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疗效好

 中医养生馆888 2014-11-19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0周以前,阴道少量出血或同时伴有腰酸、腹痛、下坠等现象。

  中医称先兆流产为胎漏,胎动不安,进而发展,可有坠胎、小产之虞。一般在怀孕三月以后,胎儿已成形而坠者,则称“小产”,或称“半产”。现代医学称“自然流产”。如在坠胎或小产之后,下次受孕,仍如期而坠,或屡孕屡坠,达三次以上者,称“滑胎”,今称“习惯性流产”。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气固,则胎有所载,元有所养,其胎便可正常生长发育。反之,则发生胎漏,胎动不安等病,导致冲任不固的机理,则有气血虚弱、肾虚、血热、外伤等。

  (l)气血虚弱:平素体虚,脾胃久虚,中气不足,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奉于心而生血;或久病,大病之后,身体虚弱,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元,因而导致胎动不安或胎漏等症。

  (2)肾虚:先天肾气不足,或孕后无节房事,或坠胎小产数伤肾气,肾虚则冲任不固,胎失所系,因而导致胎动不安或滑胎。

  (3)血热:孕后阴血下聚血海以养胎气,则阳气偏盛;或孕后得热病,热邪内盛,下扰血海,迫血妄行,损伤胎气而致胎漏,胎动不安。

  (4)外伤: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损伤气血、影响冲任,以致不能养胎、载胎而发生胎动不安。
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是妊娠病中的多发病及常见病,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以前阴道少量出血或伴有小腹隐痛,子宫口未开,羊膜囊未破,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相符,妊娠试验阳性,有继续妊娠的希望,中医称为“胎漏”、“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习惯性流产往往发生在同一孕期,其临床特征与一般流产相同,中医称为“滑胎”、“堕胎”。二者病因比较复杂。《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第19卷第6期报道了河北省中医院吕连凤、边文会、陈惠娟等医生辨证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共收治了90例患者,停经38天~48天30例,停经50~60天30例,停经70天~4个月30例。年龄最大者32岁,最小者23岁。肾虚血热型50例,脾肾两虚型40例。

  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以往发生过2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者,本次停经后,阴道有少量出血,色淡或色褐,无血块及妊娠物流出,伴小腹隐痛或坠胀,或伴有腰痛,嗜睡乏力,纳呆,恶心欲吐等早孕反应,尿妊娠试验阳性。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相符,同时排除阴道炎、宫颈炎、宫颈息肉等疾病。B超检查:早孕,宫内妊娠囊与停经月份相符或不符,有胎芽或有胎心搏动。

  治疗方法:辨证用药把符合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肾虚血热型和脾肾两虚型。

  (1)肾虚血热型治宜固肾安胎,佐以清热凉血。方药(自拟方):覆盆子15g,桑寄生15g,菟丝子15g,杜仲15g,川断15g,白芍12g,黄芩12g,旱莲草12g,知母12g,竹茹12g.伴有恶心、纳呆者,加陈皮10g,砂仁10g,鸡内金10g;若肾虚偏重者去知母、竹茹,加山萸肉15g,熟地黄15g,女贞子15g.文火煎2次,取汁400ml,1日1剂,早晚分服。

  (2)脾肾两虚型治宜健脾补肾安胎。方药(自拟方):阿胶(烊化)10g,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桑寄生20g,熟地黄12g,菟丝子12g,杜仲12g,川断12g,白芍12g.若伴有血热者加旱莲草12g,黄芩12g,地榆炭12g,杜仲炭12g;伴有恶心、纳呆者加陈皮10g,砂仁10g,山药10g.文火煎2次,取汁400ml,1日1剂,早晚分服。

  疗效标准:经保胎治疗,足月生产为痊愈;保胎治疗失败,发生流产者为无效。最短疗程为半月至1个月,最长疗程为2~3个月。

  结果显示:90例患者经保胎治疗,足月生产者82例,发生流产者8例。

  吕连凤等医生指出:通过临床观察治疗认为,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多在肾虚的前提下发病,临床上多见肾虚血热型和脾肾两虚型。

  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以养胎,气以载胎。治疗以健脾补肾、培元固本则胎气自安。另外,由于患者屡孕屡堕,往往妊娠后有再堕之忧,日久肝郁化热,热伤冲任,胎气受损,以致堕胎小产。所以在培元固本的同时兼顾舒肝凉血,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