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青年朋友谈旧体诗词的创作练习 第二讲 七言绝句

 神驰天下800 2014-11-19
 

与青年朋友谈旧体诗词的创作练习

第二讲 七言绝句

学过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讲、学起来就简单得多了。用一句话概括,只要在五言绝句的前面,增加两个相反平仄的字即可。形象地比喻,五言绝句是如同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带一个孩子,七言绝句就好比增加了姥爷姥姥,变成姥爷姥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共同带一个孩子。记住,独生子女政策没有改变,不管男女(平仄),孩子只能一个。从传统话语说,姥爷姥姥正式称呼叫外公外婆,带着“外”字,四个老人家风习惯都不同,要和谐相处,带好一个孩子,还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创作、练习七言绝句是更具挑战性、更引人入胜的快事。

一,四款平仄格式

第一式,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式,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式,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第四式,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括号中为中性。既可平音也可仄音。与五言绝句不同的是:每句第一个字都是中性。只要不犯“孤平”错误,每句第三个字也可以是中性。

以上就是第一讲五言绝句平仄格律四式中在句前增加了两个与原来相反的音韵而得来的。五言绝句学好了,有了基础,七言绝句平仄格律就这么简单。


二,八条规矩不变,简化记忆如下:

1、七言绝句每首四句,第一、二句为一联,第三、四句为一联。尽量对仗,不对也行。

2、每句基准字位第二字。遵守“一联内讲对”。在一联中,必须前一句中的第二字和后一句中的第二字平仄相反,如果前者是平音后者必须是仄音,反之亦然。

3、“两联间讲粘”。第二句中的第二字和第三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如果前者是仄音后者也必须是仄音。

4、只能押平声韵。第二句和第四句中的第七字,必须是平音,并且同(邻)韵母。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相反,第一句押韵的占大多数。

5、节奏形式是三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如同姥爷姥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带一个孩子。孩子是男孩、女孩都可以,但是不能穿插在大人夫妻之间。

6不可犯“孤平”错误。“孤平”解释参考第一讲。

7、有韵脚的句子不能够出现“三平声”。其他句子也尽量避免连续使用三个平声字。

8、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

三,经典例句


望庐山瀑布 第四式,仄起首句入韵
香 炉生紫烟,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瀑 布挂前川。

(平)平(仄)仄仄平平。


直 下三千尺,

(平)平(仄)仄平平仄,


银 河落九天。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以现代汉语拼音看,“生”字第一音,是平音。但是此诗用的是古老的平水韵,是仄音。几百上千年前的很多读音,和现在普通话有些是不同的。

这是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唱,小学课本都有,几乎人人能背。他的诗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纵横不羁。其中将瀑布“挂”起来,水流“飞”起来,“三千尺”“落九天”等等字眼都突如横空出世,令人叫绝。“直”、“疑 ”的意境都一字难改。可是,由于本文只面对初学者讲如何按照格律创作练习,不是分析欣赏佳作的;而且李白如骏马绝尘、千年难出一位的非凡才华,也不是人人学而习之就能够获得的。

所以,这里只讲规矩和技巧。

1,此款称谓为仄起首句入韵式,因为“照”字是仄音。它就是五言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式前面加了两个仄音而来。“烟”入了平音韵。

2,“照”仄音对着“看”平音,就是所谓“讲对”,既平仄相反。

3,“看”平音粘着“流”平音,就是所谓“讲粘”,既平仄相同。

4,“流”平音对着“是”仄音;又是所谓“讲对”,既平仄相反。

5an,三平音韵:烟、川、天;仄音不能作韵脚。

6,“香”和“银”为什么必须是平音?因为,如果是仄音就犯了“孤平”。

用功学好了七绝,以后学七律就容易得多了。

一般师傅授徒,只教规矩,技巧就“修行靠各人”了。从李白的这首诗来看,结构布局上采用 “起承转合法”。“起”因于在阳光下烟雾袅袅、形似大香炉(又谐庐音,谐音易联想)的庐山,触景生情;“承”接着感受大瀑布既像江河又像一幅静止的图画挂在眼前;“转”入情感波澜,心潮激荡,思绪幻化,原来以为是一条河,流水竟然飞起来了,三百尺幻化成了三千尺;“合”是高潮,是总结,是诗眼。面对垂直飞下的三千尺川水,“疑”窦立起,油然而生“银河落九天”这样铿锵有力的惊人之语。此诗已镶进史册,前无古人,后无超者。 这种结构,力争“起”得突兀,紧扣主旨;“承”接要顺思路而下,自然连贯;“转”要新颖、巧妙,为最后诗眼立定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合”当然就是最后画龙点睛了。“语不惊人誓不休”就看凡人功底了。

结构布局方法很多,比如倒述法、并列法、寓情法、后议法、对比法等等。其实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没有特别的规定,更谈不上法范。像李白这样天马行空的人,他写此诗时,先考虑起、承、转、合法吗?不会。对于平仄格律,他也不是遵守,而是一种习惯。大量幼年时就已入骨的经典,随时都在牵你的手。

四,模板练习

练习了五言绝句模板,七言绝句就简单得多了。因为每句第一个字不受平仄约束,所以,实际只在每句第二字增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模,既将上一讲五言绝句的模板,在句首加一个字就成。

如李白上诗 第四式,仄起首句入韵:○表示仄,□表示平。剪成模板。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其他三款,节约篇幅,就不一一列出。

如果你是上诗作者,拿别的三款模板去检查校对,差别太大;拿第四款,一套就成,或者改动很少。

想找名家经典来举例,一来可能名家不用模板,二来即使用了也没有留下文献墨迹;人家作诗的酝酿过程,我们也无法猜测。所以,下面只好又搬出早年用模板练习时的七言绝句一首和大家互动:

教鞭重千钧

---我当孩子王 第二式,平起首句入韵
松荫校舍正风滋,(平)平(仄)仄仄平平,

竹品敦行致良知。(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穷理更当为世范,(仄)仄(平)平平仄仄,

励学助我作人师。(平)平(仄)仄仄平平。

本诗采用倒述法,不是故意就范,而是立意的需要。一般末句是总结,诗眼放在最后比较突出而有力。此诗的诗眼是“人师”。

上一讲已经交代,我上农学院母亲正在病中。果然第二年病情恶化,我只有辍学回家护理寡母。慢性病,时轻时重,我无法离开。因为有在农学院当助教的经历,当地政府知道我护理老母走不开,就聘任我就近教书。

当老师的第一天,走近学校,看见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一群孩子,陡然生起如临深渊的感觉。一种作诗的冲动,就按捺不住了。学校左有青松,右有斑竹,环境就逼人清高。是所谓君子可三餐无肉,不可身边无竹,颂松赞竹的诗词太多了。因而不用隐喻、含蓄,不必追求踏雪无痕的境界,直接和诗眼“人师”结合,点明主旨。初稿是:

松荫校舍正风滋,

竹骨敦行致良知。

从今躬身学生范,

穷理励学作人师。

晚上回到家里拿模板一检查,淘汰了一、三、四式,第二式也要改两个字。生字是平音,需要仄音;理字是仄音,需要平音;从尽量对仗来看,穷理和励学分开正好成对。如果将“学生范”改为“世范”,不仅和“人师”工对,而且意蕴更加丰满。最后将第三、第四句做了较大调整,定稿“穷理更当为世范,励学助我作人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