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锦鸡舞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村寨民间,是一种古老民族文化娱乐活动。也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行来到丹寨县。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
简介 苗族锦鸡舞 丹寨锦鸡舞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7年的“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它拔得原生态舞蹈的头筹。其实,麻鸟村的苗家人白天也观赏了县文工队特地前来演出的锦鸡舞,但那就像看电视一样,欣赏之余他们似乎并没有把那训练有素的表演与自己跳的锦鸡舞等同起来。而在麻鸟人心中,也许只有自己亲身参与的锦鸡舞才寄托了自己对锦鸡、对祖先的美好情感。这种民族文化的原生魅力是任何加工过的表演所没法替代的。
民间传说 相传,苗族祖先迁徒时只有三样东西:水牛、谷种和芦笙。定居后,带来的谷种没田种,他们一边开田,锦鸡舞一边打猎,摘野果,捞鱼虾充饥渡日。有一位老人套到了只锦鸡,在清理时将锦囊包丢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谁知便长出小米,次年,他又把小米作种子烧荒播撒,长出了满坡小米,小米救了苗族祖先的命。于是,为了感恩,便仿照锦鸡美丽的头饰装扮自己,在芦笙舞蹈中,模仿锦鸡的求偶奇态、神情跳舞。锦鸡舞最初的功能是与祭祖有关,在十二年一祭的祭鼓活动全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芦笙所演奏的曲目有着严格的定制,其曲目传递了苗族远古的信息,如蝴蝶妈妈等,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为青年男女架起了爱情的桥梁,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让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乐示爱。 历史渊 苗族锦鸡舞 锦鸡,是苗家人的吉祥物,是图腾的象征。那七彩的颜色代表着苗家人向往五彩缤纷的生活,也表现了苗家人对锦鸡的崇拜。 生活在深山密林中锦鸡,身上的羽毛色彩为:头青、颈绿、身红、尾毛麻花且比身上长。锦鸡漂亮的羽毛百鸟无比,因此,很受人们喜爱。于是,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在崇拜锦鸡中师法锦鸡,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仿照锦鸡的羽毛刺绣成各种花纹图案在衣裙、穿在身上,就象锦鸡一样美丽。每当逢年过节,喜气来临,芦笙手们吹响芦笙走进芦笙塘,姑娘们就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银角,穿戴着自己刺绣的盛装,精心打扮来到芦笙塘,踩着“四滴水”芦笙舞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斓的服饰犹如锦鸡展开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锦鸡舞”。
艺术特色 千人锦鸡舞 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传承意义 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如今,锦鸡舞在传播的过程中,已逐步演变。经丹寨文艺工作者的再创造,其舞蹈动作模仿大自然的锦鸡动作,有锦鸡觅食、嬉戏、展翅翱翔等,其动作轻盈流畅、优雅自然,很受人们的喜爱,在深闺人未识的锦鸡舞从山旮旯里走进了都市,从民间走上了舞台,从国内走向了国外,深受国内外艺术家的赞誉。锦鸡舞自搬上舞台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久演不衰。二十世纪80年代,锦鸡舞焕发出了艺术魅力的生机,被黔东南州歌舞团采编后带到意大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博得了西方观众的阵阵喝彩;1989年州歌舞团将锦鸡舞带到大连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赢得了专家学者的赞赏。 荣誉 1995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为《锦鸡舞》节目颁发创作一等奖。2002年10月,丹寨县民族文艺工作队将《锦鸡舞》带到凯里参加“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暨民族服饰文化节”表演,一举夺得了芦笙舞蹈艺术大赛一等奖,为丹寨,为黔东南,为贵州,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
|
来自: 昵称20349737 > 《我的图书》