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卧守净土 2014-11-20
 这几天翻出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60年前出版的小书,每次拿起都有种沉甸甸的感觉,随手翻开,幽香扑面,字字珠玑。
友兰先生学贯中西,轻松驾驭中西哲学史,在这本书里,资料和思想是中国的,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世界的。此等功力和境界,迄今无人企及。
这本书是友兰先生完成宏篇巨制《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之后写的,开始用名《中国哲学小史》,关于“小史”的定义,友兰先生在自序中专门做了解释:“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所以,虽为小史,乾坤甚大,故每读如新,细品如缕。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斯多德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有关人生/宇宙/知识的概念和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
为什么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呢?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价值。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哲学是在“道”的范畴。
如果哲学果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入荒谬。
宗教倒是提供有关实际的正面信息,但是它提供的信息与科学提供的不同,因此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削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今日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的确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得被囿于现实世界中,而与精神世界隔绝。
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机制,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掺杂想象和迷信。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
(宗教因为和科学的冲突而衰退,哲学和科学有冲突吗?科学难道会容忍与其教义不合的哲学思想吗?特别是西方科学对中国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