫伯輿後,以王父字氏;又莫輿氏改輿氏。 晁氏有二:周景王子,王子朝後;又衛大夫史晁後。 孤氏有二:周平王子,王子孤後,以名氏;又唐叔後世為晉卿。 萬氏有三:畢萬後,以名氏;又芮伯萬之後;又吐萬改萬氏。 蘭氏有三:鄭穆公,名蘭,以王父名氏;又南匈奴四姓有蘭氏;又河南官氏志,烏蘭氏改蘭氏。 高氏有四:公子高之後,以名氏;又惠公之子析,字子高,亦為高氏;又高麗羽真氏改高氏;又是婁氏改高氏。 駱氏有二:齊大公之後,公子駱,以名氏;又地駱捘氏改駱氏。 奚氏有二:奚仲之後;又薄奚氏改奚氏。 督氏有二:末大夫華督父之後,以名氏;又巴郡蠻酋有督氏。 和氏有二:羲祁之後,以名氏;又後魏,素和氏次和氏。 由氏有二:由余相秦,子孫氏焉;又楚王孫由丹亦為由氏。 渾氏有三:渾良夫之後;又吐谷渾氏改渾;又唐表,渾氏出自匈奴渾邪王,隨拓拔氏徙河南,因以為氏。 狠氏有二:晉大夫狠瞫之授;又叱奴氏改狠氏。 顛氏有二:周太顛後;又晉大夫顛頡後。 柯氏有二:吳公子柯盧後;又柯拔氏改柯氏。 苟氏有二:黃帝後有苟實、苟參或以河內多枸杞,因以為氏;又若干氏改苟氏。 古氏有二:古公亶父之後;又吐奚氏改古氏。 左氏有二:齊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為氏;楚有左史官亦為左氏。 單氏有三:可丹氏改單氏;又阿單氏、渴丹氏俱改單氏。 雲氏有二:縉雲氏之後;又連宥氏改雲氏。 烏氏有三:少昊氏以鳥名官,以世功命氏;又唐表,烏餘之裔;又烏石蘭改烏氏。 史氏有二:周大夫史佚後,以官氏;又阿史那氏改史氏。 山氏有三:周山師,掌山林之官,以官氏;又烈山氏後;又吐難氏改山氏。 寇氏有三:周蘇忿生為司寇,子孫以官氏;又衛康叔為周司寇,支孫以官氏;又後魏,若口引氏為寇氏。 宗氏有二:周大夫宗伯後,以官命氏;又楚少子宗家於南陽,以王父字氏。 衡氏有三:伊尹為湯阿衡,子孫以衡為氏;又魯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氏;又袁氏改衡氏。 阿氏有三:伊尹為阿衡,支孫以官氏;又阿伏氏、阿賀氏改次阿氏。 庫氏有二:漢,倉氏、庫氏,以官氏;又庫(人辱)官氏改庫氏。 僕氏有二:周禮僕人之後;又僕蘭氏改僕氏。 皇氏有二:三皇之後氏焉;又皇甫充石之後,以字氏。 侯氏有三:魯侯湣之後,子孫適他國,稱侯氏,以爵為氏;又夏后氏之裔;又古列氏改侯氏。 陶氏有三:陶唐氏之後氏焉;又虞思為陶正亦氏焉;又左傳商人七族有陶。 卜氏有二:周禮卜人氏;又須卜氏改卜氏。 竇氏有二:少康母逃出自竇,支孫以竇為氏;又鮮卑賜姓紇豆陵氏,後魏帝孝文改竇氏。 車氏有二:田子秋號車丞相,子孫氏焉;又後魏疏屬車焜氏改車氏。 桓氏有三:齊桓公後,以諡氏;又宋桓公後,向魋亦為桓氏;又烏桓氏改桓氏。 穆氏有二:宋穆公後;又丘穆陵氏改穆氏。 宣氏有二:叔孫僑諡宣伯,以諡氏;又宋宣公後。 靖氏有二:單靖公後,以諡氏;又齊田氏族靖郭君後。 利氏有二:楚公子食采於利後,以為氏;又叱利氏改利氏。 木氏有二:端木賜之後,避仇改木氏;又百濟八姓,其五曰木氏。 箕氏有二:一夏世箕伯之後,姚姓也;一紂叔箕子之後,子姓也。 一曰以國為氏【按,三十二類,俱同通志,故止錄其新增者。】 一曰以邑為氏。三曰以鄉為氏。四曰以亭為氏。五曰以地為氏。六曰以姓為氏。七曰以字為氏。八曰以名為氏。九曰以次為氏。十曰以族為氏。十一曰以官為氏。十二曰以爵為氏。十三曰吉德為氏。十四曰以凶德為氏。 毒。厲。虺。 十五曰以技為氏。十六曰以事為氏。十七曰以謐為氏。十八曰以爵系為氏。十九曰以國系為氏。二十曰以族系為氏。二十一曰以名氏為氏。二十二曰以國爵為氏。二十三曰以邑系為氏。二十四曰以官名為氏。二十五曰以邑謐為氏。二十六曰以謐氏為氏。二十七曰以爵謐為氏。二十八曰代北複姓。二十九曰關西複姓。三十曰諸方複姓。三十一曰代北三字姓。三十二曰代北四字姓。 三十三曰蒙古七十二種(見傅考)今增七宇、八字二種。 外刺。 阿剌刺。 晃忽攤。 兀魯兀。 別刺歹。 怯烈歹。 禿別歹。 曲呂律。 搭搭兒。 哈荅吉。 散兒歹。 乞要歹。 列木歹。 兀羅歹。 蠻歹。 木乞歹。 外兀歹。 外抹歹。 怕要歹。 抯(且改旦)古歹。 外刺歹。 許大歹。 晃兀攤。 別速歹。 忙兀歹。 塔塔歹。 兀魯歹。 撤木歹。 滅里吉。 荒吉歹。 木里歹。 忙吉歹。 入憐歹。 哈荅歹。 扎刺兒歹。 列里養賽。 瓷吉剌歹。 末吉列思。 郭見刺思。 八魯刺忽。 也里吉斤。 扎刺只刺。 脫里別歹。 顏不花歹。 散木兀歹。 滅里吉歹。 別帖里歹。 那顏吉歹。 亦乞列歹。 合忒乞歹。 阿兒刺歹。 末里乞歹。 顏不草歹。 木溫塔歹。 那顏乞歹。 扎馬兒歹。 兀羅羅歹。 荅荅兒歹。 外抹歹乃。 朵顏別歹。 察里吉歹。 八魯忽歹。 忽神忙兀歹。 阿大里吉歹。 也可抹合刺。 阿塔里吉歹。 阿塔力吉歹。 忽神塔一兒。 也可林合刺。 阿火里力歹。 列帖乞乃蠻歹。 孛思忽兒弘吉刺(七字姓。) 玉耳別里伯牙吾牙(八字姓。) 三十四曰邑目三十一種。 欽察。 唐兀。 阿速。 禿八。 康里。 回回。 夯力。 貴亦。 吟剌魯。 若里魯。 刺乞歹。 赤乞歹。 畏吾兀。 乃蠻歹。 阿兒渾。 合魯歹。 火星刺。 撒里哥。 禿伯歹。 雍古歹。 密赤思。 苦魯丁。 匣剌魯。 禿魯花。 火里刺。 甘木魯。 撒里哥。 拙兒察歹。 乞失迷兒。 哈刺吉荅歹。 禿魯八歹。 三十五曰金人姓氏。 完顏(華言王)。 烏古論(商)。 乞石烈(高)。 徙單(杜)。 兀頻(朱)。 蒲察(李)。 顏盞(張)。 石抹(蕭)。 奧屯(曹)。 移刺(劉)。 斡勒(石)。 納刺(麋)。 夾谷(仝)。 裴滿(麻)。 斡准(趙)。 阿典(雷)。 溫敦(空)。 吾魯(惠)。 抹顏(孟)。 都烈(張)。 散荅(駱)。 僕散(林)。 木虎(董)。 玄奚烈(郎)。 溫迪罕(溫)。 孛木魯(魯)。 尼忙古(魚)。 阿旦侃(何)。 鳥林荅(蔡)。 呵不荅(由)。 古里甲(汪)。 三十六曰裔雜姓。 匈奴單于姓攣鞮氏,其大臣曰呼衍氏、爾氏、須卜氏,其後冒漢姓為劉氏,又為赫連氏,遠屬為羯曰石氏,在遼東塞外曰宇文氏,在北涼為沮渠氏俱稱帝。 鮮卑祖有熊氏,在燕為慕容氏,在魏為拓跋氏,皆稱帝。在隴西為乞伏氏,河西為禿髮氏,皆稱王。慕容之先,吐魯渾蠕蠕郁久閭托跋氏。 高車,一云:旬奴種有,狄氏、袁及、斛律氏、解批氏、異氏、其斤氏,其族有十二姓,泣伏利氏、叱盧氏、乙旃氏、阿崙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羅氏、乞表氏、右外沛氏、突厥阿史那氏、薛延陀壹利吐氏、契丹世里氏(華言耶律。) 回紇,一云:匈奴種有,藥羅葛氏。 沙陀,初,無氏後冒李為後唐,此皆北方之盛者也。 羌種有姚氏,帝後秦有楊氏,王仇池。 奚種在金時有,遙里氏、伯德氏、奧里氏、梅智氏、揣氏。 氐種為,蒲氏、苻氏、王泰、氐羌俱西方之盛者也。 女直,為完預氏稱帝曰金,此東方之盛者也。 韃靼,名奇渥溫氏,帝中國曰元,此北方之尤盛者也。 按,諸姓氏有所系者,皆載於此,其不知所系者,散於姓氏總類,而分韻以載之。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 第十三卷目錄氏族總部彙考十三.................() 第十三卷目錄 氏族總部彙考十三 氏族典第十三卷 氏族總部彙考十三 王圻續文獻通考三:分韻姓氏 平聲 一東 單姓五十九。複姓一百五十三。 東、公、功、弓、躬、宮、空、窮、通、同、桐、鄯(善改童)、童、僮、中、蟲、种、蓬、蒙、風、酈、豐、馮、鬷、嵩、狨、娀、終、眾、充、崇、叢、洪、鴻、紅、熊、雄、翁、融、彤、戎、茙、宦(臣誠改言)、隆、言、衷、忠、工、攻、沖、崧、侗、逢、芃、鄸、偊(禹改東)、伐(疑誤)、鳩、風(虫改午)竇。 東門、東郭、東官,東關、東陵、東鄉、東陽、東閭、東樓、東野、東方、東里、東萊、東盧、東蒙、東丹、公冉、公施、要歛、公之、公何、公文、公甲、公賓、公思、公鉏、公申、公山、公疇、公檮、公德、公巫、公文、公旗、公沮、公行、公冶、公索、公慎、公罔、公拆、公皙、公齊、公良、公哀、公祖、公若、公西、公肩、公玉、公師、公勝、公戶、公扈、公仇、公沙、公堵、公夏、公群、公乘、公輸、公羊、公牛、公叔、公儀、公休、公南、公疆、公荊、公襄、公伯、公為、公朱、公車、公息、公都、公劉、公留、公上、公房、公族、公佗、公金、公牽、公左、公右、公丘、公言、公孟、公獻、公石、公仲、公旅、公子、公孫、公幹、公正、公士、公翰、公閔、公綦、公甫、公建、公婿、具緒、空桐、空相、空桑、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中容、中黃、中央、同提、同羅、紅陽、終到、終葵、終黎、熊率、熊相、工婁、工僂、工師、工尹、宮孫、弓里、戎子、戒州、戎胥、莪眷、融夷、銅鞮、同蹄、桐門、逢孫、宮孫、蒙古、蒙山、彤城、魚彤、鈆陵、中叔(以下增補。)桐里、鬷夷、空同、公明、終利、終古、逢丘、 二冬 單姓三十八,複姓二十一。 冬、彤、佟、農、儂、宗、賨、琮、恭、共、龔、蛩、邛、封、蠡(彖改逢)、逢、蹤、樅、從、松、鍾、雍、容、鄘、庸、龍、鸗、雝、重、供、峰、邿(寺改其)、顒、茸、烝、奄(大改廾)(下略)/2006/11/6/詹招琳/編輯校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